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大明风华》中,朱棣死后秘不发丧,用咸鱼掩盖气味,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孤独的爱影室



125878215蜂獾


先说一下史实,在永乐朝,朱棣作为一个不服就干,干就干死的狠人,在顺利的从靖难之役中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后,在南京没消停几年,就把大明朝的首都迁到了北京,并且在北京接着发言不服往死里干的精神,先后五次御驾亲征,远征对大明朝有巨大威胁的蒙古,在第五次带领队伍亲征回北京的路上,这位雄才大略的大明永乐皇帝终于恋恋不舍的闭上的眼睛,享年六十四岁,由于在外,没办法让政权稳定交替,所以确实在当时采用的封锁消息的手段,秘不发丧,一直到把朱棣遗体安全运到北京城,才公布此事。


但电视剧里,把秘不发丧的桥段演绎成用咸鱼掩盖气味,这简直是胡扯八道,估计编剧当晚喝高了,把秦始皇死后用咸鱼的段子给写进去了,那么当时到底用什么办法呢,在下面揭秘。

朱棣死于永乐二十二年的8月的盛夏,地点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的榆木川,去过这边的朋友估计知道,这个地方在夏天的时候其实也不算太热,所以朱棣的尸体并不会那么容易腐烂,其二,在处理朱棣尸体上,采用了用锡打造内棺完全封闭的方式,这样可以有效的阻断空气中腐败细菌的侵入,所以根本就不会用什么咸鱼的方法遮盖尸臭,因为就算有味儿根本就散不出来。


老猪的碎碎念


大明朝的前三次皇权交接,看起来都极不寻常。

第一次,明太祖朱元璋抛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传位规矩,直接跨过自己众多的儿子们,把皇位交给了孙子朱允炆。

第二次,明成祖朱棣从北京起兵,发动“靖难之役”,直接从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手里夺过了皇位。

这前两次皇权更迭充满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甚至直接爆发了朱氏子孙内部的热战,与它们相比,第三次皇权交接也丝毫不逊色,看似顺理成章的“父死子继”,实际上暗潮涌动、风云诡谲。

《明史》记载: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在亲征漠北的返京途中突然驾崩,皇太子朱高炽即位。

虽然太子即位顺理成章,但朱棣其实早有废掉太子之意,朱高炽并非符合他心意之人选。

而纵观朱高炽即位的整个过程,用元芳的话说就是:其中必有蹊跷。

一、朱棣的烦恼

在确定皇位继承人这件事上,朱元璋晚年大费脑筋,最后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同样的,朱棣也在立储问题上犯了选择困难症。按照“立嗣 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老规矩,洪武二十八年,当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就将自己的长子朱高炽立为了燕王世子。而当朱棣当了皇帝以后,朱高炽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皇太子。

但是,事情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立嫡以长不以贤”的老规矩,身为藩王时的朱棣不敢轻易打破,然而平心而论,他是真的不喜欢朱高炽,原因为何?

原来,朱高炽性格懦弱、宽厚温和,这一点确实像极了建文帝朱允炆。

有人说,自己的孩子有如此品行,难道不好吗?

可惜他生在了帝王家。在明初皇权斗争的漩涡之中,拥有如此人格的朱允炆、朱高炽,分明就是别人案板上的肥肉!

试想,如果朱允炆拥有朱元璋一般的残忍狡诈,朱棣又岂能得手呢?

而且,从个人才能上讲,朱高炽也不是朱棣的理想接班人,史料记载,朱高炽“体肥硕,不能骑射”,这与他能征惯战的父亲形成了强大的对比反差。

明朝初期,北元势力尚存,而且常常威胁明朝边境,这样的儿子又怎能像朱棣一样御驾亲征?

