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207293
劉墉和紀曉嵐是乾隆時期的兩個著名人物,二人年紀相仿,同殿為臣,一個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太子太保;一個是協辦大學士,太子少保,都是一品大員,但是為何兩人沒有見過面呢?
劉墉和紀曉嵐私交不錯,好詼諧,又都是乾隆皇帝的寵臣,有一年兩個人上書乾隆,請假回鄉祭祖,乾隆皇帝爽快的答應了他們的請求,卻提出一個條件,讓劉墉和紀曉嵐回家後,每人帶些當地的土特產給皇帝嚐鮮。一個月的假期轉眼即過,劉墉卻把皇帝的交代給忘得一乾二淨,他是山東人,在路過滄州時,才把土特產這件事想起來。劉墉突發奇想,從滄州採辦了一批金絲小棗帶回北京。而就在同一天,紀曉嵐也帶著金絲小棗回到京城。劉墉先下手為強,沒有回家,先進宮把金絲小棗呈給皇上。乾隆皇帝一嘗,果然是龍顏大悅,對劉墉供奉的金絲小棗讚不絕口。到了晚上紀曉嵐得到這個消息後就犯了愁。他總不能拿一模一樣的東西去敷衍皇帝,好在紀曉嵐也足智多謀,眼珠一轉,計上心來。從菜市場買了幾根瘦乾的白蘿蔔進獻給皇帝。
乾隆也沒有多想,拿起蘿蔔“吭哧”一口,結果辣得涕淚長流。乾隆很不高興,怒斥紀曉嵐,又誇讚劉墉帶來的東西好吃。紀曉嵐回稟道:“滄州地瘠民貧,這蘿蔔已經是他們最好的食物,而且產量不高,萬歲體察民情,就該免了滄地的稅負”。乾隆被紀曉嵐戴了個高帽,有些飄飄然,但又不甘心少了一地的稅負,於是又找紀曉嵐問計。紀曉嵐只說了一句:你劉愛卿供奉的特產是“鬥地打擔糧”(意思是說巴斗大的一塊土地就能打一擔糧並且他們的關係還不錯,論師承,二人能算系出同門。劉墉的爹是乾隆初期極為倚重的劉統勳。而劉統勳正是紀昀鄉試時的主考,按當時的風氣,劉統勳算是紀昀的恩師,而且他修四庫全書,也是劉統勳舉薦的。並且劉墉和紀曉嵐都愛收集古硯。兩人還經常相互贈與,相互交流。他們的形象經常出現在影視劇中,大都是和珅的苦主,與和珅鬥智鬥勇,極為出彩。
第一,這應該是電視劇本的安排,比如在《鐵齒銅牙紀曉嵐》和《宰相劉羅鍋》這兩部電視劇中,劉羅鍋和紀曉嵐均沒有彼此,只有一個共同的對手和珅,完全是為了藝術效果。而且兩部電視劇名已經點名了主要簡述的人物,倘若在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在描寫過多的劉羅鍋,在劉羅鍋中過多描寫紀曉嵐,這就太過於喧賓奪主。
第二,他們彼此為政的地方不同。劉墉從1756年起就外放為官,此後20多年都主要在地方為政,先後擔任過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太原知府和江寧知府等職。而紀曉嵐1756年伴駕熱河,1758年任英武殿纂修,1759年任功臣館總纂等,都主要在中央任職。所以說劉墉與紀曉嵐交集比較少。在對待和珅的問題方面,劉、紀均不是和珅一黨,和珅權勢熏天之際,二人也不肯依附。劉墉表面懶散,甚至乾隆也說他不實心任事,但在嘉慶查抄和珅時,劉墉奉旨而行,不怕得罪遍佈朝野的和珅黨羽,查實了和珅的二十大罪。可以看出劉墉在乾隆當朝時是有意裝糊塗,鬥不過和珅和乾隆,就回避,是一種策略。而紀曉嵐比較圓滑,經常善意提醒和珅,雖然也常有爭論,但和珅從未刁難過紀曉嵐,甚至還時常關照過紀曉嵐。乾隆一朝文字獄極其厲害,修訂四庫全書的主要大員中僅紀曉嵐一人得以善終,說明紀曉嵐很會來事,是另一種處世為官策略。因為二人性格、特點及與和珅的關係,更主要劇情的需要和藝術效果,所以突出紀曉崗而隱敝了劉墉。
最美不過八大關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劉墉1719年出生,紀曉嵐1724年出生,劉墉比紀曉嵐大5歲。
