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中國古代的十大奇謀之----司馬錯論伐蜀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輝煌燦爛,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塑造了我們民族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和家國一體、榮辱與共、心繫統一的民族發展理念,保證了我們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文明能延續至今。文化上的紐帶讓我們心繫統一,共建家國,而歷史上的傑出人物的奇謀論斷更是從思想上、行動上保證了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他們的歷史事蹟和社會實踐值得我們銘記,現在,就讓我們打開歷史的記憶,去領略古代先輩們的智慧吧。

中國古代的十大奇謀之----司馬錯論伐蜀

司馬錯論伐蜀


一 兩千多年前的一場朝堂辯論

公元前3世紀初,是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末期,經過300餘年的各國間的兼併戰爭,終於在大浪淘沙後,中華大地剩下了秦、楚、燕、韓、趙、魏、齊戰國七雄。而其中,秦國剛剛經過了著名的商鞅變法,社會面貌煥然一新,國力開始蒸蒸日上,但此時的秦國相比六國還形不成碾壓式的壓倒性優勢。此時的秦國是由比較著名的秦惠文王贏駟當政,雖然他的冷血程度不輸後來的漢景帝劉啟,一上任就把變法第一功臣商鞅給殘忍的車裂了,但他卻保全了商鞅變法的全部內容,使秦國國力能穩步上升。且從他後續表現來看,他還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君主。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九年),在今天四川盆地的巴國和蜀國互相攻打,但他們誰也不服誰,誰也打不敗誰,都來向秦國告急求救。秦惠文王想出兵攻打蜀國,但顧慮道路險峻難行,又怕韓國(可不是現在的南棒子)前來侵犯,所以猶豫不決。 此時,朝堂上秦國名將司馬錯與鼎鼎大名的合縱家張儀在秦惠文王面前開始爭論起來了,爭論的內容就是古文觀止上的名篇《司馬錯論伐蜀》:

中國古代的十大奇謀之----司馬錯論伐蜀

充滿中國風的原文

不想看文言文,覺得費勁的可以略過。在這場爭論裡,張儀的主張是應先攻打韓國,可以佔據當時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周王室的地盤,聲討周王室的罪責,順帶還可以佔領附近的楚、魏兩國的地盤,然後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稱霸中原。而巴蜀兩國是偏僻的地方,各族雜居,多是蠻族,得到他既無名又無利,遠不如佔據中原實惠。這個辦法對於秦惠文王具有相當的誘惑性,而且張儀當時名滿天下,他的意見分量很重。

中國古代的十大奇謀之----司馬錯論伐蜀

司馬錯

司馬錯卻力排張儀之議,認為:

1、攻打周王室會擔上不忠不義的惡名,會給其他六國帶來進攻秦國的口實,攻打韓國更會導致諸侯聯合對抗秦國,而且中原地處四戰之地,如果引來眾國的挑戰,我們將很難取勝。

2、蜀國據天險形勝之地,與楚國相鄰,數百年尚能獨善其身,不為楚國所滅,可見其地理位置之優越,巴蜀並非窮國,特別是蜀國,四山環繞,道路不暢,很少與外界接觸,戰亂不多,好好治理將會是秦國的另外一塊肥地,若秦國佔據其地,可將其作為軍備物資供應和後續力量蓄積的超級大後方,還可佔據長江上游的有利地勢順水而下攻打楚國。

3、巴蜀兩國處偏遠之地,中原各諸候對他們沒有興趣,攻打他們不會引起中原六國的重視,除了獲得廣大的優質土地外,還能讓秦國獲得為周王室平復暴亂的美名。

秦惠文王於是採納司馬錯的建議,決定出兵攻打蜀國。

二 秦滅蜀平楚之戰

中國古代的十大奇謀之----司馬錯論伐蜀

古蜀道示意圖

同年秋天,司馬錯與張儀、都尉墨等率軍從石牛道出兵攻打蜀國,與蜀國軍隊在葭萌(又是後來張飛大戰馬超的地方)交戰,蜀王兵敗逃到武陰。同年十月,秦軍滅亡蜀國 ,將蜀王貶號為蜀侯,而任命陳莊出任蜀國相國。兩年後,司馬錯繼續揮師東進,消滅了都在江州(今重慶市江北區)的巴國,巴國覆滅以後,司馬錯還主持修建了江州的城池。司馬錯翦滅巴、蜀以後,秦國新設漢中、巴、蜀三郡,秦國的土地與國力也大為增強,終於可以與東方之齊、南方之楚相併為當時的一等強國了。

