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稻香村 稻香春 桂香村 桂香春,過年帶哪家的點心匣子回家?

稻香村 稻香春 桂香村 桂香春,過年帶哪家的點心匣子回家?

點心匣子是過年的回憶。

老北京人愛吃糕點。看親戚、會朋友,甚至是提婚嫁娶、調和糾紛,手裡免不了都要提溜著點心匣子。

老北京有句民謠講:“送蒲包兒點心匣,親戚就是咱兩家。”蒲包兒指的是用蒲草包著的肉類、魚類,點心匣子外面則是貼著印有各家字號的“紅門票”。

還記得小時候,就愛跟大人一起去買點心匣子,看著店員麻利地稱點心、用防油紙鋪襯在盒子裡,整齊地碼在盒子裡,最後蓋上紙盒,附上一張大紅紙。回家路上,哪個孩子的心不在點心匣子上?

稻香村 稻香春 桂香村 桂香春,過年帶哪家的點心匣子回家?

北京經營點心的鋪子不在少數,有好幾家都享有盛名,單說幾家老字號,就能把您給繞暈了:稻香村、稻香春、桂香村、桂香春……

奇怪的是,這幾家賣的幾乎都是南味糕點。北京為什麼這麼多南味糕點鋪?這麼多南味糕點鋪,到底又該選哪家?

北京為什麼這麼多南味糕點鋪?

這要從這些點心的起源說起。最早,點心匣子裡的點心,都來自餑餑鋪

早年間,北京城裡流傳著這麼一段繞口令:

張伯伯,李伯伯,餑餑鋪裡買餑餑。

張伯伯買的餑餑大,李伯伯買了個大餑餑。

拿回家裡給婆婆,婆婆又來比餑餑,比來比去差不多。

也不知是張伯伯買的餑餑大,還是李伯伯的大餑餑。

這裡的餑餑就是饅頭的意思。自元代起,忽必烈定都大都,隨著蒙古族大量進京,蒙、漢雜居,風俗漸近。於是,大都市面上開始出現了以蒙古餑餑為主的民族食品。

到清代,“餑餑”指的則是京城各色糕點。滿、蒙、回、漢在一座北京城裡共同生活,於是也就有了各色的餑餑:除了“蒙古餑餑”,還有“滿族餑餑”。老北京旗人不僅把糕點稱作“餑餑”,把水餃稱為“煮餑餑”,還把烤烙的麵餅叫做“硬麵餑餑”。

稻香村 稻香春 桂香村 桂香春,過年帶哪家的點心匣子回家?

▲ 硬麵餑餑。

老北京人愛吃糕點,除了蒙、滿餑餑,還有漢式點心清真點心,其中漢式點心中又包括京式點心南式點心,南式點心中又以廣式蘇式影響較大。

《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詳細記載清末京城裡各色糕點和名鋪:

內外城糕點鋪所制諸品,上之備祭祀之用,下之為饋節之需。各種應們為全份,如大八樣、中八樣、小八樣,以至中果、南糖、小碟食等,皆以八種集成者。如另選一種買之亦可,但價較為全份者為昂。

當年以東西南大街合芳樓為最佳。此店始於道光中,至光緒庚子後歇業,前部工人及貨色,皆移至

東四北瑞芳齋,東城惟此獨勝。北城則桂英齋最佳,在後門外路東,為當年東安門外金蘭齋之遺法。

滿漢餑餑、南北細點”,可算是當時京城餑餑鋪的主要經營範圍了。甚至,還誕生了一系列行業黑話,比如,蒙、滿點心叫“韃子餑餑”,漢族點心為“大教餑餑”,回族點心為“清真餑餑”,北方點心為“北案兒”,清真點心為“素案兒”,南方點心則是“南案兒”,另外南方點心鋪子還叫“南果鋪”。

正是由於餑餑行業風生水起,北京人逢年過節拿點心匣子當禮送的習俗,也從此固定下來。

稻香村 稻香春 桂香村 桂香春,過年帶哪家的點心匣子回家?

然而,數百年建起的高樓,傾塌也不過是一瞬的事情。民國初,京城風起雲湧,大批隨北洋政府北遷的官員新貴,大多來自南方,吃不慣北京流行的傳統餑餑,浙江紹興的周作人就曾發出“我在北京惶了十年,終未曾吃到好點心”的嘆息。

在這樣的背景下,京城曾經最出名的幾大餑餑鋪都轉身隱退進歷史的帷幕,只剩

南果鋪稻香村遺留下來,在今天還成為了北京點心的符號。

南味糕點老字號間的愛恨情仇

稻香村、桂香村、稻香春、桂香春,這四家老字號糕點鋪糕點,前三家都是“南案兒”,且都是蘇式點心。

最早的是稻香村,來自蘇州,原本是當地一家賣茶食糖果的老店,1773年在蘇州觀前街開業,名字取自《紅樓夢》中的“柴門臨水稻花香”。

後來蘇州稻香村的夥計郭寶生北上闖蕩,於1895年在前門外觀音寺街開了家“稻香村南貨店”,這也是京城生產經營南味食品的第一家。

稻香村 稻香春 桂香村 桂香春,過年帶哪家的點心匣子回家?

