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甲午海戰敗後,清朝為什麼不組織陸戰。海軍敗了,但陸軍毫髮未損為什麼不反擊?

用戶87544571695


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百年國恥啊!直至1947年前,日本右翼分子依然在上野公園鎮遠艦殘骸舉行儀式羞辱中國——定遠艦殘骸和被俘戰士的忠骸依舊未能迴歸祖國!



但是,甲午戰爭中,中國陸、海軍雖然高層腐朽不堪、戰略/戰術思想落伍、軍費不足、派系林立——甲午戰爭的中國陸、海軍中、下層官兵依然用鮮血、忠誠譜寫了一曲晚清抗擊大規模侵略的絕唱!斷定清朝陸軍‘’不戰‘’的論調實屬無稽之談!


甲午戰爭,中國陸、海軍在朝鮮、遼東半島等地與日軍血戰!豐島海戰,‘’高升‘’艦的中國陸軍官兵在護航編隊逃跑的不利局面下,毅然拒絕日軍勸降!他們以步槍、機槍對抗絕對優勢的日軍巡洋艦隊,只有200多人生還!



平壤之戰,左寶貴在玄武門中炮犧牲、葉志超臨陣脫逃,導致清軍大敗!日軍佔領朝鮮全境,單單是撤退過程中,中國陸軍就犧牲2000人以上!這難道是陸軍絲毫無損嘛?!

遼東半島之戰,李鴻章調遣了包括銘軍、毅軍、盛軍、奉軍及靖邊軍、蘆榆防軍、仁字虎勇、盛字練軍及吉字練軍、齊字練軍、鎮邊軍等計3.04萬清軍!他們分左右兩翼防線,形成東起蘇甸及長甸河口,西迄大東溝、大孤山,綿亙數十里的鴨綠江防線;清政府在以重兵屯駐鴨綠江防線的同時,又陸續從各地抽調兵力,以充實山海關至奉天、營口一帶第二線的防務。可惜的是,最高指揮官宋慶負節制諸軍之名,各路清軍卻實則不服調度,加上平壤新敗,清政府賞罰不明導致清陸軍各部士氣不振,將領希望保存實力:清朝陸軍聶士成、馬金敘血戰虎山,卻得不到其他各部清軍的支援,導致虎山陷落,清軍再敗於日軍;李鴻章向朝廷奏請援軍,清廷發佈調令,各省清軍開始緩慢集結;

1894年10月24日,金旅戰役開始,日軍登陸花園口,切斷旅順後路!李鴻章竟然不派遣援軍反擊日軍!11月6日,日軍擊潰大連守軍趙懷業、連順、徐邦道等部,佔領大連地區;其後,日軍進攻旅順,龔照璵、黃仕林、趙懷業、衛汝成先後潛逃,只有徐邦道的拱衛軍殊死抗擊日軍,取得了土城子戰鬥的勝利!



然而,傷亡慘重的清陸軍個別單位無法抵禦兵力優勢的日軍,清陸軍局部的戰鬥勝利不能扭轉全局!旅順陷落!雖然,清陸軍先後四次發動收復海城之戰,由於指揮不力,皆被日軍擊退。2月28日,日軍趁勝追擊,從海城分路進攻,3月4日攻佔牛莊,7日不戰而取營口,9日攻陷田莊臺。僅十天時間,清朝百餘營六萬多大軍便從遼河東岸全線潰退。然後,就是威海衛,整個北洋水師陷落……但是,聶士成部牢牢守住了摩天嶺、連山關!賽馬集防線!

1895年3月30日,中日雙方簽訂停戰協定;1895年4月17日,中日簽訂《馬關條約》!



截止停戰,清朝陸、海軍陣亡官兵31000人!直至旅順陷落,原定增援的清朝南方各省陸軍還在泥濘的道路上掙扎著向旅順前進……等他們的前鋒部隊進抵河北的時侯,《馬關條約》已經簽訂了。清朝政府在甲午戰爭之後,終於重新開啟了大規模採購軍火的序幕:太遲了!落後的封建制度、封閉的封建社會結構、等級分明的軍事管理制度……它們讓中國又一次蒙受了更大的恥辱:辛丑條約!