因此,从能力上讲,朱棣更加偏爱与自己相似的汉王朱高煦;而从感情上讲,小儿子赵王朱高燧才是他的最爱。

《明史》记载:“初帝起兵时, 汉王数力战有功, 帝许以事成立为太子......帝又怜赵王年少,宠异之。由是两王合而间太子, 帝颇心动。”

朱棣偏爱朱高煦、朱高燧,而这俩儿子也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心怀野心,亦常常在太子与朱棣之间挑拨离间。于是,朱棣便动了废掉太子的心思。

然而,朝堂上的士大夫们可不答应,他们不仅拿出了种种封建礼法来抵制,还以“宽厚仁孝”等不争的事实来为太子申辩。

如果朱棣在太子没有太大过失的情况下废掉他,势必会导致朝廷内部势力的分裂,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重重舆论的压力下,朱棣也不得不暂时作罢。

然而,终永乐一朝,太子之争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朱棣废掉朱高炽的心思也没有因为一直以来的隐忍而消失,反而愈发强烈。

作为皇储,朱高炽实在太过于平庸,传位于他有可能再次让明朝重演“靖难之役”的悲剧。从这一层面上来讲,朱棣的隐忧不无道理。

二、朱棣的遗诏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五次北征鞑靼。

前四次北征,朱棣都未能彻底扫除北方的威胁,因此,这次出征,他势在必得。

然而,这年五月,当他率领着大军逼近鞑靼主力时,事情却突然发生了变化:朱棣可能已经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所以他做出了班师回朝的决定。

《明太宗实录》记载,当时朱棣把随军出征的大学士杨荣等人召至账内,说:

“朕昨夕三鼓, 梦有若是所画神人者告朕 日:‘上帝好生’。如是者再。此何祥也 ? ”

朱棣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神人向他说:上天有好生之德。杨荣当然听明白了,这是皇帝有了班师回朝之意。至于其中的真实原因,他们或许并未猜透。

于是,朱棣一改自己消灭鞑靼的初衷,在敌人近在咫尺的情况下,匆忙班师。这对于一生志在消灭边患的他来说,当然显得极不寻常。

而在班师途中,朱棣也显得极为急躁:尽管几十年的征战,让他对出塞的路程谙熟于心,但他仍然不停催问到京的时日,《明太宗实录》记载了他询问内侍的对话:

“‘计程何日至北京?’(内侍) 对曰 :‘八月中可至’”

而后来的历史证明,催促朱棣赶紧回京的不是什么神人,而是他的健康。

果然,就在七月,朱棣询问规程还有几日的第三天,大军“至榆木川, 上(朱棣)大渐,遗命传位皇太子”。

但是,历史的详情并非如此简单。接下来却发生了十分诡异的一幕,那就是一个叫马云的宦官,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等人决定秘不发丧!

“宦官马云等以六师在远外, 秘不发丧, 密与大学士杨荣、 金幼孜议丧事”(《明太宗实录》)

而在明仁宗朱高炽的实录中,这段历史的记载则更加详实:“太宗疾作,顿剧, 已而崩于榆木川。中官马云等皆苍黄莫知所措, 乃密召荣、幼孜入御幕中,首谋丧事......或有叹于他事,写敕用宝,遣入驰报。荣等日:“谁敢尔,先帝在即称敕,宾天而称敕诈也......乃命中宫备以大行皇帝崩逝月日并遗命传位之意启皇太子。云等从之。”

这大段话的大体意思是,朱棣突然发病驾崩,身边只有马云等宦官在侧。马云不知所措,因此秘密找来大学士杨荣等人商议,他们一起决定秘法不丧,以防止京师的汉王、赵王起兵谋反。

并且,因为朱棣去世时并没有留下遗诏,马云本想用皇帝敕令的方式安排太子即位,被心思缜密的大学士杨荣等人否决。

最后,他们一起假托朱棣的意思,共同制造了一篇遗诏出来,顺利“安排”太子即位。

当年八月,朱高炽即皇帝位。他登基后,不仅废除了郑和下西洋等扩张举措,还取消了朝廷在云南、交阯的采办活动、将首都迁回了南京,以节省国家财政支出。

朱高炽看似一切与老爹对着干,实则是悬崖勒马,及时止损,挽救了大明朝。

当然,对于杨荣等扶他上位的功勋之臣,他也极尽封赏,这年十二月,朱高炽加赐杨荣为工部尚书,加倍工资,还感激的说:

