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果劉禪死守成都,等丁奉、姜維和南中的援軍,能否扭轉戰局?

oO灰機Oo


蜀漢自己在“作死”的不歸路上越走越遠,先是姜維不能制黃皓,反為避禍而出成都屯田沓中,在鄧艾偷渡陰平成功攻打綿竹的時候,劉禪不以張翼為將而用諸葛瞻,結果諸葛瞻不聽黃崇死守劍閣的建議強行出兵,諸葛瞻父子戰死,綿竹被破,蜀門洞開,實際上成都形勢已經非常危殆。




自魏國發生高平陵之變後,朝政大權便漸為司馬氏一族所篡奪。齊王曹芳被廢了,高貴鄉公曹髦奮起反抗結果遭司馬昭心腹賈允指使成濟弒君,魏元帝曹奐即位後,經過連連宮變的魏國,朝政大權已盡入司馬兄弟手中。蜀漢景耀六年(263年)司馬昭以鍾會、鄧艾、諸葛緒等人為將起兵15萬大舉伐蜀,後主以張翼、老將廖化、鎮北將軍董厥領兵據敵。姜維據守劍閣擋住鍾會十餘萬大軍,但不料鄧艾偷渡陰平小道得手,於綿竹大敗諸葛瞻 ,諸葛瞻父子戰死,鄧艾兵鋒直指成都。




隨著魏國大軍壓境,成都亂成了一鍋粥,主戰主降的吵吵嚷嚷,光祿大夫譙周力排眾議主張投降。而劉禪之子北地王劉湛叩首上奏,謂言降者當斬,祖宗基業不可毀於一旦,堅決請求背城一戰,但劉禪不同意,劉湛先殺妻後在宗廟自殺殉國。劉禪最終聽從譙周的建議開城投降,此時成都尚有5萬守軍,而城外的鄧艾魏軍,不過區區數千疲憊之師。




魏國大軍來攻,蜀漢遷使入吳請援,吳主孫皓以丁奉為將馳援蜀漢,但兵未至蜀已有覆巢之危,實際上東吳援軍已來不及救援西蜀。而姜維,死守劍閣抵擋鍾會十幾萬大軍,分身乏術的同時,劍閣也並非萬無一失,他一旦離開劍閣回援成都,以鍾會之智謀,劍閣必破。南中羌軍,自張翼就任庲降都督以來,由於執法嚴厲,不得南夷歡心。實際上,坐等南軍來助,完全是一件不切實際的事情,所以劉禪最後拒絕了南中監軍霍弋馳援成都的請求。三路援軍都或多或少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劉禪知成都不能守,投降,尚能保全成都上下軍民的性命,劉禪這是以一己之辱,保全蜀漢免災戰火荼毒。




劉禪知道自己國家無力抵抗,為百姓計,採取了投降的策略。投降,可免生靈塗炭,群臣免於受辱,唯一的賭注,是劉禪自己的性命。《三國志》中說劉禪投降時,沒有把自己當作亡國之君,氣節不失,為國為民計,投降,可能是蜀漢當時唯一的出路。


大國布衣


那是不可能的!當時勸降劉禪的譙周分析得挺透徹的,譙周認為不是鄧艾想滅蜀,而是蜀人自己想滅蜀。所謂是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死不遠。

當時鄧艾率兵三千進攻綿竹,與諸葛瞻的一萬五千名蜀軍作戰後大敗諸葛瞻,殺傷蜀軍八千多人,在這裡有諸葛瞻能力不行鄧艾善戰的因素在裡面。但是呢,隨後的5000名蜀軍向2500名(傷亡了500人)投降卻說明了蜀漢的根本問題是不得人心。

鄧艾向成都進攻的時候,有大約8000名士兵跟十幾萬老百姓,但是呢,真正的魏軍只有鄧艾以及他的兒子鄧忠帶領的2500名,其他的則全是蜀漢人,這種仗還怎麼打?完全就是自己人打自己人,調炮往裡揍。

其次,成都沒有兵。早在綿竹大戰的時候,諸葛瞻把所有蜀軍全部都押上去了,那15000名兵是蜀漢所有的部隊,諸葛瞻戰敗的時候只逃回了2000多人,靠2000多人去守那麼大一個成都城完全是等於沒人守城。尤其是綿竹城裡有各種大型攻城器械,這些器械是隨著諸葛瞻的戰敗落入鄧艾手裡了,現在這些器械被用來反打蜀漢,只要有攻城雲梯那2000多魏軍就可以爬上城牆攻下成都城了。


優己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支持不住的。

不談劉禪那些老弱殘兵能否擋住鄧艾3萬精兵,就算暫時擋住了又能如何?

