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為什麼中國孩子表達能力差?因為他們總是被迫“閉嘴”

為什麼中國孩子表達能力差?因為他們總是被迫“閉嘴”

看點

對於孩子還在幼齡階段的中國父母而言,他們的焦慮格外多樣化。從身心安全到升學規劃,無一不是挑戰。為此,外灘君開設了

“萌童計劃”專欄,與大家分享對幼齡兒童成長有益的變革、觀點、方法和故事。为什么中国孩子表达能力差?因为他们总是被迫“闭嘴”

由於傳統教育與西式教育都存在著缺點,對不少精英父母來說,理念先進又有著本土內核的中西融合教育方式,成為促進孩子個性化發展的最佳途徑。中西融合的教育存在哪些關鍵點?新方式下,學校與家長普遍存在怎樣的缺陷,又該如何彌補?

帶著這些問題,外灘君與從事國際教育二十餘年,資深IB幼兒專家陳孟蕾聊了聊,看看她對此有何看法。

文丨張凌鋒 編丨Travis

“外國的月亮圓”,是中國國際教育,特別是幼兒領域最初的表現。

因為缺少足夠的幼兒教育經驗積澱,早期國內幼兒教育就像一位嬰兒,蹣跚學步。受夠了傳統教育模式的家長們對國際教育歡呼不已。

這一現象在“80後”精英父母身上最為明顯。

具備多樣海外求學經歷,學成歸來的高知父母,並不滿足於傳統的中國幼兒教育。“刻板、統一”的傳統教育,似乎並不能支持孩子們的個性化發展。

體驗過國內外教育差異的父母,也更願意根據自身經驗,為孩子選擇“更優”的教育路徑。

为什么中国孩子表达能力差?因为他们总是被迫“闭嘴”

為此,我們有過一段時間的迷失,但這是教育優化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經歷的一個階段。一開始,我們完全地否定自己,一直向外看,看得多了,家長與教育者們就產生了批判性思維:

‘一味追捧外國的教育真的好麼?’

‘國外的教育適合國內兒童麼?’

‘中國教育是不是存在著自己的內核?’

不同的地域培育了多樣的文化,多樣的文化組成了精彩的世界。文化與文化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我們也似乎也不該用別人的教育方式來培育我們的孩子。

就全世界來說,培育優秀才人的目標是一致的,但具體的實施方法,需要因地制宜。

至此,中西融合,似乎成為目前本土國際教育的主流發展方向。

對中國家長與教育者來說,中西融合後的教育有哪些關鍵點需要注意?與注重孩子個性化發展的國際教育如IB相比,當前傳統模式中的幼兒教育,存在哪些問題,又該如何改善?

為了探討這些問題,外灘君與中國內地資歷最老的IB培訓師之一——陳孟蕾聊了聊。

为什么中国孩子表达能力差?因为他们总是被迫“闭嘴”

陳孟蕾

現為北京一所幼兒園園長的陳孟蕾,早在1994年就開始在北京京西國際學校工作,有著二十逾年的國際教育經驗。目前擔任IB培訓師、IB官方顧問,以及IB授權訪問團團長等職位。

2018年5月,陳園長還受IB海牙課程研發總部邀請,為即將面世的IB-PYP幼兒階段課程提供經驗和理論支持,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IB-PYP幼兒教育專家。

为什么中国孩子表达能力差?因为他们总是被迫“闭嘴”

始建於1994年,為外籍人士子女提供教育的北京京西學校,曾被北京市、教育部及北京奧組委評為“北京2008奧林匹克示範學校”之一。

为什么中国孩子表达能力差?因为他们总是被迫“闭嘴”

幼兒教育的關鍵因素

中西結合的教育方向與豐富的教學資源,構成了先進的教育體系。但是優質教育絕不止於此,所有先進理念的落實、課程實施與資源整合,都離不開掌控其運轉的核心樞紐。

教師,就是這一核心樞紐,也是幼兒教育的關鍵因素。陳園長說到:“教師的作用,就是恰如其分地進行教學。”

什麼是恰如其分地教學?

恰如其分,就如同我們傳統的陰陽平衡理論。

陳園長表示,當前的教育環境仍舊存在著極端化思維,不是左就是右,不是黑就是白。

以教學場景為例,中國傳統的教學就像“向日葵田”,老師成為太陽,學生們就是田間整齊排列的向日葵,一切繞著太陽轉。這樣的方式能快速傳授知識,但缺少了對孩子本身的培養。

为什么中国孩子表达能力差?因为他们总是被迫“闭嘴”

意識到這一現狀,害怕孩子“刻板成長”的老師或者家長們,就會向外國教育求助。相比一成不變的傳統教育,座位分散、吵吵鬧鬧、無秩序的外國課堂,在他們看來似乎更符合孩童成長的天性。

家長與老師這種非左即右的選擇,在陳園長看來,其實缺少辯證性分析與理解事物能力的表現。

在幼兒教育中,自由固然重要,但知識的高效傳輸也不能馬虎。所以,如何將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放到中國的環境下去實施,同時保證孩子健康成長,這樣的融合,對老師是很大的一個考驗。