“皇考上宾, 六军在外......惟卿尽忠为国,报先帝恩德, 独为果断, 至有今日......报卿甚微,今追前衍......特升卿为工部尚书,前官如故,三俸俱支,全支尚书本色”

综上所述,朱棣废太子之心久矣,以至于想在自己死前回京交代后世,没想到未赶到京师就抱病而亡,更没来及立下遗诏。

而宦官马云、大臣杨荣则“替”他立了遗嘱,以致朱高炽顺利即位。这也是他们一上来秘不发丧的原因。


深夜聊斋


历史上不是这样的。

据正史记载,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第五次北征归途至榆木川,突然病重,遂留下遗诏,传位于太子朱高炽,之后驾崩。



朱棣驾崩后,当时皇子朱高煦就藩于山东,但却一直串通宫人大臣,觊觎皇位,而太子朱高炽在京城监国,如消息泄露,容易引发二子夺嫡,政局动荡。

所以,当时随侍朱棣的太监马云、大学士杨荣及金幼孜三人当机立断,遂决定秘不发丧,然后用锡融化后制成内棺存放朱棣遗体,以掩盖味道,并以龙车运载,早晚饮食如常。同时令人进京密报朱高炽,朱高炽这才顺利继位。



而用咸鱼遮掩气味的事也是存在的,应该是秦始皇去世后赵高、李斯等人的把戏。

当时秦始皇在东巡途中抵达了沙丘,因急病去世,但去世前他并未指定太子或提前选定接班人,所以当时丞相李斯与太监赵高密谋,令幼子胡亥继位。为掩人耳目,二人故意买了一堆咸鱼和臭虾,放置在秦始皇的遗体附近,以遮掩尸臭,就这样一路把秦始皇的灵柩运送到首都咸阳。



可见《大明风华》里这一段的演绎是有点张冠李戴了。但作为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来说,这么演绎其实倒也不算什么,毕竟大家看的是电视剧,而不是历史书。


达摩说


朱棣作为一代雄主,虽然因靖难之役夺了侄子的江山,但其登基后的所作所为,完全可以比肩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大明朝国力强盛,百姓富庶,物阜民丰,让郑和下西洋促成了万邦来喝的盛景。其五次北伐漠北征服蒙古诸部,使明朝边境安静了几十年。他本人也在第五次北狩,返回的时候殒命,但是不是如同《大明风华》中,朱棣死后秘不发丧,用咸鱼掩盖气味,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大明风华》中朱棣是怎么死的

在《大明风华》中朱棣不顾自己年迈的身体,为寻求自己的再历史上的名声,再太子以及朝臣的都反对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发动第五次漠北战争,使得那些早已臣服于大明的阿鲁台、兀良哈、瓦剌等蒙古部落,于是联合起来在瓦剌马哈木的带领下,对抗朱棣率领大明精锐,因第五次北伐目的性本来不强,且汉王朱高煦通敌马哈木,造成明军在三峡口大败于蒙古诸部,朱棣险些被瓦剌也先俘虏,后勤补给又遭到阿鲁台部的干扰,难以运到前线的情况下,朱棣只能边战边退。

在自知时日不多的情况下,为防止第二次靖难之役,朱棣动了废黜的念头,召内阁首辅杨士奇到榆木川商量更改储君事宜,在杨士奇的坚持下没有废黜,隔天朱棣就死在了榆木川。朱瞻基与杨士奇、于谦、樊忠等合谋秘不发丧,朱瞻基秘密返回京城让太子朱高炽登基,第四天返回军中并用腌制的咸鱼气味,掩盖朱棣身体发臭的气味,迷惑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但他俩还是起了疑心起兵造反,最终在朱高炽、朱瞻基、杨士奇、于谦等,联合之下挫败了汉王的造反。

