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清軍入關後,朱元璋100多萬皇室子孫,為何最後一個都不留?

用戶68044589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又是網上滿遺的段子之一。

說明朝是被朱元璋100多萬皇室子孫拖垮的。

大家隨便想一想,朱元璋當年全家七零八落,所有兄弟都死光,長輩只剩下個二姐夫。

這麼少的人口基數,能夠生出100多萬子孫?

符合邏輯嗎?

其實,改革開放後曾經統計過當年朱元璋血統後人的數量,大概180萬左右。

要知道,這是明朝滅亡300多年後的統計,又是這半個世紀人口大爆炸時代,也就100多萬。

你說當年就100多萬,有沒有基本常識嗎?

可以明確的是:明朝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宗室人口約為8萬人。

這距離明朝滅亡只剩40年,同時最後幾年宗室已經被農民軍殺得一塌糊塗了。

我們拋去被殺不談,區區30多年,人口能增加多少?

就算翻一二倍,明朝滅亡時宗室人口滿打滿算不過16萬最多20來萬而已。

這算多嗎?

在明朝,只有朱姓宗室,也就是有著朱元璋血統的成員,才可以得到國家的供養。

其他即便有些拐彎抹角的親戚關係,也是需要自食其力,國家不管的。


那麼,滿清的宗室有多少人?

遼寧省檔案館目前保存的溥儀時期的玉牒,男性就有10多萬人,女性並未記錄其中。按正常計算,總數不會低於20萬人,這就已經高於明朝宗室了。

至於明朝宗室,在明末的時候被滿清和農民軍殺了五分之三。

隨後直到康熙時代,不斷追殺朱明後裔,期間偶爾所謂優待,也只是政治姿態而已。

比如順治三年,滿清下令將山西的大明安定王子孫全部押解到北京。

而當時安定王有個小孫子剛剛出生,正在奶媽家餵奶。由於知道全家押解到北京凶多吉少,他的親戚王師帝、喬相淨偷偷將孩子藏在奶媽家。

被朝廷發現後,王師帝、喬相淨均被處以絞刑。

滿清時代,只要極少數被滿清養著作為政治表態,還有少數靠改名換姓躲避的朱姓宗室,得以生存下來,數量不多。


相比滿清對於朱明宗室的屠殺,滿清滅亡時候可沒有人對愛新覺羅家族屠殺。


薩沙


和清朝滅亡後的優待比起來,明朝滅亡後的皇室們,那是相當悲慘的,估計還會有人生出,為什麼自己會姓朱的這個念頭吧,那也沒辦法,養尊處優的背後不就是這些麼!


李自成起義,殺了多個明朝的親王,幹掉了無數的皇族成員,算是對這場劫難開了個頭,隨後的一部分皇室在保家衛國的戰爭中殉國了,剩下的就開始了極為悲催的生活。

據史載,在變亂之際,還有一部分皇室成員,如秦王朱存樞、晉王朱求桂、代王朱傳(火+齊),先被李自成農民軍俘虜至北京。後來滿兵入北京,這部分被俘皇族在兵荒馬亂中失蹤,生死不知,下落不明,算是失蹤了。

  崇禎死後,三個皇子相機落入敵手,李自成並沒有立即殺死他們,而是帶著他們去征討打著“克復神京、奠安宗社、乾坤再整、日月重光”旗號來和他作對的吳三桂,為的是以皇子來要挾吳三桂:李自成自然不會知道吳三桂後來對南明永曆帝的所作所為,否則的話絕不會想出這個主意。在山海關,李自成被吳、滿聯軍擊敗,接著一敗再敗,三位皇子奇蹟般的活了下來並擺脫了大順軍,走上了各自不同但最後殊途同歸的路。

  說“殊途同歸”,是因為三位皇子命運雖然相差了幾十年,但最後都死在滿清朝廷手中。清朝政權是不會讓前朝的皇子留下當做漢人反抗的標杆的比如:“朱三供系崇禎第四子。查崇禎第四子已於崇禎14年身故。又遵旨傳喚明代年老太監,俱不認識。朱三名系假冒,朱三父子應以凌遲處死。”反正真的也是假的,假的也是假的,都搞死算了。

  一、清世祖實錄,順治三年六月丁亥頒“上諭”

  “諭兵部;聞青州大同,尚有故明親王郡王在彼居住,恐被流言誣害,致取罪戾,爾部可令各該督撫即為查明,並其眷屬撥官兵護送來京,勿致途次疏虞,違者重治。他省地方如有廢藩居住者,俱令查明奏聞。”

  二、東華錄載,順治叄年五月壬戌條:魯王等十一人私匿印信,圖植....”

