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三门峡,西安无法成为首都的地理阻碍

01 迁都西安?


进入21世纪起,首都北京的人口规模迅速扩大,环境恶化,雾霾严重,尤其是房价暴涨后,迁都言论异常火热。

现在可以在网上搜到大量关于筹备迁都的流言,网友们也纷纷凑热闹,洛阳、郑州、武汉、南京,都被大家列为迁都备选城市。

其中有一个城市的呼声特别高——西安。

古代中国历史朝代中,周、秦、汉、隋、唐几个大一统王朝均定都西安,再加上割据或短命政权,总共有十三个朝代建都在此。

从军事角度看,西安确实适合作为都城:深处内陆腹地,远离沿海和国境线,而且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自古都是战略要地。

宋朝之后的几个朝代,虽然西安不是龙兴之地,但统治者们都有过迁都西安的想法。明朝朱元璋曾派太子朱标去三秦考察,为迁都长安作谋划,不过因为朱标早逝未成现实。

清朝晚期,在英法等帝国主义的威胁下,朝中多次议论迁都西安事宜。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的第二条就是迁都西安,他认为:“若夫建都之地,北出热河、辽沈,则更迫强敌;南入汴梁、金梁, 则非控天险;入蜀则太深;都晋则太近。天府之腴,崤函之固,莫如秦中。”

民国和新中国初期,也一直有人提议将西安列为首都,均因各种原因未实现。

问题是西安真的适合作为首都吗?要论证这个问题,得先看看什么原因使西安已经1000多年未成首都了。

02 西安的人口承载力

自唐以后,西安再也没有成为首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无法养活太多的人口。隋唐以前,全中国人口顶峰也未超过7000万人,首都人口最多100多万,对城市的压力较小。

到了现代,人口爆炸使得大国首都需要养活的人口非常多。纵观世界各国的首都都市圈,人口均在3000万以上,包括巴黎、伦敦、东京和首尔。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常住人口为2100万,加上流动人口肯定也在3000万以上。

但据统计,2018年陕西省粮食产量仅有1228万吨,只占全国总产量的2%不到。假定每人每年消耗粮食300公斤,整个陕西也仅能养活4000万人,如果迁都西安后,完全无法承受3000万以上的人口压力。

三门峡,西安无法成为首都的地理阻碍

2017年分省粮食产量

再加上气候、水资源和矿产的制约,西安能承受的最大人口量,据测算不超过1500万,远远不能满足大国首都的条件。

其实自从唐朝开始,人口暴增已经使西安(时称“长安”)不堪重负。初唐时期唐高宗李治和老婆武则天,就因为长安粮食不够,上演了一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双城记”。

李治曾带武则天七次到洛阳办公,每次都要半年到一年不等,最终高宗也死在洛阳。武则天时期,干脆将都城迁到洛阳,取名“神都”,短暂成为唐王朝的政治中心。

高宗和武则天频繁到洛阳办公,并不仅是不喜欢长安的门阀势力,更大的原因是关中平原无法养活庞大的官僚和首都人口。高宗和武则天治下,中央政府的官员数量由贞观时期的不到1000人膨胀到13000人,这些人的亲戚、朋友、奴仆众多,加上长安作为都城的人口虹吸效应,人口规模达到近200万。

首都达官贵人多,每日物资粮食耗费量巨大,就连李治和武则天都无法时时得到满足,所以才不顾劳苦前往洛阳“就食”。

气候的变化也使西安的人口承载能力雪上加霜。从初唐开始,中国的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干燥。给中国带来主要降水的东南季风由于距离递减,到达西北地区时已经微弱,降雨变少,水资源越来越匮乏,从而使粮食产量连年下降。

而中国的主产粮区已经无可避免的转移到东部和南部,尤其是江南,富庶无比,而西北则日渐凋零,所以从宋朝以后,都城再也没法回到长安。

其实这一点不光对西安起作用,对北京也一样。作为通过行政力量强行拔起的都城,北京要养活3000万人,对于环境和粮食消耗也是不可能承受的。

但北京作为首都却安稳,因为相比西安,它有着另外的巨大优势。

03 三门峡-屏蔽关东威胁,也堵塞粮食运输

当地粮食养活不了这么多人口没关系,还有途径可以弥补—从外地运粮。

事实上,北京就是这么干的。为了养活近4000万人口,北京通过海运和陆路从其他区域输血:通过海运把南方粮食和物资运到天津,再由天津沿铁路北上;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的粮食物资则通过陆路交通运到北京,为此,各高速路还专门开辟了绿色通道。

