03.02 長平之戰趙國孤軍與秦國對峙,為何其餘各國坐視不理?

木偶懶貓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秦國實力雖強,一次最多對付二到三個國家。

其他五國只要三個國家能夠聯合起來,戰敗秦國還是沒有問題的。

然而,秦國統一六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他5國不團結。

長平之戰打了很久,其他各國如果想要幫助趙國,還是完全可能的。

但是,沒有一個國家援助。

我們一個個來看。


燕國

燕國和秦國不接壤,但在趙國的東側。

如果燕國支援趙國,就要出兵穿越趙國領土,趙國未必會同意。

如果燕國趁火打劫,趙國可能沒有亡於秦國倒是會亡於燕國。

同時,燕國因為距離秦國很遠,歷史上沒有什麼戰爭,沒有什麼仇恨。

相反,趙國和燕國是仇敵,互相廝殺了很多年。

這種情況下,燕國摒棄前嫌幫助趙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齊國

眾所周知,齊國是秦國的盟友。

在秦國征戰期間,齊國一支保持中立態度,從不出兵。

齊國和燕國一樣,不和秦國接壤,但在趙國的東側。

相比燕國,齊國的實力要強大的多,不亞於趙國。

只要齊國和趙國聯手,打敗秦國還是很有把握的。

但是,齊國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趙國強大,秦國的威脅反而是其次的。

因為秦國距離山東很遠,但趙國就在齊國邊上。

其實,趙國當時軍力很強大,只是國家經濟較差,糧食較少。

而齊國佔據齊魯大地,經濟發展很好。

只要齊國想要幫助趙國,甚至不需要出動什麼軍隊,只要給予大量軍事援助即可。

然而,齊國什麼都沒做。

楚國

楚國是另一個大國,也和秦國接壤。

更重要的是,楚國和趙國相距很遠,一旦開戰的話秦國很難招架,等於兩線作戰。

但是,楚國內部問題很多,舊貴族實力強大,搞得國家一團混亂。

同時,楚國曆史上被秦國痛毆過很多次,對於秦國有畏懼心理。

公元前278年楚都郢城都被秦軍攻陷,之後楚軍幾乎不敢向秦軍主動出擊,甚至雙方簽訂盟約,藉此自保。

長平之戰,秦國兵力雄厚,楚王又昏庸,不敢隨便得罪秦國。

直到長平之戰之後3年,秦國再次包圍趙國首都邯鄲,趙國眼見就要滅亡,唇亡齒寒,楚王才派遣春申君領兵救援趙國。

與此同時,魏國也派出信陵君魏無忌救援趙國,在楚、魏、趙三國的聯合下,一舉擊潰秦國,解除了邯鄲之圍。

可惜,趙國當時元氣大傷,無法恢復,滅亡已經是必然。

楚國如果在長平之戰就出兵,後果會有很大不同。

魏國

魏國曾經很牛逼,重裝步兵橫行天下。

但因為和秦國接壤,不斷被秦國攻擊,連續大敗。

到了長平之戰前,魏國的大部分領土都被秦國佔領,國家實力衰弱,時刻恐懼秦國的入侵,哪裡還敢救援趙國。

不要說長平之戰,甚至在後期救援趙國邯鄲之圍都是靠信陵君來竊符救趙。

魏國由於實力太弱,即便出兵恐怕也是戰敗的結果。

韓國

這幾個國家中,最弱的就是韓國,比魏國還要弱得多。

韓國倒是有心想要救援趙國,可惜國力太弱,國土縮小到無立足之地,就算傾國救援也沒有什麼作用。

實際上,長平之戰的起源就是秦國攻打併佔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繫完全截斷。


韓國無奈之下,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試圖聯合趙國對抗秦國。


薩沙


我們首先從利益最大化上來講,如果你是山東五國,這時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幫助一方打另外一方,另一個選擇就是坐山觀虎鬥。

假如選擇幫忙,你幫秦國還是趙國呢?