▲ 老北京稻香村

自此,稻香村落戶京都,三間門臉,二層小樓,進門後左邊是青鹽店,右邊是茶食櫃,門楣上一塊黑漆金字匾額“稻香村南貨店”。稻香村前店後廠(那時又叫“連家鋪”),自制各式南味糕點、肉食,既好看又好吃,不但花樣翻新,而且重油重糖,存放數日不幹,在氣候乾燥的北京很受歡迎。

當年稻香村生產的冬瓜餅、姑蘇椒鹽餅、豬油夾沙蒸蛋糕、杏仁酥、南腿餅等在京師是初次露面,讓習慣吃北方“大餑餑”的京城人享受到了精緻的正宗南方美食。這家南味雜食店沒多久就火了起來,大街小巷一傳十十傳百,食客絡繹不絕。

然而店紅是非也多,眼看稻香村生意紅火,京城一時湧現出許多打著“稻香村”旗號的南味糕點,這就導致觀音寺街的稻香村老店生意也受到了影響。

稻香村 稻香春 桂香村 桂香春,過年帶哪家的點心匣子回家?

▲ 北京前門大街

直到1911年,恰是清王朝的最後一年,觀音寺街的稻香村老店被江蘇常州人汪榮清買了下來。

汪榮清也來自蘇州,出自1775年在蘇州開業的桂香村老店。正趕上第二年民國建立,隨著大量的南方來的官員新貴進京,於是專售“南案兒”的稻香村順勢崛起,再加上地段好,老字號也深入人心,稻香村老店的生意一天比一天紅火。不久,他在附近又開了家“桂香村”。

1916年桂花盛開的中秋,另一位和汪榮清一起進京闖蕩的老鄉,也是桂香村的股東之一——朱有清買下了桂香村的產權,在西單牌樓374號,也就是當時的白廟衚衕口重新開業。其裝修一派江南風格,經營方式也是前店後廠,在西單一帶很有影響。

稻香村 稻香春 桂香村 桂香春,過年帶哪家的點心匣子回家?

▲ 1961年西單北大街上的公私合營桂香村食品店

同樣是1916年,曾是上海“王仁和”茶食店學徒、長期為桂香村做代銷食品的江蘇人張森隆(又名春山)也決定自立門戶,在東安市場創辦了“稻香春”食品店。張森隆還從蘇州上海等地請來多位名技師,自產自銷南味糕點,當時共有店員、學徒100多人。到了1920年又把東安市場的一些小商號買下來將稻香春擴建成三層樓,成為東安市場裡壟斷南味食品經營大店。

稻香村 稻香春 桂香村 桂香春,過年帶哪家的點心匣子回家?

▲ 如今的稻香春門店,招牌還是郭沫若的筆跡。

據傳稻香村、桂香村、稻香春三家還曾訂立了一個“君子協定”,共同商定三家分別在自己所在的南城、西城、東城經營和發展,並且也一直信守承諾,可謂一場佳話。

桂香春的資歷則比上述三家淺得多,它成立於1984年,最開始也以南味糕點為主,後以生產清真糕點為經營特色,搶佔了清真糕點這個相對寂靜的市場。

稻香村 稻香春 桂香村 桂香春,過年帶哪家的點心匣子回家?

▲ 如今的桂香春門店

據說其早期經營者是西單食品系統的,自然和桂香村有一定的淵源。所以,所謂的“稻香”“桂香”或者“村”“春”之分,並非山寨,而是屬於歷史遺留問題。

南味糕點哪家強?進店買這些靠譜!

英雄不問出處,不管你是蹭名氣,還是山寨別家,只要東西好,好吃即是正義。接下來,就每家店推薦幾款,春節帶回家也倍兒有面不是?

稻香村(認準三禾牌)

  • 牛舌餅
稻香村 稻香春 桂香村 桂香春,過年帶哪家的點心匣子回家?

如果要票選最受人喜愛的稻香村點心 Top3,我想牛舌餅極有可能拔得頭籌。

它是為數不多的鹹口糕點,椒鹽甜香幾乎老少皆宜。皮香酥掉渣,起酥程度非常高,椒鹽餡料油潤醇香,鹹甜適口。

  • 棗花酥 / 棗泥酥 / 棗泥方酥
稻香村 稻香春 桂香村 桂香春,過年帶哪家的點心匣子回家?

稻香村 稻香春 桂香村 桂香春,過年帶哪家的點心匣子回家?

