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劉邦的重要謀士酈食其為何被齊王用大鍋給煮了?

欣竹_木小木幸福麼麼噠


水一白前兩天剛寫了一篇酈食其這個事兒,本來酈食其挺厲害的,一張嘴,口吐蓮花,能把人說得五迷三道的。這回酈食其的表現也是相當優秀,跑到了齊國跟齊王田廣一頓高談闊論,分析利害得失,田廣立馬就降了,把守備從一級戰略防禦準備直接調整成無級不防不準備了,每天就跟酈食其一起把酒言歡,過著幸福的生活。

可齊王田廣就忘了一件事,那邊韓信的部隊並沒有撤兵,還在向齊國進軍。

雖然韓信也聽到了酈食其勸降齊王的消息,但是卻只是小道消息,官方消息一直沒等來,酈食其去之前也沒有跟他韓信打招呼,勸降也後也沒發過信給韓信大將軍,分明是不把韓信放在眼裡。要知道這邊的戰鬥指標是分配給韓信的,而劉邦本來就是在滎陽作戰的,酈食其沒道理直接過來插一腳的。

這時候,韓信手下有個謀士,名喚蒯徹的,就跟韓信獻計,說:“他酈食其憑藉一張嘴就說服了齊國,拿下七十多座城池,我們這麼辛苦才打下趙國五十多座城池,功勞還沒他一個書生大。反正現在也沒人來通知我們說酈食其勸降齊國,我們就假裝不知道,繼續打齊國就可以了。”韓信本來就有此意,當即下令,繼續攻打齊國。

齊王聽說韓信攻過來的消息,一下子也傻眼了,本能的反應就是被酈食其騙了,漢軍這哪裡要讓他繼續在齊國做齊王,這分明是要拿他的地盤、搶他的財寶,這還得了。盛怒之下的齊王田廣還哪裡聽得進酈食其的自辯之詞,直接下令扔沸水裡給煮了。

就這樣,頂級辯手酈食其被烹殺,齊國隨後也被韓信給滅了,韓信跟齊邦請示以後,成為了齊國的新主人齊王。

酈食其的死,雖然與韓信和蒯通脫不了干係,但是也跟他眼裡只有劉邦,沒有韓信有關係。當時北方戰線就是韓信負責的,燕、趙、代都平定了,只剩下齊國了,拿下也只是時間問題,至於是智取還是強攻,全憑他定。結果在對楚戰線上突然冒出來個他酈食其跑去勸降齊國,也罷,但至少應該跟韓信打聲招呼吧,或者勸降以後給韓信去個信知會一聲吧?全都沒有,只是沉浸在勸降齊王的喜悅之中,終日飲宴,最終落了個被烹殺的下場。


水一白聊歷史


酈食其是被韓信給坑了。

酈食其是屬於縱橫家一類的人物,在劉邦西征時,前去投奔。當時劉邦正坐在床上,讓兩個女子為其洗腳,表現得相當傲慢。酈食其不客氣地批評道:“足下欲誅無道之秦,不可踞見長者。”劉邦有個優點,就是知錯能改,當即向酈食其道歉並尊為上賓。這一明智之舉,令他受益匪淺。酈食其憑著三寸不爛之舌,遊說陳留的秦國官員,使劉邦不戰而得到這個戰略要衝之地,並補給了大量的糧草。另外,酈食其的弟弟酈商也率四千人的部隊前來投奔,對劉邦幫助相當大。

到了楚漢戰爭時,韓信在北方連續掃滅魏、趙、代、燕諸政權,兵鋒直逼齊國。

這時,酈食其向劉邦建議,認為可以兵不血刃,不戰而屈齊國。因此此時天下格局已經相當明朗,酈食其認為說要把道理講清楚,齊國沒有不歸順的道理。劉邦遂派酈食其入齊。不過,為了保險起見,劉邦並沒有明確下達命令讓韓信停止進攻。也正因為這一點,最終讓酈食其丟了性命。

