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曾国藩成功五言:真正决定一个人发达与否的从来都不是金钱和人脉


曾国藩成功五言:真正决定一个人发达与否的从来都不是金钱和人脉


曾国藩,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后人评价他“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他仕途颇为传奇,农村出身,十年七迁,连升十级。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很有争议的人物,人们对他一生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对于他的道德修养,思想境界大概是没有争议的。

毛主席曾对曾国藩的一生做了很高的评价,他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成功五言:真正决定一个人发达与否的从来都不是金钱和人脉


唐浩明先生总结曾国藩先生的修身之道,归纳为五个字“诚、敬、静、谨、恒”。同时又说最高境界是“慎独”。唐先生对这五个字的解释大致如下:

“诚,不自欺,亦不欺人,不蝇营于小利,不短视于眼前;敬,恭顺待人,顺势谋事,居功不自傲,得意须让人;静,不乱分寸,不事张扬,洞察世相,静观时变;谨,祸从口出,谨小慎微,不能凡事张扬,留得回旋余地;恒,持之不懈,意志笃定,困苦不退缩,挫败不止步。”

曾国藩成功五言:真正决定一个人发达与否的从来都不是金钱和人脉


唐浩明先生研究曾国藩先生多年,能够提炼出这五个字来,而且得到广泛认同和流传,自然功力非凡,在下十分佩服。佩服之余,自然希望探求出处,遍寻不着,自然有点失望。其实我是认同“诚、敬、静、谨、恒”的,只是觉得也可以这样理解:

诚,即主观,诚意正心。 《中庸》: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以心学的理解,即以至诚之心获取完美德性,自然也包含勿自欺。

敬,即客观,格物致知。 《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以理学的理解,程颐说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则强调完美德性也需要实践的磨练,而实践则需实事求是,勿自用。

静,大者,内圣外王,小者,明察秋毫。《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周敦颐说:“无欲则虚静动直。虚静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搞明白“诚、敬”以后,静就不难理解了,只有心静,才会有洞察力和悟性。

谨,就是慎独。《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子曰,“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曾国藩先生自己说:“慎独则心安。”

恒,最能体现曾国藩先生的性格特点。读书要“专、恒、耐“,打仗则屡败屡战。曾国藩先生自己说“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五字箴言

诚、静、敬、谨、恒,这五个字便是曾国藩的人生准则。

曾国藩也正是因为这五个字的力量从一介草民做到了一品大员,从人人敬而远之做到了人人尊敬,从一问三不知到博古论今知晓天下事。

真正决定一个人发达与否的从来都不是金钱和人脉,而是这五点品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