历史上真实的朱棣是怎么死的

真实的情况是,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正月初七,阿鲁台率兵攻打大同、开平,于是朱棣召见群臣商议北征之事,并且告诫边关将士警戒待命,正月九日,积极征调山东、河南、陕西、山西、辽东等地区的兵力,三月会和于北京和张家口并且举行盛大的出征阅兵式。十二年春正月甲申,阿鲁台犯大同、开平,诏群臣议北征,敕边将整兵俟命。丙戌,徵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都司及西宁、巩昌、洮、岷各卫兵,期三月会北京及宣府。三月戊寅,大阅,谕诸将亲征。《明史·成祖本纪》

四月初,朱棣亲自率兵第五次出征,后来听说阿鲁台向答兰纳木儿河逃跑,于是迅速带兵前进,五月派使臣招降阿鲁台各部,当六月明军先锋部队到达答兰纳木儿河时,阿鲁台部以不知所踪,朱棣便命英国公张辅率领军队,搜索附近300余里左右的山谷未发现一人,但是因为后勤补给的军粮己经没有了,于是率兵班师回京。己酉,发京师。庚午,次隰宁,谍报阿鲁台走答兰纳木儿河,遂趋进师。五月己卯,次开平,使使招谕阿鲁台诸部。六月庚申,前锋至答兰纳木儿河,不见敌,命张辅等穷搜山谷三百里无所得,进驻河上。癸亥,陈懋等引兵抵白邙山,以粮尽还。甲子,班师,《明史·成祖本纪》

七月十六日朱棣感觉身体不适,十七日到达榆木川时病情突然加重,留下遗诏传位于皇太子,并不是《大明风华》中临终前朱棣又废黜之意,且经过杨士奇坚持不废黜和朱瞻基的保证,才让朱棣放弃了废立之心。庚寅,至榆木川,大渐。遗诏传位皇太子,《明史·成祖本纪》十八日,朱棣死于榆木川,享年六十五岁,有太监马云、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密谋秘不发丧的消息,也不是《大明风华》中的杨士奇、于谦和樊忠。辛卯,崩,年六十有五。太监马云密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谋,以六军在外,秘不发丧,熔锡为椑以敛,载以龙举,所至朝夕上膳如常仪。《明史·成祖本纪》。在不发朱棣驾崩的消息之后,命人用锡熔化之后制成内棺装殓尸体,用龙车运输,所到之处和往常一样。并没有《大明风华》中中军大帐周围挂腌鱼,以鱼的味道来掩盖尸体发出的腐臭味。但历史有没有用咸鱼,来掩盖君王尸体的臭味的事呢

   

历史上真的有人这么干过

这就是秦二世与奸臣赵高俩人,因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回来的时候平原津(今山东德州平原县南)而身生病,后来病情日益严重,于是写下一封盖有玉玺的诏书,要求长子扶苏回来参加葬礼,将他安葬在咸阳,书信已经封好,但是放在赵高手中还没有寄出去。七月秦始皇就病死于沙丘了,享年五十岁。

于是赵高唆使秦二世胡亥谋权,让李斯伪造遗诏赐死长子扶苏、大将蒙恬。赵高一行并没有立即回咸阳,而是按照原定计划返回,因秦始皇死的时候恰巧碰是三伏天,又跑了三千里地到九原,因此他的尸体早都腐臭了,于是赵高命人拉了一车咸鱼,跟在秦始皇的车附近,以冲淡尸体的臭味,从九原的直道回咸阳秦二世登基,九月秦始皇葬于骊山。作为一代雄主的秦始皇,生前拥有如此丰功伟绩,估计做梦都想不到死后于臭咸鱼为伍。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祕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语具在李斯传中。行,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郦山。《史记·秦始皇本纪》

麇子文史



朱棣死后的确是秘不发丧的,但不是用咸鱼掩盖气味,而是收集锡器融化打造成桶装把朱棣放在里面封好,这样保存了朱棣的遗体,朱棣其实是在攻打蒙古班师回朝的路上,因为事发突然所以当时随行的大臣杨荣决定秘不发丧,因为但是太子朱高炽的确是朱棣选定的储君,但是皇子朱高煦也一直对皇位垂涎不已,为了防止有变就只能秘不发丧处理。