中國古代的十大奇謀之----司馬錯論伐蜀

秦國百萬雄獅

到了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秦國的戰略進攻方向又一次再度轉向南方了。而且這次南征領兵的人物,還是成為老將的司馬錯(此時他大概已有六十多歲了),大軍先翻過祁山,進入蜀地,蜀地再無後顧之憂。司馬錯的大軍接下來又沿著岷江-長江水道,進入巴地,然後又沿著長江東下,佔領了楚國所佔領的原東巴國枳地,進一步,秦國大軍又沿著巫江上溯,逐步佔領整個楚國黔中郡(今貴州東部到湖南西部一帶),完成了當年綁架楚懷王所沒有達到的目的。

這次征伐還斷掉楚國莊蹻所率西征軍的後路,這條西征軍的本來目的,是在執行一個大迂迴戰略,沿著滬昆線西進,在雲南北部地區建立根據地,再沿著成昆線北上直搗蜀中,算盤打得不錯,但是由於後路被切斷,補給跟不上,所以莊蹻也只能在雲南地區割據稱王了。楚國人見後方不穩,大為驚恐,連忙獻出漢北及上庸地以賄賂秦國。第二年,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軍事統帥,秦國的戰神白起很快就利用楚國新割讓的地區作為跳板,攻陷了楚陪都鄢。再下一年,楚都郢又被攻陷,楚國的王陵也被白起一把火燒光,楚頃襄王只得逃亡到陳。楚、齊兩國皆歷重創,為秦國以後的掃清六合,廓清宇內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國古代的十大奇謀之----司馬錯論伐蜀

秦滅巴蜀之戰

三 司馬錯伐蜀論的對歷史的深遠影響

中國古代的十大奇謀之----司馬錯論伐蜀

秦國騎兵

自古以來,四川盆地便被巍峨險峻的八百里秦川隔絕在中原地區之外,並且四川地區控呃長江上游的三峽地區,使得歷朝歷代由上往下順江一路順流非常容易,而從長江下游想要通過長江三峽進入川蜀之地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四川地區一直被古今許多戰略家定義為中國最適合割據的地方。司馬錯伐蜀奇謀的偉大之處就在於開創性的為後世建立了一條

“欲想佔據江南,必先控呃控制長江上游的川蜀之地,順江而下平江南”的偉大戰略。

中國歷史上免不了有分裂時代的存在,尤其在各個王朝的末年,但華夏民族的統一是主流的、主要的。任何分裂、割據的勢力都阻擋不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具有的追求和平統一的發展理念,這其中有經濟方面的,社會生活方面的,儒家文化方面的,民族情感認同方面的因素,但司馬錯的這一偉大戰略從政治軍事上保證了華夏大一統格局的形成,可為萬世之師。

在歷代中原王朝的統一戰爭中,佔據地處長江上游的川蜀之地後,在戰略上往往比中下游的割據勢力更具優勢,往往會對江南割據政權形成從西面到北面的戰略包圍態勢,進而加快了統一步伐。

中國古代的十大奇謀之----司馬錯論伐蜀

晉滅吳之戰

三國末年,經過近百年的各方勢力逐鹿中原、鬥智鬥勇,終於浪花淘盡英雄,剩下了國力蒸蒸日上的西晉和苟延殘喘的東吳,西晉的戰略家羊祜制定了以水師由長江上游順流而下配合北面諸路大軍南下攻滅東吳的策略,晉武帝採納了他的意見後,讓益州刺史王濬督辦舟船、訓練水師,才有了後來“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的勢如破竹的滅吳步伐。

中國古代的十大奇謀之----司馬錯論伐蜀

隋滅陳之戰

隋朝初年,漢民族在經歷了長達300年的慘痛換血的大分裂時代後,統一被提上了日程,隋文帝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步伐,這也主要得益於北周武帝先期佔領川蜀之地,對割據南方的陳朝形成戰略包圍的態勢。隋文帝楊堅在攻陳前,就令介州刺史李衍在襄州道、楊素於川蜀的巴東郡(今四川奉節東)建造“五牙”“黃龍”等大型戰船,加強水師。戰爭開始後,楊素率水軍出四川巴東,以主力沿三峽東進,與楊俊軍會師漢口,最後順流而下進攻建康,攻滅南陳。

中國古代的十大奇謀之----司馬錯論伐蜀

古代戰船

同樣,五代十國末期,經過數十年的戰亂紛爭,中原地區終於被強大的北宋王朝統一,為結束分裂割據,早日實現統一,宋太祖採取先易後難、先南後北方的方針,最先就是通過分進合擊的策略滅亡割據四川地區的後蜀孟昶政權,佔據長江上游的有力地位後,開始了平滅南方割據諸國的統一戰爭。再後來還有蒙元以大迂迴戰略,佔據巴蜀,突進華中,形成對江南的徹底包圍,最終滅掉南宋等。

總之,自先秦到宋元,這種上游勢力攻滅下游勢力的戰爭常常發生,都是由此戰略所引發,不同於中世紀歐洲的四分五裂,我們民族統一發展的理念沒有因為大山大江的阻隔而中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