當時唯一可以救援的蜀軍,就是退守劍閣的姜維。

但姜維幾萬軍馬,面對著正面鍾會十多萬大軍。

如果姜維放棄劍閣撤退到成都,鍾會大軍必然尾隨追擊。以蜀軍那點力量,也就勉強能夠依靠險要山地擋住偽軍。

現在進入成都平原以後,蜀軍根本不可能打贏兵力佔絕對優勢的敵人,擺明了也是一個死。

而且如果這樣徹底拼命的下場就是毫無餘地了,司馬昭不可能接受蜀國的有條件投降,更不可能保持劉禪家族的地位。

與其都是敗,如果幹脆這時候投降,交出地盤和全部部隊,換取比較好的投降條件。

其實,當時劉禪也沒有能力守住成都。

整個蜀國人口只有90多萬,能夠使用的部隊也就8萬左右,敵人卻有20萬。

而部隊的精銳幾乎都在姜維手中對抗鍾會十多萬大軍,其他地方蜀軍兵力稀少,非常空虛。

劉禪依賴的諸葛瞻,受傷只有幾千老弱殘兵,被鄧艾精兵一觸即潰,諸葛瞻父子也送了命。

不是蜀國將軍不拼命,實在是沒法拼,拼了也是死。

當時劉禪手上基本沒有機動兵力,連對付東吳的羅憲區區500人都用上了。

此時成都雖然還有1萬兵力,但官兵士氣低落,尤其蜀國老百姓因連連征戰,厭惡蜀漢朝廷,反而支持晉軍。軍心士氣如此,成都是守不住的,只能投降。

說來說去,蜀漢不具備和曹魏對抗的實力,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薩沙


可以肯定地說,劉禪守不住成都,蜀漢後主想守衛成都,估計手底下的益州士族也不會幫他。諸葛亮去世後,蜀漢滅亡的結局已經不會改變,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為什麼呢?這就要從劉備奪取西川開始說起,話說,當年劉備率領大軍從荊州出發,進入西川,奪了自己同宗兄弟劉璋的地盤,自立為王,之後又迫不及待地登基稱帝,宣佈繼承了大漢正統,但沒多久就在征伐東吳戰爭失敗的陰影中羞慚而死。蜀漢政權的實際統治權轉移到了荊州士族代表——諸葛亮手中。

諸葛亮在接過蜀漢政權的指揮棒後,實行的是法家那套依法治國的管理方式,在政治上實行的是打壓益州本土士族豪強,強化荊州士族的統治,當時,蜀漢政權內部三大派別分別是荊州士族、東州士族和益州本土士族,排在最前面的當然是荊州士族,畢竟他們的老大諸葛亮做了丞相,成為蜀漢政權的實際掌權者,之後是東州派,最後才是益州士族。

那為什麼諸葛亮為什麼要打壓本土豪強呢?從東漢中後期到三國時期,中國社會的士族力量逐步形成,他們祖祖輩輩時代為官,把持朝政,手中有土地、金錢和大量的人口,而他們雖然表面上臣服於朝廷,實際上,在各自的勢力範圍內都是土皇帝,士族力量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和威脅了皇權,使得中央集權制度受到了動搖,於是,當時許多統治者都採取了打壓士族,尤其是打壓各自勢力範圍內本土士族豪強的政策,來維護政權的穩定。比如魏武帝曹操,採取的是唯才是舉的政策,提拔了很多寒門子弟在朝廷中做官,並且還打敗了當時中原士族的代表袁紹,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最終統一中國北方,奠定曹魏基業,但是,很遺憾的是,他的兒子魏文帝曹丕則與當時的士族達成了妥協,士族擁護曹丕取代漢獻帝成為天子,曹丕則實行九品官人法(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九品中正制),維護士族階級的利益,如此,曹丕才能順利篡位,為什麼?因為當時,士族的勢力實在是太大了,即使是一代雄主曹操,也不得不借助荀彧荀攸等士族力量的輔佐,才能統一北方,雖然曹操採取了各種政策打壓士族,但是,當曹丕接過曹魏政權的接力棒時,發現,根本無法壓制士族力量,倒不如與士族合作,所以,曹魏政權後來實際上演化成為了一個士族力量佔據主導地位的政權,再後來,曹魏政權內部皇族親貴與士族力量發生了不間斷的內鬥,到高平陵之變時達到了鬥爭的頂峰,士族力量拋棄了曹氏皇族,轉而選擇了同為士族出身的司馬氏,從此,士族力量算是徹徹底底掌握了政權。至於東吳,也是一樣的,孫策被稱為江東小霸王,為什麼那麼年輕就被人給害死了,那就是因為他觸犯了江東本土士族豪強的利益,在之後,孫氏與江東士族豪強之間達成了妥協之後,東吳政權才算是穩定下來。

