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大明風華》中,朱棣死後祕不發喪,用鹹魚掩蓋氣味,歷史上真的是這樣嗎?

孤獨的愛影室



125878215蜂獾


先說一下史實,在永樂朝,朱棣作為一個不服就幹,幹就幹死的狠人,在順利的從靖難之役中奪取了侄子的皇位後,在南京沒消停幾年,就把大明朝的首都遷到了北京,並且在北京接著發言不服往死裡乾的精神,先後五次御駕親征,遠征對大明朝有巨大威脅的蒙古,在第五次帶領隊伍親征回北京的路上,這位雄才大略的大明永樂皇帝終於戀戀不捨的閉上的眼睛,享年六十四歲,由於在外,沒辦法讓政權穩定交替,所以確實在當時採用的封鎖消息的手段,秘不發喪,一直到把朱棣遺體安全運到北京城,才公佈此事。


但電視劇裡,把秘不發喪的橋段演繹成用鹹魚掩蓋氣味,這簡直是胡扯八道,估計編劇當晚喝高了,把秦始皇死後用鹹魚的段子給寫進去了,那麼當時到底用什麼辦法呢,在下面揭秘。

朱棣死於永樂二十二年的8月的盛夏,地點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的榆木川,去過這邊的朋友估計知道,這個地方在夏天的時候其實也不算太熱,所以朱棣的屍體並不會那麼容易腐爛,其二,在處理朱棣屍體上,採用了用錫打造內棺完全封閉的方式,這樣可以有效的阻斷空氣中腐敗細菌的侵入,所以根本就不會用什麼鹹魚的方法遮蓋屍臭,因為就算有味兒根本就散不出來。


老豬的碎碎念


大明朝的前三次皇權交接,看起來都極不尋常。

第一次,明太祖朱元璋拋開“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傳位規矩,直接跨過自己眾多的兒子們,把皇位交給了孫子朱允炆。

第二次,明成祖朱棣從北京起兵,發動“靖難之役”,直接從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手裡奪過了皇位。

這前兩次皇權更迭充滿了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甚至直接爆發了朱氏子孫內部的熱戰,與它們相比,第三次皇權交接也絲毫不遜色,看似順理成章的“父死子繼”,實際上暗潮湧動、風雲詭譎。

《明史》記載:永樂二十二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在親征漠北的返京途中突然駕崩,皇太子朱高熾即位。

雖然太子即位順理成章,但朱棣其實早有廢掉太子之意,朱高熾並非符合他心意之人選。

而縱觀朱高熾即位的整個過程,用元芳的話說就是:其中必有蹊蹺。

一、朱棣的煩惱

在確定皇位繼承人這件事上,朱元璋晚年大費腦筋,最後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

同樣的,朱棣也在立儲問題上犯了選擇困難症。按照“立嗣 以嫡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的老規矩,洪武二十八年,當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就將自己的長子朱高熾立為了燕王世子。而當朱棣當了皇帝以後,朱高熾便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皇太子。

但是,事情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立嫡以長不以賢”的老規矩,身為藩王時的朱棣不敢輕易打破,然而平心而論,他是真的不喜歡朱高熾,原因為何?

原來,朱高熾性格懦弱、寬厚溫和,這一點確實像極了建文帝朱允炆。

有人說,自己的孩子有如此品行,難道不好嗎?

可惜他生在了帝王家。在明初皇權鬥爭的漩渦之中,擁有如此人格的朱允炆、朱高熾,分明就是別人案板上的肥肉!

試想,如果朱允炆擁有朱元璋一般的殘忍狡詐,朱棣又豈能得手呢?

而且,從個人才能上講,朱高熾也不是朱棣的理想接班人,史料記載,朱高熾“體肥碩,不能騎射”,這與他能征慣戰的父親形成了強大的對比反差。

明朝初期,北元勢力尚存,而且常常威脅明朝邊境,這樣的兒子又怎能像朱棣一樣御駕親征?

