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上世紀日本經濟最輝煌的時候達到了美國經濟的百分之多少?

黃鼠狼君


從數據來看,1995年是日本GDP頂峰,當年日本GDP就高達5.46萬億美元,佔全球的比重接近18%;而美國當時GDP約為7.66萬億美元,日本GDP佔美國的比重達到71%,這是日本GDP首次達到美國的70%以上,也是唯一一次。而2018年,日本GDP只有4.97萬億美元,美國卻高達20.5萬億美元,日本GDP已經不到美國的1/4。



其實日本經濟最繁榮時期應該在80年代中後期至90年代初,1991年日本經濟泡沫就已經破裂,開啟了“失去的20年”的大門。從數據來看,1995年的日本看似表面風光,但日本經濟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好過。1985年日本簽訂“廣場協議”,日元開始大幅升值,雖然90年代初日本經濟泡沫破裂,但日元升值勢頭卻沒有改變,1995年正是日元兌美元升值至最高的79.75:1,相比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之前的260:1,升值幅度超過3倍。因此我們看到1995年日本美元GDP高達5.46萬億,這其中日元升值功不可沒,但當時日本經濟發展卻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好。



從中美日這二十多年來上榜世界500強企業數量來看,就可以體現出日本這20多年來經濟地位下降。這20多年來,美國上榜的500強企業數量一直維持在120~200家之間,數量上也一直位居世界第一,這與美國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地位相匹配;而中國上榜世界500強企業數量可謂是節節高升,到了2018年,中國的世界500企業已經有120家,這體現出過去20多年來中國經濟崛起勢頭迅猛;然而日本20多年來上榜世界500強企業的數量則呈現緩慢的下降,到2018年只剩下53家,這也間接反映出過去20多年日本經濟發展緩慢,經濟地位下降的事實。其實在2010年,日本保持了多年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就拱手讓給了中國。


錦繡中源


先說答案,日本經濟最輝煌的時候,日本經濟佔到美國經濟的百分之七十左右,這是按GDP來比較的結果!詳情看下文!

日本最輝煌的時代是上世紀八十年到到九十年代初。

我們常常聽到一個關於日本的詞“失去的20年”,如果我們不瞭解日本過去的輝煌,就很難理解這個詞語對於日本人的刺痛。所謂的“失去的20年”並不是說這二十年來日本經濟毫無起色,或者說日本人民水深火熱,而是因為前後20年的反差太大,對於經歷過日本戰後經濟輝煌時代的日本人來說,前後兩個20年是天差地別的兩個時代,甚至像是兩個國家。高速發展的經濟戛然而止,正在高潮之上突然歸於平淡,任誰都是難以接受的。

我們先看一張圖片,這是中美日三國GDP的一個比較(數值會有誤差):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1995年,日本的GDP達到巔峰數值54548億美元,達到美國的71%,這也是日本經濟最後的輝煌。

1988年,據美國《商業週報》統計,世界排名前30名的大公司中,日本佔了22家。1991 年日本的人均GDP 為28000 美元,而美國只有23000 美元,在泡沫經濟的高峰時期,甚至日本的總資產也以479160 億美元超過美國的468142 億美元。

如果這些數據只能看到日本整體經濟發展水平,我們再看日本人當時的土豪程度:

1986、1987年兩年,日本在夏威夷的房投資就達65億美元以上。日本買下了珍珠港海灘區2/3的豪華酒家、大批樓房、大餐廳、購物中心、高爾夫球場、畜牧場和種植園。每年到夏威夷的數以百萬計的旅客中,日本人佔1/5。

三菱公司出資8.46億美元收買了被稱為美國“富有的標誌”和“美利堅的標誌”的紐約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份;索尼公司動用34億美元買下了被稱為“美國靈魂”的好萊烏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松下公司出資61億美元收購了美國環球影業公司;美國廣播公司大廈失守;花旗銀行總部大廈易幟;莫比爾石油公司總部大廈陷落……日本通過投資來“收購美國”,逐步取得了對美國經濟命脈的控制,而美國卻無還手之力。據統計,1980年至1988年日本在美國的直接投資增長了10倍以上。日本人擁有2850億美元的美國直接資產和證券資產;控制了超過3290億美元美國銀行業資產(佔美國銀行業資產的14%);控制了加利福里亞州銀行業資產的25%以上以及其未清償貸款的30%;在美國擁有的不動產超過歐洲共同體的總和;購買了30~40%的美國財政部債券;佔有了紐約股票交易所日交易量的25%;美國市場上20%的半導體器件,30%以上的汽車,50%以上的機床以及絕大部分消費類電子產品和其他數十種商品和服務是日本提供的。

