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小人物怎樣在中途島改變了二戰歷史?

蕊xin芳


決戰中途島,這個2019年的戰爭大片已經在中國11月8日上映,說實在的,這個電影有點勉強,畢竟CG畫面太多,戰爭道具和情景已經不像《虎虎虎》當年那樣盡善盡美地追求。

說到劇情呢,基本上符合歷史路線。在這裡,主要說那個關鍵的時間點:俯衝轟炸機從上而下襲擊日軍航母的時刻。

(決戰中途島電影海報)

很久以前就有個說法:日本人的運氣太差,那架利根號巡洋艦上的艦載偵察機剛好故障無法起飛,拖延了半個小時以後才發現美軍航母,又沒有詳細報出美軍艦隊的具體情況。等到報告出艦隊中有美軍航母的時候,日軍航母上那些整備兵差點沒罵娘,因為他們已經在把魚雷和炸彈之間互相換了一個來回了,而這個時間點,美國轟炸機剛好在頭頂上。當然電影中細節略微有改動,那架偵察機及時報告了美軍航母的情況。扯了這麼多,日本人就是一個意思:很努力了,就是運氣太差了!

(劇中的將領和飛行員士兵群體形象)

實際上現在來看,太多原因導致日本人失敗了。首先美軍航母是高速機動巡航狀態,半個小時以內,編隊能移動幾十千米。就算是那個扇面的搜索區域沒變,那架拖延起飛的偵察機看到的情況也是不同的。如果它準時起飛了,反而有可能錯過看見美軍編隊的機會,也就是說,日本人運氣不是太差,反而是很好。其次,那架偵察機報告上去的編隊情況和艦隊地點都是模糊不清的。所以後面有日軍偵察機接著繼續往那個方向飛去結果什麼都沒看見。所以說就算那時候日軍的所有轟炸機和魚雷機都滿載武裝起飛,跑到那個海域一看,空蕩蕩的,啥都沒有,毫無意義的所作所為。反而是後來的山口多聞少將僅剩的那艘飛龍號航母上的攻擊機群是靠跟蹤返航的美國飛機找到了約克城號航母,並重創了美國航母,次日美軍航母沉沒。那個時代沒有現代化的雷達設備,美軍的雷達是早期的型號,不像現在有衛星GPS定位,天上有衛星24小時掛著盯著。一條軍艦入了大海就猶如一根針入了大海一樣難找,對美軍來說,他們的偵察機找日軍目標找的也很辛苦。所以那時候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如果突入大洋,等於把一條狼放進了羊圈,而你找了半天還看不見狼在哪裡,所以英國人用40多艘軍艦圍堵,不惜一切代價擊沉德國人。

(反映SBD轟炸機轟炸日軍航母的藝術畫)

現在的歷史資料也說明了當時的情況:南雲航母的機庫裡,那些後勤忙個不停,他們把魚雷換下來換炸彈準備炸中途島基地,結果聽到要襲擊美軍航母,又忙著去換魚雷。這個情況現實說明了不可能在日軍軍官淵田美津雄的回憶錄裡說的5分鐘內就可以換裝然後立馬衝出去幹掉美國人。即使時間再長一點也不行。

這個事情再站高一點看,戰略上本來就有問題,山本五十六訂製的計劃內要同時面對中途島的兵力和美軍航母的威脅,南雲的航母上的飛機沒辦法作為一個獵人同時追蹤兩隻兔子。而美軍是破譯了日軍的密碼,早就在那邊等著日本鬼子,目標只有一個:幹掉日軍航母。美國人一開始就把卡特琳娜水上偵察機撒網一樣撒到日軍最可能出現的方向,並準確了掌握了日軍航母編隊的航向,當日軍航母空襲中途島的時候,他們的一舉一動就像沙盤上的艦船模型一樣非常明瞭。所以日軍的行動一開始就失敗了一半。

(劇中的山本五十六形象)

日本人的運氣不是太差,他們從近代史開始一直走狗屎運。和中國北洋水師的戰鬥,一開始就把總指揮丁汝昌擊傷,導致後來的指揮混亂,定遠號軍艦的炮彈命中日軍旗艦“松島”號的彈藥庫,結果沒爆炸。就拿這個電影來說,片中那艘美軍潛艇發射的魚雷就是和日軍航母擦邊而過,之前的馬紹爾群島戰役投下的魚雷根本不會爆炸。真實歷史書上寫的是,美國航母艦載飛機是各自為戰,因為當時走散了,油料也消耗過多。和電影細節描繪的一樣,沒有魚雷機的犧牲和那少數幾個轟炸機駕駛員的技術精湛,把炸彈剛好投中目標。日軍恐怕是毫髮無損。