因此,從能力上講,朱棣更加偏愛與自己相似的漢王朱高煦;而從感情上講,小兒子趙王朱高燧才是他的最愛。

《明史》記載:“初帝起兵時, 漢王數力戰有功, 帝許以事成立為太子......帝又憐趙王年少,寵異之。由是兩王合而間太子, 帝頗心動。”

朱棣偏愛朱高煦、朱高燧,而這倆兒子也都不是省油的燈,他們心懷野心,亦常常在太子與朱棣之間挑撥離間。於是,朱棣便動了廢掉太子的心思。

然而,朝堂上的士大夫們可不答應,他們不僅拿出了種種封建禮法來抵制,還以“寬厚仁孝”等不爭的事實來為太子申辯。

如果朱棣在太子沒有太大過失的情況下廢掉他,勢必會導致朝廷內部勢力的分裂,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在重重輿論的壓力下,朱棣也不得不暫時作罷。

然而,終永樂一朝,太子之爭從來就沒有中斷過,朱棣廢掉朱高熾的心思也沒有因為一直以來的隱忍而消失,反而愈發強烈。

作為皇儲,朱高熾實在太過於平庸,傳位於他有可能再次讓明朝重演“靖難之役”的悲劇。從這一層面上來講,朱棣的隱憂不無道理。

二、朱棣的遺詔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開始了他人生中第五次北征韃靼。

前四次北征,朱棣都未能徹底掃除北方的威脅,因此,這次出征,他勢在必得。

然而,這年五月,當他率領著大軍逼近韃靼主力時,事情卻突然發生了變化:朱棣可能已經預感到自己時日無多,所以他做出了班師回朝的決定。

《明太宗實錄》記載,當時朱棣把隨軍出征的大學士楊榮等人召至賬內,說:

“朕昨夕三鼓, 夢有若是所畫神人者告朕 日:‘上帝好生’。如是者再。此何祥也 ? ”

朱棣說他做了一個夢,夢見神人向他說:上天有好生之德。楊榮當然聽明白了,這是皇帝有了班師回朝之意。至於其中的真實原因,他們或許並未猜透。

於是,朱棣一改自己消滅韃靼的初衷,在敵人近在咫尺的情況下,匆忙班師。這對於一生志在消滅邊患的他來說,當然顯得極不尋常。

而在班師途中,朱棣也顯得極為急躁:儘管幾十年的征戰,讓他對出塞的路程諳熟於心,但他仍然不停催問到京的時日,《明太宗實錄》記載了他詢問內侍的對話:

“‘計程何日至北京?’(內侍) 對曰 :‘八月中可至’”

而後來的歷史證明,催促朱棣趕緊回京的不是什麼神人,而是他的健康。

果然,就在七月,朱棣詢問規程還有幾日的第三天,大軍“至榆木川, 上(朱棣)大漸,遺命傳位皇太子”。

但是,歷史的詳情並非如此簡單。接下來卻發生了十分詭異的一幕,那就是一個叫馬雲的宦官,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等人決定秘不發喪!

“宦官馬雲等以六師在遠外, 秘不發喪, 密與大學士楊榮、 金幼孜議喪事”(《明太宗實錄》)

而在明仁宗朱高熾的實錄中,這段歷史的記載則更加詳實:“太宗疾作,頓劇, 已而崩於榆木川。中官馬雲等皆蒼黃莫知所措, 乃密召榮、幼孜入御幕中,首謀喪事......或有嘆於他事,寫敕用寶,遣入馳報。榮等日:“誰敢爾,先帝在即稱敕,賓天而稱敕詐也......乃命中宮備以大行皇帝崩逝月日並遺命傳位之意啟皇太子。雲等從之。”

這大段話的大體意思是,朱棣突然發病駕崩,身邊只有馬雲等宦官在側。馬雲不知所措,因此秘密找來大學士楊榮等人商議,他們一起決定秘法不喪,以防止京師的漢王、趙王起兵謀反。

並且,因為朱棣去世時並沒有留下遺詔,馬雲本想用皇帝敕令的方式安排太子即位,被心思縝密的大學士楊榮等人否決。

最後,他們一起假託朱棣的意思,共同製造了一篇遺詔出來,順利“安排”太子即位。

當年八月,朱高熾即皇帝位。他登基後,不僅廢除了鄭和下西洋等擴張舉措,還取消了朝廷在雲南、交阯的採辦活動、將首都遷回了南京,以節省國家財政支出。

朱高熾看似一切與老爹對著幹,實則是懸崖勒馬,及時止損,挽救了大明朝。

當然,對於楊榮等扶他上位的功勳之臣,他也極盡封賞,這年十二月,朱高熾加賜楊榮為工部尚書,加倍工資,還感激的說:

