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她为祖国毅然放弃诺贝尔奖,30年来隐姓埋名,贡献巨大却少有人知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各位朋友下午好!子渊之前曾给大家介绍了我国许多默默无名的科学家,引发了读者的热烈讨论,今天咱们就来说说为祖国发展而毅然拒绝诺贝尔奖的王承书女士。王承书,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她的一生堪称传奇,而且在功成名就之时为了祖国发展,直接“拒绝”诺贝尔奖,其气节令人敬佩。遗憾的是,如今却很少有人知道其人其事。

她为祖国毅然放弃诺贝尔奖,30年来隐姓埋名,贡献巨大却少有人知

▲王承书晚年近照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6月26日,王承书出生在上海十里洋场的一个殷实诗书家庭,家境优渥的她,自幼就受到了良好教育。王承书在青少年时期,受到西方文化之影响,心中逐渐树立了追求女权、冲破封建束缚、探索科学的坚定理想。虽然自身体弱多病,也曾因病重多次休学,王承书依然没有放弃,在休学期间仍坚持自学西方科学知识。民国十八年(公元1930年),王承书北上参加大学入学考试,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

她为祖国毅然放弃诺贝尔奖,30年来隐姓埋名,贡献巨大却少有人知

▲王承书在何园生活时留影

作为一名少有的奇女子,王承书的性格极为要强,她坚信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就是物理学,而当时中国的物理学远远落后于世界,想要学习到更深层次的物理学知识,就只有留洋海外。当时留学名额极少,王承书为此终日钻研,最终在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4年)以全校第一的成绩完成学业,进入硕士阶段学习,并荣获燕大校方颁发的金钥匙奖。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6年),王承书获得硕士学位,在燕大求学期间,王承书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一生挚爱——她与燕京大学教授张文裕成婚。这段婚姻对于致力于探求物理学的她来说,并不是爱情的坟墓。

她为祖国毅然放弃诺贝尔奖,30年来隐姓埋名,贡献巨大却少有人知

▲密歇根大学图书馆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1年),王承书接受美国巴尔博奖学金基金邀请,赴美深造,张文裕对此非但没有阻止,反而为其舍弃一切,陪伴她远渡重洋,一同深造学习。王承书到达美国后,报读密歇根大学,在美期间,她与导师乌伦贝克一起完成了有关稀薄气体动力学方面的重要论文,还奠定了“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这一研究成果先后在美、俄、意等国的物理学著作中多次引用。在西欧物理学界,王承书这个名字举足轻重,当时很多人相信,若是她能够继续深入研究下去,以她的成就未来一定能够获得诺贝尔奖。

她为祖国毅然放弃诺贝尔奖,30年来隐姓埋名,贡献巨大却少有人知

▲王承书、张文裕夫妇

然而王承书最终还是放弃了自己的研究。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时,王承书那颗报效祖国的雄雄赤子之心燃烧了起来,她与丈夫都希望尽快回到祖国,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由于当时美国设有禁令,凡是从事理工、医学的高层次人才都不能擅自出境,作为物理学界顶尖人才的王承书,自然也就受到美国军方的特别关注,但她一心决意回国,辗转多地、耗费无数精力后,王承书与张文裕夫妇终于在1956年回到了祖国。

她为祖国毅然放弃诺贝尔奖,30年来隐姓埋名,贡献巨大却少有人知

▲王承书正在工作

回国之初,王承书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后担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论研究院研究员,并兼职北京大学教授。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后,钱三强征求王承书的意见,问她是否愿意接受分离铀同位素的秘密任务,但代价是要彻底忘记以前获得的所有成就,此后一切公开会议都不能出席。为了新中国的核武事业,王承书依然答应,从此她的名字从中外物理学界消失,她与著名物理学家吴征铠、钱皋韵一起,开始了长达三十余年的核物理研究。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料,将近五十岁的她只能从头开始,翻阅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进行数十年的铀同位素分离理论研究计算。那段时间,张文裕一直都不知道妻子从事的是什么工作。

她为祖国毅然放弃诺贝尔奖,30年来隐姓埋名,贡献巨大却少有人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4年,王承书所在的研究团队成功提取出高浓铀,这是制造原子弹必需的原料。同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完成这一伟大使命后,王承书并未就此松懈,而是向上级提出继续从事培养人才的工作。之后,她常常穿梭在核工厂与科研单位,为研究人员答疑解惑,培养出一大批核物理研究的中坚力量,出任科学技术局总工程师,并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因病逝世,享年82岁,临终前她与丈夫约定,将夫妇二人一生省吃俭用的10万余元尽数捐献给希望工程。

《永恒的人生:王承书传》

微信公众号:趣观历史,每日为您甄选好玩有趣的历史。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欢迎加入近代史爱好者同盟,增长见识、铭记先烈、结交知己、收获友情。子渊在这里与你不见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