(電影劇照中的尼米茲將軍)

指揮作戰方面也有原因,尼米茲將軍把自己的司令部保留在陸地上,他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進行指揮。山本五十六把他的整個軍團和參謀系統都帶到軍艦上並且封閉起來,有一段時間沒有和南雲聯繫。弗萊徹將軍在自己的航母被擊沉以後把指揮權轉交給斯普魯恩斯將軍,因為後者擁有航母和參謀以及通訊系統。南雲的航母被擊沉以後轉移到一條小驅逐艦上,卻要求正在反擊的山口多聞把指揮權讓給自己。兩者對比,日軍失敗的命運無法改變。就像電影最後黑島龜人要求用上所有兵力登陸中途島,用剩餘的戰列艦和其他軍艦砸爛那個基地,反正美國人的航母應該重創了,山本五十六謹慎地拒絕了:你將棋下太多了。因為敵情不明,他不能冒險。

(劇中的南雲忠一形象)

總的來說,決戰中途島這個電影中規中矩,劇情沒有緊張的氣氛,有興趣可以去看看。參考資料:《決戰中途島》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戰爭史


中途島海戰中最著名的就是利根四號機的觀察員了。名垂青史!

語焉不詳。先是發現美國艦隊,然後就是似乎有一艘航母,最後是沒有航母。

第二名就是友永丈市大尉,一句需要二次轟炸,開啟瘋狂魚雷換炸彈大賽。

比這個更奇特的是萊特灣大海戰時的一個美國譯電員。在尼米茲給哈爾西的電報中,加了一句保密暗語,全世界莫名驚詫,怎麼看都像是電報的正文。本來尼米茲只是關心快速戰列艦隊是否在封鎖海峽,一下子讓哈爾西心情變得不好了,血往上撞。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是美軍羅奇福特少校這個小人物在中途島改變了二戰的歷史。

近日在中國熱映的電影《決戰中途島》中的情報官艾德溫·萊頓,正是由這一真實人物改編而來,它是貫穿電影的一條主線,幾乎決定著全片,自然也決定著中途島戰役的走向。

這就是導演羅蘭·艾默裡奇創作《決戰中途島》的指導思想:“歷史走向往往是由小人物決定的。”

美軍情報官羅奇福特少校(電影《決戰中途島》艾德溫·萊頓原型)


情報人員都是軍中的幕後小人物,許多影視劇中連他們的名字都沒有,電影《決戰中途島》則給情報人員重要的位置。電影一開始,就是艾德溫·萊頓與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的一場對話,流露出日本有打美國的意圖。

果然不久,日本偷襲珍珠港的事件發生了,使美國的大國顏面受到嚴重的損傷,情報工作也受到軍中不滿。作為情報官員的艾德溫·萊頓倍感失職,他決心找機會雪恥。

此後,電影中就表現艾德溫·萊頓及情報人員殫精竭慮,加班加點的細節。正是他們用一個假情報,誘惑日本在連篇累牘的電報中頻繁出現“AF”一詞。經過艾德溫·萊頓反覆地揣度和考證,認為“AF”就是是中途島。於是,他不顧違背和推翻美國政府對戰局的判斷,做出了日本要侵犯中途島的結論。

好在新任海軍司令尼米茲信任和欣賞艾德溫·萊頓,按他的情報對戰役進行了部署。

這就是電影《決戰中途島》所表現的主要內容,即美國以中途島為誘餌,引日本艦隊上勾,然後用預先埋伏好的艦隊,打擊了日本艦隊的精銳力量,取得了太平洋戰場決定性的一仗。從此,二戰的天平向美國及抗擊世界法西斯聯盟一方傾斜,改變了二戰的歷史,也改變了人類的歷史。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沒有艾德溫·萊頓這些看似小人物的情報人員的準確判斷,美國在中途島還會重演珍珠港的悲劇,中途島一旦被日本佔領,美國的國土就會受到威脅,日本就會更加瘋狂。那麼,二戰歷史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模樣了。


