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大餘縣:區縣概況0006,大江東去幾千裡,庾嶺南來第一州

大餘概況



大餘古稱南安,位於贛、粵、湘三省交匯處,是江西的“南大門”,有“大江東去幾千裡 庾嶺南來第一州”“世界鎢都、梅花詩國”的美譽,大餘以南安鎮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和商貿中心,全縣設有8個鎮:南安鎮、新城鎮、池江鎮、樟鬥鎮、青龍鎮、黃龍鎮、左拔鎮、吉村鎮,3個鄉:浮江鄉、內良鄉、河洞鄉,共計11個鄉鎮,行政村105個,居民委員會13個,國土面積1368平方公里,總人口31萬。

大餘縣:區縣概況0006,大江東去幾千裡,庾嶺南來第一州


大餘是人傑地靈的文化名縣。隋開皇十年(590年)置縣,北宋設南安軍,元代改南安府,被譽為“儒雅之邦”、“禮儀之鄉”、“梅花詩國”。名人薈萃高地。自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開鑿梅關驛道以來,大餘成為中原通廣州往東南亞等國“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陸路通道。蘇東坡、王安石、周敦頤、文天祥、戚繼光、朱熹、王陽明、湯顯祖、毛澤東、朱德等歷代文人賢達,均活動於此。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讚譽大餘“大江東去幾千裡,庾嶺南來第一州”。新中國成立後,走出了江西籍七位上將之一、軍隊政治建設領域將軍吳昌德。中國理學發源地。宋代理學大師周敦頤在這裡興辦縣學,創立《太極圖說》,啟蒙培育了程頤程顥兩位理學大師,開啟了人類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正心誠意的真諦,宋理宗趙昀親賜“道源書院”。王陽明傳承周程理學,創立心學,並仙逝於此。《牡丹亭》故事發源地。明代大戲曲家湯顯祖以南安府衙後花園為背景,以大餘民間故事原型為題材,構思並創作了千古絕唱《牡丹亭》。“叔侄兩宰相”誕生地。清乾隆狀元戴衢亨,與其父戴第元、叔父戴均元、兄戴心亨“一門四進士,叔侄兩宰相”,被譽為“西江四戴”,名重一時。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主陣地和新四軍重要組建地。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項英、陳毅等在此領導和堅持了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大餘由此成為南方三年游擊戰爭領導和指揮中心之一。陳毅元帥在此創作了氣壯山河的《梅嶺三章》。抗戰爆發後,又成為南方八省新四軍的重要組建地及其北上抗日出發地之一。

大餘縣:區縣概況0006,大江東去幾千裡,庾嶺南來第一州


大餘是馳名中外的“世界鎢都”。1907年,在西華山發現世界上第一塊鎢礦石,成為世界最早發現黑鎢礦、最早組織勘探、最早規模開採的鎢礦山,大餘由此成為世界鎢業的發祥地。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成立了西華山、漂塘、下壟、蕩坪等四大中央直屬鎢礦。目前,有大礦山21個、開採區26個,已探明鎢、錫、鉬、金、銀、銅、鉍等礦種90種,鎢的累計探明儲量38萬多噸。擁有江西省唯一、周邊省市唯一的省級鎢及有色金屬深加工基地。建成了大餘縣有色金屬新能源材料首位產業園,進駐了海創鎢業、天盛金屬、悅安超細、明發礦業、雲鋰材料、年龍輝硬質合金等60餘家鎢及有色金屬企業,形成了集採掘、冶煉、加工、應用、貿易、科研、展示、銷售於一園的完整產業體系。

大餘是風景秀麗的旅遊勝地。縣內旅遊資源豐富,山水風光迷人,是生態文化旅遊城市。生態養生福地。森林覆蓋率達76.6%,空氣質量常年保持I級標準,常年保持一類、二類水質,章江出境斷面水質達標率100%,是國家主體功能區示範區、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江西省首批低碳經濟試點縣,榮獲江西生態文明十佳示範縣、“江西省衛生城市”、“江西省花園城市”、“江西省園林城市”等稱號。有蔬菜、茶樹菇、豪豬等綠色有機無公害特色農業產業基地110多個。南安板鴨是中國馳名商標。被評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縣”。運動休閒美地。丫山景區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江西省首批鄉村休閒文化旅遊示範點,負氧離子含量平均值達19萬/立方厘米,PM2.5個位數值的天數每年在300天以上,是全國全民健身戶外活動基地、國家登山基地。鄉村旅遊發展勢頭迅猛,遍地開花,丫山鄉村生態園被評為江西省首家5A級鄉村旅遊點。大餘被評為江西旅遊發展十佳縣、“中國最美鄉村旅遊目的地”、“中國最美綠色生態旅遊名縣”、“中國花木之鄉”、“中國瑞香之鄉”、“中國農旅電商示範縣”。

大餘縣:區縣概況0006,大江東去幾千裡,庾嶺南來第一州


附:

1、大餘各鄉鎮趕集時間(農曆)

1、4、7 青龍、遊仙、沙村、橫江

2、5、8 池江、吉村、河洞

3、6、9 新城、黃龍、內良、左撥

天天 樟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