劉墉32歲考取二甲第四,入朝為官,紀曉嵐31歲考取二甲第二,入朝為官,兩人入朝都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兩位才子年齡相當,紀曉嵐還是劉墉之父劉統勳的門生,兩人也算是師兄弟了。兩人經常互贈硯臺,還經常一起談論佛經,紀曉嵐和劉墉兩個人的關係還是很好的。
他們兩人這麼好關係,應該經常出現在各自的生活中,可是在現在的影視作品中從來沒有碰過面。
主要是下面的原因:
一是紀曉嵐入朝前二十年他們沒在一個地方為官
1755年,劉統勳因為辦理軍務失宜被下獄,36歲的劉墉受牽連也被懲治
1756,37歲的劉墉被外放為地方官,此後20餘年主要在地方為政,先後擔任過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太原知府和江寧知府等職。
而紀曉嵐在入仕之後一直呆在京城,從事纂修相關的工作,除了45-48歲期間因為兩淮鹽引案被髮配新疆。
從時間上計算紀曉嵐在入朝為官一年後劉墉就調任地方。
因此紀曉嵐在入朝為官的前二十年都沒跟劉墉在一個地方為官,如果不是編劇特意而為,他倆肯定在這段時間不是在一起的。
二是劇情需要,編劇特意這樣設定的
而在影視拍攝時,為了更深刻的刻畫人物,一般都不會讓他們同時出現,不然他們兩個人同臺出現的話,和珅究竟跟誰玩尼。
而且,在1776年,57歲的劉墉詔授內閣學士,任職南書房後,來到進城後的劉墉一改地方上為官的剛烈,任何事情都充當和事佬,乾隆曾斥之為遇事模稜圓滑。這樣的他也就不可能跟和珅當面硬剛。
不過如果有哪位喜歡他們兩位的仁兄,到時可以寫一部他們的劇本。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機車boy阿超
劉墉祖籍山東,紀曉嵐祖籍直隸,兩人家鄉緊鄰,紀曉嵐與劉墉不僅認識而且關係非同一般。
論官職,劉墉最後是體仁閣大學士,太子太保;紀曉嵐是協辦大學士,太子少保。都是一品大員,級別相當。
論師承,兩人師出同門,劉墉的爹是乾隆前期重臣劉統勳,而劉統勳正是紀曉嵐鄉試的主考官,按當時的風氣,劉統勳算是紀曉嵐的恩師,並且是劉統勳舉薦紀曉嵐修《四庫全書》。
論學問,劉墉擅長書法是帖學大家;紀曉嵐擅長文章是文章大家;但書法沒有劉墉好,所以他們經常相互詩文惠友。
他倆之間也有一些小爭鬥,有一天紀曉嵐、劉墉和乾隆閒談。紀曉嵐問劉墉:“你們山東的蘿蔔有多大?”劉墉比劃有這麼大,紀曉嵐爭辯說直隸的蘿蔔比山東大,他倆你一言我一語的爭辯起來,乾隆說:“那天你們一人拿一個蘿蔔比一下。
”這一天,劉墉派人把一個用兩個人抬得大蘿蔔呈上,而紀曉嵐從襖袖拿出一個手指粗的蘿蔔呈上,說:“了把我累壞了,跑遍了全省才找到!直隸太窮了!”乾隆發話:“直隸窮,少交糧;山東富,多交糧!”劉墉才知上當了。

知鑫
劉墉1719年出生,紀曉嵐1724年出生,劉墉比紀曉嵐大5歲。
劉墉32歲考取二甲第四,入朝為官,紀曉嵐31歲考取二甲第二,入朝為官,兩人入朝都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兩位才子年齡相當,紀曉嵐還是劉墉之父劉統勳的門生,兩人也算是師兄弟了。
兩人經常互贈硯臺,還經常一起談論佛經,紀曉嵐和劉墉兩個人的關係還是很好的。
他們兩人這麼好關係,應該經常出現在各自的生活中,可是在現在的影視作品中從來沒有碰過面。
主要是下面的原因:一是紀曉嵐入朝前二十年他們沒在一個地方為官1755年,劉統勳因為辦理軍務失宜被下獄,36歲的劉墉受牽連也被懲治1756,37歲的劉墉被外放為地方官,此後20餘年主要在地方為政,先後擔任過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太原知府和江寧知府等職。