  三、順治三年八月,山西巡撫申朝紀揭帖:“為順治三年六月十日接兵部諮。轉奉六月十一日上傳,查報境內明季親郡王。查有六合王朱效鑾,山陰王朱廷理二人,見(現)在潞安府及蒲州居住,先行奏聞”。(六月十一日頒旨,六月十九便送抵山西太原)“此即莽書中與明史不同處,六合王名字與明史不同”

  四、佚名(內閣大庫檔案殘本缺前頁)山西巡撫殘本:“查解山西境內明季各郡王,計送六合王朱效鑾妻母二人,保定王朱效鑾妻子三人,沁源王朱效*(金和否加在一起的字)妻子及子媳五人……”(立即開始逮捕)

  五、刑部等衙門會題殘本:“……及查兵部擋案,順治三年八月三十日,宣大總督馬國柱先解明季王子共九名,啟奉墨勒根王俱正法訖。其九人妻孥,據解到樂昌王子孫朱一王並劉氏,第二子朱國璋妻郭氏,朱君璋之妻王氏……(一連串男女王妃子女……)又一小孩子。該部裡議得,王等婦人交與戶部,小孩子應斬……”(全部處死)

  六、順治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刑部題本,查拏逃走明宗室朱淇江等案內稱:“該滿洲理事官老卻,同本司郎中王以約查審得,大同朔州宗室的兒子和媳婦們,兵部拏來給了廂黃旗馬拉希牛彔下該都裡為奴……”(婦孺淪為奴)

  從此官方書不再稱“明室”稱“偽”或稱“逆”。

  至康熙三十八年,下旨清查,明朝的皇室都殺光斬絕了。(仍有一些人漏網,但屈指可數)

  為了躲避滿清的迫害,一部分皇族成員,在國破家亡之後,紛紛隱姓埋名,或竄伏山林,或輾轉流徙,開始了艱難的逃亡生活。如出自大明皇室寧藩的宗室八大山人,在明亡後,便自動放棄了朱姓,自號雪個,後來乾脆出家當了和尚,只是把明朝滅亡的日期,偷偷地組成押印簽在他的畫裡,以志不忘自己是大明皇室子孫。

  大明皇室周藩分支安昌郡王朱肅渣,在安昌淪陷後,逃往浙東,投奔監國魯王朱以海。舟山失敗,他戰死,其子安昌長子朱某年幼,被母妃攜帶逃出,後為躲避清廷迫害,來到杭州淨慈寺,出家拜豁堂和尚為師,做了和尚,後來到松江一個荒野破庵中偷生。母妃臨死時將王印交給兒子,庵中僧人走漏了消息,結果安昌王長子仍被官府抓捕處死,同庵僧人受牽連而死者數百人。

  《清稗類鈔·姓名類》記載,明亡後,“天潢貴胄,轉徙流亡,無不改姓自晦”。

這和後來的八旗改姓如出一轍,不一樣的是漢人們往往以德報怨,朱姓皇室命就沒那麼好了。

 

  每當朝代鼎革時,新建的王朝總要剷除前朝皇族。但沒有哪一個政權像滿清王朝一樣,因為自己是異族入侵,做賊心虛,對明朝宗室怕得要命,所以清初對明朝皇室實行血腥的屠殺政策。這給明朝皇室帶來了比明末農民起義更殘酷、更可怕的災難,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關河南望


朱元璋的皇室子孫到明末是不是有100多萬,還有爭議——根據明末徐光啟的粗略推算,明宗室人數每30年左右即增加1倍,根據人口史專家推算,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經繁衍到近100萬人之多,當然,也有觀點認為不足此數,只有十幾萬或者幾十萬。

儘管朱元璋的子孫能生,但是架不住李自成張獻忠部隊與清軍能殺,不過,即使朱明皇室子孫遭遇瞭如此浩劫,可要是說最後一個都不留,這是過於誇張了。

我們只舉一個例子,前總理朱鎔基是朱元璋第十八子岷莊王朱楩的後代,根據岷王支系字輩的詩歌:徽音膺彥譽,定幹企禋雍,崇禮原諮訪,寬鎔喜賁從,很清楚,字輩顯示,朱鎔基是岷藩十七世孫也就是朱元璋十八世孫。

