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如何讓雲原生開箱即用?KubeSphere的雲原生之路

導讀:從KubeSphere,看青雲QingCloud的雲原生布局。


根據IDG communication的調查數據,73%的企業已經至少採用一項雲計算應用或者技術。可以說,數字化轉型的第一階段——企業上雲,已初步實現。


Gartner報告顯示,到2022年,有75%的全球化企業將在生產中使用容器化應用。為了應對企業業務模式頻繁的變化,容器、微服務、DevOps等全新的應用架構和開發流程正在推動雲計算邁向新的階段。這一大趨勢就是雲原生。提到雲原生必然離不開Kubernetes,其已經成為雲原生落地的事實標準。


2018年7月,青雲QingCloud發佈了開源容器平臺KubeSphere,旨在降低企業使用Kubernetes、擁抱雲原生的成本。目前,KubeSphere在開源平臺GitHub上的Star數突破2000,並在多個傳統行業成功商業落地。


面對競爭激烈的容器市場,KubeSphere的差異化定位是什麼?目前的發展情況和未來規劃如何?近日,智能進化論採訪了KubeSphere容器平臺產品經理於爽。


如何讓雲原生開箱即用?KubeSphere的雲原生之路

KubeSphere,讓“毛坯房”通水通電通網


CNCF(雲原生計算基金會)對Cloud Native(雲原生)的定義是:雲原生技術有利於各組織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雲等新型動態環境中,構建和運行可彈性擴展的應用。雲原生的代表技術包括容器、服務網格、微服務、不可變基礎實施和聲明式API。


雲原生是個龐雜而廣泛的概念,但一個公認的衡量雲原生的標準就是是否做到了應用開發管理全流程的容器化,以及是否有支持容器的基礎設施。容器、微服務、DevOps是雲原生的三大關鍵詞,分別從軟件架構、基礎設施、協作流程層面,對傳統軟件架構進行了重構。


如何讓雲原生開箱即用?KubeSphere的雲原生之路

Kubernetes最早脫胎於谷歌的一個開源虛擬化平臺,後谷歌把它開源成Kubernetes,並貢獻給CNCF基金會。


松耦合系統、跨基礎設施、擴展簡單且標準化、DevOps等等核心優勢讓Kubernetes成為雲原生的標準,並形成了日漸壯大的生態,基於Kubernetes的雲原生項目和工具已頗具規模。


Kubernetes可以讓企業的IT能力更快速、更靈活地適應業務變化。比如,通過微服務化,電商企業可以將線上購物車拆分成一個獨立的服務,獨立進行版本迭代和升級上線。不必像傳統架構那樣,一個應用升級要牽動所有應用模塊同時停服,一起版本更新。


同時,Kubernetes跨基礎設施的特性,讓企業不用被任何服務商鎖定,只要是以容器化的方式交付,實現跨平臺的做應用遷移。


然而,Kubernetes技術雖好,且生態繁榮,但技術門檻高,工具碎片化,企業和開發者的學習、使用成本高。


KubeSphere是在Kubernetes之上構建的分佈式操作系統,是用於數據中心的、可插拔的企業級多租戶容器平臺。於爽表示,Kubernetes只是提供了資源運行最基礎的平臺,並通過標準化的方式開源出來。如果把Kubernetes理解為毛坯房,還不能住人,那麼KubeSphere好比讓房子通水通電通網。


青雲QingCloud推出KubeSphere的目的就是降低Kubernetes平臺落地的成本,降低開發者和企業用戶使用的成本,讓企業開箱即用地擁抱雲原生技術。

開源的“操作系統”,讓雲原生開箱即用


青雲QingCloud對KubeSphere的定位是雲原生時代的開源“操作系統”。即青雲用技術解決平臺側的事情,企業只需最終要解決業務創新,更快更便捷地要把業務跑在Kubernetes上運行起來,而不必瞭解底層的技術細節。

具體來看,KubeSphere的核心優勢有三點:


一、雲原生核心功能開箱即用。


KubeSphere平臺,用戶可以通過可視化界面,對開發測試全鏈條流程進行統一管理,包括從提交代碼、構建應用、應用發佈到測試環境、測試通過發佈到準生態環境及生產環境,實現DevOps;提供SpringCloud、Istio兩大主流微服務框架可供選擇;支持應用跨平臺一鍵部署。


二、健壯的容器基礎設施。


KubeSphere可以與青雲的SDN、SDS產品, QingCloud雲平臺做很好的整合,同時支持其他雲平臺。2019年,青雲上線了QKE(QingCloud KubeSphere Engine)容器雲服務,企業可以在青雲的公有云平臺上一鍵部署企業級的Kubernetes集群,整合KubeSphere各種業務能力。


三、企業級增強特性。


在雲原生核心功能之外,KubeSphere不斷加強企業級功能,在多租戶、運維友好和安全性方面,滿足大型企業的需求。


如何讓雲原生開箱即用?KubeSphere的雲原生之路

堅定技術路線:開源、獨立、可插拔


相比不少企業推出偏解決方案層面的Kubernetes發行版以及雲原生解決方案,KubeSphere的技術路線非常清晰也非常堅定,可以概括為三大關鍵詞:開源、獨立、可插拔。


KubeSphere不是青雲的,而是社區的。”從產品設計之初,KubeSphere負責人周小四就明確了開源產品的定位。於爽表示,“KubeSphere是很獨立的開源產品,和青雲沒有很強的綁定關係。”即KubeSphere既可以安裝在青雲之上,也可以安裝在其他雲平臺、物理機或者VMware之上。


目前,KubeSphere已有收穫不少的商業用戶,行業覆蓋銀行、保險、製造業、航空公司、互聯網公司等。正如谷歌開源Kubernetes,相比商業上的意義,青雲顯然更看重KubeSphere在雲原生生態中的地位和在開源社區中的影響力。從2019年5月至今,KubeSphere的下載量突破1萬,生態正在迅速擴大。


如何讓雲原生開箱即用?KubeSphere的雲原生之路


通過開源與獨立,青雲堅定地將KubeSphere定位於偏底層支撐的平臺,提供通用性的標準,不做太多的業務屬性。那麼,企業業務落地雲原生的最後一公里如何打通呢?


這就不得不提可插拔模式了。“KubeSphere的很多功能是可插拔的。可插拔模式,是我們構建KubeSphere生態的關鍵。”於爽表示。


可插拔意味著從底層的開發架構到上層的業務交付,都是對合作夥伴是友好的。只有做到可插拔才能讓合作伙伴很好地把定製化的功能嵌到KubeSphere裡。


“2020年,KubeSphere有兩個努力的方向,一是繼續在開源方向不斷推進,讓更多用戶使用、瞭解KubeSphere。二是我們會大力發展合作伙伴,把後臺技術轉化成業務的能力。”於爽表示。


據悉,2020年KubeSphere 會發布4.0版本,屆時會提供AI模型市場,把青雲的AI算法、第三方AI算法,通過這個市場很好地提供給終端用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