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清军入关后,朱元璋100多万皇室子孙,为何最后一个都不留?

用户68044589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又是网上满遗的段子之一。

说明朝是被朱元璋100多万皇室子孙拖垮的。

大家随便想一想,朱元璋当年全家七零八落,所有兄弟都死光,长辈只剩下个二姐夫。

这么少的人口基数,能够生出100多万子孙?

符合逻辑吗?

其实,改革开放后曾经统计过当年朱元璋血统后人的数量,大概180万左右。

要知道,这是明朝灭亡300多年后的统计,又是这半个世纪人口大爆炸时代,也就100多万。

你说当年就100多万,有没有基本常识吗?

可以明确的是:明朝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宗室人口约为8万人。

这距离明朝灭亡只剩40年,同时最后几年宗室已经被农民军杀得一塌糊涂了。

我们抛去被杀不谈,区区30多年,人口能增加多少?

就算翻一二倍,明朝灭亡时宗室人口满打满算不过16万最多20来万而已。

这算多吗?

在明朝,只有朱姓宗室,也就是有着朱元璋血统的成员,才可以得到国家的供养。

其他即便有些拐弯抹角的亲戚关系,也是需要自食其力,国家不管的。


那么,满清的宗室有多少人?

辽宁省档案馆目前保存的溥仪时期的玉牒,男性就有10多万人,女性并未记录其中。按正常计算,总数不会低于20万人,这就已经高于明朝宗室了。

至于明朝宗室,在明末的时候被满清和农民军杀了五分之三。

随后直到康熙时代,不断追杀朱明后裔,期间偶尔所谓优待,也只是政治姿态而已。

比如顺治三年,满清下令将山西的大明安定王子孙全部押解到北京。

而当时安定王有个小孙子刚刚出生,正在奶妈家喂奶。由于知道全家押解到北京凶多吉少,他的亲戚王师帝、乔相净偷偷将孩子藏在奶妈家。

被朝廷发现后,王师帝、乔相净均被处以绞刑。

满清时代,只要极少数被满清养着作为政治表态,还有少数靠改名换姓躲避的朱姓宗室,得以生存下来,数量不多。


相比满清对于朱明宗室的屠杀,满清灭亡时候可没有人对爱新觉罗家族屠杀。


萨沙


和清朝灭亡后的优待比起来,明朝灭亡后的皇室们,那是相当悲惨的,估计还会有人生出,为什么自己会姓朱的这个念头吧,那也没办法,养尊处优的背后不就是这些么!


李自成起义,杀了多个明朝的亲王,干掉了无数的皇族成员,算是对这场劫难开了个头,随后的一部分皇室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殉国了,剩下的就开始了极为悲催的生活。

据史载,在变乱之际,还有一部分皇室成员,如秦王朱存枢、晋王朱求桂、代王朱传(火+齐),先被李自成农民军俘虏至北京。后来满兵入北京,这部分被俘皇族在兵荒马乱中失踪,生死不知,下落不明,算是失踪了。

  崇祯死后,三个皇子相机落入敌手,李自成并没有立即杀死他们,而是带着他们去征讨打着“克复神京、奠安宗社、乾坤再整、日月重光”旗号来和他作对的吴三桂,为的是以皇子来要挟吴三桂:李自成自然不会知道吴三桂后来对南明永历帝的所作所为,否则的话绝不会想出这个主意。在山海关,李自成被吴、满联军击败,接着一败再败,三位皇子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并摆脱了大顺军,走上了各自不同但最后殊途同归的路。

  说“殊途同归”,是因为三位皇子命运虽然相差了几十年,但最后都死在满清朝廷手中。清朝政权是不会让前朝的皇子留下当做汉人反抗的标杆的比如:“朱三供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14年身故。又遵旨传唤明代年老太监,俱不认识。朱三名系假冒,朱三父子应以凌迟处死。”反正真的也是假的,假的也是假的,都搞死算了。

  一、清世祖实录,顺治三年六月丁亥颁“上谕”

  “谕兵部;闻青州大同,尚有故明亲王郡王在彼居住,恐被流言诬害,致取罪戾,尔部可令各该督抚即为查明,并其眷属拨官兵护送来京,勿致途次疏虞,违者重治。他省地方如有废藩居住者,俱令查明奏闻。”

  二、东华录载,顺治叁年五月壬戌条:鲁王等十一人私匿印信,图植....”

