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挑選使用魚竿時,總是很著緊各項參數,比如我們總是期望杆身要輕,釣重要大,調性要適中,最關鍵是韌性要好,千萬不要爆杆,因為斷節一多半是操作的姿勢有問題,一多半是超出極限釣重,剩下的才是不可預估的其他因素;但是爆杆,則要麼是質量問題,要麼是就是握竿姿勢不對導致的,質量問題就沒辦法多說,但是握竿的姿勢,這就值得說道一下了。
在說道握竿姿勢這個問題之前,就不得不提一下釣竿的長度問題,因為國內目前主流的釣竿,都是建立在臺釣釣法基礎上,而臺釣釣竿的尺寸,多以日製為主,就是30釐米為一尺,所以我們一般都說多少尺,這是其一;其二,就是在選用長度上,別說國內沒標準,就算日本也沒有什麼標準,所以就有了長短之分,根據釣距的遠近,我們把竿長4.5米,也就是15尺以內的魚竿,稱為短竿,而竿長15尺以上的,稱為長竿,至於8.1~9米以上的,都稱之為炮竿,在這個基礎上,握竿的姿勢,也分為兩種。
一、短竿掌握底,雙手之間間距不宜過長
我們在挑選魚竿時,其實是遵循著短竿釣小魚,長竿釣大魚這樣的原則,但是實戰的情況並不是一成不變,短竿釣大魚,長竿釣小魚也不是不可能,如果是短竿釣小魚,這就沒有什麼好多說了,單掌窩大把底部,刺魚、提竿,全靠手腕抖動,就足以完成刺魚、提竿的動作,可要是大魚中鉤,因為竿身短,大魚掙扎時傳導的力量,就很難盡數通過竿身卸完,如果超出魚線拉力值,竿身又過硬,脫鉤、跑魚是小事,切線都是很常見的,而因為大魚掙扎力度過大,導致竿稍斷節,也就不奇怪了。
在撇開竿身軟硬的問題,就握竿姿勢而言,一旦中大魚的時候,要及時雙手握竿,因為單靠一隻手握住大把底部,很難控住魚竿,而雙手握竿,則能很好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在這裡,就要提及一下雙手之間的間距了,因為雙手握竿時,靠近大把的手,和杆身的手,再到掙扎的大魚之間,形成了一個角度,如果雙手之間的間距比較近,吃力的地方就在大把底部,而雙手之間的間距較寬,超過30釐米以上,那吃力的地方就變成了大把中間位置,這時候是很容易爆杆的。
至於具體的間距,這倒是也沒有什麼指導規範,因為每一個釣魚人的臂長、手掌大小都不一致,原則上,雙手握竿時,雙掌之間的間距不宜短於一個手掌的長度,但是不宜長過兩個手掌的長度,因為短於一個手掌的長度,大魚掙扎時,雙手和單手的效果其實沒有什麼區別,而且姿勢還很彆扭;但是超過兩個手掌的長度,則極易導致爆竿。
二、長杆握竿,底壓前抬
黑坑用竿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用我們自己挑選魚竿的長度,而是由塘老闆我們確定,因為黑坑有限竿這個要求;但是野釣,這個範圍就很大了,從2.7釣邊短竿,到18米的大炮竿,都是有可能的,同樣的,一旦中小魚也沒什麼特別好說的,只要竿身能立起來,不是背竿,什麼姿勢都能把魚提起來,但要是中了大魚,這就比較講究了,這是因為竿身越長,在製造大把及大把以上二三節時,就會參雜了一定比例的玻璃鋼纖維,來保證竿身的硬度和韌性,這就導致了單手握6.3米以上魚竿時,手腕是無法發力的,一旦大魚掙扎時,很容易讓大魚把竿稍、竿身拉成一條直線,導致脫鉤。
那麼最省力也是最有效率的姿勢,總結起來就是底壓前抬,什麼意思呢?就是在中魚的第一時間,雙手握竿,前手想上臺,後守向下壓,這就是底壓前抬,這樣做的好處,能第一時間讓大把底部、前手握竿點,竿稍、和大魚之間,形成一個角度,而且因為較長的杆身,形成大彎弓時,能將大魚掙扎的力量卸掉,同時大把到感受、竿稍到魚身之間,形成一個槓桿,利用前手的支點,有效對抗大魚的拖拽、掙扎力度。
當然,前抬底壓,並不是一定用雙手來完成,遭遇到特大體型的大魚時,僅憑雙手也不太可能撐得住,比如30斤以上的大魚,這個時候前抬就用雙手操作,而抵押可以夾在雙腿之間,也可以把大把底部頂在地面上,用雙手握住竿身,這樣大把底部、雙手、魚身之間,還是形成固定的點,同樣是利用槓桿原理,來對抗大魚拖曳、拉拽的力度。
總結語,我們在實戰時,如果平時不怎麼注意握竿姿勢,一旦大魚給口中鉤,慌忙之間是很難考慮什麼姿勢合理,什麼姿勢省力的;至於大師們所謂的標準握竿姿勢,其實並不是適用於每一個人,但是我們可以在平常中魚時,刻意的培養中魚後握竿、提竿姿勢,這樣就不至於臨場時手忙腳亂。
閱讀更多 認真的釣魚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