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小人物怎样在中途岛改变了二战历史?

蕊xin芳


决战中途岛,这个2019年的战争大片已经在中国11月8日上映,说实在的,这个电影有点勉强,毕竟CG画面太多,战争道具和情景已经不像《虎虎虎》当年那样尽善尽美地追求。

说到剧情呢,基本上符合历史路线。在这里,主要说那个关键的时间点:俯冲轰炸机从上而下袭击日军航母的时刻。

(决战中途岛电影海报)

很久以前就有个说法:日本人的运气太差,那架利根号巡洋舰上的舰载侦察机刚好故障无法起飞,拖延了半个小时以后才发现美军航母,又没有详细报出美军舰队的具体情况。等到报告出舰队中有美军航母的时候,日军航母上那些整备兵差点没骂娘,因为他们已经在把鱼雷和炸弹之间互相换了一个来回了,而这个时间点,美国轰炸机刚好在头顶上。当然电影中细节略微有改动,那架侦察机及时报告了美军航母的情况。扯了这么多,日本人就是一个意思:很努力了,就是运气太差了!

(剧中的将领和飞行员士兵群体形象)

实际上现在来看,太多原因导致日本人失败了。首先美军航母是高速机动巡航状态,半个小时以内,编队能移动几十千米。就算是那个扇面的搜索区域没变,那架拖延起飞的侦察机看到的情况也是不同的。如果它准时起飞了,反而有可能错过看见美军编队的机会,也就是说,日本人运气不是太差,反而是很好。其次,那架侦察机报告上去的编队情况和舰队地点都是模糊不清的。所以后面有日军侦察机接着继续往那个方向飞去结果什么都没看见。所以说就算那时候日军的所有轰炸机和鱼雷机都满载武装起飞,跑到那个海域一看,空荡荡的,啥都没有,毫无意义的所作所为。反而是后来的山口多闻少将仅剩的那艘飞龙号航母上的攻击机群是靠跟踪返航的美国飞机找到了约克城号航母,并重创了美国航母,次日美军航母沉没。那个时代没有现代化的雷达设备,美军的雷达是早期的型号,不像现在有卫星GPS定位,天上有卫星24小时挂着盯着。一条军舰入了大海就犹如一根针入了大海一样难找,对美军来说,他们的侦察机找日军目标找的也很辛苦。所以那时候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如果突入大洋,等于把一条狼放进了羊圈,而你找了半天还看不见狼在哪里,所以英国人用40多艘军舰围堵,不惜一切代价击沉德国人。

(反映SBD轰炸机轰炸日军航母的艺术画)

现在的历史资料也说明了当时的情况:南云航母的机库里,那些后勤忙个不停,他们把鱼雷换下来换炸弹准备炸中途岛基地,结果听到要袭击美军航母,又忙着去换鱼雷。这个情况现实说明了不可能在日军军官渊田美津雄的回忆录里说的5分钟内就可以换装然后立马冲出去干掉美国人。即使时间再长一点也不行。

这个事情再站高一点看,战略上本来就有问题,山本五十六订制的计划内要同时面对中途岛的兵力和美军航母的威胁,南云的航母上的飞机没办法作为一个猎人同时追踪两只兔子。而美军是破译了日军的密码,早就在那边等着日本鬼子,目标只有一个:干掉日军航母。美国人一开始就把卡特琳娜水上侦察机撒网一样撒到日军最可能出现的方向,并准确了掌握了日军航母编队的航向,当日军航母空袭中途岛的时候,他们的一举一动就像沙盘上的舰船模型一样非常明了。所以日军的行动一开始就失败了一半。

(剧中的山本五十六形象)

日本人的运气不是太差,他们从近代史开始一直走狗屎运。和中国北洋水师的战斗,一开始就把总指挥丁汝昌击伤,导致后来的指挥混乱,定远号军舰的炮弹命中日军旗舰“松岛”号的弹药库,结果没爆炸。就拿这个电影来说,片中那艘美军潜艇发射的鱼雷就是和日军航母擦边而过,之前的马绍尔群岛战役投下的鱼雷根本不会爆炸。真实历史书上写的是,美国航母舰载飞机是各自为战,因为当时走散了,油料也消耗过多。和电影细节描绘的一样,没有鱼雷机的牺牲和那少数几个轰炸机驾驶员的技术精湛,把炸弹刚好投中目标。日军恐怕是毫发无损。