酈食其入齊後,向齊王剖析時局,指出漢王劉邦奪取天下,乃是大勢所歸。齊國先擇歸順,就仍可以保住自己的地盤,如果武力對抗,只能落得魏趙的下場。齊王權衡利弊後,認為酈食其所言甚是,遂決定歸附劉邦。

齊王一方面派出使節前往晉見劉邦,另一面下令解除邊境的戰備。既然打算投降,還陳兵列陣顯然說不過去。然而,令齊王沒想到的是,韓信竟然乘齊軍不備,發動突襲。

既然韓信與酈食其都是劉邦的屬下,他怎麼會不知道齊王已經準備投降呢?在明知齊國投降在即的情況下,韓信為什麼要撕毀和平解放,而採用武力解決呢?

這是出自韓信麾下謀士蒯通的主意。蒯通認為,韓信統率大軍,征戰一年多,才打下趙國五十多城;如果酈食其的策反成功,將不戰而收降齊國七十多城。這麼一比較,韓信的功勞居然比不上一個書呆子。這一番話,讓韓信自覺吃虧。

可是,齊國和平解放在即,現在出兵合適嗎?蒯通又說,劉邦雖然派酈食其出使齊國,但沒有下達停止進攻的命令,攻打齊國,並不違抗君令。

於是韓信決定把伐齊的功勞佔為己有,遂維持原先的計劃,攻伐齊國!

當時正是冬季,天氣嚴寒,齊王已經下令解除邊境的戰備,天天與酈食其飲酒作樂。不料韓信軍隊卻悄悄渡過黃河,對齊國發起突然襲擊,大破齊軍,之後馬不停蹄,殺奔都城臨淄。齊王對漢軍背信棄義發動進攻深感震怒,大呼上當,遷怒於酈食其。酈食其雖有三寸不爛之舌,也百口莫辯,最終落得個被烹殺的下場。


君山話史


說起酈食其人們可能會覺得很陌生,確實,他相比起劉邦的其他謀士張良、陳平來說,不那麼知名,但他卻是劉邦的重要說客。

六十高齡追隨劉邦

酈食其兒時家境貧寒,但他卻非常喜歡讀書,不過他也具有文人獨有的特徵,那就是孤傲不遜,看不起粗人,因此在陳勝、項梁等人發動起義時,他閉門不出,對這群俗人不加理睬。

當他聽說劉邦傲慢但有謀略時,很是合他的胃口,因此他便讓在劉邦手下做事的鄰居將他舉薦給劉邦。

酈食其與劉邦都是狂傲之人,他倆相見必然有一番口舌之辯,早有計謀的酈食其用六國合縱連橫之策便讓劉邦佩服得五體投地,酈食其就這樣成為了追隨劉邦的謀士。

靠嘴就拿下七十多作城池

酈食其是個很有遠見,對大局把握得也非常好,他認為靠武力成就大業,會使得百姓受苦,終將導致全國動盪。因此在韓信準備攻打其國時,他向劉邦建議派他去遊說齊王,並得到了劉邦的同意。

酈食其以天下歸心的問題勸說齊王。他說項羽背信棄義,違背盟約,獲得財物與城池不分給下屬,使得世人都不願意為他效勞,而劉邦則一得到財物就分給下屬,很多的都願意追隨於他,而且現在劉邦佔據險要之地,兵糧十分充足,各方諸侯都不是他的對手,若不及時投降就會被劉邦消滅。

酈食其這番話把齊王說得一愣一愣的,最後真的將七十多座城池送給了劉邦,靠三寸不爛之舌就可有如此大的收穫,酈食其實屬遊說鬼才。

韓信攻齊,酈食其慘遭烹殺

韓信在聽說酈食其不費一兵一卒就得到了城池之後,心中很是不服氣,因此他便去偷襲了齊國。這事站在韓信的立場自有他的道理,他本來就是要去攻打齊國的,但酈食其勸說劉邦使其沒有打成,對此他肯定很不服氣啊,他心想你不讓我打仗自己卻遊說成功,擺明了是對我打仗能力的懷疑啊,因此他便派兵攻齊以證明自己。

