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三門峽,西安無法成為首都的地理阻礙

01 遷都西安?


進入21世紀起,首都北京的人口規模迅速擴大,環境惡化,霧霾嚴重,尤其是房價暴漲後,遷都言論異常火熱。

現在可以在網上搜到大量關於籌備遷都的流言,網友們也紛紛湊熱鬧,洛陽、鄭州、武漢、南京,都被大家列為遷都備選城市。

其中有一個城市的呼聲特別高——西安。

古代中國歷史朝代中,周、秦、漢、隋、唐幾個大一統王朝均定都西安,再加上割據或短命政權,總共有十三個朝代建都在此。

從軍事角度看,西安確實適合作為都城:深處內陸腹地,遠離沿海和國境線,而且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守難攻,自古都是戰略要地。

宋朝之後的幾個朝代,雖然西安不是龍興之地,但統治者們都有過遷都西安的想法。明朝朱元璋曾派太子朱標去三秦考察,為遷都長安作謀劃,不過因為朱標早逝未成現實。

清朝晚期,在英法等帝國主義的威脅下,朝中多次議論遷都西安事宜。康有為在“公車上書”中的第二條就是遷都西安,他認為:“若夫建都之地,北出熱河、遼瀋,則更迫強敵;南入汴梁、金梁, 則非控天險;入蜀則太深;都晉則太近。天府之腴,崤函之固,莫如秦中。”

民國和新中國初期,也一直有人提議將西安列為首都,均因各種原因未實現。

問題是西安真的適合作為首都嗎?要論證這個問題,得先看看什麼原因使西安已經1000多年未成首都了。

02 西安的人口承載力

自唐以後,西安再也沒有成為首都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無法養活太多的人口。隋唐以前,全中國人口頂峰也未超過7000萬人,首都人口最多100多萬,對城市的壓力較小。

到了現代,人口爆炸使得大國首都需要養活的人口非常多。縱觀世界各國的首都都市圈,人口均在3000萬以上,包括巴黎、倫敦、東京和首爾。作為中國首都的北京,常住人口為2100萬,加上流動人口肯定也在3000萬以上。

但據統計,2018年陝西省糧食產量僅有1228萬噸,只佔全國總產量的2%不到。假定每人每年消耗糧食300公斤,整個陝西也僅能養活4000萬人,如果遷都西安後,完全無法承受3000萬以上的人口壓力。

三門峽,西安無法成為首都的地理阻礙

2017年分省糧食產量

再加上氣候、水資源和礦產的制約,西安能承受的最大人口量,據測算不超過1500萬,遠遠不能滿足大國首都的條件。

其實自從唐朝開始,人口暴增已經使西安(時稱“長安”)不堪重負。初唐時期唐高宗李治和老婆武則天,就因為長安糧食不夠,上演了一出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雙城記”。

李治曾帶武則天七次到洛陽辦公,每次都要半年到一年不等,最終高宗也死在洛陽。武則天時期,乾脆將都城遷到洛陽,取名“神都”,短暫成為唐王朝的政治中心。

高宗和武則天頻繁到洛陽辦公,並不僅是不喜歡長安的門閥勢力,更大的原因是關中平原無法養活龐大的官僚和首都人口。高宗和武則天治下,中央政府的官員數量由貞觀時期的不到1000人膨脹到13000人,這些人的親戚、朋友、奴僕眾多,加上長安作為都城的人口虹吸效應,人口規模達到近200萬。

首都達官貴人多,每日物資糧食耗費量巨大,就連李治和武則天都無法時時得到滿足,所以才不顧勞苦前往洛陽“就食”。

氣候的變化也使西安的人口承載能力雪上加霜。從初唐開始,中國的氣候變得越來越寒冷乾燥。給中國帶來主要降水的東南季風由於距離遞減,到達西北地區時已經微弱,降雨變少,水資源越來越匱乏,從而使糧食產量連年下降。

而中國的主產糧區已經無可避免的轉移到東部和南部,尤其是江南,富庶無比,而西北則日漸凋零,所以從宋朝以後,都城再也沒法回到長安。

其實這一點不光對西安起作用,對北京也一樣。作為通過行政力量強行拔起的都城,北京要養活3000萬人,對於環境和糧食消耗也是不可能承受的。

但北京作為首都卻安穩,因為相比西安,它有著另外的巨大優勢。

03 三門峽-屏蔽關東威脅,也堵塞糧食運輸

當地糧食養活不了這麼多人口沒關係,還有途徑可以彌補—從外地運糧。

事實上,北京就是這麼幹的。為了養活近4000萬人口,北京通過海運和陸路從其他區域輸血:通過海運把南方糧食和物資運到天津,再由天津沿鐵路北上;華北平原和東北平原的糧食物資則通過陸路交通運到北京,為此,各高速路還專門開闢了綠色通道。

