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聪明的成年人,都懂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或许是教育方式的原因,小时候我们总是害怕“独处”,仿佛“独处”就会被冠上“不合群的人”、“孤僻者”的等名号。

大人们总让我们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去融入这个纷繁的世界。于是,我们习惯做什么事情都有人陪着,仿佛这样才是生活的常态。

可是越长大越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模式,不可能有人一直陪在你的身边。成年后的我们不可避免的,要独自吃饭、独自休息、独自工作与学习。

每当这个时候,总有些人会感到害怕,想尽一切办法逃离孤独。

于是他们努力建立社交关系,以为这样会遇见更好的自己。而此时,聪明的成年人则会开始学习“独处”的技能。因为他们明白,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聪明的成年人,都懂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01、

我曾在知乎上看过一个男生讲他自己的故事。

上大学的时候,他酷爱社交,因为他听说,好的社交是积累人脉的方式。

于是他几乎花了所有的课余时间,参加了好几个社团,果然,由于社团活动的缘故,他接触了一位知名的企业家。

在活动接触的过程中,他们聊了许久,感到非常投缘,便互相留了电话,加了微信。男孩欣喜极了,觉得自己挖到了重要的人脉资源。

在他大二那年,他需要一个实习机会。于是,男生想到了这位企业家,便发短信去询问,是否有机会到他的企业去实习,不过男生却久久没有收到企业家的回复。

男生打电话给这位企业家进行询问,得到的回复只有三个字:我没空。

男生感到深深的挫败感,于是反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终于发现,原来人脉也是等级森严的,有效的社交是势均力敌的。

如果你自己没有足够优秀,再牛的“人脉”也不会是你的资源。

 聪明的成年人,都懂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在他上大三后,他抛弃了那些所谓的“社交”,开始提升自己,退掉了所有的社团,报了一个专业的实践课程。

在同学、室友在一起聚会、狂欢的时候,他总是独自一个人在图书馆、实验室钻研。

刚开始时,他觉得非常不习惯,从人群环绕到孑然一身,总会莫名的感到孤独。

后来他有了不一样的体验,他发现独自一人的环境不仅自由、轻松,而且自己很快得到了提升。

毕业那年他凭借个人的发明专利拿到了省级优秀毕业生,顺利的进到一家知名国企工作。

他的故事让人感触良多。

聪明的成年人真的应该首先学习如何去“独处”,因为低质量的社交并不能带给你想要人脉,自身优秀才会拥有更好的资源。

 聪明的成年人,都懂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02、

去年春天,我进到一家律师事务所实习,带我的师傅是一个已经执业十几年的老律师。

十多年来,他在这个圈子里已经颇有名气,经常会有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人邀请他参加各种饭局。

每次他喝过酒后,我都负责开车送他回家。

后来我发现,每次我送他到地下车库,他总要关上车门,自己独自在车里再待一会儿。

我好奇,忍不住问他为什么。

他告诉我,人在与他人交往久了之后,就会越来越忘了自己是谁。别人赞美你是个厉害的律师,你便轻信了别人的赞美。

 聪明的成年人,都懂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律所给你表扬,协会给你发奖,你便真的以为自己的能力配得上这些赞扬与荣誉。

但是你要静下心来,只有你独自一人静下心来,去审视自己所做的这一切的时候,你才能够真正的了解自己目前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而自己的水平远配不上自己现在的地位,你才会不骄不躁,遇见更好的自己。

师傅的那一番话,让我思索了很久。

是啊,这个世界多浮躁啊。

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人们最缺失的,就是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而只有当你“独处”时,你才能如此冷静的审视自身、完善自我。

 聪明的成年人,都懂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03、

叔本华说:“如果你足够孤独,这是你的荣幸,亦是上帝对你勤奋的奖赏。因为孤独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长期培养才能习得的,孤独是伟大灵魂的显著特征。孤独并不意味着封闭,孤独的最高境界是可以在喧嚣与孤独中自由出入。”

成年后的我们要开始面临各式各样的孤独。

不停地远离无用的社交,在“独处”中重塑自己,这是成长的捷径。

在远离了连上厕所都要结伴的年纪之后,不可避免的要独自一人面对大大小小的事物。

会有一部分人害怕、惶恐、想要逃离。

但聪明的成年人会选择迎上去,学习“独处”的技能,直面孤独,然后成就更好的自己。

我始终相信,孤独从来不是成长的代价,因为孤独就是成长本身。

 聪明的成年人,都懂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END-

今日话题:你喜欢“独处”吗?

欢迎大家参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