這方齊王與酈食其正在把酒言歡,卻聽手下說漢兵已到,齊王自然而然的就認為這是酈食其的奸計,一邊遊說使他降低戒備,一邊又來攻打。因此齊王便威脅酈食其,讓他去勸說韓信收兵,酈食其這時肯定知道韓信為何此時派兵攻打齊國,而他本人也是個狂傲的人,肯定不會去勸說韓信的,於是這老頭就直接拒絕了齊王的要求,而後他便慘遭齊王的烹殺,齊王殺了酈食其,便逃之夭夭了。

可見,酈食其的死,與韓信脫不了干係,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可以說是韓信坑了他。


溫酒煮水


酈食其是劉邦最對冑田的謀士,膽大,奇葩,不服老。他在高陽時又窮又硬,連秦鑰官差也拿他沒法。在陳留給了陳留縣令的頭作見劉邦的禮物,是個狠角色。同劉邦一拍即合,開始了冒險生涯。他這回說服劉邦,他要去勸降田廣。劉邦求之不得,一口笿應。


酈食其一到齊國,確實用了三寸不爛之舌說服齊王,齊王田廣舉國降漢,鑑定和平協議。這件事看上去就算搞定。他們在齊國置酒相慶。

這個消息傳到大將狀軍韓信大營之中。韓信很為難,攻吧,齊國已經和平了;不攻吧,漢王劉邦又沒新的命令來讓大將軍班師回朝。正在這時 蒯通知道了。

蒯通沒料到酈食其的能量這麼大,竟然讓他成此大功,蒯通是嫉妒別人無疑了。 沒用劉邦的新的命令讓韓信停止進攻,就是個空子 這空子讓蒯通給鑽了。


他對韓信說,酈食其一個老頭子,僅僅憑一坐在車跑了一圈 ,動用一番口舌之言,就說下了齊國七十餘城,你身為大將徵南戰北,才打下三十餘城,你是連個豎儒也不如啊?再說,漢王劉邦又沒喊你不去攻打齊國,這一停留,寸功沒有,值不值得?

韓信一聽,對,漢王劉邦沒有給我明確命令不攻齊國,那前次的命令有效,蒯通的話有理,自己帶數十萬之眾,竟然連一個老頭都不如,這臉還要不要?

於是,韓信充分準備之後,突然襲擊毫無防備的正在歡慶和平的齊國。齊王大怒,認為酈食其騙了自己和齊國民眾,要把酈食其烹殺,而解心頭之恨。

酈食其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他怪誰呢?怪韓信嗎?人家也是奉命而為,怪不上!怪蒯通嗎?也怪不上。

田廣說,你給韓信說,停止進攻,就不殺你。酈食其說不。於是,田廣烹殺了酈食其

劉邦很窩火韓信,認定韓信腦子進水了。既然酈食其已經說下了齊國,韓信再去攻算什麼事?後來韓信好歹把齊地給降下了,卻又讓劉邦封他作代理齊王。由此反正,韓信破已經和平的齊國,是蓄謀已久,要自立為王單幹。


劉一千五


公元前204年,韓信平定了趙國,燕國,正準備打齊國。劉邦的謀士酈食其對劉邦說,齊國幅員遼闊,兵廣將多,短時間內很難拿下。不如讓我去遊說齊王,讓他們投降。劉邦同意了。

酈食其見了齊王田廣,就說:如果知道天下人心的歸向,齊國就能保全,如果不知道天下人心的歸向,齊國就要滅亡了。然後又說劉邦得民心,項羽不得民心,所以漢馬上就贏了,如果要讓齊國保全下來,還是投降漢。齊王田廣認為酈食其說的很有道理,就同意了。然後放鬆了戒備。