回到蜀漢,諸葛亮其實也是士族出身,而且諸葛家在三國時期及以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都算是名門望族,連西晉王朝的皇族司馬氏都要跟諸葛家聯姻,來維護王朝的統治。當時,諸葛亮作為荊州士族的代表,來到益州,實際上是外來勢力,益州本土豪強其實並不服氣,各地叛亂時有發生,所以,諸葛亮採取了依法治國的方式,嚴厲打擊本土豪強,由於諸葛亮個人能力極強,個人品德又極好,處事公正,能夠做到一碗水端平,所以,當時益州士族還算聽話,在諸葛亮的管理下,也算是安定了下來,但是諸葛亮一死,這群人就開始蠢蠢欲動了,他們作為本土豪強,卻無法掌握國家政權,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的話語權被剝奪,換做是你,你想不想反抗?當然想了!

所以,當司馬氏派鍾會、鄧艾伐蜀時,對於益州士族來說,不算是外敵入侵,反而像是中原的士族兄弟前來解救他們的王師。基於此,當時益州士族中很多人都提議劉禪打開城門投降,比如譙周,這個老不死的就一直跟蜀漢政權唱反調,是投降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另外,當時的東州派其實也不願意抵抗,因為東州派的代表人物李嚴同為託孤大臣,卻被諸葛亮給扳倒了,東州派眼看手中的大權都被諸葛亮拿了去,心裡也是老大不願意。所以,在諸葛亮去世後,東州派和益州派都是蠢蠢欲動,想要奪取政權。至於說姜維,雖然很有軍事才能,也被諸葛亮當成了自己軍事上的繼承人,在蜀漢擔任了大將軍職位,但是實際上,姜維是曹魏投降過來的將領,在蜀漢根本沒有任何根基,在他與宦官黃皓髮生衝突時,他選擇去漢中練兵屯軍避禍,說明了他在蜀漢政權中的話語權不大,只是由於手中握有兵權,才能勉強立於朝堂之上,加上老師諸葛亮已經離世,無人可以給他庇佑,他雖然對蜀漢政權非常忠心,卻也是無可奈何,只能看著這個政權一天天墮落下去。

因此,當鄧艾兵臨成都城下時,劉禪不得不選擇投降,就算他選擇固守成都,等待姜維救援,也是守不住的,蜀漢政權的主力部隊都被姜維帶走了,駐紮在劍閣,原水救不了近火,而成都平原留守的部隊也在綿竹之戰中損失殆盡,所謂成都帶甲之士數萬人也就是自我安慰罷了,根本沒什麼戰鬥力,大勢已定,且東州派和益州本土士族勢力也不會支持劉禪固守成都,如果當時劉禪不答應投降,估計益州士族豪強們就要去逼宮了,甚至有可能自己打開城門迎接他們心裡的“王師”,在利益面前,忠孝廉恥又是多麼的蒼白無力,這就是歷史。

所以,綜合來說,劉禪如果固守成都,也是守不住的,失去了本地士族豪強的支持,劉禪的個人能力又於他老爹劉備和他的相父諸葛亮差的太遠,根本無法彈壓豪強勢力,最後只能聽之任之,投降曹魏,還被封了個安樂公,也算是有個善終了。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幫助到你,謝謝!