因此,未來教育發展的關鍵,在於教育理念,在於教育資源,更在於優秀教師。這一點在缺少剛性教學大綱的幼兒階段尤其重要。

再好的設備,再好的理念,缺少了熟練的實施者,那呈現的結果可能就存在問題。

为什么中国孩子表达能力差?因为他们总是被迫“闭嘴”

幸運的是,我國目前在3-6歲孩童階段的教育理念,並沒有非常硬性地存在學術性規定。而是更多的關注大方向的發展。

對此,陳園長告訴外灘君,“我們當下的教育發展指南,開始看中孩子如何解決問題;關注孩子個人態度與情感發展。

這些大方向的指引,證明我們的幼兒教育正在不斷革新。老師們被呼籲更加關注孩童個人發展,教育環境也將從“向日葵”式教育向更高一階邁進。

为什么中国孩子表达能力差?因为他们总是被迫“闭嘴”

被迫“閉嘴”的孩子

教育指南對於兒童個體的重視,讓鼓勵孩子發言,尊重表達意願,傾聽其意見,顯得尤為重要。

相關研究顯示:學齡前兒童每天提出的問題,多達上百個。然而,現實情況是:大多數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加,提問會越來越少,到最後就幾乎不提問了。

這一現象是如何形成的?或許是因為問題得到解決,習得更多的知識。但我們也不能忽視,提問與“說話”行為被壓制的可能性。

陳園長認為,壓制孩子聲音的力量,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學校與家庭。

为什么中国孩子表达能力差?因为他们总是被迫“闭嘴”

1. 學校

提問發言這一行為,是孩子的天性。“學習有疑—提出疑問—獲得解答”也是我們常用的問題解決方法。但這一解決路徑,事實上與傳統教育存在著衝突點。

“高密度、快傳授”的傳統教育模式,似乎很難停下教學的腳步,真正傾聽孩子,解決其發展需求。

就對知識體系的追求而言,本身並不存在問題。但過於執著於知識的學習,勢必會忽視個性化的發展。

前文提及的“向日葵”式教學,就是很好的例子。

工業時期,科技發展迅速,而群眾的知識普及率較低,社會需要快速地培育出一批具有相當知識水平的人。這就是“向日葵”教學誕生的背景:對技能知識需求巨大,個人發展並未被考慮其中。

在當時的環境下,這一方式十分有效,它創造了大批掌握知識的工人,填補了社會空缺。但當時代繼續發展,技能知識逐漸普及,批量式教育就會捉襟見肘。

此時,如果再執行“向日葵法”,單一方向、單一標準的教學,是很難讓孩子得到個性化發展的。

为什么中国孩子表达能力差?因为他们总是被迫“闭嘴”

以回答問題為例,一開始老師們會隨機選擇學生答題,但發現這樣的結果不盡如人意;最後就會發展成選擇固定的學生回答問題,因為他們給出的答案標準、精確、更符合考試要求。

這種“完美”系統運行的背後,是諸多普娃不被重視的發言需求。

對於這一觀點,英國Ken Robinson爵士深以為然。他曾表示:所有的孩子都很有創造性,但這些創造性在孩子5歲的時候,也就是學前班,幾乎被老師都抹殺掉了。

2. 家庭

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與學校起著相輔相成的作用。脫離家長,只談論學校壓制如何學生的發言,這顯然是不客觀的。

家庭環境下,孩子的發言權存在著哪些問題?

最主要的,其實是孩子的行程安排。出於升學與學習需要,興趣班成為孩子日程中的高頻詞:美術課、鋼琴課、輪滑課、跆拳道等比比皆是。

为什么中国孩子表达能力差?因为他们总是被迫“闭嘴”

報名課程前,家長會不停詢問孩子興趣所在;報名之後,卻鮮有人聆聽孩子的心聲:

音樂課唱的好不好?

跆拳道想怎麼學?

美術課還有興趣嗎?

付完報名費的家長,自以為盡了所有義務,對孩子的想法與抱怨置之不理。培訓機構的學習過程又大多隻注重技能,忽視個性發展。長此以往,發言積極性被打壓的孩子,逐漸減弱了自己的“音量”,直到乾脆不發言,自信也消失殆盡。

相比而言,發言行為被尊重的孩子,不論聲音正確與否,都被給予了提問與試錯機會。對這些孩子來說,他們的聲音被聆聽,觀點被重視。經過反覆錘鍊之後,他們便能掌握明確闡述自身需求的技能。

陳孟蕾園長告訴外灘君,“孩子天生自帶發聲的能力,只是在後續成長過程中被不斷壓制。對於家長來說,越早意識到並培養孩子的發言意識,其實越有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

为什么中国孩子表达能力差?因为他们总是被迫“闭嘴”为什么中国孩子表达能力差?因为他们总是被迫“闭嘴”

如何讓孩子“發言”?

