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江門勞動爭議調解員:找準突破口,尋求“和諧之道”

  

江門勞動爭議調解員:找準突破口,尋求“和諧之道”

黃欣怡(左一)在調解中 鄒景雲/攝

南方工報訊(全媒體記者許接英 通訊員唐曉剛)在江門基層一線,長期活躍著一支勞動爭議義務調解員隊伍,他們來自黨政部門、工會、律所、村(社區)、企業等各行各業,在調解勞動爭議時各施所長,力求將爭議化解在萌芽狀態。據統計,自2018年以來,江門各市(區)經過培訓持證上崗的勞動爭議調解員已有599人,參與調解勞動爭議案5832件,佔勞動爭議案件的55%。勞動爭議調解員隊伍已成為該市構建和諧社會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

  黃欣怡,江門新會大澤鎮的社會化工會工作者,一名勞動爭議義務調解員。記者近日走近黃欣怡,聽她講述了關於勞動爭議調解的故事。

  “調解需要說好‘四種話’,包括定心話、風趣話、圓場話和希望話。”這是黃欣怡第一次參加勞動爭議調解培訓班學到的。通過這次學習,她還知道了在調解中,“坐的位置”、“傾聽時的眼神在哪裡”等細節都藏著很大學問。為了讓自己的學習更紮實,黃欣怡在工作之餘,會主動去看一些和勞動法相關的微信公眾號發佈的知識點,或者跟著鎮人社所的調解員到調解現場學習。

  黃欣怡把自己所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勞動爭議調解的過程中。有一起紅木傢俱行業的勞資糾紛案,因為木料問題,廠方扣押當事人一個半月工資,一共4.6萬元,當事人請求工會調解,幫忙追回工資。黃欣怡和同事來到工廠瞭解情況,廠方的負責人把該工人做壞的木材展示給他們看,除了做錯尺寸的,開錯插口方向的,還有把膠水打得到處都是的。廠方扣押他工資是希望工人對開壞了的木料進行賠償,但工人不賠,還揚言不給工資就要放火燒工廠。

  黃欣怡認真分析了案情,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的次品?這廠方的監管也有責任吧?於是,她決定以此為突破。負責人證實,的確沒有對員工進行崗前培訓,發現損壞的貨也不算多,也不敢指責對方,畢竟現在招工難,工人要是賭氣不做,就無法如期交貨,損失就更大了。經過溝通,黃欣怡耐心地向負責人解釋,首先,廠方有培訓和監督的責任,工人生產的產品質量不過關,就要及時採取補救措施;二是賠償款協商不成可以另外走司法程序,但工資按照《勞動法》是必須要足額支付,並不能因為賠償款私自扣押;三是建議對做壞的半成品進行修復。如果無法修補的,可估算損失,然後再跟工人好好協商賠償額度……廠方負責人同意黃欣怡的協商方案。

  隨後,黃欣怡再次跟當事人溝通,建議其做好修復工作,儘量把賠償款減少一些。同時提出雙方各讓一步,再考慮一下自己能接受工資、賠償款範圍是多少?要是無法調解,走司法程序消耗的時間可能會比較長。最後,在鎮工會召集雙方的調解會上,雙方終於達成了共識:工人負責把這不合格的貨修補完畢,廠方於5天內支付該工人工資3.8萬元。一起勞動爭議最終劃上完美的句號。

  “半年來,能為勞資雙方成功調解一起起爭議,特別有滿足感、成就感。”黃欣怡向記者說,她覺得自己的“定心話”就是:“我是工會工作者,我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