可是,清朝陸軍基層軍人用落後兩代的軍制(明朝軍制)對抗近代軍制的日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依然讓祖國陷入深淵!這不代表他們不努力、不奮擊、就需要蒙受‘’不能戰‘’的不白之冤——沒有他們,甲午戰爭就不能遏制日本全面侵華的野心!

1894—2019,12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強盛國力必定用鐵與血一雪甲午之恥!失去的中華國土必然迴歸!中華雪恥之日,當是告慰甲午忠魂之時!


熊style


這個問題根本不成立:甲午戰爭黃海海戰爆發於平壤陷落之後三天,入朝清軍陸軍已然大敗,談何毫髮無損?此後日軍攻破鴨綠江防線,登陸花園口攻克旅順金州,登陸榮成攻陷威海,陸軍一敗再敗。不過清軍在遼東還真反擊過,四次反攻海城未克,終為日軍所敗。甲午之敗,證明了清軍陸軍腐朽不堪,即便參加過平定太平天國和捻軍的宿將精兵,裝備了西式武器,也不是按西方操典系統訓練過的日軍的對手。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的奏摺指出,雖然清軍擁有大量先進武器,但軍官不懂得與之相匹配的先進戰術,也不懂得現代戰爭的後勤補給。在清軍陸軍手裡,洋槍洋炮不過就是打得遠些的土槍土炮,根本發揮不了應有的戰鬥力。各種槍炮彈藥補給混亂不堪,隨心所欲毫無規劃,有的過剩,有的不足,嚴重影響作戰。所以甲午之後清朝開始大規模編練新軍。但新軍接觸先進武器和戰術的同時思想也更加進步開放,最終成了革命起義的土壤,葬送了清朝。


薺菜糰子


甲午海戰名為中日戰爭,實為滿日戰爭。 當時中國國內的首要矛盾是民族矛盾,是滿人政權基礎的問題, 而漢人的民族主義者也一直以日本為外援進行顛覆清政府主權的活動。

甲午海戰是大家說的最多的,而海戰只是為了保證海上運輸線,陸戰的前奏。 當時清軍陸戰也是迅速潰敗。此時中國軍隊的武器還是優於日軍的,也有不少士兵拼死力戰,寧死不降。 主要的原因是軍隊互不統屬,有將無帥,軍隊的私兵屬性很強,實力打光就是光桿司令。 唯一能夠調動軍隊協同作戰的就是李鴻章。之前慈禧建立的平衡是李左互相牽制,此時左已經死了,李必須低調做人,否則性命之憂。

李當時曾提出遷都西安,北京為前線與日本打持久戰,這是看到日本軟肋的戰略,但慈禧豈敢把全國兵權交付李鴻章,慈禧寧與友邦不予家奴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說的。 她深知日本要的不過的金錢土地,而漢人要的是政權和滿人的性命。因此選擇和談,如果和談失敗,還是需要李掌兵繼續對抗日本,日本的打算是如果和談不成,就扣押李,讓大清無帥可用。 而李也深知了滿人政權對自己的疑忌。 後來的神馬密碼洩露,2億兩白銀是什麼原因,都是史海沉鉤,大家自由心證。 反正日俄戰爭,日本全殲了俄國在遠東的全部海上和大部陸上軍事力量,也沒勒索到什麼錢。

我們看待歷史事件不能用今天的立場去評價古人,慈禧的首要責任是保護滿族的統治基礎,李作為漢族官僚要立足朝堂並獲得可以保護自己的權利。 漢族革命勢力自甲午後得到了快速發展。