“皇考上賓, 六軍在外......惟卿盡忠為國,報先帝恩德, 獨為果斷, 至有今日......報卿甚微,今追前衍......特升卿為工部尚書,前官如故,三俸俱支,全支尚書本色”

綜上所述,朱棣廢太子之心久矣,以至於想在自己死前回京交代後世,沒想到未趕到京師就抱病而亡,更沒來及立下遺詔。

而宦官馬雲、大臣楊榮則“替”他立了遺囑,以致朱高熾順利即位。這也是他們一上來秘不發喪的原因。


深夜聊齋


歷史上不是這樣的。

據正史記載,永樂二十二年,朱棣第五次北征歸途至榆木川,突然病重,遂留下遺詔,傳位於太子朱高熾,之後駕崩。



朱棣駕崩後,當時皇子朱高煦就藩于山東,但卻一直串通宮人大臣,覬覦皇位,而太子朱高熾在京城監國,如消息洩露,容易引發二子奪嫡,政局動盪。

所以,當時隨侍朱棣的太監馬雲、大學士楊榮及金幼孜三人當機立斷,遂決定秘不發喪,然後用錫融化後製成內棺存放朱棣遺體,以掩蓋味道,並以龍車運載,早晚飲食如常。同時令人進京密報朱高熾,朱高熾這才順利繼位。



而用鹹魚遮掩氣味的事也是存在的,應該是秦始皇去世後趙高、李斯等人的把戲。

當時秦始皇在東巡途中抵達了沙丘,因急病去世,但去世前他並未指定太子或提前選定接班人,所以當時丞相李斯與太監趙高密謀,令幼子胡亥繼位。為掩人耳目,二人故意買了一堆鹹魚和臭蝦,放置在秦始皇的遺體附近,以遮掩屍臭,就這樣一路把秦始皇的靈柩運送到首都咸陽。



可見《大明風華》裡這一段的演繹是有點張冠李戴了。但作為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來說,這麼演繹其實倒也不算什麼,畢竟大家看的是電視劇,而不是歷史書。


達摩說


朱棣作為一代雄主,雖然因靖難之役奪了侄子的江山,但其登基後的所作所為,完全可以比肩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大明朝國力強盛,百姓富庶,物阜民豐,讓鄭和下西洋促成了萬邦來喝的盛景。其五次北伐漠北征服蒙古諸部,使明朝邊境安靜了幾十年。他本人也在第五次北狩,返回的時候殞命,但是不是如同《大明風華》中,朱棣死後秘不發喪,用鹹魚掩蓋氣味,歷史上真的是這樣嗎?

《大明風華》中朱棣是怎麼死的

在《大明風華》中朱棣不顧自己年邁的身體,為尋求自己的再歷史上的名聲,再太子以及朝臣的都反對的情況下,依然堅持發動第五次漠北戰爭,使得那些早已臣服於大明的阿魯臺、兀良哈、瓦剌等蒙古部落,於是聯合起來在瓦剌馬哈木的帶領下,對抗朱棣率領大明精銳,因第五次北伐目的性本來不強,且漢王朱高煦通敵馬哈木,造成明軍在三峽口大敗於蒙古諸部,朱棣險些被瓦剌也先俘虜,後勤補給又遭到阿魯臺部的干擾,難以運到前線的情況下,朱棣只能邊戰邊退。

在自知時日不多的情況下,為防止第二次靖難之役,朱棣動了廢黜的念頭,召內閣首輔楊士奇到榆木川商量更改儲君事宜,在楊士奇的堅持下沒有廢黜,隔天朱棣就死在了榆木川。朱瞻基與楊士奇、于謙、樊忠等合謀秘不發喪,朱瞻基秘密返回京城讓太子朱高熾登基,第四天返回軍中並用醃製的鹹魚氣味,掩蓋朱棣身體發臭的氣味,迷惑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但他倆還是起了疑心起兵造反,最終在朱高熾、朱瞻基、楊士奇、于謙等,聯合之下挫敗了漢王的造反。