并且为了防止消息泄露,打造锡器的人事后都被灭了口,并且随行的人一日三餐给朱棣送,这样一直回到京城都没有人朱棣已死的消息,就这样朱高炽登上了皇位,杨荣功不可没,事实证明朱高炽也的确是一位好皇帝,就是有点短命,实属可惜。



婉兮历史


这纯属是在侮辱汉王智商,虽然在历史上汉王朱高煦确实只是一介武夫,脑子不太灵光,但朱高煦不是弱智,你在皇帝御帐前挂咸鱼岂不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嘛!就算皇帝爱吃咸鱼,也不可能把咸鱼挂在自己大帐周围,傻子都知道出事了!(大军出征哪来那么多咸鱼)

当年秦始皇驾崩的时候,胡亥为了掩盖气味,曾在始皇帝遗体周围堆满鲍鱼,以此掩盖气味。古代凡是读过书的人,谁能不知道这段历史!你拿着咸鱼挂满了皇帝大帐周围,这不是明摆着告诉汉王皇帝驾崩了吗?

汉王朱高煦即便是又笨又蠢,但如此拙劣的表演怎能看不透!想拿这种伎俩避人耳目,简直就是自欺欺人。

(我觉得这有点侮辱汉王)

其实对于朱棣去世的地点和时间,《大明风华》还是比较尊重历史的,朱棣确实是在第五次北征时病逝在了榆木川,大体位置在今天内蒙古呼伦贝尔境内,而朱棣去世的时间是公历1424年8月12日,也的确正值盛夏。

但是在朱棣去世时,皇太孙朱瞻基并不在朱棣身边,他当时在北京和老爹朱高炽在一起。当时控制远征大军局面的人是英国公张辅和大臣杨荣,这俩人都是朱棣最后见到的托孤之臣,他俩也都是太子党的人。

在朱棣驾崩后,张辅和杨荣为了防止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决定秘不发丧。他俩立即命人做了一口漆制的棺材,将朱棣放入其中,然后伪装成皇帝还健在的样子,每天仍旧照常请安、奉餐。

皇帝的行帐是很大的,车驾也很大,再加之朱棣遗体至于漆器之中,短时间内味道传不出来,张辅的保密工作做的很好,整个军中没几个人知道皇帝已经去世了,根本不需要摆咸鱼招摇过市。

与此同时,张辅加速大军回程速度,并派杨荣先行回京将事情告知太子朱高炽。

七天之后,杨荣带着皇帝驾崩的消息和传位诏书回到北京,太子朱高炽立即做好继位准备,并派太孙朱瞻基出城迎丧。

由于朱高炽准备周密,汉王朱高煦根本没有啥夺权的机会,并且在朱棣驾崩时朱高煦也不再老爹身边,他当时正在山东自己的封地内待着呢!至于赵王朱高燧,在朱棣去世时他因之前涉嫌谋反,正被扣在京城内反省。

总的来说,《大明风华》对于历史的改编是非常大,除了俞灏明饰演的汉王朱高煦形象比较贴切以外,其他所有历史人物的塑造都不算很到位。

(如果不提前告诉我,谁能想到这个男人竟然是日后拯救大明的于谦!这个形象也太唯唯诺诺了)

《大明风华》的套路完全就是照搬几十年前的《戏说乾隆》,当年赵雅芝饰演的沈芳因家人被雍正杀害,于是准备找乾隆报仇,但却被乾隆吸引,对乾隆产生了爱慕之心。

而在《大明风华》中也是如此,女主孙若微被塑造成靖难遗孤,原本是要找朱棣报仇,结果最后也是对朱棣崇拜直至。今年距离《戏说乾隆》的播出已经过去三十年了,但似乎编剧的套路还是那些。