落後就要捱打。





心善則靜


甲午海戰敗後,清朝為什麼不組織陸戰?原因大致有這麼幾點:朝內派系的朋黨鬥爭、主和派的勢力較大、國內財政力量過於空虛、國家意識尚未形成等。

首先就是朝內派系的朋黨鬥爭,我們都知道清朝末期最嚴重的就是朋黨勾結、清流糜爛。朋黨最可怕之處就在於只要是圈子裡的再錯也是對,圈子外面的在對也是錯,而清朝海軍正巧是圈子外面的。由於清朝海軍是李鴻章一手組建的,而李鴻章又不屬於清流內部的人,所以這些官員樂的看著甲午海戰戰敗。因為海軍覆滅不僅可以重創李鴻章的實力,而且還能讓李鴻章在老佛爺的面前失寵,這樣清流才能更加被重用。

再者就是主和派在朝中勢力較大,其實甲午海戰從一開始就有很大的反對之聲,明明跟洋人坐下說說話就能解決的事情,為什麼要動手打仗?明明洋人的武力還那麼的可怕,所以從一開始朝內就不同意開戰,但皇上卻執意要打。既然皇上想打就讓他去打,吃了敗仗自然皇上就能明白,只有主和派的大臣們才是真的為大清國好,主戰派的官員都是亂臣賊子。可既然要敗那就一定要敗的徹底,讓皇上覺得敗的疼才行,怎樣才能叫皇上敗得疼?那就是海軍必須全部覆滅,不能給皇上留一絲希望。

然後就是國內財政的空虛,雖然清朝是中國封建體系中最大的朝代,但清朝末期時國內已經空虛糜爛到了不可挽回的程度,尤其是鴉片成風的末期連士兵都開始吸鴉片,哪裡還有戰鬥力,而且八旗子弟們吃喝玩樂已久,早就沒有了入關時的戰鬥力。再加上甲午海戰之前,清朝已經被列強瓜分了不少次,所以真的沒有其它的錢繼續作戰。

最後就是國家意識尚未形成,現在只要是個人都會知道一句話,那就是國家領土神聖不可分割,領土雖大但沒有一寸是多餘的等。可當時的清朝由於國家意識尚未形成,許多人的意識裡覺得,明明割塊地賠點銀子就能解決的問題,為什麼要興師動眾的打仗?


九品侍衛


大清和日本的衝突是因朝鮮而起,雙方的軍事對峙也自然會在朝鮮境內展開,所以一開始清朝就開始向朝鮮派駐相當數量的陸軍,也就是說一旦清朝和日本真的爆發戰爭,首先圍繞朝鮮的陸戰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說清朝不組織陸戰是有悖事實的。當時從清朝運送軍隊和物資的路線有兩條,一條是經東北走陸路,另一條就是經渤海走海路,無論從快捷性還是經濟性來看,走海路無疑是首選。這時北洋水師就出場了,為了保證從海路向朝鮮運送軍隊以及給養的安全,不受日本軍艦的襲擊,所以清朝才調動的北洋水師,也就是說,北洋水師一開始就是為清朝的陸軍服務的,並沒有單獨擔負什麼戰略決戰任務,日清之間的決戰仍將在陸上進行,大清的陸軍才是真正決定這場戰勝勝負的關鍵力量。



從總體戰略上來看,清朝是大陸國家,以陸權為主,但由於又有漫長海岸線,所以才建立了強大的北洋水師來掩護這些海岸線,但是陸軍仍舊是清朝最重要的軍事力量,而且清朝和朝鮮是接壤的,即便北洋水師戰敗,清朝也只不過是失去了同樣朝鮮的海上路線,陸上聯繫仍在,在戰略上影響並不大。而日本是一個孤懸海外的島國,日本想要奪取朝鮮首要目標就是奪取日本和朝鮮半島之間海域的制海權,這樣才能把日本陸軍安全的運到朝鮮並保證長期的物資補給。日本海軍在大東溝海戰取得的勝利對於日本來說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但對於清朝來說這一失敗遠談不上致命,只不過較為被動而已,日本只有打敗清朝的陸軍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的勝利。