爾靜橋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應該是無法扭轉戰局,滅亡只是時間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先看一下蜀國滅亡之前的形勢。

蜀國滅亡之前的形勢

從蜀國滅亡之前的形勢來說,蜀國在三國中是最弱的。按照蜀國滅亡時期是人口來算,為94萬人口,如果是蜀國滅亡之前,人口應該在100萬人上下,畢竟經過了戰爭,能夠動員的軍隊最多在10萬人左右,但也是極限。

在公元262年,姜維進行了他有生以來的最後一次北伐,再次敗給了鄧艾,可以說鄧艾是姜維的剋星,根據史實記載,姜維在所有的作戰當中,每次遇到鄧艾幾乎都是失敗,尤其是最後的幾次北伐,都是敗在了鄧艾的手上,所以到了後期,鄧艾就有姜維剋星一說。

當時的蜀國連年北伐,但是連年失敗,而姜維的失敗和諸葛亮的失敗不同。諸葛亮雖然也失敗了,但是沒有出現過全軍奔潰的情況,基本部隊都能完好地帶回來,頂多也只是和魏國的消耗戰。但是姜維的北伐就出現過全軍崩潰的情形,使得本身就實力弱小的蜀國雪上加霜。尤其是公元262年的北伐失敗,損失了大量的蜀國軍隊,失敗後的姜維得知此時的成都已經到處都是關於他的流言蜚語,他知道如果回到成都連姓名都可能不保,於是請求吞併沓中,遠離了成都的是非。

魏國滅蜀之戰

公元263年,魏國出兵16萬,兵分三路,一路是鄧艾軍,負責進攻沓中的姜維部,一路為諸葛緒,從背後包抄姜維,並配合鍾會進攻漢中。主力為鍾會部,從長安出發,分三路進攻漢中。

在魏國凌厲的攻勢下,很快漢中就失守,此時在沓中和鄧艾對峙的姜維不得不撤軍到了劍閣,與漢中撤下來的部隊合兵一處對抗鍾會的魏軍主力。

面對易守難攻的劍閣,鄧艾採取了繞到蜀軍背後突襲的辦法,帶兵翻山越嶺出現在了成都平原。到達成都平原後,所路過的城市紛紛投降,也說明了當時蜀國由於連年征戰,實際上老百姓已經不想打仗。成都方面則集中了最後能拿出的部隊,由諸葛瞻帶領與鄧艾軍死磕,結果是戰敗。

可以說此時的劉禪已經是窮途末路,已經沒有能與鄧艾對抗的資本了。雖然成都還有近一萬軍隊和十多萬百姓,但是繼續作戰已經沒有意義,只能徒增傷亡而已。

可以退一萬步說,即便當時擊敗了鄧艾,蜀國已經失去了漢中,奪回已經不可能,而失去了漢中的蜀國,基本等於丟失了近一半的國力,再與魏國對抗已經沒有可能。

翻盤的唯一可能——姜維

其實蜀國的唯一扭轉的希望可能就是姜維的計劃,假裝投降魏國,然後利用鍾會、鄧艾和司馬昭之間的矛盾挑起魏國的內亂,乘亂恢復蜀國,運氣好的話甚至可以打到長安,但是這個計劃風險非常大,而且成功率並不高。

這是姜維的計劃,在後來人們發現的姜維的書信當中,有一封是給後主劉禪的,意思就是我現在投降鍾會是迫不得已,但是請陛下放心,我會慫恿鍾會反叛,然後乘亂恢復蜀國。

那麼姜維是什麼計劃呢?當時的姜維已經59歲,看人卻看的特別準,他看出了鍾會這個人的野心不一般,就是那種如果能傭兵自立就一定會傭兵自立,能當帝王就一定要當帝王的那種人。

姜維於是向鍾會提出了他的計劃:先幹掉鄧艾,控制蜀中的全部兵力:魏軍16萬人再加上姜維本身帶領的5萬多人,加起來不下20萬,在當時的三國來說是最大的一支兵團了。然後出兵進攻長安,即便長安拿不下來,退回蜀中,依然可以繼續割據。

那麼姜維的計劃鍾會接受嗎?當然是接受的了!