歷史上真實的朱棣是怎麼死的

真實的情況是,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正月初七,阿魯臺率兵攻打大同、開平,於是朱棣召見群臣商議北征之事,並且告誡邊關將士警戒待命,正月九日,積極徵調山東、河南、陝西、山西、遼東等地區的兵力,三月會和於北京和張家口並且舉行盛大的出征閱兵式。十二年春正月甲申,阿魯臺犯大同、開平,詔群臣議北征,敕邊將整兵俟命。丙戌,徵山西、山東、河南、陝西、遼東五都司及西寧、鞏昌、洮、岷各衛兵,期三月會北京及宣府。三月戊寅,大閱,諭諸將親征。《明史·成祖本紀》

四月初,朱棣親自率兵第五次出征,後來聽說阿魯臺向答蘭納木兒河逃跑,於是迅速帶兵前進,五月派使臣招降阿魯臺各部,當六月明軍先鋒部隊到達答蘭納木兒河時,阿魯臺部以不知所蹤,朱棣便命英國公張輔率領軍隊,搜索附近300餘里左右的山谷未發現一人,但是因為後勤補給的軍糧己經沒有了,於是率兵班師回京。己酉,發京師。庚午,次隰寧,諜報阿魯臺走答蘭納木兒河,遂趨進師。五月己卯,次開平,使使招諭阿魯臺諸部。六月庚申,前鋒至答蘭納木兒河,不見敵,命張輔等窮搜山谷三百里無所得,進駐河上。癸亥,陳懋等引兵抵白邙山,以糧盡還。甲子,班師,《明史·成祖本紀》

七月十六日朱棣感覺身體不適,十七日到達榆木川時病情突然加重,留下遺詔傳位於皇太子,並不是《大明風華》中臨終前朱棣又廢黜之意,且經過楊士奇堅持不廢黜和朱瞻基的保證,才讓朱棣放棄了廢立之心。庚寅,至榆木川,大漸。遺詔傳位皇太子,《明史·成祖本紀》十八日,朱棣死於榆木川,享年六十五歲,有太監馬雲、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密謀秘不發喪的消息,也不是《大明風華》中的楊士奇、于謙和樊忠。辛卯,崩,年六十有五。太監馬雲密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謀,以六軍在外,秘不發喪,熔錫為椑以斂,載以龍舉,所至朝夕上膳如常儀。《明史·成祖本紀》。在不發朱棣駕崩的消息之後,命人用錫熔化之後製成內棺裝殮屍體,用龍車運輸,所到之處和往常一樣。並沒有《大明風華》中中軍大帳周圍掛醃魚,以魚的味道來掩蓋屍體發出的腐臭味。但歷史有沒有用鹹魚,來掩蓋君王屍體的臭味的事呢

   

歷史上真的有人這麼幹過

這就是秦二世與奸臣趙高倆人,因秦始皇最後一次東巡,回來的時候平原津(今山東德州平原縣南)而身生病,後來病情日益嚴重,於是寫下一封蓋有玉璽的詔書,要求長子扶蘇回來參加葬禮,將他安葬在咸陽,書信已經封好,但是放在趙高手中還沒有寄出去。七月秦始皇就病死於沙丘了,享年五十歲。

於是趙高唆使秦二世胡亥謀權,讓李斯偽造遺詔賜死長子扶蘇、大將蒙恬。趙高一行並沒有立即回咸陽,而是按照原定計劃返回,因秦始皇死的時候恰巧碰是三伏天,又跑了三千里地到九原,因此他的屍體早都腐臭了,於是趙高命人拉了一車鹹魚,跟在秦始皇的車附近,以沖淡屍體的臭味,從九原的直道回咸陽秦二世登基,九月秦始皇葬於驪山。作為一代雄主的秦始皇,生前擁有如此豐功偉績,估計做夢都想不到死後於臭鹹魚為伍。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秘之,不發喪。棺載轀涼車中,故幸宦者參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輒從轀涼車中可其奏事。獨子胡亥、趙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趙高故嘗教胡亥書及獄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公子扶蘇、蒙恬,數以罪,賜死。語具在李斯傳中。行,遂從井陘抵九原。會暑,上轀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行從直道至咸陽,發喪。太子胡亥襲位,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酈山。《史記·秦始皇本紀》