而紀曉嵐在入仕之後一直呆在京城,從事纂修相關的工作,除了45-48歲期間因為兩淮鹽引案被髮配新疆。
從時間上計算紀曉嵐在入朝為官一年後劉墉就調任地方。
因此紀曉嵐在入朝為官的前二十年都沒跟劉墉在一個地方為官,如果不是編劇特意而為,他倆肯定在這段時間不是在一起的。
二是劇情需要,編劇特意這樣設定的而在影視拍攝時,為了更深刻的刻畫人物,一般都不會讓他們同時出現,不然他們兩個人同臺出現的話,和珅究竟跟誰玩尼。
而且,在1776年,57歲的劉墉詔授內閣學士,任職南書房後,來到進城後的劉墉一改地方上為官的剛烈,任何事情都充當和事佬,乾隆曾斥之為遇事模稜圓滑。
這樣的他也就不可能跟和珅當面硬剛。
不過如果有哪位喜歡他們兩位的仁兄,到時可以寫一部他們的劇本。
劉墉的書法極為出眾,是一位大書法家,他的小楷寫得很是不錯,留世的作品也比較多,據說紀曉嵐經常請劉墉為其寫對聯。
劉墉與紀曉嵐都比較喜歡硯臺,他們經常相互之間饋贈硯臺,有一次劉墉送給紀曉嵐一方不錯的硯臺,並且詩:石理縝密石骨剛,贈都御史寫奏章,此翁此硯真相當。通過這句詩,我們可以看出,紀曉嵐為官心思縝密、剛正不阿,受到了劉墉的欣賞,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們之間友好的關係。
劉墉與紀曉嵐同是乾隆朝三大中堂之一,他們學士淵博,乾隆曾任命紀曉嵐為總裁編輯大型叢書《四庫全書》,而當時的副總裁就是劉墉。他們除了學識淵博之外,在為官處事上也多有相似之處,聰明絕頂自不必說,為官也比較剛正又不失詼諧圓滑。此外,劉墉與紀曉嵐都比較喜歡佛學,兩人經常在一起談論佛法,我想這也是他們高壽的秘訣之一吧,據史書記載,劉墉活了八十六歲,紀曉嵐活了八十二歲,這在當時算是高壽了。
從以上可以看出,歷史上的劉墉與紀曉嵐私交甚好,關係很不一般。
蘇妹影視
劉墉1719年出生,紀曉嵐1724年出生,劉墉比紀曉嵐大5歲。
劉墉32歲考取二甲第四,入朝為官,紀曉嵐31歲考取二甲第二,入朝為官,兩人入朝都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兩位才子年齡相當,紀曉嵐還是劉墉之父劉統勳的門生,兩人也算是師兄弟了。
兩人經常互贈硯臺,還經常一起談論佛經,紀曉嵐和劉墉兩個人的關係還是很好的。
他們兩人這麼好關係,應該經常出現在各自的生活中,可是在現在的影視作品中從來沒有碰過面。
主要是下面的原因:一是紀曉嵐入朝前二十年他們沒在一個地方為官1755年,劉統勳因為辦理軍務失宜被下獄,36歲的劉墉受牽連也被懲治1756,37歲的劉墉被外放為地方官,此後20餘年主要在地方為政,先後擔任過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太原知府和江寧知府等職。
而紀曉嵐在入仕之後一直呆在京城,從事纂修相關的工作,除了45-48歲期間因為兩淮鹽引案被髮配新疆。
從時間上計算紀曉嵐在入朝為官一年後劉墉就調任地方。
因此紀曉嵐在入朝為官的前二十年都沒跟劉墉在一個地方為官,如果不是編劇特意而為,他倆肯定在這段時間不是在一起的。
二是劇情需要,編劇特意這樣設定的而在影視拍攝時,為了更深刻的刻畫人物,一般都不會讓他們同時出現,不然他們兩個人同臺出現的話,和珅究竟跟誰玩尼。
而且,在1776年,57歲的劉墉詔授內閣學士,任職南書房後,來到進城後的劉墉一改地方上為官的剛烈,任何事情都充當和事佬,乾隆曾斥之為遇事模稜圓滑。
這樣的他也就不可能跟和珅當面硬剛。
自媒體的小新人
首先,你有這樣的疑問,想必是看過《鐵齒銅牙紀曉嵐》、《宰相劉羅鍋》這兩部電視劇,同樣都是對抗和珅,為什麼卻沒有同時出現。
1.劇情需要
編劇有意而為之,基於這個結果,自然是不會讓兩人相遇,兩人對抗一人,似乎顯得他們“不大聰明”的樣子。
2.還原歷史