千佛山车神


在《大明风华》中,朱棣因兵败而气急攻心,病逝于第五次北征途中。临终前,他密召内阁首辅杨士奇到榆木川交待后事,欲改立汉王朱高煦为皇太子。

在他驾崩后,杨士奇、于谦和朱瞻基商议后决定,暂时秘不发丧,以免朱高煦和朱高燧起兵造反。在稳住二王之后,朱瞻基快马加鞭回京让父亲即皇位。

当时正值盛夏,为了掩盖尸臭味,杨士奇等人在朱棣的营帐前晾晒了大量的咸鱼,以掩人耳目。在朱高炽顺利即位后,二王才得知了消息,但为时已晚。

对于朱棣驾崩后放咸鱼掩臭这一情节,史书中并没有记载。这一情节可能是借鉴秦始皇驾崩时的做法,秦始皇崩逝于第五次东巡中,当时也是酷暑天气。

由于高温及路途遥远,秦始皇尸体已经腐烂。为了掩人耳目,赵高与胡亥决定将买来的鲍鱼装在秦始皇车上,改变路线,采取绕远道的方法缓慢回咸阳。

“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史记·秦始皇本纪》

那么,历史上朱棣驾崩是怎样的?

历史上,朱棣也是病逝于第五次亲征漠北途中,这次亲征可以说是两手空空,几乎连敌军的影子都没有看见。当时朱棣已65岁,连年征战令他身心俱疲。

朱棣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四日从北京出发,于六月二十一日回师。在七月七日,朱棣刻石于清水崖上。八天后,他派吕震统治太子凯旋而归。

七月十六日,大军行至苍崖戍,朱棣感到身体不适。次日到达榆木川,朱棣的病情突然恶化。赶紧让人写下遗诏,传位给太子朱高炽,丧礼按高皇帝办。

七月十八日,朱棣驾崩。太监马云与杨荣、金幼孜商议,决定秘不发丧,用锡熔化后制成內棺进行装殓。将內棺装在龙车中,所到之处饮食与平日一样。

十九日,杨荣和少监海寿回京报丧。八月二日,杨荣赶到北京面见朱高炽,朱高炽随即派儿子朱瞻基到开平奉迎大军。七日,朱瞻基到军中,发布丧讯。

十日,朱棣遗体被迎入仁智殿,加外棺后殓入灵柩。九月十日,明仁宗朱高炽为朱棣上谥号和庙号,葬于长陵。以上便是朱棣从生病到下葬的全部过程。

《明史》中记载了这一过程:

秋七月庚辰,勒石于清水源之崖。戊子,遣吕震以旋师谕太子,诏告天下。己丑,次苍崖戍,不豫。庚寅,至榆木川,大渐。遗诏传位皇太子,丧礼一如高皇帝遗制。辛卯,崩,年六十有五。太监马云密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谋,以六军在外,秘不发丧,熔锡为椑以敛,载以龙举,所至朝夕上膳如常仪。壬辰,杨荣偕御马监少监海寿驰讣皇太子。壬寅,次武平镇,郑亨步军来会。八月甲辰,杨荣等至京师,皇太子即日遣太孙奉迎于开平。己酉,次雕鹗谷,皇太孙至军中发丧。壬子,及郊,皇太子迎入仁智殿,加殓纳梓宫。

从朱棣病逝的整个过程来看,没有始于咸鱼或鲍鱼的记载。朱棣从身体不适到驾崩仅仅三天时间,从驾崩到下葬将近两个月时间,这一段时期处于盛夏。

但史料中并没有记载用何种方式来防腐或防臭,但记载中的锡制內棺可能很有讲究,这个內棺密封性应该很好,隔绝了内外空气流通,延缓了尸体腐烂。

秘不发丧却是真的,这是皇帝在外驾崩后的惯用手法,自然是为了防止有人造反。朱棣的遗诏是让皇太子朱高炽即位,其中并没有提到汉王朱高煦等人。

电视剧是经过了艺术加工,与正史还是有一些出入的。大家要想了解这段历史,建议先看史书再看电视剧,这样有助于更好的了解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