韓信聽說齊國已經投降了,齊國打不了了,功勞也沒有了,心中不爽。韓信手下蒯通告訴韓信:你拼死拼活打了這麼久,才拿下趙國,人家一個書生憑著一張嘴就拿下了齊國。趙國才50多座城,而齊國有70多座城。劉邦給你的命令是讓你打下齊國,現在也沒有撤銷,你就假裝不知道齊國已經投降,突然襲擊齊國,他們現在放鬆警惕,是最好打他們的時候。韓信同意了,於是發動突然襲擊,齊國大敗。

齊王田廣氣的要死,認為酈食其出賣了他。對他說:如果你能讓韓信退兵,這事就算了,如果不能,我殺了你。

酈食其知道韓信不會退兵,對齊王說:我沒有騙你,你愛信信,不信拉倒,你老子我不會再為你說一句話。於是齊王田廣就煮了酈食其。



武嶽萌主


人與人之間相處不可能沒有口角之爭,有的時候甚至會產生恨意。狠一個人究竟要到什麼程度?才會想要一個人的命呢。劉邦手下有一個頂級謀士,他的名字叫做酈食其。此人有一張嘴巴挺會說話的,他能靠那一張嘴成功說服齊王,拿下70座城池。可以說是非常厲害了。劉邦想要成為天下共主,除了要打敗項羽外,也得拿下齊國。要想得到齊國有兩種辦法,第一武力征服,第二遊說征服。當時劉邦手下的韓信是想要出兵踏平齊國的,酈食其覺得打仗太費力氣,還是不動用一兵一卒最為合適。於是他就去了齊國,去遊說齊王了。


㈠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成功說服齊王

酈食其這人真的很會說話,他先給齊王田廣分析劉邦的厲害之處。比如劉邦手下的韓信有多麼的厲害,既能讓燕國投降,又能打敗趙國。若是讓劉邦派此人來攻打齊國,齊國危矣。再者說了,當初那麼厲害和驕傲的項羽,都快要被劉邦打敗了。若是劉邦兵臨城下,齊國真的受得住嗎?然後他又對齊王許諸多的好處,只要齊王答應投降,齊王位置還是你坐,齊國的利益並不會損害半分。齊王田廣聽了後,真的特別心動。於是齊王他答應了。


㈡不料韓信偷襲齊國,讓齊王誤以為酈食其是個小人,用大鍋煮方能洩恨

韓信這人也是太會坑戰友了,人家在那邊賣力氣、費口舌的說服齊王。好不容易人家齊王已經答應歸降了,你這個大兵壓境無異於是把人家推上死路。在齊王看來酈食其前來勸降只是做做表面功夫,目的是為了讓他內心放鬆戒備,好讓韓信大兵壓境。沒想到這個謀士,心竟如此歹毒,如此有心機,必須要殺了他,方能抵其心頭之恨。於是一代頂級謀士居然落了個被大鍋煮了的下場。


㈢酈食其成為了政治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酈食其為何會有如此悽慘的下場?不過是由於其鋒芒太過,引起了他人的嫉妒罷了。自古以來,都有樹大招風的道理。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那就不要火力全開。韓信為什麼最終會想來偷襲齊國,不過是害怕酈食其成功說服齊王投降後,會爬到他的頭上去。劉邦當時肯定是可以阻止韓信的,但他沒有阻止。為何?那是由於酈食其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


尚武菌


用腦讀歷史,用心講故事,歡迎關注【講古場】

酈食其被稱為漢初第一說客,其最大的功勞就是說服齊王投降了劉邦。只可惜韓信聽信了手下辯士蒯通的建議,在齊國已經投降的情況下,繼續攻打齊國。導致齊王大怒,於是烹殺了酈食其。

很明顯,司馬遷把酈食其之死的責任推給了蒯通,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正確的。最應該對酈食其之死負責任的人就是韓信。

一、做齊王是韓信的既定目標

在蕭何的強烈建議之下,劉邦登臺敗將,封韓信為大將軍。之後,韓信向劉邦提出了還定三秦、爭奪天下的戰略計劃。在此時,韓信就提出了一個原則:

