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棉花為什麼肥料用的多,產量還是不行呢?

棉花為什麼肥料用的多,產量還是不行呢?

肥料是用於提供、保持或改善植物營養和土壤物理、化學性能以及生物活性,能提高農產品產量,或改善農產品品質,或增強植物抗逆性的有機、無機、微生物及其混合物料。

剛剛收到悟空問答發來的一個問題“棉花為什麼肥料用的多,產量還是不行呢?”對於這個問題,我想談三點意見,(1)、施肥量大不等於養分配比合適;(2)、施肥量大不等於肥料利用率高;(3)、施肥量大不等於施肥時間和棉花需肥時間一致。不合適的養分比例,錯誤的時間,不高的肥料利用率,如何讓棉花高產呢?下面我們一起詳細的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施肥量大不等於養分配比合適。

棉花生長必需元素計有17種:碳氫氧磷鉀鈣鎂硫鐵錳鋅銅鉬硼氯和鎳。除了碳氫和氧存在於大氣CO2和水中,其他14種營養元素全部來自土壤的,人們可以通過施肥來調節控制它們的供應量。它們在作物體中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無論哪種元素缺乏,都會對作物生長造成危害。同樣,某種元素過量也會對作物生長造成危害。

因此,對於這個問題的第一句話就是:肥料用的多,不等於肥料用的全(養分全面)

農作物不同生育時期對氮磷鉀等各種營養元素的吸收特徵,不同農作物的養分吸收規律不盡相同,且同一作物各生育時期對不同養分元素的吸收量也不相同。棉花每形成1000kg皮棉,約需要吸收氮(N)133.5 kg、磷(P2O5)46.5 kg、鉀(K2O)133.5 kg;每1000 kg籽棉需吸收氮(N)50 kg、磷(P2O5)18 kg、鉀(K2O)40 kg,其吸收比例為1︰0.36︰0.8。

棉花為什麼肥料用的多,產量還是不行呢?

對於這個問題的第二句話就是:肥料用的多,不等於肥料配比合適

第二、施肥量大不等於肥料利用率高

肥料利用率是指植物吸收來自所施肥的養分佔所施肥料養分總量的百分率。簡而言之,肥料利用率就是施的肥料有多少被棉花吸收,多少用於形成產量的比例。施肥是提高作物產量的重要手段,但肥料的不合理施用也造成了利用率低,影響肥料利用率的重要因素有:1.土壤類型、性質、酸鹼度等。2.氣候條件。3.作物的種類,品種和生育時期。4.肥料的種類、性質等。5. 施肥方法和其他技術措施的配合等。

對於這個問題的第三句話就是:肥料用的多,不等於肥料都被作物所吸收利用

第三、施肥量大不等於施肥時間和棉花需肥時間一致。

根據經驗:棉花在苗期,吸收氮5%、有效磷3%、有效鉀3%;現蕾期到初花期,吸收氮11%、有效磷7%、有效鉀9%;從初花期到盛花期,吸收氮56%、有效磷24%、有效鉀36%;盛花期到始絮期,吸收氮23%、有效磷52%、有效鉀42%;吐絮後,吸收氮15%、有效磷14%、有效鉀10%。不同年份、不同品種、不同管理模式這個比例還存在差異。而我們很多人施肥了,但是這個施肥時間和比例不一定完全和作物吸收一致。

棉花為什麼肥料用的多,產量還是不行呢?

因此,對於這個問題的第四句話就是:肥料用的多,不等於施肥時間合適

綜上所述,肥料用的多,棉花產量還是不行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四句話:肥料用的多,不等於肥料用的全;肥料用的多,不等於肥料配比合適;肥料用的多,不等於肥料都被作物所吸收利用肥料用的多,不等於施肥時間合適。不合適的養分比例,錯誤的時間,不高的肥料利用率,如何讓棉花高產呢?合理適量施肥才是棉花高產的關鍵因素;但是生產條件相對穩定的前提下,隨著施肥量的增加,作物產量也隨之增加,但單位化肥增加的產品量反而下降,甚至施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作物產量開始下降,這個報酬遞減規律,需要高度重視。

新疆農墾科學院農田水利與土壤肥料研究所梁飛副研究員個人思考整理,原文章為今日頭條首發,其他平臺轉載必須私信作者,取得授權。

棉花為什麼肥料用的多,產量還是不行呢?

棉花為什麼肥料用的多,產量還是不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