當時清朝有步兵862營、騎兵192營,步兵營兵力約350人,騎兵營250人,沒有單獨的炮兵營,炮兵都編入步兵營之內,總兵力35萬人。日本陸軍則擁有7個野戰師團,總兵力12萬多人。從人數上來看,清朝陸軍是日本陸軍的三倍,應該佔據決定性的優勢,但是事實並非如此,中國的國土實在太大了,真正部署在東北和遼東半島以及京畿地區的兵力不多,估計算上臨時徵召的兵勇在內,實際參戰的清朝陸軍也就10餘萬人。加上要海岸線漫長,要處處設防,清朝的陸軍兵力是遠遠不夠的,在甲午戰爭中清日陸軍之間的幾次對戰中,清朝陸軍的兵力都居於劣勢,這也是日軍擁有進攻主動權所帶來的兵力集中優勢所致。



中日之間的陸上對決首先在朝鮮半島展開,17000名日軍率先向駐守平壤的清朝陸軍(15000人)展開進攻,並迅速擊潰了這支清軍,清朝陸軍至此全部退回鴨綠江沿江設防,隨後在朝鮮的日本陸軍向鴨綠江一線挺進並實施了渡江作戰,清朝陸軍不敵,日軍成功渡過鴨綠江,將戰火燒到了中國國土上。雖然日軍一個師團從花園口登陸,擊敗清朝陸軍先後佔領金州和旅順軍港,最終和越過鴨綠江的日軍會合和清朝陸軍在遼東平原上展開陸戰,尤以雙方在田莊臺附近的會戰規模最大,雙方投入兵力達4萬人,以清軍失敗而告終,這是甲午戰爭規模最大的地面會戰,東北境內的作戰以日軍的最後勝利而告終。

另一支日軍從山東半島的榮城灣登陸,目標直指威海衛軍港,山東的清朝陸軍沒能阻止日本陸軍的進攻,威海衛陷落,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此後清朝開始請求和談,雙方休戰,大規模的陸戰也隨之結束,總的來看,日軍的死亡在13000人左右,其中病死就達11000人;清軍損失了35000人,並丟掉了東北和山東半島,清朝陸軍的主力並沒有被殲滅,還是擁有一戰的能力,而且日軍佔領的中國領土對清朝的影響也不致命,只要江南各省仍在清朝手中,清朝就不缺錢糧,但是由於清朝統治者的懦弱便早早與日本選擇了和談,最終使清朝以失敗告終。其實從軍事角度來看,雖然北洋水師已經覆滅,清朝陸軍卻仍舊存在,是可以和日軍決一死戰的,清朝陸軍確實進行了作戰,只不過沒能盡到全力而已。


戰略論


戰爭打的不但是拼經濟,更打是統治階級對國家機器掌控。清朝後期有一段時間是中興的,李鴻章張之洞等名臣輩出。但統治者反抗外敵意志不堅定,貪圖自身的享受棄人民利益於不顧才是關鍵。其實甲午海戰結束,日本根本沒有後續陸戰的能力。但這幫賭徒就硬是敢繼續給滿清政府以軍事壓力,且真的賭準了清政府的無能與妥協。馬關條約賠給日本的錢才是日本人躋身先進國家的原始積累。當代中國人看待那段歷史真是義憤填膺,但更要明白正是我們的不團結才給了外敵機會。願祖國蒸蒸日上,國泰民安!願人民軍隊守土安疆,兵強馬壯!願各民族團結一心,再創輝煌!





南洛平


號稱天朝的大清帝國,封閉不前,自得自滿。最終鑄下甲午海戰的慘烈失敗,不管是對皇權者還是平民都是非常震撼的心靈衝擊,標誌著國家威望已不再輝煌,軍力不強,國運已急轉直下,滅亡已是遲早。

中日甲午之戰,以大清海軍全軍覆沒,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道慘痛的記憶傷疤,是不堪回首的國家必須發展強大的刺激,也喚醒了多少愛國志士的護國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