(电影剧照中的尼米兹将军)

指挥作战方面也有原因,尼米兹将军把自己的司令部保留在陆地上,他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进行指挥。山本五十六把他的整个军团和参谋系统都带到军舰上并且封闭起来,有一段时间没有和南云联系。弗莱彻将军在自己的航母被击沉以后把指挥权转交给斯普鲁恩斯将军,因为后者拥有航母和参谋以及通讯系统。南云的航母被击沉以后转移到一条小驱逐舰上,却要求正在反击的山口多闻把指挥权让给自己。两者对比,日军失败的命运无法改变。就像电影最后黑岛龟人要求用上所有兵力登陆中途岛,用剩余的战列舰和其他军舰砸烂那个基地,反正美国人的航母应该重创了,山本五十六谨慎地拒绝了:你将棋下太多了。因为敌情不明,他不能冒险。

(剧中的南云忠一形象)

总的来说,决战中途岛这个电影中规中矩,剧情没有紧张的气氛,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参考资料:《决战中途岛》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战争史


中途岛海战中最著名的就是利根四号机的观察员了。名垂青史!

语焉不详。先是发现美国舰队,然后就是似乎有一艘航母,最后是没有航母。

第二名就是友永丈市大尉,一句需要二次轰炸,开启疯狂鱼雷换炸弹大赛。

比这个更奇特的是莱特湾大海战时的一个美国译电员。在尼米兹给哈尔西的电报中,加了一句保密暗语,全世界莫名惊诧,怎么看都像是电报的正文。本来尼米兹只是关心快速战列舰队是否在封锁海峡,一下子让哈尔西心情变得不好了,血往上撞。


一叶枫流O灵似舞妖


是美军罗奇福特少校这个小人物在中途岛改变了二战的历史。

近日在中国热映的电影《决战中途岛》中的情报官艾德温·莱顿,正是由这一真实人物改编而来,它是贯穿电影的一条主线,几乎决定着全片,自然也决定着中途岛战役的走向。

这就是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创作《决战中途岛》的指导思想:“历史走向往往是由小人物决定的。”

美军情报官罗奇福特少校(电影《决战中途岛》艾德温·莱顿原型)


情报人员都是军中的幕后小人物,许多影视剧中连他们的名字都没有,电影《决战中途岛》则给情报人员重要的位置。电影一开始,就是艾德温·莱顿与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的一场对话,流露出日本有打美国的意图。

果然不久,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事件发生了,使美国的大国颜面受到严重的损伤,情报工作也受到军中不满。作为情报官员的艾德温·莱顿倍感失职,他决心找机会雪耻。

此后,电影中就表现艾德温·莱顿及情报人员殚精竭虑,加班加点的细节。正是他们用一个假情报,诱惑日本在连篇累牍的电报中频繁出现“AF”一词。经过艾德温·莱顿反复地揣度和考证,认为“AF”就是是中途岛。于是,他不顾违背和推翻美国政府对战局的判断,做出了日本要侵犯中途岛的结论。

好在新任海军司令尼米兹信任和欣赏艾德温·莱顿,按他的情报对战役进行了部署。

这就是电影《决战中途岛》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即美国以中途岛为诱饵,引日本舰队上勾,然后用预先埋伏好的舰队,打击了日本舰队的精锐力量,取得了太平洋战场决定性的一仗。从此,二战的天平向美国及抗击世界法西斯联盟一方倾斜,改变了二战的历史,也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艾德温·莱顿这些看似小人物的情报人员的准确判断,美国在中途岛还会重演珍珠港的悲剧,中途岛一旦被日本占领,美国的国土就会受到威胁,日本就会更加疯狂。那么,二战历史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模样了。