此外,2002年全國明裔族譜人數統查朱明後代大約有180萬左右,排除攀附等因素,數字也不在少數(理論上還有大量改姓其他姓的沒有統計在內),從這一點倒推,明末清初因為被殺戮而一個不留的說法也是不成立的。


談古論金


中國歷史上每一次改朝換代,伴隨而來的,除了生靈塗炭,皇室宗親的下場也是令人唏噓。優待前朝宗室的,以宋代為尊,畢竟趙匡胤從孤兒寡母手中接過江山。民國對待滿清宗室也是優厚,基本保證溥儀安享一段榮華富貴。

但清朝入關時尚未文明開化,畢竟是帶著八大恨起兵,女真人對明朝是有深仇大恨的,因此入關後普遍製造大屠殺,推行“剃髮令”奴役漢人,並且對百萬明朝後裔也是大加迫害,十分敗人品。

原因有二:

1.鞏固統治



從努爾哈赤起兵,至順治時期入關,女真人也算是奮三世之餘烈,還要從李自成、吳三桂手上撿了個大便宜。在漫長的征服過程中,滿清始終一女真—蒙古聯盟為核心紐帶,並依託大量漢人依附,從而實現少數人對全中國的統治。

但這樣的統治並不穩固,尤其南明政權與農民軍的合作、東南沿海的鄭氏集團,都是滿清的心腹大患,而這些抗清力量無一不是奉明朝宗室為正朔,在明朝滅亡直至康熙三十八年,明朝後裔都是敏感詞彙,振臂一呼便能雲集不少前朝舊臣、不滿清朝統治的反抗力量。



最典型的是困擾順治、康熙、雍正三朝的朱三太子案,只需一個可有可無的名號,滿清統治者便難以安寢,於是大肆誅殺明宗室後裔,以絕後患,不給反清力量以旗幟,鞏固統治成為清朝初期的總基調。

2.得國不正的心虛



在漢人眼裡,滿清統治者一副蠻夷的樣子,不僅髮式、服飾、風俗與農耕文明迥異,還從宋朝金滅北宋、明末入關大劫掠、大屠殺中,樹立了很壞的形象。儘管改國號“金”為清,但也磨滅不了底層百姓對這個塞外來的統治者的不認同。

於是在發現、俘虜明朝宗室後,滿清統治者做的最可笑的一件事就是:以假冒之名殺之。畢竟是亂世,誰也不知道真假,弄幾個舊臣、老太監,就把從沒謀面的真皇子、王爺殺了,更有發佈召令,以高官厚祿騙得明朝後裔現身,借優待之名大肆捕殺,從此再也無人敢以明宗室自居,全都遁入深山,還有藏進寺廟,以崇禎第四子朱慈煥為例,他被捕時已年過七旬,多年隱姓埋名、清淡度日也逃不過全家處死的命運。可見滿清得國不正的心虛。

滿清打著為崇禎皇帝復仇的口號奪取天下,雍正甚至與前明大儒辯論,以建州自古為中國領土為由,掩飾其篡權屠戮的事實。實際上,他們將明宗室趕盡殺絕的做法,直接反映了其得國不正的心虛。



不過明宗室的厄運也不完全由滿清造成,在崇禎時期,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攻陷河南、山西、湖北等地王府時,同樣對朱姓子孫一網打盡,如李自成殺晉王一族便誅殺八千餘人,張獻忠更是將楚王與楚王府一同焚燒,以嗜殺取樂。鑑於農民起義軍仍是漢人內部矛盾,尚且如此血腥,作為蠻夷的滿清,對明宗室的屠戮算是補刀吧。

正可謂:興,百姓苦;亡,宗室也苦啊!