稻香村 稻香春 桂香村 桂香春,過年帶哪家的點心匣子回家?

稻香村的棗泥產品都特別優秀,像棗泥酥棗泥方酥棗花酥,喜歡棗泥的一定不要錯過。

都是棗泥餡兒,棗泥酥裡其實是帶著核桃仁的,第一次吃簡直驚為天人。棗花酥的棗泥則更純正,造型也好看,簡直送人必備。

  • 山楂鍋盔
稻香村 稻香春 桂香村 桂香春,過年帶哪家的點心匣子回家?

糕點一般都比較膩,而山楂的作用就是解膩,酸酸甜甜的,比較開胃。

稻香村的山楂鍋盔外皮奶香酥脆,內餡兒就像山楂酪,微酸,吃多了也不會膩,可以說是很多人心中的“白月光”。

桂香村

  • 鮮花玫瑰餅
稻香村 稻香春 桂香村 桂香春,過年帶哪家的點心匣子回家?

▲ 桂香村的鮮花玫瑰餅,圖源大眾點評。

桂香村的招牌糕點之一,有傳統、精品、黃油、糖醇幾種……

整體不是很甜,餡料中帶著玫瑰花醃製後味道的香,且不膩,即使不太喜歡吃甜食的人也能接受。

  • 蛋黃酥
稻香村 稻香春 桂香村 桂香春,過年帶哪家的點心匣子回家?

▲ 桂香村的蛋黃酥,圖源大眾點評。

酥軟的外皮下包著一整顆鹹蛋黃,中間還包著豆沙餡。一口咬下去,口感“剛剛好”。


稻香春

  • 眉毛肉餃
稻香村 稻香春 桂香村 桂香春,過年帶哪家的點心匣子回家?

老闆張森隆開“稻香春”之前,在東安市場擺攤,賣的就是眉毛肉餃,可算是稻香春有百年曆史的招牌產品了。

眉毛肉餃製作時沒有任何添加劑,而且是限量銷售的,需要預定。24元一斤(10元訂金),需要週三至週五預定,週五取。

  • 椒鹽大餅

椒鹽大餅是稻香春的招牌之一,是無數老北京眼中“小時候的味道”。

它的外表平平無奇,直徑15釐米左右,厚1釐米左右,發酵的麵包粉兩面棕黃,包裹著薄薄一層椒鹽餡,但卻滋味鹹香,過口難忘。

桂香春

  • 玫瑰餅(醬)

老主顧最愛這裡的玫瑰醬,每到新玫瑰醬上市的時候,桂香春門口總排起長隊,就為嘗一口新鮮的玫瑰餅。

  • 一品燒餅/椒鹽燒餅
稻香村 稻香春 桂香村 桂香春,過年帶哪家的點心匣子回家?

▲ 棗泥兒餡兒的一品燒餅,圖源大眾點評。

一品燒餅是棗泥餡兒的,外皮酥脆芝麻也不少;另外有點像牛舌餅的椒鹽燒餅也是暢銷品種。

稻香村 稻香春 桂香村 桂香春,過年帶哪家的點心匣子回家?

除此之外,還有像百年義利(威化餅乾)、大順齋(糖火燒)、桂順齋(蜜三刀、拿破崙)、宮頤府(老婆餅、拿破崙)、祥聚公(槽子糕、薑汁排叉)、

聚慶齋(芙蓉糕、薩其馬)等等老字號,您有時間都可以試試。

如今,北京的點心,不再拘泥於南派北派,而是將西派的麵包餅乾也都網羅進來。

有像稻香春這樣的在京城火了幾十年的老字號,拿破崙這樣的老式糕點做得爐火純青;也有清真糕點,潔白的糯米年糕上豪放地鋪著豆餡兒和金糕;還有各餐廳酒店烘焙部出品的禮盒,繪著牡丹等熱鬧圖案的木盒,拎出來便華貴氣派。

可以想見,北京點心對於這座城市來說,不只代表著舊日的禮制,習慣的味道,更重要的是,每一份點心,從廚房到食客手上都經歷了遙遠路途,最終才被鄭重地吃掉,點心在情誼和祝福中達成了圓滿。

說了這麼多,您過年回家打算帶哪家的點心匣子?

· end ·

本文圖片部分源自網絡,侵刪。

參考文章

[1] 北京西城老字號譜系研究領導小組,《北京西城老字號譜系叢書·食品加工卷·桂香村》

[2] 姚華容 張亞群主編《坊間珍聞——什剎海訪談錄》,《公和魁清真餑餑鋪》

[3] 風味星球,《老北京過年的點心匣子裡都有什麼呀?》

[4] 福桃九分飽,《稻香村之爭,北京居然敗了》

[5] 北晚新視覺,《稻香村稻香春桂香村桂香春……老北京人教你過年買哪家點心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