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厚重濮陽:濮陽孟軻與孔孟二聖

厚重濮陽:濮陽孟軻與孔孟二聖

作者 田聚常

濮陽市華龍區孟軻鄉一帶歷史悠久,是文明開化較早地區之一。據《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載,今孟軻境內有古文化遺址三處:一是孟軻集遺址,發現有商、周時期文化遺存;二是楊干城土山遺址,發現有商、漢時期文化遺存;三是楊干城堌堆遺址,發現有周、元時期文化遺存。另據甲骨文、《詩經》、《漢書》、《水經注》諸文所記,此處西周以前為幹國,春秋時為干城,戰國時期更名孟軻,有文可考之史達三千餘載。春秋時期,魯人孔丘在此採風,結識農夫傳為美談。戰國間,鄒人孟軻在此開館授徒,“述仲尼之意”,著《孟子》七章,其整合之儒教學說,被後人稱之為“孔孟之道”。舊時,境內有祭祀孔子、孟子的廟宇和傳說。

一、孔子與魏寨聖人廟

魏寨村有一座供奉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廟宇,俗稱“聖人廟”。為什麼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要建造聖人廟?此是怎樣和大聖人孔子攀上瓜葛的呢?民間有個有趣的傳說。

魯定公時期(公元前556年--公元前495年),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孔子55歲那年,因和季孫氏政見不合,又得不到魯定公重用,一氣之下便帶領弟子離開魯國,先後在衛、宋、齊、鄭、晉、陳、蔡、楚等國遊歷了14年之久,史稱“周遊列國”。

據傳,孔子在衛國周遊時,一次他在弟子顏回和子路等人的陪同下,冉有趕著牛車,從國都帝丘去一個叫“幹”的地方採風。途中,顏回問老師:“乾地離帝丘六十里之遙,我們為什麼專程去那裡採風?”孔子說道:“乾地的幹族是歷史上很有名的氏族。五帝之首黃帝就讓幹族首領幹類為自己趕車,並讓長子青陽氏娶幹類的女兒為妻,和幹族聯姻。夏代,夏桀就是聽信了幹族人幹辛的讒言才亡了國。商代,幹族居住在商王京畿之地,是歷代商王維護王權主要的依靠力量。西周初,幹族參與了武庚叛亂。周公平叛後,將參與叛亂的幹人四處流放,其中流放在東南的一支,在那裡還建立了幹國,就是西周末和吳國交戰的那個幹國。”接著,孔子又說:“由於幹人生性驃悍,桀驁不訓,被吳王夫差視為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公元前659年,爆發了‘吳幹之戰’。幹人愛國、愛族意識很強,國難當頭,群情激怒。當時各國規定:未成年者‘不得入軍門’。但幹國不少乳牙未脫的孩子,紛紛忍痛擿掉自己的牙齒,以示進入成年,踴躍參軍參戰,加入反侵略行列,可見頑強的幹國人抵禦外侵之血性”。“因幹族善制盾牌和各種兵器,又擅長於置欄築城,所以人們習慣上將捍衛國家的力量稱‘干城’‘國之干城’。”師徒正興高采烈地談論著幹族歷史,忽然一個急剎車,車子停在了路中間。只見一位農夫打扮的老人,挑了兩筐泥巴放在路當中,擋住了去路。

見狀,子路和顏回先後跳下了車,問老者攔路原因。老漢不慌不忙地說:“聽說車上坐的是博學多才孔老夫子。今天我出一上聯,他如能對出下聯,我將泥筐搬在路邊,請你們先過。否則,請你們將泥筐移開,讓我先過。”顏回聽後哈哈大笑。心想,雲詩答對,車上坐的可是楹聯祖宗,那個怕你不成?於是,不待請示師傅,隨口說道:“請出上聯。”“一擔重泥(仲尼)攔子路”,老漢隨口說出上聯。好大一會,聽不到孔子答下聯。此聯雖然只有七個字,不但道出當時情景,而且嵌入仲尼和子路兩個人名,一時難壞了仲尼。顏回偷偷看了一眼面紅耳赤的老師,見師傅答不出,就彎腰將一筐泥巴移到了路邊。讀書人身體虛弱,搬動泥筐十分吃力,弄得顏回臉上、衣服上都是泥巴。眾人看見他的狼狽相,禁不住哈哈大笑。“兩位夫子笑顏回”,孔子靈機一動對出了下聯。“兩位”對“一擔”,“夫子”對“仲尼”,“顏回”對“子路”。

“妙哉!”“妙哉!”老漢嘴裡喊著,拜倒在孔子車前說:“聽說夫子來到衛國,有心前去拜訪,又怕自己位微難見。今聞先生路此,苦思設此一局,沒想到先生瞬間破解,先生真乃‘天之木鐸①’。”