麇子文史



朱棣死後的確是秘不發喪的,但不是用鹹魚掩蓋氣味,而是收集錫器融化打造成桶裝把朱棣放在裡面封好,這樣保存了朱棣的遺體,朱棣其實是在攻打蒙古班師回朝的路上,因為事發突然所以當時隨行的大臣楊榮決定秘不發喪,因為但是太子朱高熾的確是朱棣選定的儲君,但是皇子朱高煦也一直對皇位垂涎不已,為了防止有變就只能秘不發喪處理。


並且為了防止消息洩露,打造錫器的人事後都被滅了口,並且隨行的人一日三餐給朱棣送,這樣一直回到京城都沒有人朱棣已死的消息,就這樣朱高熾登上了皇位,楊榮功不可沒,事實證明朱高熾也的確是一位好皇帝,就是有點短命,實屬可惜。



婉兮歷史


這純屬是在侮辱漢王智商,雖然在歷史上漢王朱高煦確實只是一介武夫,腦子不太靈光,但朱高煦不是弱智,你在皇帝御帳前掛鹹魚豈不更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嘛!就算皇帝愛吃鹹魚,也不可能把鹹魚掛在自己大帳周圍,傻子都知道出事了!(大軍出征哪來那麼多鹹魚)

當年秦始皇駕崩的時候,胡亥為了掩蓋氣味,曾在始皇帝遺體周圍堆滿鮑魚,以此掩蓋氣味。古代凡是讀過書的人,誰能不知道這段歷史!你拿著鹹魚掛滿了皇帝大帳周圍,這不是明擺著告訴漢王皇帝駕崩了嗎?

漢王朱高煦即便是又笨又蠢,但如此拙劣的表演怎能看不透!想拿這種伎倆避人耳目,簡直就是自欺欺人。

(我覺得這有點侮辱漢王)

其實對於朱棣去世的地點和時間,《大明風華》還是比較尊重歷史的,朱棣確實是在第五次北征時病逝在了榆木川,大體位置在今天內蒙古呼倫貝爾境內,而朱棣去世的時間是公曆1424年8月12日,也的確正值盛夏。

但是在朱棣去世時,皇太孫朱瞻基並不在朱棣身邊,他當時在北京和老爹朱高熾在一起。當時控制遠征大軍局面的人是英國公張輔和大臣楊榮,這倆人都是朱棣最後見到的託孤之臣,他倆也都是太子黨的人。

在朱棣駕崩後,張輔和楊榮為了防止朱高煦、朱高燧趁機作亂,決定秘不發喪。他倆立即命人做了一口漆制的棺材,將朱棣放入其中,然後偽裝成皇帝還健在的樣子,每天仍舊照常請安、奉餐。

皇帝的行帳是很大的,車駕也很大,再加之朱棣遺體至於漆器之中,短時間內味道傳不出來,張輔的保密工作做的很好,整個軍中沒幾個人知道皇帝已經去世了,根本不需要擺鹹魚招搖過市。

與此同時,張輔加速大軍回程速度,並派楊榮先行回京將事情告知太子朱高熾。

七天之後,楊榮帶著皇帝駕崩的消息和傳位詔書回到北京,太子朱高熾立即做好繼位準備,並派太孫朱瞻基出城迎喪。

由於朱高熾準備周密,漢王朱高煦根本沒有啥奪權的機會,並且在朱棣駕崩時朱高煦也不再老爹身邊,他當時正在山東自己的封地內待著呢!至於趙王朱高燧,在朱棣去世時他因之前涉嫌謀反,正被扣在京城內反省。

總的來說,《大明風華》對於歷史的改編是非常大,除了俞灝明飾演的漢王朱高煦形象比較貼切以外,其他所有歷史人物的塑造都不算很到位。

(如果不提前告訴我,誰能想到這個男人竟然是日後拯救大明的于謙!這個形象也太唯唯諾諾了)

《大明風華》的套路完全就是照搬幾十年前的《戲說乾隆》,當年趙雅芝飾演的沈芳因家人被雍正殺害,於是準備找乾隆報仇,但卻被乾隆吸引,對乾隆產生了愛慕之心。

而在《大明風華》中也是如此,女主孫若微被塑造成靖難遺孤,原本是要找朱棣報仇,結果最後也是對朱棣崇拜直至。今年距離《戲說乾隆》的播出已經過去三十年了,但似乎編劇的套路還是那些。