……以天下城邑封功臣……

按照當時的政治習慣,封大臣城邑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封侯,一種是封王。那麼“以天下城邑封功臣”的含義就是功勞大的封侯,功勞特別大的封王。所以說,韓信人生的追究就是裂土封王。

韓信拜將之後,第一戰還定三秦。三秦大地就是關中之地,這塊地方本就應該屬於劉邦,不可能封給別人。之後,劉邦集團攻下了韓地,劉邦首先封韓王信(不是韓信)為韓王,相當於告訴所有將領,我劉邦是準備和有功勞的人分享天下的。韓王信被劉邦封王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滿足張良的願望。韓王信是故韓國王室後裔,封韓王信為韓王,相當於韓國復國了,這是張良最大的心願;第二、韓王信在韓地有威望,可以服眾;第三,鼓勵手下其他將領英勇作戰。

劉邦在經歷彭城大敗之後,派韓信開闢北方戰場。韓信首先攻下了魏地,可是劉邦沒有把魏地封給任何人。之後韓信又佔領了趙地,此時韓新開始有動作了。韓信寫信給劉邦,要求封張耳為趙王,劉邦同意了。這件事情很值得推敲,韓信為什麼請求劉邦封張耳為趙王呢?有以下幾點原因:

  1. 張耳不是六國後裔,韓信需要有這樣的人被封王。韓王信雖然被封王,但他身份特殊,是韓國後裔。這樣的事情不能蔓延,必須得有不是六國後裔的人當王,韓信才有機會封王;

  2. 打下一個地方就要封一個王,建立這樣的傳統。當初,打下韓地封了王。可是攻下魏地之後,劉邦卻建立了郡,沒有封王。這樣的情況也不能蔓延,於是,在攻下趙地之後,韓信請求封張耳為趙王;

  3. 張耳在趙地有威望,是一個合適的人選。張耳是秦末農民起義中,趙地義軍的首領,很有威望,因此劉邦接受的可能性很大;

  4. 張耳是劉邦的老朋友,對劉邦幫助很大。劉邦曾經是張耳的門客,關係很好。如今,韓信請求封張耳為趙王,劉邦不大好拒絕。

劉邦果然同意了封張耳為趙王。在攻打趙地的過程中,韓信功勞最大,是三軍統帥,卻請求封張耳為趙王。那麼,韓信怎麼給自己打算的呢?趙地拿下之後,只剩下燕國和齊國兩個諸侯國了。韓信派人給燕王臧荼送去一封恐嚇信,結果燕王投降了。就剩下一個齊國了,那麼,韓信的意圖就很明顯了,他想在攻下齊地之後做齊王。而請求封張耳為趙王就是在做鋪墊而已。我打下了趙地,封了張耳為趙王。現在我又打下了齊地,輪也輪到我韓信做齊王了吧。

就在這個時候,酈食其說服齊王投降了劉邦。大家想一想,韓信是什麼心情。我精心準備了二年,一路披荊斬棘,平滅諸侯。該做的鋪墊也都做好了,就差最後一役,就可以得償所願,裂土封王了。你酈食其蹦出來,居然說服齊國投降了。他投降了,我的齊王就泡湯了,這怎麼能行呢?所以,韓信是非常鬱悶的,可是也沒有辦法,只能乾生氣。這個時候,蒯通找到韓信說了一段話:

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髮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眾,歲餘乃下趙五十餘,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

其實,蒯通的話就第一句有用。劉邦並沒有命令你韓信停止進攻啊!後面的話都是廢話。韓信比誰都想攻打齊國,只是苦於沒有理由而已。蒯通的作用就是給韓信提供了一個攻打齊國的理由:劉邦命令韓信攻打齊國,並沒有下達停止進攻的命令。於是,韓信裝聾作啞,繼續攻打齊國。當齊王發現自己撤除了防禦,韓信卻兵臨城下了。這酈食其不是明擺著騙我嗎?於是齊王給酈食其兩個選擇:一、讓韓信撤兵;二、跳到開水鍋裡。酈食其何等聰明,聽說韓信兵臨城下,就明白了韓信的意圖。酈食其知道自己不可能讓韓信撤兵,於是說了一句狠話:“既然你不相信老子我,老子我也不會再和你多說一句話”,結果酈食其就被齊王烹殺了。