大樹作筆


美國能打贏中途島之戰,靠的是不居一格用人才。

海軍是高技術人才集中的軍種,比空軍,陸軍更難成軍,需要人才,技術,科技的積累才能形成戰鬥力。

日本雖然有航空母艦致勝論的山本五十六,可缺少懂這種理論的志同道合者,更缺少執行這種理論的堅定執行者。

這點日本不知德國,“閃電戰”理論在德國興起,德國從元首到將軍到士兵到工人都懂得其中精髓,都懂的自己該做什麼,都知道以快制慢戰無不勝這個道理。

日本卻不同,只有山本五十六知道,手下將軍卻不以為然,導致中下級軍官不知道怎麼去執行,士兵更是一頭霧水。

美國卻很能反省自己,被山本五十六偷襲珍珠港後,馬上換掉太平洋艦隊司令,起用懂航空母艦致勝論的尼米茲上將接任,大膽起用年輕的斯普魯斯艦長,讓他指揮中途島海戰,對抗舊海軍思想嚴重南雲忠一。

斯普魯斯也大膽採用年青參謀的冒險決定,趁日軍著艦加油加彈的防備空虛時,突襲日軍航母艦隊,將手上的飛機全部派出,孤注一擲地賭一把。

這點比南雲忠做的大氣,有破釜沉舟的決心,也極大地鼓舞了海軍航空兵的士氣,大家都知道其中的意義,不成功便成仁。

士兵打仗最怕主將猶豫不決,會抓不住戰機,因為戰場瞬息萬變,稍微猶豫不決就會錯失戰機。

南雲忠一就猶豫不決五分鐘,就被美軍抓住機會,打了個措手不及,損失了三艘重型航母,失去了戰場主動權,只能以一敵三。

沒有南雲忠一指揮的另一艘航母指揮官,就敢冒險一拼,讓海軍航空兵傾巢出動拼死一搏,才炸沉了約克誠號,挽回了一局。

可是尼米茲沙也不是吃素的,命令太平洋艦隊務必做到全奸來犯之敵,不顧天黑著艦困難也要全奸來犯之敵。

太平洋艦隊所有參戰人員也知道冒險的代價,不顧疲勞也要做到務必全奸日本航母,那怕就是天黑不好著艦也要全體出擊。

當滅了日軍最後一艘航母,天黑不好著艦時,斯普魯斯冒著被日軍潛艇發現的危險,命令開燈迎接飛行員返航著艦,就比日軍更加人性化,把飛行員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這也是美軍飛行員願拼死一戰的原因,將軍以國士待之,士以命相搏。


光芒萬丈34957


在殘酷的戰爭面前,每一個大人物都是小人物。即便貴為日本聯合艦隊總司令的山本五十六,也一樣被擊斃在一個荒涼的小島上。

可在戰爭中,每一個小人物又都是大人物。一名小小的士兵都可能影響整個戰局的勝負,乃至國家的興亡。

中途島海戰,是二戰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是一場扭轉了日美戰略形勢的決定性戰役。

在這場戰爭中,無數個小人物推進了戰爭的進程,其中一個便是——海軍少校約瑟夫·羅謝福特。

他是一個孤僻的邋里邋遢的人,總是穿著一件舊夾克和一雙拖鞋。但他又是一名技藝精湛,嚴謹認真的密碼天才。

JN-25密碼是日本海軍的驕傲,他們認為由於日本文字的特性,美國人是不可能破解的。正如德國人認為恩尼格瑪密碼機是不可能被破解一樣,狂妄自負讓他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實際上,JN25密碼在1940年就已經被美國破解,而羅謝福特便是其中重要的一員。在中途島戰役前,這位小人物又一次站在了決定歷史的十字路口。

珊瑚海海戰之後,山本五十六決定開展一次大規模誘敵行動,一舉全殲美國太平洋艦隊。為此他制定了一個龐大的計劃。計劃中日軍將佯攻北邊的阿留申群島,而真正的目的卻是襲擊位於太平洋中部的中途島。

通過佔領中途島,誘使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支援,然後山本五十六親率包含“大和”號戰列艦在內的主力艦隊半路伏擊。一切看起來天衣無縫,非常完美。

1942年5月,日軍的無線電波密集活動起來,羅謝福特從電文中發現2個頻繁出現的字母——AF。

AF是什麼意思?羅謝福特覺得它是日軍下一步攻擊的目標。但AF到底是阿留申群島還是中途島?這個並不清楚。羅謝福特將情況彙報給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上將,在徵得同意之後,開展了一個誘餌行動。