大树作笔


美国能打赢中途岛之战,靠的是不居一格用人才。

海军是高技术人才集中的军种,比空军,陆军更难成军,需要人才,技术,科技的积累才能形成战斗力。

日本虽然有航空母舰致胜论的山本五十六,可缺少懂这种理论的志同道合者,更缺少执行这种理论的坚定执行者。

这点日本不知德国,“闪电战”理论在德国兴起,德国从元首到将军到士兵到工人都懂得其中精髓,都懂的自己该做什么,都知道以快制慢战无不胜这个道理。

日本却不同,只有山本五十六知道,手下将军却不以为然,导致中下级军官不知道怎么去执行,士兵更是一头雾水。

美国却很能反省自己,被山本五十六偷袭珍珠港后,马上换掉太平洋舰队司令,起用懂航空母舰致胜论的尼米兹上将接任,大胆起用年轻的斯普鲁斯舰长,让他指挥中途岛海战,对抗旧海军思想严重南云忠一。

斯普鲁斯也大胆采用年青参谋的冒险决定,趁日军着舰加油加弹的防备空虚时,突袭日军航母舰队,将手上的飞机全部派出,孤注一掷地赌一把。

这点比南云忠做的大气,有破釜沉舟的决心,也极大地鼓舞了海军航空兵的士气,大家都知道其中的意义,不成功便成仁。

士兵打仗最怕主将犹豫不决,会抓不住战机,因为战场瞬息万变,稍微犹豫不决就会错失战机。

南云忠一就犹豫不决五分钟,就被美军抓住机会,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失了三艘重型航母,失去了战场主动权,只能以一敌三。

没有南云忠一指挥的另一艘航母指挥官,就敢冒险一拼,让海军航空兵倾巢出动拼死一搏,才炸沉了约克诚号,挽回了一局。

可是尼米兹沙也不是吃素的,命令太平洋舰队务必做到全奸来犯之敌,不顾天黑着舰困难也要全奸来犯之敌。

太平洋舰队所有参战人员也知道冒险的代价,不顾疲劳也要做到务必全奸日本航母,那怕就是天黑不好着舰也要全体出击。

当灭了日军最后一艘航母,天黑不好着舰时,斯普鲁斯冒着被日军潜艇发现的危险,命令开灯迎接飞行员返航着舰,就比日军更加人性化,把飞行员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这也是美军飞行员愿拼死一战的原因,将军以国士待之,士以命相搏。


光芒万丈34957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每一个大人物都是小人物。即便贵为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的山本五十六,也一样被击毙在一个荒凉的小岛上。

可在战争中,每一个小人物又都是大人物。一名小小的士兵都可能影响整个战局的胜负,乃至国家的兴亡。

中途岛海战,是二战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是一场扭转了日美战略形势的决定性战役。

在这场战争中,无数个小人物推进了战争的进程,其中一个便是——海军少校约瑟夫·罗谢福特。

他是一个孤僻的邋里邋遢的人,总是穿着一件旧夹克和一双拖鞋。但他又是一名技艺精湛,严谨认真的密码天才。

JN-25密码是日本海军的骄傲,他们认为由于日本文字的特性,美国人是不可能破解的。正如德国人认为恩尼格玛密码机是不可能被破解一样,狂妄自负让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实际上,JN25密码在1940年就已经被美国破解,而罗谢福特便是其中重要的一员。在中途岛战役前,这位小人物又一次站在了决定历史的十字路口。

珊瑚海海战之后,山本五十六决定开展一次大规模诱敌行动,一举全歼美国太平洋舰队。为此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计划。计划中日军将佯攻北边的阿留申群岛,而真正的目的却是袭击位于太平洋中部的中途岛。

通过占领中途岛,诱使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支援,然后山本五十六亲率包含“大和”号战列舰在内的主力舰队半路伏击。一切看起来天衣无缝,非常完美。

1942年5月,日军的无线电波密集活动起来,罗谢福特从电文中发现2个频繁出现的字母——AF。

AF是什么意思?罗谢福特觉得它是日军下一步攻击的目标。但AF到底是阿留申群岛还是中途岛?这个并不清楚。罗谢福特将情况汇报给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上将,在征得同意之后,开展了一个诱饵行动。