姜維沒看錯,鍾會確實是一個有野心當皇帝的人。對於鍾會來說,當時他只有兩種選擇:一是打下蜀國後乖乖交出兵權,然後回到長安當大官,這樣做是最保險的做法,當然以後就沒有傭兵自立的可能了,不過運氣好以後也能當個丞相,位極人臣;另一個選擇就是傭兵自立,按照姜維的說法,進攻蜀國的16萬大軍他是最高統帥,完全可以控制這部分兵力,但是他要想造反還需要蜀國這邊有人幫他,現在有了姜維就好辦了。劍閣這裡再加上姜維在蜀國的舊部,少說也能招到5萬兵馬,再加上他手上的16萬人,一起可以超過20萬,在當時來說是一支絕對的戰略力量。什麼概念呢?當時吳國差不多200多萬人口,兵力最多20萬人,魏國大約500萬人口,總兵力最多50萬人,現在16萬人在他手上,那麼剩下的魏國軍隊也就34萬人,撐死了40萬人把,但是這40萬人有大約20萬人是要防備吳國的,而且魏國這麼大,各地要有軍隊駐防,尤其是要防備北方的少數民族部隊,這就需要至少10萬人防守,那麼剩下的在長安附近的魏國軍隊最多也就10萬人,他手上20萬人,留下5萬人防守蜀國,自己親率15萬大軍進攻長安,勝算就非常大了。

機會可以說千載難逢,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以後要想傭兵自立,就不會有姜維這樣人的支持,也不會有現在這樣能夠控制十多萬部隊的情形,怎能不讓鍾會動心!

而且姜維確實也是計謀多端,他出主意要鍾會截取了鄧艾給朝廷的信件,對其進行了更改,把鄧艾的態度改的非常地傲慢,而且言語還不乏對司馬昭的諷刺。這一招果然奏效,他們很快就得到了朝廷的命令,要他們拿下鄧艾,於是,鄧艾就這樣被他們除掉了。

可以說一切都按部就班,如果他們能夠成功起兵,那麼蜀國確實有恢復的可能,至少能回到263年魏國滅蜀之前的狀態,仍然擁有漢中。

一切都是時間問題!起兵需要時間上的充分準備,鍾會需要把軍隊當中的將領都換成自己的親信,該拉攏的拉攏過來,拉攏不了的就幹掉。

那麼如果他們起兵了,會如何?可以說長安將岌岌可危!北伐的路線姜維本身就非常熟悉,即可以打長安,也可以打隴右。

實際上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計劃就是拿下隴右而不是長安!

擺在鍾會面前的選擇就非常多,除了出兵迅速拿下長安之外,還可以出動一支部隊拿下隴右,得到隴右後就可以利用哪裡的馬匹、人員及糧草增加自身的戰略動員能力,同時以姜維為先鋒的部隊進攻長安,自己帶大軍殿後,可以說形勢來說基本就穩操勝券了。

而姜維可以在拿下長安之後,策動蜀中的反叛,重新恢復蜀國,那麼到時候情況也就變得非常複雜,三國變四國:魏國、鍾會、蜀國、吳國,最終鹿死誰手就不得而知了。

但遺憾的是他們沒有成功起兵,應該是司馬昭發現了端倪,表示要到成都視察工作,這個舉動讓鍾會和姜維感到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於是就在成都組織了動員,沒有成功,反而引發了叛亂,鍾會和姜維雙雙在叛亂中喪生。

因此,綜合以上來說,當時扭轉局勢是不可能的,畢竟失去了漢中,蜀國已經沒有對抗魏國的資本,唯一的希望在於姜維,遺憾的是姜維最終還是功虧一簣。


老威觀史


不說扭轉戰局吧!至少鄧艾的軍隊是肯定能被消滅或收編的,至於鍾會,則會繼續和姜維相持於劍閣,等著糧盡而退。

至於吳國方面丁封、孫異的援軍,可靠性有多高就見仁見智了。

蜀漢只能靠自己,吳國不可靠

其實在當時的劍閣戰場,姜維的斂兵聚谷策略已經奏效了,他已經將鍾會的十萬大軍牽制在了劍閣。雖不能最終達到“全殲敵軍”的目的,但保護成都,逼迫鍾會大軍回軍也是可以的。

成都方面最大的敵人實際上只有駐紮在江油的鄧艾,和他的兩萬軍隊。這時候,劍閣的姜維是不能調動的,劉禪要想解圍就必須從南方和東邊調兵而來。

南方由霍峻之子霍戈鎮守,有兵至少兩萬,並且長期處於混亂震動之地,絕對是精兵級別的。而東邊永安的羅憲,他曾奉後主之命,率兩千人去鎮守永安,加上永安本地的駐軍,人數大抵在五千人左右,而且因為防備的地區重要,羅憲的兩千兵極有可能是蜀漢的中軍虎步營軍士,戰鬥力也是非比尋常的。