二、劉邦為什麼不阻止韓信攻打齊國

有人認為,劉邦是故意沒有給韓信下達停止進攻的命令,理由是:韓信武力解決齊國對劉邦有利,但實際並不是這樣。齊國雖然是一個大國,對於劉邦來說,武力征服的確強於外交招降。但是,這要看當時劉邦的處境。當時的劉邦,在滎陽一帶和項羽對峙,勝少敗多,幾次死裡逃生。這個時候,劉邦就希望齊國問題儘快解決,韓信馬上南下合圍項羽。韓信晚一天南下,劉邦就多一分風險。在這樣的情況下,劉邦一定是希望韓信不要攻打齊國,而是儘快南下滅楚。只要滅了項羽,即使齊國再次叛漢,也構不成什麼威脅了。

韓信攻打齊國,酈食其被烹殺,劉邦非常生氣,對韓信懷恨在心。這時,韓信寫信要求劉邦封他為齊王。劉邦看到信是非常生氣的,理由就是:我劉邦已經處於非常危險的處境了,你韓信不盡快來救我,還要求封王,太過分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劉邦非常希望韓信儘早南下。所以,劉邦一定不會故意不給韓信下達停止攻打齊國的命令的。也不會忘了下這樣的命令,劉邦一定會派人去傳達讓韓信南下的命令。但是,韓信為什麼沒有收到命令呢?

應該是劉邦還沒有得到齊國投降的消息。韓信在前線準備攻打齊國,部隊已經到了山東境內,離齊國很近了,他才剛剛得知齊國投降了,那麼,向劉邦報告的人還沒有趕到滎陽前線是完全有可能的。而韓信呢?他應該明知道劉邦在得知消息後,即使馬上派人傳達命令也沒有這麼快。但是韓信要的就是個理由,哪管得了那麼多。所以,韓信藉口沒有收到命令,繼續攻打齊國。
當劉邦得知齊國投降的事情後,一定是第一時間派人招韓信南下。當使者到達齊國的時候,韓信已經攻下了臨淄,正在平定齊國的殘餘勢力,已經沒辦法南下了。

一將功成萬骨枯,酈食其就是韓信封王道路上那個最有名氣的冤死鬼。

君若關注我,我必不負君!


講古場


酈食其的死,非常可惜,這是非常出眾的說客,能以一己之力,說服幾十座城市投降於劉邦,這功力不是一般的了得。

可以說,酈食其碰到了明主劉邦。但最後卻還是沒有逃過悲慘的命運,被齊王“烹殺”,煮成了肉湯。

一個辯才了得的有功之臣,為什麼會得到這麼一個結局?

事情的原有得從酈食其出使齊國說起

項羽等人推翻了秦朝,於是仿照過去,恢復了過去的諸侯國,其中,齊國仍然是個大國,齊國當家的是田廣。

從劉邦出了漢中開始,有意建立霸業,和項羽展開了各種爭奪戰。劉邦的人馬不斷地南征北戰,不斷地擴大土地,項羽的實力在不斷減小。

酈食其先是建議劉邦奪取滎陽,佔據有利地勢,這策略還是可以,為劉邦的以後奠定了基礎。後,酈食其又建議說服齊國,讓齊國田廣成為劉邦的小弟。劉邦同意了。

(劉邦)

出使齊國,酈食其在三寸不爛之舌的影響下,讓田廣漸漸地有了投靠劉邦之意。

但這時候,變化突然出現了,讓酈食其走向了末路,到底是什麼事情呢?