千佛山車神


在《大明風華》中,朱棣因兵敗而氣急攻心,病逝於第五次北征途中。臨終前,他密召內閣首輔楊士奇到榆木川交待後事,欲改立漢王朱高煦為皇太子。

在他駕崩後,楊士奇、于謙和朱瞻基商議後決定,暫時秘不發喪,以免朱高煦和朱高燧起兵造反。在穩住二王之後,朱瞻基快馬加鞭回京讓父親即皇位。

當時正值盛夏,為了掩蓋屍臭味,楊士奇等人在朱棣的營帳前晾曬了大量的鹹魚,以掩人耳目。在朱高熾順利即位後,二王才得知了消息,但為時已晚。

對於朱棣駕崩後放鹹魚掩臭這一情節,史書中並沒有記載。這一情節可能是借鑑秦始皇駕崩時的做法,秦始皇崩逝於第五次東巡中,當時也是酷暑天氣。

由於高溫及路途遙遠,秦始皇屍體已經腐爛。為了掩人耳目,趙高與胡亥決定將買來的鮑魚裝在秦始皇車上,改變路線,採取繞遠道的方法緩慢回咸陽。

“上轀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史記·秦始皇本紀》

那麼,歷史上朱棣駕崩是怎樣的?

歷史上,朱棣也是病逝於第五次親征漠北途中,這次親征可以說是兩手空空,幾乎連敵軍的影子都沒有看見。當時朱棣已65歲,連年征戰令他身心俱疲。

朱棣是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四日從北京出發,於六月二十一日回師。在七月七日,朱棣刻石於清水崖上。八天後,他派呂震統治太子凱旋而歸。

七月十六日,大軍行至蒼崖戍,朱棣感到身體不適。次日到達榆木川,朱棣的病情突然惡化。趕緊讓人寫下遺詔,傳位給太子朱高熾,喪禮按高皇帝辦。

七月十八日,朱棣駕崩。太監馬雲與楊榮、金幼孜商議,決定秘不發喪,用錫熔化後製成內棺進行裝殮。將內棺裝在龍車中,所到之處飲食與平日一樣。

十九日,楊榮和少監海壽回京報喪。八月二日,楊榮趕到北京面見朱高熾,朱高熾隨即派兒子朱瞻基到開平奉迎大軍。七日,朱瞻基到軍中,發佈喪訊。

十日,朱棣遺體被迎入仁智殿,加外棺後殮入靈柩。九月十日,明仁宗朱高熾為朱棣上諡號和廟號,葬於長陵。以上便是朱棣從生病到下葬的全部過程。

《明史》中記載了這一過程:

秋七月庚辰,勒石於清水源之崖。戊子,遣呂震以旋師諭太子,詔告天下。己丑,次蒼崖戍,不豫。庚寅,至榆木川,大漸。遺詔傳位皇太子,喪禮一如高皇帝遺制。辛卯,崩,年六十有五。太監馬雲密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謀,以六軍在外,秘不發喪,熔錫為椑以斂,載以龍舉,所至朝夕上膳如常儀。壬辰,楊榮偕御馬監少監海壽馳訃皇太子。壬寅,次武平鎮,鄭亨步軍來會。八月甲辰,楊榮等至京師,皇太子即日遣太孫奉迎於開平。己酉,次鵰鶚谷,皇太孫至軍中發喪。壬子,及郊,皇太子迎入仁智殿,加殮納梓宮。

從朱棣病逝的整個過程來看,沒有始於鹹魚或鮑魚的記載。朱棣從身體不適到駕崩僅僅三天時間,從駕崩到下葬將近兩個月時間,這一段時期處於盛夏。

但史料中並沒有記載用何種方式來防腐或防臭,但記載中的錫制內棺可能很有講究,這個內棺密封性應該很好,隔絕了內外空氣流通,延緩了屍體腐爛。

秘不發喪卻是真的,這是皇帝在外駕崩後的慣用手法,自然是為了防止有人造反。朱棣的遺詔是讓皇太子朱高熾即位,其中並沒有提到漢王朱高煦等人。

電視劇是經過了藝術加工,與正史還是有一些出入的。大家要想了解這段歷史,建議先看史書再看電視劇,這樣有助於更好的瞭解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