  三、顺治三年八月,山西巡抚申朝纪揭帖:“为顺治三年六月十日接兵部咨。转奉六月十一日上传,查报境内明季亲郡王。查有六合王朱效銮,山阴王朱廷理二人,见(现)在潞安府及蒲州居住,先行奏闻”。(六月十一日颁旨,六月十九便送抵山西太原)“此即莽书中与明史不同处,六合王名字与明史不同”

  四、佚名(内阁大库档案残本缺前页)山西巡抚残本:“查解山西境内明季各郡王,计送六合王朱效銮妻母二人,保定王朱效銮妻子三人,沁源王朱效*(金和否加在一起的字)妻子及子媳五人……”(立即开始逮捕)

  五、刑部等衙门会题残本:“……及查兵部挡案,顺治三年八月三十日,宣大总督马国柱先解明季王子共九名,启奉墨勒根王俱正法讫。其九人妻孥,据解到乐昌王子孙朱一王并刘氏,第二子朱国璋妻郭氏,朱君璋之妻王氏……(一连串男女王妃子女……)又一小孩子。该部里议得,王等妇人交与户部,小孩子应斩……”(全部处死)

  六、顺治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刑部题本,查拏逃走明宗室朱淇江等案内称:“该满洲理事官老却,同本司郎中王以约查审得,大同朔州宗室的儿子和媳妇们,兵部拏来给了厢黄旗马拉希牛彔下该都里为奴……”(妇孺沦为奴)

  从此官方书不再称“明室”称“伪”或称“逆”。

  至康熙三十八年,下旨清查,明朝的皇室都杀光斩绝了。(仍有一些人漏网,但屈指可数)

  为了躲避满清的迫害,一部分皇族成员,在国破家亡之后,纷纷隐姓埋名,或窜伏山林,或辗转流徙,开始了艰难的逃亡生活。如出自大明皇室宁藩的宗室八大山人,在明亡后,便自动放弃了朱姓,自号雪个,后来干脆出家当了和尚,只是把明朝灭亡的日期,偷偷地组成押印签在他的画里,以志不忘自己是大明皇室子孙。

  大明皇室周藩分支安昌郡王朱肃渣,在安昌沦陷后,逃往浙东,投奔监国鲁王朱以海。舟山失败,他战死,其子安昌长子朱某年幼,被母妃携带逃出,后为躲避清廷迫害,来到杭州净慈寺,出家拜豁堂和尚为师,做了和尚,后来到松江一个荒野破庵中偷生。母妃临死时将王印交给儿子,庵中僧人走漏了消息,结果安昌王长子仍被官府抓捕处死,同庵僧人受牵连而死者数百人。

  《清稗类钞·姓名类》记载,明亡后,“天潢贵胄,转徙流亡,无不改姓自晦”。

这和后来的八旗改姓如出一辙,不一样的是汉人们往往以德报怨,朱姓皇室命就没那么好了。

 

  每当朝代鼎革时,新建的王朝总要铲除前朝皇族。但没有哪一个政权像满清王朝一样,因为自己是异族入侵,做贼心虚,对明朝宗室怕得要命,所以清初对明朝皇室实行血腥的屠杀政策。这给明朝皇室带来了比明末农民起义更残酷、更可怕的灾难,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关河南望


朱元璋的皇室子孙到明末是不是有100多万,还有争议——根据明末徐光启的粗略推算,明宗室人数每30年左右即增加1倍,根据人口史专家推算,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已经繁衍到近100万人之多,当然,也有观点认为不足此数,只有十几万或者几十万。

尽管朱元璋的子孙能生,但是架不住李自成张献忠部队与清军能杀,不过,即使朱明皇室子孙遭遇了如此浩劫,可要是说最后一个都不留,这是过于夸张了。

我们只举一个例子,前总理朱镕基是朱元璋第十八子岷庄王朱楩的后代,根据岷王支系字辈的诗歌: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很清楚,字辈显示,朱镕基是岷藩十七世孙也就是朱元璋十八世孙。