在歷史中紀曉嵐與劉墉關係極好,兩人年齡相仿,有共同的志向與謀略。
①兩人系出同門
劉墉的爹是乾隆初期極為倚重的劉統勳。而劉統勳正是紀昀鄉試時的主考,按當時的風氣,劉統勳算是紀昀的恩師,而且他修四庫全書,也是劉統勳舉薦的。
②兩人都不是和珅“黨羽”
在和珅權勢熏天的時候,滿朝只有劉墉、紀昀、王傑、董誥、朱珪、鐵保、玉保等幾個人不肯依附。
兩人都沒有與和珅死拼。尤其是紀昀,他與和珅算得上忘年交,經常會善意提醒和珅。二人既有爭論但更多的是默契配合。和珅也從未刁難過紀昀,反而在權勢極盛時還經常關照紀昀。劉墉則在當時以懶散著稱,皇帝雖授他體仁閣大學士,但也說他不實心任事。但在嘉慶帝查抄和珅時,劉墉奉旨查辦,不畏和珅黨羽遍佈朝野,將20條罪狀一一查實。
3.官銜不同
紀曉嵐:
主要是從事文化工作,左都御史、吏部尚書、兵部尚書等官職;
劉墉:
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
(兩人職場不同,很少可以碰面。)
子墨清絕
劉墉和紀曉嵐服務於同一個皇帝——乾隆皇帝,但是在朝任職的時間差了將近二十年,因為乾隆皇帝是中國有皇帝稱號的帝王中活的歲數最大的一位,親自執政的時間就達到60年!他剛坐金鑾殿時出生的臣民,在他當太上皇的時候也是老年人啦。
劉墉(1719—1804)
乾隆四十一年(1781年)以前,劉曾在山西、江西、陝西、江蘇等地擔任地方官。
1781年以後,劉基本上都是在朝廷任職。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六月授予協辦大學士,正式入閣成為副宰相級人物。嘉慶二年四月(1797年)授予體仁殿大學士。
劉墉是清代三大書法家,八十多歲仍身體健康,雙目炯炯有神。他一直在內閣工作,直到去世。
紀昀,字曉嵐(1724~1805)
乾隆十九年(1754年),紀昀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紀曉嵐給正被朝廷審察的兩淮鹽政盧見曾通風報信,儘管紀的手段高妙,仍被劉統勳偵破,結果紀受到法律懲罰,被髮配新疆。
劉統勳是劉墉的老爸,也是紀曉嵐的宗師——就是考取功名時候負責批改卷子和錄取的主考官。在政治上,劉統勳比他兒子能耐大得多。紀曉嵐的發展,也一直得到老劉的關照。
乾隆三十六年,為了編書需要,劉統勳向乾隆舉薦,紀得以返回京城。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紀擔任四庫全書總纂官。
乾隆五十八年,紀編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路太長夢會碎
首先先看一下劉墉吧,清乾隆年間官員,劉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勳長子。祖籍安徽碭山,出生于山東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諡號文清。
然後看一個紀曉嵐履歷,清乾隆年間官員。紀昀(1724.7.26-1805.3.14),字曉嵐,獻縣(今河北滄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學家,乾隆年間官員。歷官左都御史,兵部、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嘉慶十年(公元1805)二月,紀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後諡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
最後比較一下,不難看出,他們不但有交集,而且交情不錯。