野史也是史


歷史上的朱棣是死在親征蒙古後班師回朝的路上,在其死後確實是密不發喪的,但是並不是用鹹魚的氣味來蓋住這樣一個味道,而是通過圓形的錫制的桶收容下朱棣的屍體。

朱棣是大明的皇帝,所以朱棣的死對於當時的朝廷來說影響是非常打的,當時朝廷上漢王朱高煦系和太子朱高熾一系的人鬥得不可開交,所以為了朝政的穩定,防止同室操戈,當朱棣死後是秘不發喪,連帶著當時的參與制作錫桶的工匠都被殺人滅口了。

三楊之一的楊榮因為和朱棣一起出徵蒙古,所以楊榮是知情的人之一,但是這位是太子一系的人,所以毫無疑問,肯定是報信給太子了,朱高熾咋得到消息後,就在積極的佈置登基的事項,當然也包括打壓漢王了。所以最終的結果就是太子朱高熾順利繼位,漢王效仿他爹朱棣也想來一次“靖難之役”,但是卻失敗了。

而所謂的用鹹魚掩蓋氣味無疑是照搬的秦始皇死後場景了。

事實上當時也不可能用鹹魚來掩蓋這種味道的,當時是在班師回朝的途中,在蒙古大草原上,是不可能有這樣發條件的。而且古代的軍糧裡面很少有用魚作為軍糧的,在古代士兵只有吃那種乾糧。

至於《大明風華》中的這副場景,在真實的歷史上純屬無稽之談。

在楊榮等文官的支持下,太子朱高熾佔據了人和之位,所以很順利的完成了皇權的交接。漢王朱高煦有他爹造反成功的例子在前,在加上在他自己的貪婪的驅使下最終舉起了造反的旗幟。

而且朱棣造反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朱允炆削藩太猛激起了朱氏諸王的不滿,而漢王朱高煦卻沒有這等條件,在加上還有朱棣留下的三楊文官集團和英國公等一批功勳老將,所以輕鬆鎮壓的朱高煦的造反。


這個歷史很正


朱棣是個狠角色,他和漢武帝很像,喜歡開疆破土,征戰沙場。

不過,與漢武帝不同的是,朱棣喜歡御駕親征,腿跨駿馬,手持馬刀,親自到戰場殺敵,這個氣勢,這個魄力,一般帝王望塵莫及。


朱棣執政22年,5次北伐蒙古,打得蒙古滿地找牙,不敢南下牧馬。

第五次北伐之時,朱棣打到了答蘭納木兒河,追擊阿魯臺部追了三百里,蹤跡全無,朱棣這才下令退兵,班師回朝。

然而,到了《大明風華》裡面,全部變了樣,朱棣打了個大敗仗,60萬大軍被困茫茫草原,最後好不容易衝破了重圍,返回北京途中,朱棣暴斃。

不論是正史,還是《大明風華》,朱棣都是死在回國途中了,死因大概是心梗或者腦梗,北方晝夜溫差大,極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大明風華》中,朱棣死了之後,秘不發喪,還用鹹魚掩蓋氣味,歷史上真是如此嗎?

秘不發喪是真的,原因是擔心朝中生變,但鹹魚掩蓋氣味是假。

首先,蒙古乾旱無雨,河流甚少,哪裡會有鹹魚啊,大老遠地從北京帶過去的嗎?不現實吧!

估計編劇寫作當晚,多喝了點酒,又吃了點鹹魚,夜裡寫朱棣之死的時候,心血來潮地用鹹魚掩蓋屍體了。


其次,朱棣死的時候,是8月12日,恰好是一年最熱的時候,屍體無法存放。大臣想到了用錫器融化,澆築成了密閉的棺材,將朱棣屍體存放於內,儘量避免與空氣接觸。

再次,《大明風華》中,跟隨朱棣出征的有楊士奇、樊忠和朱瞻基,這是違背史實的,跟隨朱棣出征的是馬雲、楊榮和金幼孜,朱瞻基這個好皇孫在京城待著呢。

PS:想不到明朝也有馬雲,乃遼東大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