此外,2002年全国明裔族谱人数统查朱明后代大约有180万左右,排除攀附等因素,数字也不在少数(理论上还有大量改姓其他姓的没有统计在内),从这一点倒推,明末清初因为被杀戮而一个不留的说法也是不成立的。


谈古论金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伴随而来的,除了生灵涂炭,皇室宗亲的下场也是令人唏嘘。优待前朝宗室的,以宋代为尊,毕竟赵匡胤从孤儿寡母手中接过江山。民国对待满清宗室也是优厚,基本保证溥仪安享一段荣华富贵。

但清朝入关时尚未文明开化,毕竟是带着八大恨起兵,女真人对明朝是有深仇大恨的,因此入关后普遍制造大屠杀,推行“剃发令”奴役汉人,并且对百万明朝后裔也是大加迫害,十分败人品。

原因有二:

1.巩固统治



从努尔哈赤起兵,至顺治时期入关,女真人也算是奋三世之余烈,还要从李自成、吴三桂手上捡了个大便宜。在漫长的征服过程中,满清始终一女真—蒙古联盟为核心纽带,并依托大量汉人依附,从而实现少数人对全中国的统治。

但这样的统治并不稳固,尤其南明政权与农民军的合作、东南沿海的郑氏集团,都是满清的心腹大患,而这些抗清力量无一不是奉明朝宗室为正朔,在明朝灭亡直至康熙三十八年,明朝后裔都是敏感词汇,振臂一呼便能云集不少前朝旧臣、不满清朝统治的反抗力量。



最典型的是困扰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朱三太子案,只需一个可有可无的名号,满清统治者便难以安寝,于是大肆诛杀明宗室后裔,以绝后患,不给反清力量以旗帜,巩固统治成为清朝初期的总基调。

2.得国不正的心虚



在汉人眼里,满清统治者一副蛮夷的样子,不仅发式、服饰、风俗与农耕文明迥异,还从宋朝金灭北宋、明末入关大劫掠、大屠杀中,树立了很坏的形象。尽管改国号“金”为清,但也磨灭不了底层百姓对这个塞外来的统治者的不认同。

于是在发现、俘虏明朝宗室后,满清统治者做的最可笑的一件事就是:以假冒之名杀之。毕竟是乱世,谁也不知道真假,弄几个旧臣、老太监,就把从没谋面的真皇子、王爷杀了,更有发布召令,以高官厚禄骗得明朝后裔现身,借优待之名大肆捕杀,从此再也无人敢以明宗室自居,全都遁入深山,还有藏进寺庙,以崇祯第四子朱慈焕为例,他被捕时已年过七旬,多年隐姓埋名、清淡度日也逃不过全家处死的命运。可见满清得国不正的心虚。

满清打着为崇祯皇帝复仇的口号夺取天下,雍正甚至与前明大儒辩论,以建州自古为中国领土为由,掩饰其篡权屠戮的事实。实际上,他们将明宗室赶尽杀绝的做法,直接反映了其得国不正的心虚。



不过明宗室的厄运也不完全由满清造成,在崇祯时期,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攻陷河南、山西、湖北等地王府时,同样对朱姓子孙一网打尽,如李自成杀晋王一族便诛杀八千余人,张献忠更是将楚王与楚王府一同焚烧,以嗜杀取乐。鉴于农民起义军仍是汉人内部矛盾,尚且如此血腥,作为蛮夷的满清,对明宗室的屠戮算是补刀吧。

正可谓:兴,百姓苦;亡,宗室也苦啊!