他让中途岛守军发送一个假情报,说岛上缺少淡水需要补充。没几天,罗谢福特便在日军电文中发现AF缺少淡水的报告。

于是真相大白,日军将对中途岛发起攻击。尼米兹上将急令在南方巡航的“大黄蜂”和“企业”号航母以及第16特遣舰队返航。

而在珊瑚海海战中遭受重创,原本需要90天才能修好的“约克城”号航母,在尼米兹的严令和美国强大的工业能力下,仅仅3天便重披战袍加入战队。

这一切山本五十六都不知道,日军的情报工作实在太糟糕了。如果他们有罗谢福特这样的小人物,或许就不会在接下来的海战中输的那么惨。

但历史没有如果,本想钓大鱼的日本海军,结果钻进了美军的渔网。

中途岛一战,日军损失了赤城、加贺、苍龙、飞龙4艘重型航母,1艘巡洋舰,322架飞机,3500名士兵。而美军仅损失“约克城”号航母,1艘驱逐舰,150架飞机和307名飞行员。

从此日本联合舰队再也没有大规模攻击行动,太平洋战场的天平就此向美军倾斜,直到最后将日军彻底打败。

在这场战争中,罗谢福特这个小人物是美军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在关键时刻帮助尼米兹上将辨明了方向,使美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最终改写了二战的历史。


和风漫谈


当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手机、电视、电脑和网络这些生活必需品了。但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电脑资料被人窃取,个人账号和隐私被人知道。在懊恼的同时,越来越也感受到通信保密的重要性。

可是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一条“看不见”的隐蔽战线,密码战、信息战早早就给我们上了一堂信息保密课。尤其是珊瑚海海战前夕,一场破译日方密码的工作开始了,它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山本五十六的复仇计划。

山本策划的偷袭珍珠港事件,原本可以为日军“南进”争取一年或者更多的时间。万没有想到,仅过4个月尼米兹就轰炸了东京,这简直就是打脸的节奏,让山本的小宇宙顿时爆发。

于是,他提出了联合舰队第二阶段的目标是在太平洋上主动出击,东进进攻中途岛,伺机诱出并歼灭尼米兹的航空母舰,扫除最后的障碍。但是海军部和陆军部各有各的主意,三方各执己见,吵得不可开交。

最终,还是军令部站出来打圆场,决定一方面支持山本的“复仇”计划,派南云忠一东进去中途岛,诱歼美国航母;另一方面联合舰队分兵协助陆军进攻。这个结果,虽然山本有很大的不情愿,但事已至此,也只好勉强同意了。

此时的他,只希望陆军可以尽快完成作战任务,这样他就有理由将分兵的舰队也派往中途岛,以加强南云忠一的力量。然而,让日本人万万没有料到的是,这个绝密计划刚刚出炉,就被美国人知道了。

手段很简单:破译密码。

珍珠港事件最大的教训就是不掌握日军的动向,导致损失惨重。为此,美国海军开始大力发展对日情报工作,尤其是破译日本海军号称“天书”的密码系统——JN-25b。

说到破译日军密码,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约瑟夫.罗彻福特。这个人可以说是一个“歪才”,从小对数学十分痴迷,成为一名海军军官后,闲暇之余就是喜欢玩拼字游戏。他的上司也是一个拼字高手,但在罗彻福特面前,就是一个“小儿科”,经常输的“丢盔卸甲”。

他的上司后来调任海军部,也把他推荐到情报部门担任密码译电员,后来又推荐他到加州大学数学系进修。这可是圆了罗彻福特的数学梦,通过三年的学习,他愈发对破译密码感兴趣,并很快成为一名破译专家。

更为难得的是,他还有接触过日本密码的经历。原来,日本的迅速崛起,也引起了美国的主意,为了全面了解这个国家,派他前往东京担任大使馆翻译。当然,翻译只是掩人耳目,真正的任务是研究日本密码的破译。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尼米兹深知情报工作的重要性,特邀罗彻福特出任夏威夷情报站站长,并给了他很大的自主权,也就是说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海军一路绿灯。这样的境遇,让他十分感动,并一再保证海军再也不是以前的“睁眼瞎”了。

然而,说着轻巧,做着不易。他搜罗了一批语言天才和数学奇才夜以继日的技术攻关,每周的工作时间高达90小时,比马云的“996”有过之而不及。成果很明显,日本海军90%的电讯往来都被他们截获。可遗憾的是,JN-25b始终无法被破译。