所以,成都的援軍有至少一萬五千(霍戈加羅憲),在加上成都城內的守軍,人數和鄧艾相當,而且只多不少。另外,劉禪方面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作為六十年統治中心的成都城了,只要霍戈、羅憲穩著打,完全可以耗死鄧艾的。


至於說孫吳方面,坐山觀虎鬥,笑看狗咬狗是他們一貫的方針。在聽到曹魏伐蜀的消息後,吳主孫休派丁奉進駐壽春,佯裝北伐,吸引曹魏目標;派丁封、孫異率軍入沔中,救援蜀漢。

表面上看來這似乎是要幫助蜀漢,但孫休在做完這兩手準備後,又派了留平去南郡見鎮守南郡的施績,商談進軍方向。這才是最後的部署,畢竟進軍方向,可以是北方,同樣也可以是西方。

《晉書》中所寫:在聽聞蜀漢滅亡後,吳國就派了將軍盛曼西進,假一以救蜀,實際是要奪取羅憲的永安。盛曼是施績部下,駐守在南郡,所以他的部隊極有可能是跟在丁封、孫異後面的。如果蜀漢救援成功,那盛曼就不需動手,要是蜀漢救援不成,則盛曼的任務就變為襲取永安。

而除了盛曼之外,在益州因鍾會、鄧艾之爭而大亂的時候,吳國又派了步協、陸抗連續兩次,率數萬大軍攻擊永安。多虧了羅憲守城有功,加上魏將胡烈進攻西陵,才解了永安之圍。

所以吳國方面根本就靠不住,蜀漢只能靠霍戈、羅憲二人,尤其是羅憲,他的守城能力絕不容小覷。只要能解決鄧艾,則曹魏、東吳方面自然退軍,再安排姜維繼續北伐,拿回漢中或者龜縮自保,延續多幾年國祚不是大問題。




一貳一橙


沒有如果。

姜維當時已經戰敗,東川(漢中)已失,借地形險要退守劍閣,而對手就是鍾會的十三萬兵馬。如果支援成都,一離開,就會遭到一路追擊,稍有不慎就自身難保。

蜀國滅亡的根源是,政治腐敗+窮兵黷武。

鄧艾偷渡陰平,本來沒什麼,益州當時若稍有戰力,2000人翻過摩天嶺,到盆地如同撒了一把芝麻,連星星點點都算不上。何況無馬匹重甲、無糧草醫藥、無弓箭補充,簡直是甕中之鱉。

但蜀地的意志被腐敗與戰爭掏空了,人心渙散。完全沒有當年劉璋部下抵抗劉備入川的鬥志。

《三國演義》中,江油城守將馬邈在家與其妻說:“大事自有姜伯約掌握,幹我甚事?”、“天子聽信黃皓,溺於酒色,吾料禍不遠矣。魏兵若到,降之為上,何必慮哉?”

由此話可以得知,馬邈雖“懷不忠不義之心,枉受國家爵祿”,但至少把蜀漢內部腐朽與外部危機看得很清楚。

故鄧艾如天降神兵,預感到蜀漢必亡的馬邈毫無抵抗直接投降。

馬邈的投降,不僅讓身處死地的鄧艾絕處逢生,還讓他如虎添翼,馬邈不僅給了鄧艾馬匹、糧草、武器補給,還獻出了地圖,給他當嚮導。

此時的鄧艾仍不能說可以肯定成功,畢竟人數太少,每到一地,還不夠讓守軍放亂箭射百十號人。但有足夠的主動,進可取成都,退可夾劍門。

上天眷顧鄧艾,益州真的疲敝了。鄧艾的2000人深入盆地,沒有陷入當地人的抵抗的汪洋大海之中,反而一路勢如破竹,直逼成都。完全沒有當年劉璋部下抵抗劉備入川的士氣。

雖在綿竹,諸葛瞻打敗了鄧艾的先頭部隊,最後諸葛瞻被包圍而戰死(被不足2000人馬包圍了,要麼諸葛瞻人馬少得可憐,要麼就是人馬臨陣脫逃。)

因"神兵天降",儘管成都兵力名義上是全師滿員,但被昏庸政治和連年征戰折騰得毫無鬥志。蜀漢上至君臣,下至將校,已經嚇得魂飛魄散,舉國投降。

只有好戰的姜維錯誤判斷了形式!