春秋正义


100多万皇室子孙,恐怕有些夸张了。朱元璋打下天下后,严刑峻法,对官员异常苛刻,而且对那些他稍有疑忌之心的开国元勋更是毫不留情,下手极狠,动辄灭九族、剥皮揎草点天灯等等酷刑,说是反人类也一点不过分。

但是他对自己的子孙去非常优厚,所有朱家子孙坐吃俸禄,还有封地。都是富甲一方,肥的流油。由于大明祖制,亲王通常不允许涉及政治,所有那些拥有大把封地的王爷们除了吃喝玩乐、寻花问柳之外,就是留在府中拼命造人。朱家江山绵延276年,子孙自然是要多一些,但是算来应该没有百万之巨。

即便真有百万之巨,满清入关,血腥杀戮,那也是不够杀的。最要命的是国内的起义军,对朱家子孙的无情杀戮和镇压,恐怕比之入关的满清王朝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满清原本打的就是镇压乱匪、扶持大明的口号进来的,所以虽然明里暗里要将朱明子孙斩草除根,但是做到还是没有那么明显而激进。

倒是那些起义军,恨透了坐吃俸禄、作威作福的朱明子孙,所到之处,对朱明子孙就是风卷残云,一扫而尽。仅李自成一股,在山西就杀了朱明子孙上万人。最出名的还是洛阳的福禄宴,把福王洗刷的干干净净,扒光毛发,灌肠清洗后,扔在大锅中活煮,待到肉烂筋酥,兵士们大快朵颐。

满清入关后,自然是少不了对朱明子孙大开杀戒,铲草除根。不过窃以为,真正杀干净也不可能,总会有很多隐姓埋名的漏网之鱼。总体来讲,都是几世作威作福换来的报应。


谢金澎


《道德经》有语: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朱分封儿子们为藩王,各领一方,拥兵数万成为一方诸侯;老朱尸骨未寒,四儿子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篡夺了皇位,成为了明成祖。明成祖采用推恩令的方式逐步削弱了各地藩王,藩王们虽没有兵权,但是在地方上享有经济特权,代代分封繁衍下来,明末朱元璋后裔有百万之众!

百万朱明皇族成为社会的巨大负担,他们为富不仁,巧取豪夺,鱼肉百姓,成为社会的寄生虫兼蛀虫!皇族们只负责壮大家业,繁衍后代,对国防一点不支持,民怨极大。朱明皇族灭绝主要有三方面:其一、各地农民起义军杀了当地朱明皇族,瓜分了他们的财产;其二、南明皇室内部相互兼并,彼此杀戮;其三、清朝系统性的诛杀朱明皇族后裔。经过三方面的层层屠杀,百万朱明皇族百分之九十九死亡了,其余改姓埋名或者逃亡海外!

起义军著名的屠杀事件是李自成将福王做成福禄寿宴。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二十日,河南洛阳,在福王府邸,福王朱常洵被煮得烂熟,以及数只锅中的梅花鹿被几千兵士吃入腹内,成为大家的美味晚餐。据说福王鱼肉百姓,富可敌国,自己吃得重达三百斤,但是他一分钱也不给崇祯皇帝平辽,也不施舍救济百姓。最终他被李自成做成了福禄寿宴,全家老小皆被起义军斩杀!



清朝屠杀朱明皇族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怕有人打着朱明皇族后裔的旗号反叛,朱明皇族的死人对满清有用,活人则是大麻烦。南明政权剩余的皇帝都被清朝下旨处死,永历帝、隆武帝都死了。康熙朝时朱三太子密谋反叛,被康熙皇帝凌迟处死,枭首示众;乾隆皇帝时期,有一明朝皇族老叟,九十有余了,被乾隆发现后依然凌迟处死。清朝绝不允许明朝皇族后裔存在,明朝皇帝可以祭拜,皇陵可以被保护,但他们的后人必须得死!


大秦铁鹰剑士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朝代,被誉为得国最正的朝代,因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不同于其他贵族武将出身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贫农出身,出过家要过饭,靠自己一步步努力才打下了江山。朱元璋称帝后大封藩王去戍边,并规定皇室子孙十岁以后不用劳作也可领俸禄。后来朱棣夺位后为了防止藩王联合起来威胁皇权,禁止二王相见,藩王基本上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无所事事,于是只能生孩子了,反正子孙后代都由国家供养。所以到了明末朱元璋的后代就有上百万人了,成为了国家巨大的负担,如果李自成没有灭亡明朝,那明朝也会被皇室成员吃垮的。清朝入关后,大杀朱氏子孙,见一个杀一个,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清朝只是杀了一部分的朱氏子孙,明朝皇室成员被李自成和张献忠等起义军杀了不少,但他们没有做绝,还是留有一定的朱氏血脉的。后来逃到南明的皇室成员又各自为政,互相兼并杀戮,又导致一部分朱氏子孙灭绝。等到清朝在全国范围内搜捕朱氏子孙并杀死后,百万的朱氏子孙已经近乎消亡了,少数人改名换姓隐居起来,还有部分逃亡海外了。其实不论是李自成张献忠还是是清朝,他们屠杀朱氏子孙都是为了自己的地位稳定。