韓信不顧酈食其的生命,強力攻打齊國

酈食其的想法是好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讓田廣投降就好。但,韓信的出現,讓酈食其的策略徹底失敗。

原來,韓信是帶兵來平齊國的,而酈食其是通過說和來讓齊國投降的,劉邦採取了所謂的“雙管齊下”的辦法。

眼看齊國田廣一點點地撤出防守,放下戒備,有意投降了。可韓信不幹了,因為自己帶著大軍前來平齊國,到頭來,讓一個老漢三下五除二就把功勞搶到手了,這哪行啊?

韓信大旗一揮,管他孃的,攻擊,往死裡攻擊。至於酈食其的生命,韓信實在無法顧及。

齊王田廣一看,漢王整得哪一齣?一個人在遊說我投降,另外一個將軍大力攻擊,這是麻痺我,讓後乘我不備,把齊國拿下嗎?

田廣二話不說,把酈食其綁了起來,對酈食其說道:“除非你去說服韓信,停止進攻,否則我煮了你。”酈食其苦笑不已,他做不到啊!韓信怎麼會聽他的話呢?

田廣有種上當受騙的感覺。既然酈食其不能解決問題,那就煮了。於是,酈食其老先生被活活煮成了肉湯。到哪說理去?

(韓信)

酈食其的死,非常遺憾,是韓信的一意孤行,大力攻城,最後讓當說客的酈食其身死道消,成了肉湯。哎!世事難料,酈食其先生本想在人生的晚年多創造一些輝煌,誰承想,到最後搭上了性命。


藍風破曉


背景介紹:

公元前205年, 劉邦率領諸侯聯軍攻佔彭城, 但很快便被項羽打敗。劉邦戰敗後,各路諸侯紛紛叛漢。於是劉邦派韓信北伐各路諸侯,韓信率軍先後滅了魏國、代國、趙國,並且迫使燕國投降,緊接著下一個目標就是齊國了;


酈食其勸降

在韓信發兵齊國之前,劉邦也派了手下的說客酈食其去勸降齊王,希望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齊國。酈食其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勸得齊王田廣投降劉邦。齊王田廣決定投降之後, 就下令在歷下(今濟南)的齊國20萬軍隊撤銷戰備級別,並且挽留酈食其,設宴款待他。而此時,韓信聽說酈食其已經勸降齊王之後,就決定不打了。

酈食其

蒯通勸韓

韓信決定不攻打齊國之後,他手下的一個說客蒯通就跟韓信說漢王給你下令,讓你停止進攻了嗎?韓信說沒有。蒯通接著問:“漢王沒有下令讓你停止進攻,你為什麼擅自行動,停止進攻呢?”。這一問徹底把韓信問愣了。蒯通接著對韓信說:“將軍你帶了幾萬軍隊,攻城拔寨幾年,也就是攻佔了幾十座城池。但是酈食其呢?人家就一個人, 憑藉一張嘴就讓齊王投降了,齊國可是有70多座城池啊?難道你當了將軍這麼多年,還不如一個讀書人的一張嘴嗎?”蒯通說完這些話後,韓信立即下令,發兵滅齊。

蒯通

酈食其身死

因為齊國曆下的軍隊已經解除了戰備等級,所以韓信的軍隊很快就打垮了齊軍,隨後就乘勝追擊,一直打到了齊國的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而此時的齊王徹底傻了。他不明白為什麼已經投降劉邦了,漢軍還要攻打他。於是齊王命人將酈食其帶過來,讓他解釋是怎麼回事?而此時的酈食其也不明白劉邦已經命令他來勸降齊王了,怎麼又派韓信來攻打齊國呢?但是他知道一點,那就是他阻止不了韓信的大軍。於是酈食其對齊王說:“做大事不顧細節,行大禮不辭小禮。老子絕不會為你再說第二句話了。你要是信我就信我,不信我就殺了我”。齊王田廣聽完這些話,認為酈食其是劉邦派來騙他投降的。於是就下令烹了酈食其,然後逃跑了。