秦國是虎狼之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國力大增,向南滅掉了巴蜀,東南攻破了楚國國都,將楚國逼到了東邊,向東連破魏韓,這是一頭兇狠的狼,幫他無疑是與虎謀皮。

再看另外一邊的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軍事實力大增,西破林胡、樓煩、北滅中山,拓地千餘里,趙國一瞬間成了為僅次於秦國的霸主,又在閼與之戰打敗了秦國,大有天下獨霸之勢,如果幫助趙國打敗了秦國,趙國為免除後患,先對付的最可能是魏、齊燕、三國,其次才是秦國,那麼幫助趙國對付秦國太不划算。

各國都衡量了,秦趙兩國都不是好東西,讓他們狗咬狗,才符合各國的利益,各國於是選擇坐山觀虎鬥,絕非是秦國起了決定性作用,坐山觀虎鬥對各國的利益最大。

坐山觀虎鬥

按照戰爭進程,秦趙兩國長平對峙三年,雙方筋疲力盡,最後的結果勝者也只會是慘勝,那麼這兩隻老虎兩敗俱傷後,其他國家就會乘虛而入。

當時戰國時期,國家因為一場敗仗土崩瓦解一蹶不振的非常之多,著名的有;馬陵之戰,魏國失去了霸主之位,濟西之戰,齊國變得外強中乾。

現在好不容易有了長平之戰的機會,各國非但不會盡快幫助秦趙結束戰爭,反而會想辦法藉著兩方對峙消耗的機會,放幹這兩個國家的血,這是長平之戰中,為何各國都不給趙國糧食的原因,他們就是要把趙國消耗乾淨。

結果,他們的策略成功了,長平之戰後,趙國徹底被打殘,秦國則是身受重傷。

從成功上來說:

長平之戰後,趙國四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軍事力量除了邊疆的守備軍,幾乎是空白,趙國徹底殘了,非但不能威脅別的國家,反而成為了別國的盤中餐,北方的燕國,東邊的齊國分分落井下石,燕國搬動了兩支戎行,兩千輛戰車,命慄腹率軍打擊鄗城,卿秦率軍打擊代地,這在長平之戰前,簡直不可想象。

秦國雖然是長平之戰的勝利者,也只是個慘勝,在長平之戰後,秦國集中了30萬大軍來攻打趙國都城邯鄲,結果,在魏國、楚國的支援下,秦軍在邯鄲之戰中遭到了慘敗,以秦軍無敵天下的實力,三十萬大軍都能被打敗,說明了此時的秦軍也是外強中乾。

與此相對應的是,在長平之戰之前,秦軍則經常以少勝多。

比如在伊闕之戰中,白起率領10萬秦軍擊敗了魏國、韓國的24萬大軍。華陽之戰中,秦軍千里奔襲,擊潰了魏國、趙國的20萬大軍。鄢郢之戰,僅僅數萬秦軍,就能夠深入到楚國腹地,並攻破了楚國的都城。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長平之戰前,秦軍經常是以少勝多,戰鬥力遠超山東六國。而在長平之戰後,秦軍更多的是靠數量取勝,這無疑是戰鬥力明顯下滑的體現。

從失敗上來講:

長平之戰後的秦國依舊非常強大,領土面積佔據天下之半,商鞅變法根基未損,耕戰體系迅速讓秦國恢復實力。

此時,山東五國雖然成功的削弱了秦國,獲得了很大的喘息之機,然而,這期間五國本應該再接再厲繼續打擊虛弱的秦國,至少要將秦國壓縮到商鞅變法之前的狀態,迫使秦國廢除商鞅變法。反而相互之間起了內訌,秦國則利用函谷關為依託,慢慢恢復了實力,40年後,秦國再次大規模東出,消滅了山東六國,統一天下。


秀盛君


二虎相爭,旁觀的豹、狼、狐狸、牛羊為什麼要參與呢?