满清入关时军队只有十万人,虽然战斗力强,但是以全国之力抵抗不是没有胜算。而古代都讲究师出有名,在王朝更替之际要想起义的话那么以前朝的名号最能服众了。所以如果让有心之人找到朱明的皇室后裔,一呼百应反清的话就麻烦了。其实不止明朝灭亡后皇室成员被杀,秦朝、唐朝、后梁、后唐和宋朝灭亡后皇室成员也都被不同程度的杀戮。古代朝代更替之际一定是充满腥风血雨的,和平过渡政权的太少了。

清朝刚入关时明朝并没有完全灭亡,而是在南方还占据着半壁江山,史称南明。如果南明不内斗可能还能跟清朝划江而治,可惜明朝气数已尽,南明撑不了多久。当时南明的皇帝都被清朝下令处死了,比如隆武帝被俘后死亡,不过死因不详,有说被斩首的,有说在狱中绝食死的,史书对此没有过多记载。永历帝也是被缅甸国王献出后被吴三桂在昆明绞死,下场凄惨。还有康熙年间的朱三太子被康熙帝凌迟处死,乾隆年间乾隆帝发现了一个九十多岁的明朝皇室后裔,依旧把他凌迟处死了。可见在清朝皇帝的眼中,朱家人一个都不能留,否则自己的皇位坐不稳当。

对于已经去世的明朝皇帝,清朝的皇帝还是很尊重的,康熙帝为朱元璋扫墓时还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但是对于尚在人世的明朝皇室后裔,清帝是零容忍。好在清朝灭亡时中国已经步入共和制度,政权可以平稳过渡,清朝皇室成员也得到了优待,否则明朝皇室所遭遇的杀戮清朝皇室也得遭遇一遍。


风尘讲历史


历史上入主中原成功、且大一统的两个少数民族政权是蒙元和满清(五胡乱华时的鲜卑、匈奴等政权仅仅在北方),对比满清,蒙元在灭宋时已经是一个横跨东西的大帝国了,当时都已经打到欧洲了,所以蒙元的统治者们相对自信,忽必烈灭南宋后没有杀掉投降和俘虏的南宋皇室就是因为自信。

而且蒙元灭南宋之前就已经统治北方多年,和北方的汉族士绅有相当好的合作,灭宋之战的主力就是汉族将领,蒙元的忽必烈对如何治理汉地已经有了一些经验,虽然会防备南宋皇室造反,但并不惧怕,自然就没必要斩草除根。

返回来说满清,满清在入主中原之前是没有任何思想准备能成功的,因为明朝的内乱让他们捡了大便宜,以满清那区区百把万人,军队也就十来万要想统治原明朝那么大的地盘,甚至还要更大是很困难的,要想安安稳稳的做江山,满清就必须用雷霆手段消除一切潜在威胁,于是有了大杀朱家皇室子孙和在抵抗最激烈的江南地区采取的残酷手段。

至于朱家子孙也未必是一个都没留,应该还是有一部分躲了起来隐姓埋名,一百多万没有那么容易真的都抓到的。


孤寡老人讲历史


纠正几个错误。

1.人数严重夸张。

明末朱元璋后裔没有100多万,晚明万历年间,明朝宗室人口也才8万多人。



明末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徐光启曾推算过,明朝宗室人数三十年左右即增加一倍。

朱元璋建国之初,分封子孙及他哥哥等子孙于各地,“初封亲郡王、将军才四十九位”。宗室人数总共五十八人,永乐年间增至一百二十七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增至一万九千六百一十一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又增至八万多人。 所以到明亡时候,考虑到明末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战乱杀戮,明朝宗室人口最多时候也就十万人左右,根本没有夸张的说百万人。



