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述晉風流 丨 山西為何簡稱“晉”?“三晉”是如何來的?

山西省,位於太行山以西,黃河以東,自古就有表裡山河的美稱。汾河自山西西北而下,流經忻州市、太原市、呂梁市、晉中市、臨汾市、運城市6市的29縣(區),可以說貫穿山西全境,最後在萬榮縣榮河鎮廟前村匯入黃河。自北而南,山西有晉北、晉中、晉南三大盆地,還有太行、呂梁、中條山三山環繞,除了晉北面向內蒙洞開外,可以說處於一個南北走向的狹長封閉區域內。


述晉風流 丨 山西為何簡稱“晉”?“三晉”是如何來的?

山西省


山西,中華文明濫觴地

從地理位置來看,山西無疑是安全的,依山傍水,而且氣候溫和,所以這裡成為中華文明的最早發祥地之一。

山西有最古老的人文遺蹟,晉南垣曲縣出土了被稱為“一縷曙光”的4000多萬年前“世紀曙猿”化石,芮城縣有被稱為“一堆聖火”的“西侯度”遺址出土的180萬年前火燒骨,還發掘了有上古時期“帝堯都成”之稱的“一座都城”襄汾陶寺遺址。堯都平陽,舜都蒲坂, 禹都安邑,早期的夏都也在今運城一帶。

從搖籃中長大的華夏族,跨過黃河挺進河南和陝西,在中原大地得以創造更加燦爛的中華文明。武王滅商之後,定都鎬京,就是現今的西安一帶,開啟了大封同姓諸侯的分封制,當時全國的侯國達70餘個。其中,就有晉國。但是,此時還不叫晉國,它的前身是古唐國。


述晉風流 丨 山西為何簡稱“晉”?“三晉”是如何來的?

桐葉封弟


晉的由來:桐葉封弟與晉獻嘉禾

晉國,曾是叱吒風雲的春秋五霸之一。那麼,晉國是如何來的呢?

中學歷史課本上有周成王“桐葉封弟”的歷史故事,古之傳者有言:成王以桐葉與小弱弟戲,曰:“以封汝。”周公入賀。王曰:“戲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戲。”乃封小弱弟於唐。這個故事說的是周成王用一枚象徵帝王權力的“玉圭”形桐葉為信物把其弟叔虞封到了唐國(典出《呂氏春秋·覽部》卷十八〈審應覽·重言〉)。這個唐國,就是原先唐堯的封地,在今臨汾一帶。

話說周成王初期發生了武庚、“三監”作亂,而恰在此時唐叔虞得到一株異母同穎的稻穀,他要獻給成王表明異母同父的兄弟可以共同維護周朝的穩定,以示祥瑞。

《史記·魯周公世家》載:“天降祉福,唐叔得禾,異母同穎,獻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饋周公於東土,作《饋禾》。周公既受命禾,嘉天子命,作《嘉禾》。”

唐叔虞的這株“嘉禾”既解除了成王對周公的猜忌,又鼓舞了周公的鬥志,實在是祥瑞之物,並得到了周王的歌頌和嘉獎。周公得到成王的認同,大受鼓舞,僅用三年時間就平定了叛亂,鞏固了西周王朝的統治。

晉獻嘉禾,這當然是一樁不朽的盛事和國家莫大的榮耀,值得後世子孫永遠紀念。所以燮父出於紀念其父叔虞向周成王進獻“嘉禾”得到的榮寵,將國號由唐改晉。周康王出於叔父叔虞當年晉獻“嘉禾”對周公東征所起的積極作用,准許了燮父改唐為晉和稱晉侯之舉。

“晉”,進也,日出萬物進,有前進和上進的含義。由唐改晉,意義重大。

《左傳·昭公十二年》載,楚靈王對右尹子革曰:“昔我先王熊繹與呂伋、王孫牟、燮父、禽父並事康王、四國皆有分,我獨無有。”可見,燮父作為晉國君主,成為周康王的股肱之臣,並被賜予玉珍之寶。這也為之後的“文侯勤王”、“獻公拓疆”、“文公稱霸”奠定了周王室信任的基礎,並使晉國這一國號一直沿用了600餘年。

這就是山西簡稱晉的原因,實在是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晉國文化,有深刻的文化內涵。


述晉風流 丨 山西為何簡稱“晉”?“三晉”是如何來的?

陶寺遺址


晉都在太原,還是侯馬?

太原有晉祠,司馬昭曾封晉王,李淵曾封唐國公,明朝的朱棡也是晉王,他們的封地都在太原。但是,從出土文物來看,晉國都成無疑在晉南的侯馬、曲沃、翼城一帶。那麼,晉國的都成到底在哪兒呢?唐堯的封地又在哪兒?