長平之戰對戰國中後期的局勢影響深遠,那為什麼各國對處於弱勢的趙軍坐視不管呢?其實這是因為秦國採用了高明的外交戰略麻痺了其餘各國,同時也因為其餘各國與趙國存在利益紛爭而不願幫趙國。大家坐視不理,結局卻萬萬沒想到。

秦趙皆非善類,五國最好是兩不相幫

此時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已經近百年,秦國實力暴增。從秦惠文王起,在消滅了西南部的巴蜀之後,沒有了後顧之憂的秦國,不斷向東方擴張。再加上秦國有利的地緣政治條件,進可攻退可守,東方六國基本拿秦國沒轍。

趙國自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進行了相當徹底的軍事改革,以其強大的騎兵部隊著稱,軍事實力強大。趙武靈王期間,趙國西破林胡、樓煩、北滅中山,拓地千餘里。趙國的擴張野心也不小。

(胡服騎射)

在長平之戰前,戰國七雄中的大戲是秦趙之間明爭暗鬥,幾乎是爭霸的格局。

自從樂毅破齊國,齊國雖然勉強復國但實力極大衰落,從此不具備與秦、趙相當的力量。趙國一躍成為關東六國之首。這期間趙國出現了多位名將名相,也多次打敗秦軍。趙國在澠池與秦國開會後,趁秦攻楚的機會進攻齊國,奪取了齊的高唐,又遍擊其他關東諸國,奪取土地。其他五國都被趙國欺負過,不可能真心實意地會想要去幫助趙國。

秦趙這兩位實力強、擴張野心大的國家打起來了,其他五國會怎麼想?當然要坐山觀虎鬥啊!秦趙兩敗俱傷,最符合其他五國的利益。

秦國成功的外交戰略,麻痺了五國

趙國接收上黨之後,秦趙開戰。趙軍迎戰,幾戰都不勝,一員副將和四名都尉陣亡。趙王想要與秦國媾和。前260年,趙王不聽虞卿的意見,派鄭朱赴秦國求和。秦國接待了鄭朱。鄭朱是趙國地位很高的人,秦王和應侯范雎大肆宣揚鄭朱來與秦國和談的事。其他各國看到趙王派重臣去求和,認為這場戰爭依然很普通,而且很快會結束;便不考慮出兵救趙的事情。

而秦國的高明之處在於,雖然大肆宣揚鄭朱來使,但是隻是好吃好喝地招待著,實際上不與他進行和談。

五國被麻痺了。

而秦國用反間計讓趙國換上了趙括,秦昭王秘密地起用白起,一心要把這場普通的戰役搞成大決戰。

最終的結果是其他五國萬萬沒想到的,趙國竟然5萬人戰死,40萬人被坑殺,五國受到了極大地震懾。秦國在外交與軍事兩個戰場全面勝利。

結語:

當時各國都有爭雄天下的野心,國際格局還沒有形成秦國即將一統天下的態勢。

趙國與東方其他五國間的衝突很多,同時秦國外交成功麻痺了五國,再加上各國沒想到戰役後果這麼嚴重,因此,各國不可能去救援趙國。

其他各國看熱鬧,本以為二虎相爭勢均力敵,誰知道忽然間有唇亡齒寒之感,這能怪誰?怪趙國太能作?還是秦國太厲害?又或者是天意呢?

(完)

以上就是凌煙閣邊看歷史的回答,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秦趙在長平對陣,時間比較長,可謂勢均力敵,短時間內無法分出勝負…秦軍雖佔一定優勢,但要徹底打敗趙軍確不行,趙軍在廉頗指揮下,進攻不足,但防守還是不成問題。這種情況下,其他諸侯國自然圍觀為宜,不願過早選邊站隊。秦趙兩國國君眼見局面焦灼,消耗國力,都想通過換戰場指揮官,意圖打破僵局。後來故事,大家知道了,趙括中了白起招,趙軍被圍,局面急轉直下,各諸侯國國君恐怕沒有反應過來,沒想到局面如此之快,各國即使想支援趙國,但動員部隊,各諸侯協調行動都需要時間,而長平之戰,趙軍被圍後,幾十天后全部投降,這種情況下各諸侯只好按兵不動。直到後來秦軍進攻邯鄲,各諸侯才有足夠時間個機會聯手,信陵君指揮聯軍大破秦軍…所以不是各諸侯國不願幫助趙國,只願趙軍敗得太快了…


青峰山女史


趙國派人去和談。秦國說好,我們邊談邊打。各國想,得,人聊著呢,咱起啥哄,等最終有結果再計較吧。


adooboo


美國和伊朗,中東有國家派兵支援嗎?


秋丶曦


這交近攻,分化瓦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