孔子知道遇見了高士,急忙下車扶起,連聲說:“衛多君子,衛多君子!幸會,幸會!”老漢將孔子師徒迎入家中,談經論道,暢談數日。

孔子死後,人們在隱士難孔子處建造了廟宇,內奉至聖先師,故稱“聖人廟”。兩千多年來,聖人廟內,香火不斷,延續至今。

注:①木鐸,手搖的銅鈴,以木為舌,聲音溫潤朗亮,古代塾師用作宣講或警惕用具,亦為學堂代稱。典出《論語·八佾》引封人語:“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意為:上天降生了孔子,讓他的學問道德去影響後世,也讓他去作警醒世界的木鐸,成為世人的嚮導。

二、孟軻與孟軻村

孟軻村原名古干城,何以更名為孟軻,這要從孟子談起。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省鄒縣東南)人,是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孟子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觀。他曾遊說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歷時二十多年,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但由於其仁政學說被當政者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故一直沒有被採納實施。

相傳,公元前312年,孟子六十歲,師徒數人來到衛國干邑。一天,他們在孔子廟(今孟軻村東三里魏寨村的“聖人廟”)拜祭了師祖孔子後,西行到干邑南門外(今田拐村西,孟軻集村南),掌管後勤的弟子告訴孟子說盤費花盡。孟子想到自己滿腹經綸,一腔熱血,奔波二十餘載,卻得不到一個國家重用;年過花甲,一事無成,到了狼狽不堪,窮困潦倒的地步。禁不住仰天一聲長嘆,只覺天旋地轉,栽倒在地,不省人事。眾弟子忙將師傅安頓在路邊看場的小屋內,沿街寫門①,籌資為師治病。

幾天下來,雖勉強度日,但干邑的鉅商富戶門前都已寫滿,孟子的病情仍不見好轉,今後怎麼辦,難壞了眾人。為渡難關,孟子只好拿出多年來自己創作的書畫作品讓弟子們到市場上變賣。干邑有一田員外,是齊國國君田和的子嗣,因不願捲入宮廷爭鬥的漩渦,來到干邑,廣置田產,過著悠閒的田園生活。田員外年過半百喜得貴子,已長七歲,雖聰穎異常,卻頑劣無比。這天,田員外想到自己為兒子請的第七個塾師又被兒子氣走,心中煩悶,來到大街上散心。當他看到孟子的作品,連聲稱奇。得知作者近況後,忙命人請入家中,熱情款待。

在田府上下的精心照料下,孟子的病很快痊癒。這天,田員外和孟子對酌,一個壯志未酬,心灰意冷;一個看破紅塵,隱居田園。他們談古論今,相見恨晚。田員外求孟子收自己的兒子為徒,並勸孟子效法孔子,一邊廣收門徒,啟迪後昆;一邊整理見聞,研究學問。孟子為了報恩,欣然接受。說來也怪,小公子自拜孟子為師後,和以前判若兩人。由於孟子教學有方,加之田公子悟性超人,不長時間,小小年紀的田公子就出口成章,妙語驚人,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孟子因此也名聲大振。於是登門拜師者絡繹不絕。就這樣,孟子在這裡一邊開館收徒,一邊和他的學生萬章等人“序《詩》、《書》,述仲尼之意”②,整理遊歷筆記,作《孟子》七篇,使儒家文化得到發揚光大。孟子死後,弟子們在他講學著書處為他修建了廟宇,春秋祭祀。古干城的村民為紀念孟子,將孟子廟改為“先師廟”,將村名改為“孟軻”。後來,隨著時局對孔孟的褒貶變化,孟軻村的名字也幾經易更。

清代,尊孔孟之風盛行。嘉慶六年(1801年),開州知州張極重修“先師廟”③,並認為“大賢名不可以名村”,將村名易為“大賢店”④。1919年“五四”運動時,複名孟軻。1974年“批林批孔”時,又將孟軻更名為古干城。1981年再次複名孟軻至今。

注:①“寫門”:寫門的又稱文化丐,是落魄文人餬口的行當。這些人一手握筆,一手拿著盛墨水的牛角,每到一家門前,邊唱邊寫“行善人,不受貧,出貴子,入朝門”等家訓、格言,以求戶主的微薄賞賜。②《史記·孟子荀卿列傳》③清光緒《開州志·古蹟》載:先師廟“相傳孟子曾講學於此,創建無考,嘉慶六年(1801年)重修”。④清光緒《開州志·古蹟》載:“在州北三十五里,舊名孟軻,相傳孟子曾設鐸於此。知州張極以大賢名不可名村,故改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