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被魏帝曹奐封晉公。鹹熙元年(264年),加封晉王晉公,這也是晉朝國號的由來。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關於晉祠的記載:“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這是關於晉祠最早的記載了。眾所周知,太原城始建於春秋末期魯定公十三年(前497年),趙鞅的家臣董安於採用“版築”之法圈築城牆,距今2500多年。這也就是說,都城在晉南的晉國,祠堂怎麼會建在太原呢?這與司馬炎有很大關係,晉朝建立後他們為了追根溯源,維護正統統治,開始修建了晉國第一位諸侯唐叔虞的祠堂,也就是晉祠。

李淵為什麼被封唐國公呢?

李淵祖父李虎隨北周建立者宇文泰入關中,西魏時,賜姓大野氏,官至太尉,與李弼等八人助周代魏有功,皆為柱國,號“八柱國家”。北周閔帝受禪後,李虎已經去世,故追封唐國公,父親李昞襲封唐國公。淵七歲,昞逝,淵世襲為唐國公。

雖然《史記·五帝本紀·正義》載:“唐國,帝堯之裔子所封,漢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恆山之西,其南有晉水。”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地理志》載:“晉陽本唐國,堯始都於此。”專門撰述中國古代名城的《都城記》也載:“晉陽城北二里有唐城,堯所築。”直至唐宋之際徐堅的《初學記》,朱熹的《詩集傳》還在講,唐城是帝堯所築,地處太原晉陽一帶。

但是《後漢書·郡國志》唐縣條注:《帝王世紀》曰:“堯封唐,堯山在北,唐水西入河,南有慶都山”。《水經注》:“寇水又東,經唐縣故城……南城即堯封國之城”。 關於唐堯的誕生地,清代學者陶宗義的《說郛》和《通緯逸書考·河圖》等史籍都說是“陳鋒氏慶都與赤龍合,生堯於伊祁”。伊祁山,在今河北唐縣、順平縣交界處,唐縣和大多古籍都因堯出生在此稱其為堯山,順平縣仍叫它伊祁山。這不矛盾嗎?

那麼,唐堯的封地古唐國到底在哪兒呢?

《史記•晉世家》記載,“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地處山西南部的汾、澮河流域。

近年來在對於陶寺遺址的發掘中,結合了磁力儀和探地雷達物探、環境考古、動物考古、植物考古(孢粉、浮選、選種)、人骨分析、DNA分析、天文學等多項科技考古手段,包括碳十四測年技術在內的年代學探討,進一步判斷陶寺文化的絕對年代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間,距今約4300到3900年。同類遺址在晉西南汾河下游和澮河流域已發現70餘處。陶寺遺址對復原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社會性質、國家產生的歷史及探索堯、舜、夏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也就是說,唐堯在晉南是無疑的!

很顯然,不管是史記還是其他的一些史書記載都不能否定最新的考古發掘。這也就是說,唐堯古國在晉南,唐叔虞封地也在晉南,晉祠是在晉朝建立的,當然不是說晉南就沒有晉祠,只是已經湮沒了而已。可以說,從漢朝開始,隨著太原地理位置的越來越重要,以及開發程度的提高,加上晉朝的建立,歷史已經被篡改了。這就是後來李淵的唐國公、朱棡的晉王封地都在太原的原因了。


述晉風流 丨 山西為何簡稱“晉”?“三晉”是如何來的?

韓趙魏


三家分晉

春秋末期,晉國霸主地位衰落衰落,實權由智家、趙家、韓家、魏家把持,以智家的勢力最大。前453年,趙、韓、魏三家聯合滅了智家,晉被趙、韓、魏三家所分,形成三家分晉的局面,晉君成為附庸。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晉侯仍然保留翼城、絳縣、曲沃、侯馬之地,晉國號仍然使用,直到晉靜公二年(前376年)三家滅晉,晉國消亡。

“三家分晉”成為了中國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的分界點。三家分晉標誌著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推動了封建制度的確立,揭開了七雄兼併的戰國序幕。

這就是山西又稱“三晉大地”的由來。

韓國原封地在今山西東南部,早期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後遷都宜陽(今河南宜陽縣西),陽翟(今禹縣),前375年滅鄭國,即遷都鄭(今新鄭)。 魏國先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村),遷都於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大梁(今開封市)。趙國原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遷都中牟(今河南鶴壁市西),前386年遷都邯鄲。

如今的太原、大同等晉北地區是趙國的地盤,侯馬、運城等晉南地區是魏國地盤,堯都區、長治、晉城等地是韓國地盤。很顯然,與韓趙魏三國相比如今的三晉地盤縮小了,而且地理位置與古時也不大一樣,現在指的是晉北、晉中、晉南,只是地理區劃而已。


述晉風流 丨 山西為何簡稱“晉”?“三晉”是如何來的?

山西衛視臺標


晉國從唐堯封地走來,成為春秋霸主之一,後雖三家分晉,底盤擴大的河南、河北等省份,但其初始都成都在晉國內,這也就是山西簡稱晉又叫三晉大地的原因了。從歷史的發展可以看出,山西與河南、河北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和人文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