春秋正義


100多萬皇室子孫,恐怕有些誇張了。朱元璋打下天下後,嚴刑峻法,對官員異常苛刻,而且對那些他稍有疑忌之心的開國元勳更是毫不留情,下手極狠,動輒滅九族、剝皮揎草點天燈等等酷刑,說是反人類也一點不過分。

但是他對自己的子孫去非常優厚,所有朱家子孫坐吃俸祿,還有封地。都是富甲一方,肥的流油。由於大明祖制,親王通常不允許涉及政治,所有那些擁有大把封地的王爺們除了吃喝玩樂、尋花問柳之外,就是留在府中拼命造人。朱家江山綿延276年,子孫自然是要多一些,但是算來應該沒有百萬之巨。

即便真有百萬之巨,滿清入關,血腥殺戮,那也是不夠殺的。最要命的是國內的起義軍,對朱家子孫的無情殺戮和鎮壓,恐怕比之入關的滿清王朝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滿清原本打的就是鎮壓亂匪、扶持大明的口號進來的,所以雖然明裡暗裡要將朱明子孫斬草除根,但是做到還是沒有那麼明顯而激進。

倒是那些起義軍,恨透了坐吃俸祿、作威作福的朱明子孫,所到之處,對朱明子孫就是風捲殘雲,一掃而盡。僅李自成一股,在山西就殺了朱明子孫上萬人。最出名的還是洛陽的福祿宴,把福王洗刷的乾乾淨淨,扒光毛髮,灌腸清洗後,扔在大鍋中活煮,待到肉爛筋酥,兵士們大快朵頤。

滿清入關後,自然是少不了對朱明子孫大開殺戒,剷草除根。不過竊以為,真正殺乾淨也不可能,總會有很多隱姓埋名的漏網之魚。總體來講,都是幾世作威作福換來的報應。


謝金澎


《道德經》有語: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老朱分封兒子們為藩王,各領一方,擁兵數萬成為一方諸侯;老朱屍骨未寒,四兒子朱棣起兵發動靖難之役篡奪了皇位,成為了明成祖。明成祖採用推恩令的方式逐步削弱了各地藩王,藩王們雖沒有兵權,但是在地方上享有經濟特權,代代分封繁衍下來,明末朱元璋後裔有百萬之眾!

百萬朱明皇族成為社會的巨大負擔,他們為富不仁,巧取豪奪,魚肉百姓,成為社會的寄生蟲兼蛀蟲!皇族們只負責壯大家業,繁衍後代,對國防一點不支持,民怨極大。朱明皇族滅絕主要有三方面:其一、各地農民起義軍殺了當地朱明皇族,瓜分了他們的財產;其二、南明皇室內部相互兼併,彼此殺戮;其三、清朝系統性的誅殺朱明皇族後裔。經過三方面的層層屠殺,百萬朱明皇族百分之九十九死亡了,其餘改姓埋名或者逃亡海外!

起義軍著名的屠殺事件是李自成將福王做成福祿壽宴。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二十日,河南洛陽,在福王府邸,福王朱常洵被煮得爛熟,以及數只鍋中的梅花鹿被幾千兵士吃入腹內,成為大家的美味晚餐。據說福王魚肉百姓,富可敵國,自己吃得重達三百斤,但是他一分錢也不給崇禎皇帝平遼,也不施捨救濟百姓。最終他被李自成做成了福祿壽宴,全家老小皆被起義軍斬殺!



清朝屠殺朱明皇族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怕有人打著朱明皇族後裔的旗號反叛,朱明皇族的死人對滿清有用,活人則是大麻煩。南明政權剩餘的皇帝都被清朝下旨處死,永曆帝、隆武帝都死了。康熙朝時朱三太子密謀反叛,被康熙皇帝凌遲處死,梟首示眾;乾隆皇帝時期,有一明朝皇族老叟,九十有餘了,被乾隆發現後依然凌遲處死。清朝絕不允許明朝皇族後裔存在,明朝皇帝可以祭拜,皇陵可以被保護,但他們的後人必須得死!


大秦鐵鷹劍士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朝代,被譽為得國最正的朝代,因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不同於其他貴族武將出身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貧農出身,出過家要過飯,靠自己一步步努力才打下了江山。朱元璋稱帝后大封藩王去戍邊,並規定皇室子孫十歲以後不用勞作也可領俸祿。後來朱棣奪位後為了防止藩王聯合起來威脅皇權,禁止二王相見,藩王基本上只能在自己的封地無所事事,於是只能生孩子了,反正子孫後代都由國家供養。所以到了明末朱元璋的後代就有上百萬人了,成為了國家巨大的負擔,如果李自成沒有滅亡明朝,那明朝也會被皇室成員吃垮的。清朝入關後,大殺朱氏子孫,見一個殺一個,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清朝只是殺了一部分的朱氏子孫,明朝皇室成員被李自成和張獻忠等起義軍殺了不少,但他們沒有做絕,還是留有一定的朱氏血脈的。後來逃到南明的皇室成員又各自為政,互相兼併殺戮,又導致一部分朱氏子孫滅絕。等到清朝在全國範圍內搜捕朱氏子孫並殺死後,百萬的朱氏子孫已經近乎消亡了,少數人改名換姓隱居起來,還有部分逃亡海外了。其實不論是李自成張獻忠還是是清朝,他們屠殺朱氏子孫都是為了自己的地位穩定。