權利鬥爭

韓信是劉邦手下的大將,攻城拔寨,立下了赫赫戰功。酈食其是劉邦手下的說客,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也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在秦末漢初那樣一個亂世,誰能立功,誰的作用就更大。齊國是一個大國,有70多座城,酈食其憑藉自己一張嘴就勸降了齊王,這不僅讓韓信感到嫉妒,更讓韓信感到了危險。所以,當他聽到蒯通說自己征戰這麼多年也就攻下幾十座城池,而酈食其憑藉自己的一張嘴,就把擁有70多座城池的齊國勸降時,韓信便立即下令攻打齊國。因為他知道,一旦滅齊的功勞落在酈食其的身上,那麼自己這麼多年征戰的成果便顯得不那麼重要了。所以,他必須要滅了齊國。

韓信

綜上所述, 酈食其之所以被齊王用大鍋給煮了, 直接原因是韓信攻齊,深層次原因是蒯通勸韓, 根本原因則是文武勢力的權利鬥爭。


微觀歷史


“高陽酒徒”酈食其
說起來在劉邦的謀士裡面,此人絕對是默默無聞,如果不是熟知歷史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他,而後世評價中,酈食其也比不上蕭何、張良、陳平、韓信等等。
因為論才的話,酈食其沒話說,特別是在遊說諸國的時候滔滔不絕,各家的典故信手拈來,劉邦也十分信任酈食其,但老實說酈食其為人嗜酒放縱,不如蕭何穩重,不如張良有大局觀,他的眼光其實很窄,只盯著眼前的盤子,看不到自身和未來的發展,所以他最後被韓信坑死。
先說第一個,劉邦為啥喜歡酈食其,因為這個人不太講究規矩,我們之前也說了,酈食其嗜酒放縱,這一點特別對劉邦脾氣,因為劉邦本身起自於草莽,本來就不講究什麼貴族,像蕭何本身是讀書人,官吏出身,張良更是原韓國貴族,陳平是富甲一方的富翁,出身都要比劉邦高貴,但酈食其不一樣,沒那麼多臭規矩,因此劉邦很喜歡他。
再說另外一個,為啥被韓信坑死了呢?還是那個大局觀的問題,這一點他和劉邦幾乎相差不多。
劉邦在攻佔咸陽以後,也被美女財寶迷惑了雙眼,如果不是因為張良等人的勸說,劉邦其實也就要毀了,但劉邦聰明,知道這些人的話對自己是有幫助的。
但酈食其不一樣,他是被功勞迷惑了雙眼,但酈食其身邊並沒有張良韓信這樣的人勸說,自然酈食其本人也沒有劉邦那樣君主的氣量,在他看來功勞擺在眼前的事情,為什麼不去爭取呢?
韓信率軍攻打齊國,齊國這塊肉不好吞,之前項羽就在這個地方吃了大虧,所以韓信打算長期對抗下去,本來他也認為攻打齊國非他莫屬,但是忽然來了酈食其,酈食其聰明有謀略,三言兩語就勸說齊國放棄抵抗。
這樣一來酈食其也就觸怒了韓信,韓信從後來的事情當中,我們也能發現,他個人其實是個野心很大的人,當然在韓信身上,不能用野心來形容,換句話說,他就是希望有個舞臺能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華,而如果啃下齊國這塊硬骨頭的話,那麼他將成為繼秦國以後,第二個攻滅六國的將軍,到時候必然傳揚萬世,流芳千古。
但這一切都被酈食其打斷了,酈食其看見的只是眼前的功勞,他幫助劉邦奪取了齊國,不廢一兵一卒,劉邦自然高興,卻損害了韓信的利益,劉邦用韓信,是相信韓信的本事,但是他也不懂韓信內心的真實想法,因而主帥和大將根本就沒有尿到一個壺裡去。
而因為這些緣故,酈食其反而成為了那個最慘烈的犧牲品,酈食其之死,第一被韓信坑害,第二酈食其本人貪功所致,第三劉邦與韓信間的分歧,而第三個原因才是酈食其悲劇真正的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