三門峽,西安無法成為首都的地理阻礙

即使這樣,北京仍然感到吃力,這也是為什麼“遷出北京”甚囂塵上的原因。

但從外地運糧這一途徑,對西安來說卻不可能實現。

陸路運輸首先被否決。作為地處西北內陸的城市,西安距離中國主產糧區華北平原、東北平原和江南地區均在1000公里以上。即使使用陸路中最便宜的鐵路,成本也是北京從華北平原和東北平原運糧的幾十倍,更別說公路運輸了。而且,自古進出關中就一條道,那條鐵路(隴海線)運力有限,根本無法滿足上千萬人的物資消耗。

再看下水運。我們都知道,交通成本中,水運遠小於陸路小於空運,而在水運中,海運又小於河運。北京之所以養活這麼多人口,跟它離海近有很大關係。每天,天津港都要會從接納來自中國南方甚至全球各地的糧食物資,再通過較短距離的鐵路和公路運到北京。但距海邊1500公里以上的西安,海運註定無緣。

只剩河運了,終於涉及到本文重點——三門峽了。

西安在渭水河邊,渭水在渭南匯入黃河,通過黃河—渭水是水運進入西安的必由之路。

其實隋朝統治者已經發現了這一途徑,隋煬帝下令修建大運河的主要目的,就是把關東和江南的糧食運到長安。大運河在開封匯入黃河,但再經黃河運輸到長安時,卻困難重重。

當時的運輸線路是這樣的:每年二月份,運糧船從揚州出發,四月到達汴河(淮河到汴梁),此時河淺,水量不足,須等到六月份才能到達運河與黃河的開封河口。這時恰逢黃河豐水期,也無法通航,須等八月份後才可繼續運行到洛河,九月份,糧食終於出發駛往洛陽。

歷時半年,終於運到洛陽,還差700多里地就到長安了,加油。

但不幸的是,剩下的這700多里,比剛剛走過的2000多里更為困難。

因為三門峽,阻礙了黃河的通航。


三門峽,西安無法成為首都的地理阻礙

三門峽水電站

三門峽,位於河南、陝西交界處,深處崤山懷抱,水流湍急,而且遍佈暗礁和抵柱。三門峽的存在,加上靠西的函谷關,將關中平原與河東之地隔離開來,易守難攻,秦始皇漢高祖均以此為根據地,屏蔽關東威脅,安心發展,終成一代霸業。

不幸的是,在摒除東部威脅的同時,糧食運輸也被堵塞了。古代造船水平低下,十艘通過三門峽的船,七八艘都會出事,如果想走水路將物資送到長安,必須做好折損百分之八十財產的準備,完全得不償失。

因此這段路只能選擇陸路,成本昂貴無比,唐朝時從洛陽到陝州共300里路程,每運送兩石糧食運費就要1000錢,足夠再買一石糧食了。

由於三門峽的存在,當人口爆炸後,已經不適合將長安再作為都城。所以從五代開始,開封開始成為政治中心,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除了後唐定都洛陽,其餘的都定都在開封。這是因為開封位於汴河附近,是漕運的中心點,船隻可以直接到達,交通運輸十分方便。

到了現代,海運興起,東部城市北京、南京又成為都城,再也沒有花落長安。雖然科技的發展使人類有了鬼斧神工、改天換地的能力,卻始終無法改變三門峽和黃河的根本狀況,直到現代,進出西安也只能通過鐵路或公路運輸。

而成為中國的首都,至少要負擔4000萬人口,遠離主產糧區的西安,僅憑鐵路和公路的運量杯水車薪,價格高昂,完全無法承受。

所以說,阻礙西安成為首都的,是運糧導致的財政問題,而財政問題的根源則是地理問題。三門峽,是其中最關鍵的一點。


04 鄭州、武漢?


除了西安,常年在“首都備選名單”上的城市還有鄭州和武漢,從地理分析,這兩個城市確實比西安機會大點。

鄭州是中原人口大省河南的省會,就近就是產糧區,還是鐵路線的交匯之處,四通八達。缺點是四周都是平原,無險可守,而且周邊人口過於密集,如果建都在此,恐怕人口將突破6000萬。6000萬人口的城市,是非常恐怖的消耗存在。

武漢則有著不可及的航運優勢,長江江面寬闊,水深平靜,可以從長三角一路逆流而上,同時周邊山河較多,軍事上也可以防守。武漢的主要問題是過於靠南,建都在此,無法輻射到北方尤其是華北平原和東北平原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