①劉墉的父親對紀曉嵐的有知遇之恩。
②後來紀曉嵐被髮配的案件,恰是劉墉負責。
③此外,舉薦紀曉嵐擔任四庫館總纂官的,也是劉墉。
④和珅專權數十年,內外諸臣,無不趨走,唯劉墉、紀昀等為數不多的幾個大臣始終不曾依附。
⑤他們一個善文,一個工書,卻都有收藏硯臺的癖好。有時相互贈送,也常為一個心愛之物而互相攘奪,但彼此都恬不為意,並以之為笑談。
之所以電視劇中不碰面,我才是因為他們是一類人,放在一部電視劇中,會沒有另類特色,而把誰寫成反面人物,歷史都不會答應的。
貓吃魚的故事123
劉墉祖籍山東,紀曉嵐祖籍直隸,兩人家鄉緊鄰,紀曉嵐與劉墉不僅認識而且關係非同一般。
論官職,劉墉最後是體仁閣大學士,太子太保;紀曉嵐是協辦大學士,太子少保。都是一品大員,級別相當。
論師承,兩人師出同門,劉墉的爹是乾隆前期重臣劉統勳,而劉統勳正是紀曉嵐鄉試的主考官,按當時的風氣,劉統勳算是紀曉嵐的恩師,並且是劉統勳舉薦紀曉嵐修《四庫全書》。
論學問,劉墉擅長書法是帖學大家;紀曉嵐擅長文章是文章大家;但書法沒有劉墉好,所以他們經常相互詩文惠友。
他倆之間也有一些小爭鬥,有一天紀曉嵐、劉墉和乾隆閒談。紀曉嵐問劉墉:“你們山東的蘿蔔有多大?”劉墉比劃有這麼大,紀曉嵐爭辯說直隸的蘿蔔比山東大,他倆你一言我一語的爭辯起來,乾隆說:“那天你們一人拿一個蘿蔔比一下。
”這一天,劉墉派人把一個用兩個人抬得大蘿蔔呈上,而紀曉嵐從襖袖拿出一個手指粗的蘿蔔呈上,說:“了把我累壞了,跑遍了全省才找到!直隸太窮了!”乾隆發話:“直隸窮,少交糧;山東富,多交糧!”劉墉才知上當了。
小燕子帶你看電影
滄州最著名的特產是金絲小棗,但金絲小棗卻一直沒能成為朝廷的貢品,這其中的原由,傳說還是因為劉墉和紀曉嵐鬥智造成的。
劉墉和紀曉嵐私交不錯,好詼諧,又都是乾隆皇帝的寵臣,有一年兩個人上書乾隆,請假回鄉祭祖,乾隆皇帝爽快的答應了他們的請求,卻提出一個條件,讓劉墉和紀曉嵐回家後,每人帶些當地的土特產給皇帝嚐鮮。
一個月的假期轉眼即過,劉墉卻把皇帝的交代給忘得一乾二淨,他是山東人,在路過滄州時,才把土特產這件事想起來。
劉墉突發奇想,從滄州採辦了一批金絲小棗帶回北京。而就在同一天,紀曉嵐也帶著金絲小棗回到京城。
劉墉先下手為強,沒有回家,先進宮把金絲小棗呈給皇上。乾隆皇帝一嘗,果然是龍顏大悅,對劉墉供奉的金絲小棗讚不絕口。
到了晚上紀曉嵐得到這個消息後就犯了愁。他總不能拿一模一樣的東西去敷衍皇帝,好在紀曉嵐也足智多謀,眼珠一轉,計上心來。從菜市場買了幾根瘦乾的白蘿蔔進獻給皇帝。
乾隆也沒有多想,拿起蘿蔔“吭哧”一口,結果辣得涕淚長流。
乾隆很不高興,怒斥紀曉嵐,又誇讚劉墉帶來的東西好吃。紀曉嵐回稟道:“滄州地瘠民貧,這蘿蔔已經是他們最好的食物,而且產量不高,萬歲體察民情,就該免了滄地的稅負”。
乾隆被紀曉嵐戴了個高帽,有些飄飄然,但又不甘心少了一地的稅負,於是又找紀曉嵐問計。
紀曉嵐只說了一句:你劉愛卿供奉的特產是“鬥地打擔糧”(意思是說巴斗大的一塊土地就能打一擔糧食),然後就沒了下文。
乾隆皇帝心領神會,於是召見劉墉,命令他以後每年滄州的稅負都由山東來承擔。
劉墉聰明反被聰明誤,只能咬牙答應下來,然後連夜派人回山東,修改丈量土地的標準,從那以後,山東一畝地的面積比其它地方要大一倍。
乾隆皇帝雖然給山東加了一倍的稅負,但由於丈量土地的方式改變,山東的稅負並沒有增加多少。
對於這件事,劉墉和紀曉嵐心照不宣,誰也不敢說破。
而金絲小棗作為貢品,每年山東還要到滄州來採辦,劉墉對此耿耿於懷,後來他在山東主持修建了無梁殿,回來騙皇帝說那些“鬥地打擔糧”的莊稼,都被神仙收去蓋了無樑殿,乾隆不信,派人去山東私訪,果然沒有找到金絲小棗樹的影子,最後只得作罷。
民間傳說,請勿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