他讓中途島守軍發送一個假情報,說島上缺少淡水需要補充。沒幾天,羅謝福特便在日軍電文中發現AF缺少淡水的報告。

於是真相大白,日軍將對中途島發起攻擊。尼米茲上將急令在南方巡航的“大黃蜂”和“企業”號航母以及第16特遣艦隊返航。

而在珊瑚海海戰中遭受重創,原本需要90天才能修好的“約克城”號航母,在尼米茲的嚴令和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下,僅僅3天便重披戰袍加入戰隊。

這一切山本五十六都不知道,日軍的情報工作實在太糟糕了。如果他們有羅謝福特這樣的小人物,或許就不會在接下來的海戰中輸的那麼慘。

但歷史沒有如果,本想釣大魚的日本海軍,結果鑽進了美軍的漁網。

中途島一戰,日軍損失了赤城、加賀、蒼龍、飛龍4艘重型航母,1艘巡洋艦,322架飛機,3500名士兵。而美軍僅損失“約克城”號航母,1艘驅逐艦,150架飛機和307名飛行員。

從此日本聯合艦隊再也沒有大規模攻擊行動,太平洋戰場的天平就此向美軍傾斜,直到最後將日軍徹底打敗。

在這場戰爭中,羅謝福特這個小人物是美軍的“千里眼”和“順風耳”,在關鍵時刻幫助尼米茲上將辨明瞭方向,使美軍掌握了戰場主動權,最終改寫了二戰的歷史。


和風漫談


當下,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手機、電視、電腦和網絡這些生活必需品了。但有一天,你會發現你的電腦資料被人竊取,個人賬號和隱私被人知道。在懊惱的同時,越來越也感受到通信保密的重要性。

可是在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一條“看不見”的隱蔽戰線,密碼戰、信息戰早早就給我們上了一堂信息保密課。尤其是珊瑚海海戰前夕,一場破譯日方密碼的工作開始了,它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呢?

山本五十六的復仇計劃。

山本策劃的偷襲珍珠港事件,原本可以為日軍“南進”爭取一年或者更多的時間。萬沒有想到,僅過4個月尼米茲就轟炸了東京,這簡直就是打臉的節奏,讓山本的小宇宙頓時爆發。

於是,他提出了聯合艦隊第二階段的目標是在太平洋上主動出擊,東進進攻中途島,伺機誘出並殲滅尼米茲的航空母艦,掃除最後的障礙。但是海軍部和陸軍部各有各的主意,三方各執己見,吵得不可開交。

最終,還是軍令部站出來打圓場,決定一方面支持山本的“復仇”計劃,派南雲忠一東進去中途島,誘殲美國航母;另一方面聯合艦隊分兵協助陸軍進攻。這個結果,雖然山本有很大的不情願,但事已至此,也只好勉強同意了。

此時的他,只希望陸軍可以儘快完成作戰任務,這樣他就有理由將分兵的艦隊也派往中途島,以加強南雲忠一的力量。然而,讓日本人萬萬沒有料到的是,這個絕密計劃剛剛出爐,就被美國人知道了。

手段很簡單:破譯密碼。

珍珠港事件最大的教訓就是不掌握日軍的動向,導致損失慘重。為此,美國海軍開始大力發展對日情報工作,尤其是破譯日本海軍號稱“天書”的密碼系統——JN-25b。

說到破譯日軍密碼,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約瑟夫.羅徹福特。這個人可以說是一個“歪才”,從小對數學十分痴迷,成為一名海軍軍官後,閒暇之餘就是喜歡玩拼字遊戲。他的上司也是一個拼字高手,但在羅徹福特面前,就是一個“小兒科”,經常輸的“丟盔卸甲”。

他的上司後來調任海軍部,也把他推薦到情報部門擔任密碼譯電員,後來又推薦他到加州大學數學系進修。這可是圓了羅徹福特的數學夢,通過三年的學習,他愈發對破譯密碼感興趣,並很快成為一名破譯專家。

更為難得的是,他還有接觸過日本密碼的經歷。原來,日本的迅速崛起,也引起了美國的主意,為了全面瞭解這個國家,派他前往東京擔任大使館翻譯。當然,翻譯只是掩人耳目,真正的任務是研究日本密碼的破譯。

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尼米茲深知情報工作的重要性,特邀羅徹福特出任夏威夷情報站站長,並給了他很大的自主權,也就是說要人給人、要錢給錢,海軍一路綠燈。這樣的境遇,讓他十分感動,並一再保證海軍再也不是以前的“睜眼瞎”了。