2.明朝宗室没有杀绝。

不少明朝宗室子弟改名换姓,活了下来。有的后来恢复了朱姓,但也有不少还是习惯性的改姓了其他姓氏。 清朝: 清朝初年,明朝宗室存在的名人就有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九世孙朱耷(八大山人)、明靖江王南明元宗皇帝朱亨嘉之子朱若极(笔名石涛),两人都是清朝初年有名的大画家。 当代: 比较著名的有来自湖南的总里,中科大校长朱清时等人。



3.明朝宗室的确被杀戮严重。

明朝末年,明朝宗室大部分被农民军、清军残害。

1)抗争被俘杀害。著名一点的有明襄王朱翊铭被张献忠活捉并杀掉,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枭首(但没被炖汤,那是野史记录),楚王朱华奎被沉江而死。



2)投降也被杀的。明朝宗室就算投降,下场也是一个模样。比如崇王朱由樻及弟弟河阳王朱由材等投降李自成,不久依然被李自成处死。投降李自成的秦王朱存极,倒是没被李自成杀,但遇到清军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在1649年被清军剿杀于阶州。



3)清朝杀戮最多,手段也最卑鄙。 1644年,为安抚明宗室,顺治曾经假惺惺地祭拜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喊崇祯为哥,并出台了《登极诏》:前朝宗室首倡投诚、先来投顺、赴京朝见者,仍给禄养,以昭朝廷兴继之意。



于是,明朝宗室感激涕零,纷纷出来拜见“叔叔”,可“叔叔”却露出了狰狞的獠牙。 崇祯太子朱慈烺就轻信了顺治的许诺,他偷偷跑回外祖父周奎家要吃的,被清廷发现后,清廷捕杀了他,虽然当时清朝找了很多明朝遗老遗少,想他们指认这是假太子,大家都说真的,顺治还是将崇祯太子杀了,并对外说这是假太子,冒充的,该杀!



明朝其他藩王世子也难逃厄运,比如潞王、荆王、衡王世子等,顺治都以“私匿印信”为借口,全部处死。 早已投降的周王、晋王、德王也一起被清廷杀戮。当时存活的明朝宗室就是砧板上的肉,清廷想杀就杀!



康熙也曾学起他老子的模样,声称:如朱明宗族改易姓名隐藏逃避者,俱令回籍,各安生理,勿仍前疑惧。同样的坎儿,明宗室子弟被绊倒两次,也是傻。崇祯第四子朱慈焕在山东汶上县被捕,时年已75岁。他和自己的儿子、孙子一同被处斩立绝。 其他例子太多,就不一一说了。


可汗说事


这个说法本身有问题,朱元璋的后代是在明末造到血腥屠杀,但这和清军入关和不入关关系不大,而且朱元璋后代也没有被杀的一个都不留。

首先,明朝虽然有分封藩王,但除了前期的几个北边的藩王,手里都没有兵权。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之后,也意识到藩王尾大不掉,进行了一系列的削藩。之后这些王室子孙就被放到地方,由地方官员监视,好吃好喝的伺候着。这些王室子孙闲着没事,就在家生孩子,据说到明末的时候朱元璋后人已经有100多万了。

之后,明末出现了农民大起义。这些起义军对明朝王室可是恨之入骨,恰巧明朝法律又规定这些王室子弟不能离城40里以外,那么起义军每占领一座城,就能抓到一窝朱元璋后代。起义军对他们可是毫不客气,著名的福王因为长的肥被起义军和一只鹿放在一起炖了汤,还起名“福禄汤”。所以,朱元璋后人被杀的这么惨,清军表示这个锅我们不背。

最后,朱元璋后人也没有被杀光。有两段历史记载明确表明朱元璋还有后人存在,一次是康熙执政时期,为了表示对前明的尊重,准备重新安排人祭扫、管理明朝皇陵,于是就寻找朱元璋后人。最终还真的就找到一个叫朱之莲的朱元璋后人人,被康熙封为一等候主管明朝皇陵。第二次是清朝灭亡后十几年,溥仪突然提出要见见朱元璋后人,想看看亡国之君后人下场如何,这一次也真的找到了朱之莲的后人。看到朱元璋后人处境凄惨,不知道刚刚更事的溥仪作何感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