其实,这个密码系统不难破解,难就难在狡猾的日本人经常升级。就像电脑升级一样,软件一升级,硬件就会淘汰。于是,之前辛辛苦苦的工作便前功尽弃,必须从头再来。在整个战争期间,日本人居然升级12次,可谓变态至极了。

因此,最省事、最能一劳永逸的事情,就是找到他们的原始密码本。这种事他也就是想想而已,没敢奢望太多,继续埋头工作。

然而,峰回路转。他们从一艘被击沉的日军潜艇上获得了密码本。很快,罗彻福特从截获的密电中发现,日本海军正在谋划一个惊天大阴谋,他们准备同时攻打莫尔兹比港和中途岛。

密码的破译,让尼米兹如虎添翼。

当得知日军的动向后,他很快将仅剩的“列克星顿”和“约克城”两艘航母组成第17特混编队,由弗莱彻少将指挥,取得了珊瑚海海战的胜利。致使日本陆军推迟了对莫尔兹比港的进攻,也使得日军南下占领澳大利亚的计划化为泡影。

罗彻福特功不可没。更让他成为家喻户晓的,还是因为他破解了“中途岛”这三个字。

不是已经破解了90%的JN-25b密码了吗?这三个字应该难度不大啊。

错,文字部分没有问题,但地名,日本人只用字母代替,没有规律,只能靠猜。

打仗怎能靠猜?敏锐的罗彻福特注意到,在最近一个时期,联合舰队异常频繁的电报中反复出现“AF”两个字母。而且他很快排除了澳大利亚的可能性,坚持认为这个符号只是代表太平洋的某个地方。

可太平洋上大大小小的岛屿成千上万,要找到它,可以说是大海捞针。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年轻人想到前不久,日军偷袭珍珠港时,密电中曾用到过“AF”。于是,全处室的人忙活起来,寻找那份电文。

果然,在一份电文中找到了答案。而尼米兹要做的就是在中途岛海域设下埋伏,打败山本的联合舰队,夺得太平洋主动权。可以说,是破译密码帮助美国赢得太平洋战争。

那么现在的密码学发展到哪一步了?

作为没有硝烟的战争,谁掌握对方的信息,谁就赢得胜利。因此,如今各国十分重视隐秘战线上的较量。作为现代战争的重要保障,密码、数据的传输如何保密?如何实现无障碍长距离传送?是当今各国科学界角逐的高峰。

在这里,我要好好的夸夸我国的量子通信技术。他是物理学研究的前沿与焦点领域,是量子论和信息论相结合的新型交叉学科,在业界用“薛定谔猫”来解释这种现象:

在一个盒子里,放了一只猫和一把毒药,而后把盖子盖上,问你这个猫现在是死了,还是活的?答案是:它既是死的也是活的。打开一看不就知道了吗?,错,一旦盒子打开,就不是原现的状态了。

说的再直白点,用量子通信技术发送123三个数字,如果传输过程中,一旦被人截获,这三个随即发送变化,变成356、890、673等等数字,而真实的123不会被人截获。

这项技术是我国科学家潘建伟带领团队研究突破的,它被誉为“不可破解的密码”技术,是通信领域里程碑式的技术。它保证了用户的信息安全,尤其是军事领域的应用,走在了全世界的前列。当下,这个团队正在研究如何破解这项技术。

真是科学无止境,探索永不停。为我国科学家点个赞!

欢迎大家留言和讨论。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白杨树下谈历史


罗奇福特,一个不会引起日军丝毫注意的小人物,通过截获日军电报,发现反复出现的“AF”字母,并通过对以往截获日军电报的对比得出中途岛附近是日军唯一袭击要地。而且还通过发假情报,确认了判断的准确性,从而使得山本五十六的美梦成为泡影,改变了二战结局,创造了历史。


无处安放的青葱岁月


其实不仅飞行员是技术兵种,那些地勤人员,仓库的,轮机长这些的技术人员损失很大,这些整体才能体现出战斗力


秦雨米苏


一个破译密者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