然而,說著輕巧,做著不易。他蒐羅了一批語言天才和數學奇才夜以繼日的技術攻關,每週的工作時間高達90小時,比馬雲的“996”有過之而不及。成果很明顯,日本海軍90%的電訊往來都被他們截獲。可遺憾的是,JN-25b始終無法被破譯。

其實,這個密碼系統不難破解,難就難在狡猾的日本人經常升級。就像電腦升級一樣,軟件一升級,硬件就會淘汰。於是,之前辛辛苦苦的工作便前功盡棄,必須從頭再來。在整個戰爭期間,日本人居然升級12次,可謂變態至極了。

因此,最省事、最能一勞永逸的事情,就是找到他們的原始密碼本。這種事他也就是想想而已,沒敢奢望太多,繼續埋頭工作。

然而,峰迴路轉。他們從一艘被擊沉的日軍潛艇上獲得了密碼本。很快,羅徹福特從截獲的密電中發現,日本海軍正在謀劃一個驚天大陰謀,他們準備同時攻打莫爾茲比港和中途島。

密碼的破譯,讓尼米茲如虎添翼。

當得知日軍的動向後,他很快將僅剩的“列克星頓”和“約克城”兩艘航母組成第17特混編隊,由弗萊徹少將指揮,取得了珊瑚海海戰的勝利。致使日本陸軍推遲了對莫爾茲比港的進攻,也使得日軍南下佔領澳大利亞的計劃化為泡影。

羅徹福特功不可沒。更讓他成為家喻戶曉的,還是因為他破解了“中途島”這三個字。

不是已經破解了90%的JN-25b密碼了嗎?這三個字應該難度不大啊。

錯,文字部分沒有問題,但地名,日本人只用字母代替,沒有規律,只能靠猜。

打仗怎能靠猜?敏銳的羅徹福特注意到,在最近一個時期,聯合艦隊異常頻繁的電報中反覆出現“AF”兩個字母。而且他很快排除了澳大利亞的可能性,堅持認為這個符號只是代表太平洋的某個地方。

可太平洋上大大小小的島嶼成千上萬,要找到它,可以說是大海撈針。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年輕人想到前不久,日軍偷襲珍珠港時,密電中曾用到過“AF”。於是,全處室的人忙活起來,尋找那份電文。

果然,在一份電文中找到了答案。而尼米茲要做的就是在中途島海域設下埋伏,打敗山本的聯合艦隊,奪得太平洋主動權。可以說,是破譯密碼幫助美國贏得太平洋戰爭。

那麼現在的密碼學發展到哪一步了?

作為沒有硝煙的戰爭,誰掌握對方的信息,誰就贏得勝利。因此,如今各國十分重視隱秘戰線上的較量。作為現代戰爭的重要保障,密碼、數據的傳輸如何保密?如何實現無障礙長距離傳送?是當今各國科學界角逐的高峰。

在這裡,我要好好的誇誇我國的量子通信技術。他是物理學研究的前沿與焦點領域,是量子論和信息論相結合的新型交叉學科,在業界用“薛定諤貓”來解釋這種現象:

在一個盒子裡,放了一隻貓和一把毒藥,而後把蓋子蓋上,問你這個貓現在是死了,還是活的?答案是:它既是死的也是活的。打開一看不就知道了嗎?,錯,一旦盒子打開,就不是原現的狀態了。

說的再直白點,用量子通信技術發送123三個數字,如果傳輸過程中,一旦被人截獲,這三個隨即發送變化,變成356、890、673等等數字,而真實的123不會被人截獲。

這項技術是我國科學家潘建偉帶領團隊研究突破的,它被譽為“不可破解的密碼”技術,是通信領域裡程碑式的技術。它保證了用戶的信息安全,尤其是軍事領域的應用,走在了全世界的前列。當下,這個團隊正在研究如何破解這項技術。

真是科學無止境,探索永不停。為我國科學家點個贊!

歡迎大家留言和討論。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羅奇福特,一個不會引起日軍絲毫注意的小人物,通過截獲日軍電報,發現反覆出現的“AF”字母,並通過對以往截獲日軍電報的對比得出中途島附近是日軍唯一襲擊要地。而且還通過發假情報,確認了判斷的準確性,從而使得山本五十六的美夢成為泡影,改變了二戰結局,創造了歷史。


無處安放的青蔥歲月


其實不僅飛行員是技術兵種,那些地勤人員,倉庫的,輪機長這些的技術人員損失很大,這些整體才能體現出戰鬥力


秦雨米蘇


一個破譯密者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