滿清入關時軍隊只有十萬人,雖然戰鬥力強,但是以全國之力抵抗不是沒有勝算。而古代都講究師出有名,在王朝更替之際要想起義的話那麼以前朝的名號最能服眾了。所以如果讓有心之人找到朱明的皇室後裔,一呼百應反清的話就麻煩了。其實不止明朝滅亡后皇室成員被殺,秦朝、唐朝、後梁、後唐和宋朝滅亡后皇室成員也都被不同程度的殺戮。古代朝代更替之際一定是充滿腥風血雨的,和平過渡政權的太少了。

清朝剛入關時明朝並沒有完全滅亡,而是在南方還佔據著半壁江山,史稱南明。如果南明不內鬥可能還能跟清朝劃江而治,可惜明朝氣數已盡,南明撐不了多久。當時南明的皇帝都被清朝下令處死了,比如隆武帝被俘後死亡,不過死因不詳,有說被斬首的,有說在獄中絕食死的,史書對此沒有過多記載。永曆帝也是被緬甸國王獻出後被吳三桂在昆明絞死,下場悽慘。還有康熙年間的朱三太子被康熙帝凌遲處死,乾隆年間乾隆帝發現了一個九十多歲的明朝皇室後裔,依舊把他凌遲處死了。可見在清朝皇帝的眼中,朱家人一個都不能留,否則自己的皇位坐不穩當。

對於已經去世的明朝皇帝,清朝的皇帝還是很尊重的,康熙帝為朱元璋掃墓時還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禮。但是對於尚在人世的明朝皇室後裔,清帝是零容忍。好在清朝滅亡時中國已經步入共和制度,政權可以平穩過渡,清朝皇室成員也得到了優待,否則明朝皇室所遭遇的殺戮清朝皇室也得遭遇一遍。


風塵講歷史


歷史上入主中原成功、且大一統的兩個少數民族政權是蒙元和滿清(五胡亂華時的鮮卑、匈奴等政權僅僅在北方),對比滿清,蒙元在滅宋時已經是一個橫跨東西的大帝國了,當時都已經打到歐洲了,所以蒙元的統治者們相對自信,忽必烈滅南宋後沒有殺掉投降和俘虜的南宋皇室就是因為自信。

而且蒙元滅南宋之前就已經統治北方多年,和北方的漢族士紳有相當好的合作,滅宋之戰的主力就是漢族將領,蒙元的忽必烈對如何治理漢地已經有了一些經驗,雖然會防備南宋皇室造反,但並不懼怕,自然就沒必要斬草除根。

返回來說滿清,滿清在入主中原之前是沒有任何思想準備能成功的,因為明朝的內亂讓他們撿了大便宜,以滿清那區區百把萬人,軍隊也就十來萬要想統治原明朝那麼大的地盤,甚至還要更大是很困難的,要想安安穩穩的做江山,滿清就必須用雷霆手段消除一切潛在威脅,於是有了大殺朱家皇室子孫和在抵抗最激烈的江南地區採取的殘酷手段。

至於朱家子孫也未必是一個都沒留,應該還是有一部分躲了起來隱姓埋名,一百多萬沒有那麼容易真的都抓到的。


孤寡老人講歷史


糾正幾個錯誤。

1.人數嚴重誇張。

明末朱元璋後裔沒有100多萬,晚明萬曆年間,明朝宗室人口也才8萬多人。



明末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徐光啟曾推算過,明朝宗室人數三十年左右即增加一倍。

朱元璋建國之初,分封子孫及他哥哥等子孫於各地,“初封親郡王、將軍才四十九位”。宗室人數總共五十八人,永樂年間增至一百二十七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增至一萬九千六百一十一人,萬曆三十二年(1604)又增至八萬多人。 所以到明亡時候,考慮到明末李自成等農民起義戰亂殺戮,明朝宗室人口最多時候也就十萬人左右,根本沒有誇張的說百萬人。