碧水青山0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說如果劉禪還能堅守一兩個月,蜀國還是有機會生存下去的。

一是雖然當時蜀國國力疲弱,但畢竟劉氏父子已經統治了幾十年,尤其對大族和百姓還是比較仁慈,又是漢朝正統,具有一定的民心。

二是姜維雖然在漢中據守鍾會,但姜維作為一個身經百戰兼智勇雙全的名將和諸葛亮的唯一傳人,無論是鍾會還是鄧艾都不是其對手,雖然要全面進攻吞併魏國兵力確實太少,但是如何防守他還是會有辦法的,而且姜維忠心可鑑,劉禪投降後姜維還在謀劃如何復國就能說明姜一定會竭盡全力。

三是當時蜀國其實還有一些精銳部隊和名將,比如鎮守南中的霍峻就打仗很厲害,手下帶著兩三萬能征慣戰的部隊,對劉禪也十分忠心,聽到劉投降的消息後也不願投降,還堅持了很久。

所以說古語云: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畢竟劉家在蜀地經營兩代人幾十年,加上諸葛亮治理清明,蜀中人大都還是感念的,根基也還是很深厚的。


正義來之不易


是這樣的,鄧艾2000兵,翻山越嶺而來,必然是輕裝,沒有馬沒有攻城器械。所以以成都作為都城的城防,應該是可以抵禦的。所以劉禪應該是主動投降。

大多數人認為劉禪是付不起的阿斗,特別是這次開城投降,彷彿蜀漢自丞相建立基業以來,到眼下仍然算得上文臣武功,按說再堅持個多少年都不應該有問題,結果被他幾年就玩得亡國了。但是實際上我反而認為這些地方反映了他的仁慈。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國中這樣說的,說三國中的這些英雄們,曹操也好,劉備孫權也好,還是諸葛亮荀彧也好,他們都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人。雖然英雄故事很精彩,但是天下動盪已久,百姓其實很不想打仗了,都非常思念安定。以當時蜀漢的力量,要想存活下來都不需要不斷征戰,否則只能坐亡。還妄想什麼打敗魏國恢復漢室,那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劉禪怎麼說呢,說他不計個人名譽得失好像有點抬高他,就說他胸無大志但心懷仁慈,既不想去爭天下又不想百姓繼續征戰吃苦,所以在敵人一點點兵力形式上兵臨城下的時候就輕易地順勢的選擇了投降。實際上留給蜀地百姓的就是歸於一統,遠離戰爭。對於他自己呢?由於他心無大志,又有示範的利用價值,最終雖然名譽上成了亡國之君,但實際上也得到了他想要的簡單的富貴的安定的晚年,算是求仁得仁,也算是有個好的歸宿吧。


禮榮695


簡單的說,只要守將有決心,守住至少幾個月沒有問題。冷兵器時代攻城的難度極高,檢查三國史,幾乎沒有堅城是被強攻下的,鄴城和白門樓是自己人開了城門,失荊州是江陵、公安的守將直接投降,同樣是成都,劉璋面對劉備守了超過一年,最能說明問題的是諸葛亮數萬大軍圍陳倉不足千人的防守二十餘日不能下而只好退兵了。高平陵政變時,司馬懿的第一步就是關上城門,而帶著幾萬禁軍和皇帝的曹爽方的上策居然是帶著天子去許昌而不是攻克洛陽。成都城建壁厚,有皇帝有禁軍,防守的條件極好,但是沒有郝昭。姜維得知成都被進攻,沒有走直線從劍閣-涪城直奔成都,而是繞道巴西-今天的南充來回援,他的目的是想讓統治者們好歹守個兩天瞭解一下前線作戰部隊的辛苦,但是沒想到後面直接投降了,以至於蜀漢將士得知消息後拔刀砍石—只要劉禪守住一個星期,師老兵疲孤軍深入沒有穩定後勤保障的鄧艾就是盤菜了。至於說到劍閣外鍾會的十幾萬大軍,幾千人就擋得住,哪個地形來多少人也展開不了,只增加吃飯的嘴而已。蜀漢不僅姜維錯誤的判斷來後方守將的決心和能力,關羽得知荊州被襲後,一樣認為自己後面的城沒那麼容易被攻克,半天沒有從樊城退兵,其實這後方只要一個比郝昭還差的守將,能守住一個星期,回援的部隊就能偷襲的全滅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