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曾國藩成功五言:真正決定一個人發達與否的從來都不是金錢和人脈


曾國藩成功五言:真正決定一個人發達與否的從來都不是金錢和人脈


曾國藩,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後人評價他“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他仕途頗為傳奇,農村出身,十年七遷,連升十級。

他是中國近代史上很有爭議的人物,人們對他一生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對於他的道德修養,思想境界大概是沒有爭議的。

毛主席曾對曾國藩的一生做了很高的評價,他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曾國藩成功五言:真正決定一個人發達與否的從來都不是金錢和人脈


唐浩明先生總結曾國藩先生的修身之道,歸納為五個字“誠、敬、靜、謹、恆”。同時又說最高境界是“慎獨”。唐先生對這五個字的解釋大致如下:

“誠,不自欺,亦不欺人,不蠅營於小利,不短視於眼前;敬,恭順待人,順勢謀事,居功不自傲,得意須讓人;靜,不亂分寸,不事張揚,洞察世相,靜觀時變;謹,禍從口出,謹小慎微,不能凡事張揚,留得迴旋餘地;恆,持之不懈,意志篤定,困苦不退縮,挫敗不止步。”

曾國藩成功五言:真正決定一個人發達與否的從來都不是金錢和人脈


唐浩明先生研究曾國藩先生多年,能夠提煉出這五個字來,而且得到廣泛認同和流傳,自然功力非凡,在下十分佩服。佩服之餘,自然希望探求出處,遍尋不著,自然有點失望。其實我是認同“誠、敬、靜、謹、恆”的,只是覺得也可以這樣理解:

誠,即主觀,誠意正心。 《中庸》: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以心學的理解,即以至誠之心獲取完美德性,自然也包含勿自欺。

敬,即客觀,格物致知。 《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以理學的理解,程頤說 “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 ”則強調完美德性也需要實踐的磨練,而實踐則需實事求是,勿自用。

靜,大者,內聖外王,小者,明察秋毫。《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周敦頤說:“無慾則虛靜動直。虛靜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明通公溥,庶矣乎!”搞明白“誠、敬”以後,靜就不難理解了,只有心靜,才會有洞察力和悟性。

謹,就是慎獨。《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子曰,“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曾國藩先生自己說:“慎獨則心安。”

恆,最能體現曾國藩先生的性格特點。讀書要“專、恆、耐“,打仗則屢敗屢戰。曾國藩先生自己說“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五字箴言

誠、靜、敬、謹、恆,這五個字便是曾國藩的人生準則。

曾國藩也正是因為這五個字的力量從一介草民做到了一品大員,從人人敬而遠之做到了人人尊敬,從一問三不知到博古論今知曉天下事。

真正決定一個人發達與否的從來都不是金錢和人脈,而是這五點品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