野史也是史


历史上的朱棣是死在亲征蒙古后班师回朝的路上,在其死后确实是密不发丧的,但是并不是用咸鱼的气味来盖住这样一个味道,而是通过圆形的锡制的桶收容下朱棣的尸体。

朱棣是大明的皇帝,所以朱棣的死对于当时的朝廷来说影响是非常打的,当时朝廷上汉王朱高煦系和太子朱高炽一系的人斗得不可开交,所以为了朝政的稳定,防止同室操戈,当朱棣死后是秘不发丧,连带着当时的参与制作锡桶的工匠都被杀人灭口了。

三杨之一的杨荣因为和朱棣一起出征蒙古,所以杨荣是知情的人之一,但是这位是太子一系的人,所以毫无疑问,肯定是报信给太子了,朱高炽咋得到消息后,就在积极的布置登基的事项,当然也包括打压汉王了。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太子朱高炽顺利继位,汉王效仿他爹朱棣也想来一次“靖难之役”,但是却失败了。

而所谓的用咸鱼掩盖气味无疑是照搬的秦始皇死后场景了。

事实上当时也不可能用咸鱼来掩盖这种味道的,当时是在班师回朝的途中,在蒙古大草原上,是不可能有这样发条件的。而且古代的军粮里面很少有用鱼作为军粮的,在古代士兵只有吃那种干粮。

至于《大明风华》中的这副场景,在真实的历史上纯属无稽之谈。

在杨荣等文官的支持下,太子朱高炽占据了人和之位,所以很顺利的完成了皇权的交接。汉王朱高煦有他爹造反成功的例子在前,在加上在他自己的贪婪的驱使下最终举起了造反的旗帜。

而且朱棣造反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朱允炆削藩太猛激起了朱氏诸王的不满,而汉王朱高煦却没有这等条件,在加上还有朱棣留下的三杨文官集团和英国公等一批功勋老将,所以轻松镇压的朱高煦的造反。


这个历史很正


朱棣是个狠角色,他和汉武帝很像,喜欢开疆破土,征战沙场。

不过,与汉武帝不同的是,朱棣喜欢御驾亲征,腿跨骏马,手持马刀,亲自到战场杀敌,这个气势,这个魄力,一般帝王望尘莫及。


朱棣执政22年,5次北伐蒙古,打得蒙古满地找牙,不敢南下牧马。

第五次北伐之时,朱棣打到了答兰纳木儿河,追击阿鲁台部追了三百里,踪迹全无,朱棣这才下令退兵,班师回朝。

然而,到了《大明风华》里面,全部变了样,朱棣打了个大败仗,60万大军被困茫茫草原,最后好不容易冲破了重围,返回北京途中,朱棣暴毙。

不论是正史,还是《大明风华》,朱棣都是死在回国途中了,死因大概是心梗或者脑梗,北方昼夜温差大,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大明风华》中,朱棣死了之后,秘不发丧,还用咸鱼掩盖气味,历史上真是如此吗?

秘不发丧是真的,原因是担心朝中生变,但咸鱼掩盖气味是假。

首先,蒙古干旱无雨,河流甚少,哪里会有咸鱼啊,大老远地从北京带过去的吗?不现实吧!

估计编剧写作当晚,多喝了点酒,又吃了点咸鱼,夜里写朱棣之死的时候,心血来潮地用咸鱼掩盖尸体了。


其次,朱棣死的时候,是8月12日,恰好是一年最热的时候,尸体无法存放。大臣想到了用锡器融化,浇筑成了密闭的棺材,将朱棣尸体存放于内,尽量避免与空气接触。

再次,《大明风华》中,跟随朱棣出征的有杨士奇、樊忠和朱瞻基,这是违背史实的,跟随朱棣出征的是马云、杨荣和金幼孜,朱瞻基这个好皇孙在京城呆着呢。

PS:想不到明朝也有马云,乃辽东大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