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她為祖國毅然放棄諾貝爾獎,30年來隱姓埋名,貢獻巨大卻少有人知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各位朋友下午好!子淵之前曾給大家介紹了我國許多默默無名的科學家,引發了讀者的熱烈討論,今天咱們就來說說為祖國發展而毅然拒絕諾貝爾獎的王承書女士。王承書,是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她的一生堪稱傳奇,而且在功成名就之時為了祖國發展,直接“拒絕”諾貝爾獎,其氣節令人敬佩。遺憾的是,如今卻很少有人知道其人其事。

她為祖國毅然放棄諾貝爾獎,30年來隱姓埋名,貢獻巨大卻少有人知

▲王承書晚年近照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6月26日,王承書出生在上海十里洋場的一個殷實詩書家庭,家境優渥的她,自幼就受到了良好教育。王承書在青少年時期,受到西方文化之影響,心中逐漸樹立了追求女權、衝破封建束縛、探索科學的堅定理想。雖然自身體弱多病,也曾因病重多次休學,王承書依然沒有放棄,在休學期間仍堅持自學西方科學知識。民國十八年(公元1930年),王承書北上參加大學入學考試,以優異成績考入燕京大學物理系。

她為祖國毅然放棄諾貝爾獎,30年來隱姓埋名,貢獻巨大卻少有人知

▲王承書在何園生活時留影

作為一名少有的奇女子,王承書的性格極為要強,她堅信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就是物理學,而當時中國的物理學遠遠落後於世界,想要學習到更深層次的物理學知識,就只有留洋海外。當時留學名額極少,王承書為此終日鑽研,最終在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4年)以全校第一的成績完成學業,進入碩士階段學習,並榮獲燕大校方頒發的金鑰匙獎。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6年),王承書獲得碩士學位,在燕大求學期間,王承書不僅收穫了知識,還收穫了一生摯愛——她與燕京大學教授張文裕成婚。這段婚姻對於致力於探求物理學的她來說,並不是愛情的墳墓。

她為祖國毅然放棄諾貝爾獎,30年來隱姓埋名,貢獻巨大卻少有人知

▲密歇根大學圖書館

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1年),王承書接受美國巴爾博獎學金基金邀請,赴美深造,張文裕對此非但沒有阻止,反而為其捨棄一切,陪伴她遠渡重洋,一同深造學習。王承書到達美國後,報讀密歇根大學,在美期間,她與導師烏倫貝克一起完成了有關稀薄氣體動力學方面的重要論文,還奠定了“王承書-烏倫貝克方程”,這一研究成果先後在美、俄、意等國的物理學著作中多次引用。在西歐物理學界,王承書這個名字舉足輕重,當時很多人相信,若是她能夠繼續深入研究下去,以她的成就未來一定能夠獲得諾貝爾獎。

她為祖國毅然放棄諾貝爾獎,30年來隱姓埋名,貢獻巨大卻少有人知

▲王承書、張文裕夫婦

然而王承書最終還是放棄了自己的研究。當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美國時,王承書那顆報效祖國的雄雄赤子之心燃燒了起來,她與丈夫都希望儘快回到祖國,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由於當時美國設有禁令,凡是從事理工、醫學的高層次人才都不能擅自出境,作為物理學界頂尖人才的王承書,自然也就受到美國軍方的特別關注,但她一心決意回國,輾轉多地、耗費無數精力後,王承書與張文裕夫婦終於在1956年回到了祖國。

她為祖國毅然放棄諾貝爾獎,30年來隱姓埋名,貢獻巨大卻少有人知

▲王承書正在工作

回國之初,王承書積極投身教育事業,後擔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論研究院研究員,併兼職北京大學教授。1960年,中蘇關係惡化後,錢三強徵求王承書的意見,問她是否願意接受分離鈾同位素的秘密任務,但代價是要徹底忘記以前獲得的所有成就,此後一切公開會議都不能出席。為了新中國的核武事業,王承書依然答應,從此她的名字從中外物理學界消失,她與著名物理學家吳徵鎧、錢皋韻一起,開始了長達三十餘年的核物理研究。由於缺乏足夠的資料,將近五十歲的她只能從頭開始,翻閱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料,進行數十年的鈾同位素分離理論研究計算。那段時間,張文裕一直都不知道妻子從事的是什麼工作。

她為祖國毅然放棄諾貝爾獎,30年來隱姓埋名,貢獻巨大卻少有人知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1964年,王承書所在的研究團隊成功提取出高濃鈾,這是製造原子彈必需的原料。同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完成這一偉大使命後,王承書並未就此鬆懈,而是向上級提出繼續從事培養人才的工作。之後,她常常穿梭在核工廠與科研單位,為研究人員答疑解惑,培養出一大批核物理研究的中堅力量,出任科學技術局總工程師,並被評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6月18日,王承書因病逝世,享年82歲,臨終前她與丈夫約定,將夫婦二人一生省吃儉用的10萬餘元盡數捐獻給希望工程。

《永恆的人生:王承書傳》

微信公眾號:趣觀歷史,每日為您甄選好玩有趣的歷史。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歡迎加入近代史愛好者同盟,增長見識、銘記先烈、結交知己、收穫友情。子淵在這裡與你不見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