既然發言教育如此重要,作為壓制孩子發言的兩極,學校與家庭存在哪些需要的優化方向?

1. 學校優化

對學校來說,課程,或許是一個較好的優化方向。陳園長以“水的教育”為例,向外灘君介紹了目前傳統教育與IB教育的現狀。

以傳統教育為例,水的學習覆蓋到:

化學式H2O、

水是如何來的、

地球上的水循環、

中國幾大淡水湖、

世界上最深的湖/海... ...

受限於課業壓力與考試製度,傳統教育更注重知識傳遞,缺少對信息的啟發。考試考什麼,老師教什麼,成為一種主流現象。

为什么中国孩子表达能力差?因为他们总是被迫“闭嘴”

在IB教育中,水的學習則大相庭徑。

老師們會確定“水”這一背景,隨後學生根據自身不同的想法,組成不同小組:

如何高效利用水資源?

水龍頭裡的水從哪裡來,是怎麼運輸的?

人為什麼要喝水,水在身體中如何起作用?

兩條河如果對流,會出現什麼情況?

為什麼石子投入水中會產生圓形波紋?為什麼不是三角形、正方形?

世界上的水從何而來,最初的那滴水怎麼產生?

在確定想法後,每個小組可以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假設求證,這些求證可以是上網搜索、書籍查找、專家諮詢等。

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所有小組也會聚集到一起,互相瞭解觀點,互相探究,獲得回饋,優化答案。

最終,一個“水的博物館”被呈現出來,每個小組對自己如何提問、查找資料、總結,最後得出結論的整個過程做一個展示。

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同的意見參與融合,孩子掌握了探索探與總結等技能,能動性與發言意識也得到了培養。

为什么中国孩子表达能力差?因为他们总是被迫“闭嘴”

2. 家庭優化

與學校不同,家庭方面對於孩子發言的優化需要多方面進行。

首先,家長們要合理規劃孩子的日程安排。

很多年輕的家長由於缺少育兒經驗,受媒體與

朋友圈相關信息的影響,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他們往往把孩子每一天的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

部分焦慮的家長認為:孩子少掌握一項技能,那就是輸。繪畫班一定要報、鋼琴必須要學、芭蕾舞也不能落下,對他們來說。多試不同的特長班,總能夠找到孩子的興趣點。

對此,陳園長給出了優化方向:親子互動。

許多給孩子報班的家長,其本身並不知道如何進行親子互動。所以才會選擇特長班來消磨孩子多餘的時間。

为什么中国孩子表达能力差?因为他们总是被迫“闭嘴”

事實上,親子互動可以從微小的事情上做起。比如,家長可以與孩子呆在同一空間,然後留給孩子獨立自由的時間,讓他們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具體表現在:

當孩子想讀書的時候,可以與他們在同一空間各自讀書,讀完分享感悟;

當孩子想玩樂高並且需要你陪伴的時候,與他們一起度過樂高時光;

當孩子想獨自玩耍的時候,可以陪伴身邊確保安全,但不干涉活動;

... ....

優化親子陪伴的中心思想,是親子共同相處,但卻有著各自的安排,尊重孩子對時間支配權。孩子需要陪伴、我們給予關心;孩子想一個人玩耍,我們確保安全。

畢竟會玩,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

其次,家長要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

受制於生育者的角色,部分家長往往與孩子形成上下級的關係。因此,家長們容易把對孩子的關注簡單化:

我的孩子吃的怎麼樣?

我的孩子睡得怎麼樣?

我孩子上沒上廁所?

我孩子喝了多少水?

這種把孩子簡單化、樣本化的模式,會讓家長們陷入行為怪圈。即只關注孩子的日常瑣碎,忽略了孩子發言權與個性化的培養。

優秀的家長,在身為孩子父母的同時,也是他們的朋友與問題諮詢師。多與孩子溝通,瞭解他們在學校做了什麼,瞭解他們的社交問題,幫助解決生活困惑,是孩培養子發言意識的重要途徑。

为什么中国孩子表达能力差?因为他们总是被迫“闭嘴”

當然,培養孩子發言權,並不意味著無底線的傾聽與縱容。

或出於溺愛孩子,或出於學習國外的開放式育兒理念的目的,部分家長面對孩子的需求時,經常不知道如何拒絕,孩子說什麼,就做什麼,迷失了作為家長的自我。

在這樣的培育模式下,孩子的行為舉止難以規範,沒有任何邊際,成為公共場合像子彈一樣飛,大吵大鬧的熊孩子。

在陳園長看來,這種發言自由,並不是一個好的自由狀態。規矩”,是家庭教育的培養中必不可少的條件。

雖然各個家庭的背景條件不同,但家長需要明確一點:孩子在表達自我時,如果影響到他人,這種發聲就不是一個好的狀態。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圖書館中大吵大鬧,又或者是在與他人的交談中,一味輸出自我觀點,忽視“交流”這一特性,

理想的狀態下,孩子在合理表達自身觀點的同時,做到收放自如,與他人和諧相處,即

“尊重環境、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