而當時“賣掉一個東京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的數據對比,更讓全世界歎為觀止。到1989年底,日本的全部房地產價值超過了美國房地產價值的5倍,是全球股市市值的2倍以上。也就是說,把日本賣掉,可以買5個美國。到1990年,日本土地的總價值超過了世界其餘地區全部土地價值的一半,東京的單個家庭的住房價值高達3000萬或4000萬美元。

《日本可以說不》,有沒有聽過或讀過類似的書?

一句話總結,那時的日本號稱要買下美國,面對美國對日本多年的控制,日本也可以說不了!

我們再看看當時日本國民的生活情境:
走出地鐵站的日本白領,清一色的風衣!
日常擠公交,好熟悉的場景!


揮舞著鈔票打車的上班族,有錢任性!
在酒吧裡吸氧的靚女們,城裡人真會玩兒!

讓美國人聞風喪膽的日本大媽!買買買,怕怕怕!
日本的風俗業!

哎呦,不錯呦!

在日本經濟最火熱的時期,無論性別、年齡、職業,人們談論的話題都是房產,人們不是準備攢首付買房,就是正在倒賣房產(通常是以小換大),或者在考慮下一步的房產投資。一位尚未畢業東大學生,最大的考慮不是選擇什麼樣的工作,而是要不要在東京郊外的某處購置一套房屋。



日本的地價與股指對比,多麼熟悉的場景!

那個時候,所有的日本人都 過著富足生活,並堅信股價只會漲不會跌、地價只會升不會降,卻從沒人想過憑空出現的鉅額財富有一天會化為泡影,渾然不知其實災難已在身後......
1985年廣場協議,美國人來了!

而現在,日本的經濟只佔美國的兩成多,那個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日本經濟最輝煌的時代,也是泡沫最大的時代,經驗教訓值得我們警惕和學習!!!


歷史平頭哥


經歷戰後四十多年的高速發展,上世紀日本經濟最高峰時期,相當於當時美國經濟總量的70%,而這是前蘇聯最高峰時期也沒有企及的驚人高度。當時日本經濟誇張到,東京23區的房價總和,甚至已經足夠買下整個美國的土地。

二戰結束以後,得益於美國的大力扶持以及明治維新以來大量軟實力的積累沉澱,日本經濟迅速恢復。朝鮮戰爭與越南戰爭時期,日本成為了美國主要的供給地,大量產業被轉移到了日本,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


1968年,僅僅20多年的時間,日本經濟總量正式超越西德,崛起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20世紀60年代,日本大部分家庭已經普及了汽車、空調與彩色電視機。

早在1985年,經濟總量已經多年位居全球第二的日本,經濟規模是當時前蘇聯的1.5倍,而西德的經濟總量也只有日本的一半。同時,日本超越美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債券國以及外匯擁有者。1987年,日本股市總值竟然佔據全球股市總值的41%以上,位居全球之首。


雖然日本自然資源匱乏,但日本將自身一切可能利用的資源都進行了充分利用:比如人力資源與海洋資源。日本大規模進口各種原材料,利用自身的高素質勞動力與技術,進行加工後大規模出口,形成了進口—加工—出口的經濟模式。

曾經的日本也被稱作“世界工廠”,20世紀70到80年代,全球一半以上的船舶、半導體、鋼鐵、金屬材料、精密機床、汽車等都是日本出產,全世界都充斥著日本製造。

不過日本經濟達到巔峰,相當於美國經濟總量的70%的時候,也是日本經濟悲劇的開始——《廣場協議》簽訂以後,日本對美元迅速升值。當時的日本國內出現奢侈品消費熱潮,房價地價像爆米花一樣瘋狂上升。

由於日元與美元之間的匯率變化,日本經濟總量出現了虛空的膨脹,一下子達到了相當於美國經濟總量7成的驚人高度。1989年日本的各項經濟指標都達到了歷史最頂峰,然而缺乏實業的支撐,隨之而來的就是日本經濟長達20年的停滯。

唐太宗所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無根之萍終不能長久,所謂登高跌重,日本經濟當年達到美國的70%那般的高峰,只是一場夢。


澹奕


廣場恊議來了,美國人開始反擊了,又打得日本人失落的20年,又找不到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