2.明朝宗室沒有殺絕。

不少明朝宗室子弟改名換姓,活了下來。有的後來恢復了朱姓,但也有不少還是習慣性的改姓了其他姓氏。 清朝: 清朝初年,明朝宗室存在的名人就有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九世孫朱耷(八大山人)、明靖江王南明元宗皇帝朱亨嘉之子朱若極(筆名石濤),兩人都是清朝初年有名的大畫家。 當代: 比較著名的有來自湖南的總裡,中科大校長朱清時等人。



3.明朝宗室的確被殺戮嚴重。

明朝末年,明朝宗室大部分被農民軍、清軍殘害。

1)抗爭被俘殺害。著名一點的有明襄王朱翊銘被張獻忠活捉並殺掉,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梟首(但沒被燉湯,那是野史記錄),楚王朱華奎被沉江而死。



2)投降也被殺的。明朝宗室就算投降,下場也是一個模樣。比如崇王朱由樻及弟弟河陽王朱由材等投降李自成,不久依然被李自成處死。投降李自成的秦王朱存極,倒是沒被李自成殺,但遇到清軍就沒那麼幸運了,他在1649年被清軍剿殺於階州。



3)清朝殺戮最多,手段也最卑鄙。 1644年,為安撫明宗室,順治曾經假惺惺地祭拜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喊崇禎為哥,並出臺了《登極詔》:前朝宗室首倡投誠、先來投順、赴京朝見者,仍給祿養,以昭朝廷興繼之意。



於是,明朝宗室感激涕零,紛紛出來拜見“叔叔”,可“叔叔”卻露出了猙獰的獠牙。 崇禎太子朱慈烺就輕信了順治的許諾,他偷偷跑回外祖父周奎家要吃的,被清廷發現後,清廷捕殺了他,雖然當時清朝找了很多明朝遺老遺少,想他們指認這是假太子,大家都說真的,順治還是將崇禎太子殺了,並對外說這是假太子,冒充的,該殺!



明朝其他藩王世子也難逃厄運,比如潞王、荊王、衡王世子等,順治都以“私匿印信”為藉口,全部處死。 早已投降的周王、晉王、德王也一起被清廷殺戮。當時存活的明朝宗室就是砧板上的肉,清廷想殺就殺!



康熙也曾學起他老子的模樣,聲稱:如朱明宗族改易姓名隱藏逃避者,俱令回籍,各安生理,勿仍前疑懼。同樣的坎兒,明宗室子弟被絆倒兩次,也是傻。崇禎第四子朱慈煥在山東汶上縣被捕,時年已75歲。他和自己的兒子、孫子一同被處斬立絕。 其他例子太多,就不一一說了。


可汗說事


這個說法本身有問題,朱元璋的後代是在明末造到血腥屠殺,但這和清軍入關和不入關關係不大,而且朱元璋後代也沒有被殺的一個都不留。

首先,明朝雖然有分封藩王,但除了前期的幾個北邊的藩王,手裡都沒有兵權。明成祖朱棣靖難之役之後,也意識到藩王尾大不掉,進行了一系列的削藩。之後這些王室子孫就被放到地方,由地方官員監視,好吃好喝的伺候著。這些王室子孫閒著沒事,就在家生孩子,據說到明末的時候朱元璋後人已經有100多萬了。

之後,明末出現了農民大起義。這些起義軍對明朝王室可是恨之入骨,恰巧明朝法律又規定這些王室子弟不能離城40裡以外,那麼起義軍每佔領一座城,就能抓到一窩朱元璋後代。起義軍對他們可是毫不客氣,著名的福王因為長的肥被起義軍和一隻鹿放在一起燉了湯,還起名“福祿湯”。所以,朱元璋後人被殺的這麼慘,清軍表示這個鍋我們不背。

最後,朱元璋後人也沒有被殺光。有兩段歷史記載明確表明朱元璋還有後人存在,一次是康熙執政時期,為了表示對前明的尊重,準備重新安排人祭掃、管理明朝皇陵,於是就尋找朱元璋後人。最終還真的就找到一個叫朱之蓮的朱元璋後人人,被康熙封為一等候主管明朝皇陵。第二次是清朝滅亡後十幾年,溥儀突然提出要見見朱元璋後人,想看看亡國之君後人下場如何,這一次也真的找到了朱之蓮的後人。看到朱元璋後人處境悽慘,不知道剛剛更事的溥儀作何感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