三门峡,西安无法成为首都的地理阻碍

即使这样,北京仍然感到吃力,这也是为什么“迁出北京”甚嚣尘上的原因。

但从外地运粮这一途径,对西安来说却不可能实现。

陆路运输首先被否决。作为地处西北内陆的城市,西安距离中国主产粮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江南地区均在1000公里以上。即使使用陆路中最便宜的铁路,成本也是北京从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运粮的几十倍,更别说公路运输了。而且,自古进出关中就一条道,那条铁路(陇海线)运力有限,根本无法满足上千万人的物资消耗。

再看下水运。我们都知道,交通成本中,水运远小于陆路小于空运,而在水运中,海运又小于河运。北京之所以养活这么多人口,跟它离海近有很大关系。每天,天津港都要会从接纳来自中国南方甚至全球各地的粮食物资,再通过较短距离的铁路和公路运到北京。但距海边1500公里以上的西安,海运注定无缘。

只剩河运了,终于涉及到本文重点——三门峡了。

西安在渭水河边,渭水在渭南汇入黄河,通过黄河—渭水是水运进入西安的必由之路。

其实隋朝统治者已经发现了这一途径,隋炀帝下令修建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关东和江南的粮食运到长安。大运河在开封汇入黄河,但再经黄河运输到长安时,却困难重重。

当时的运输线路是这样的:每年二月份,运粮船从扬州出发,四月到达汴河(淮河到汴梁),此时河浅,水量不足,须等到六月份才能到达运河与黄河的开封河口。这时恰逢黄河丰水期,也无法通航,须等八月份后才可继续运行到洛河,九月份,粮食终于出发驶往洛阳。

历时半年,终于运到洛阳,还差700多里地就到长安了,加油。

但不幸的是,剩下的这700多里,比刚刚走过的2000多里更为困难。

因为三门峡,阻碍了黄河的通航。


三门峡,西安无法成为首都的地理阻碍

三门峡水电站

三门峡,位于河南、陕西交界处,深处崤山怀抱,水流湍急,而且遍布暗礁和抵柱。三门峡的存在,加上靠西的函谷关,将关中平原与河东之地隔离开来,易守难攻,秦始皇汉高祖均以此为根据地,屏蔽关东威胁,安心发展,终成一代霸业。

不幸的是,在摒除东部威胁的同时,粮食运输也被堵塞了。古代造船水平低下,十艘通过三门峡的船,七八艘都会出事,如果想走水路将物资送到长安,必须做好折损百分之八十财产的准备,完全得不偿失。

因此这段路只能选择陆路,成本昂贵无比,唐朝时从洛阳到陕州共300里路程,每运送两石粮食运费就要1000钱,足够再买一石粮食了。

由于三门峡的存在,当人口爆炸后,已经不适合将长安再作为都城。所以从五代开始,开封开始成为政治中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除了后唐定都洛阳,其余的都定都在开封。这是因为开封位于汴河附近,是漕运的中心点,船只可以直接到达,交通运输十分方便。

到了现代,海运兴起,东部城市北京、南京又成为都城,再也没有花落长安。虽然科技的发展使人类有了鬼斧神工、改天换地的能力,却始终无法改变三门峡和黄河的根本状况,直到现代,进出西安也只能通过铁路或公路运输。

而成为中国的首都,至少要负担4000万人口,远离主产粮区的西安,仅凭铁路和公路的运量杯水车薪,价格高昂,完全无法承受。

所以说,阻碍西安成为首都的,是运粮导致的财政问题,而财政问题的根源则是地理问题。三门峡,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点。


04 郑州、武汉?


除了西安,常年在“首都备选名单”上的城市还有郑州和武汉,从地理分析,这两个城市确实比西安机会大点。

郑州是中原人口大省河南的省会,就近就是产粮区,还是铁路线的交汇之处,四通八达。缺点是四周都是平原,无险可守,而且周边人口过于密集,如果建都在此,恐怕人口将突破6000万。6000万人口的城市,是非常恐怖的消耗存在。

武汉则有着不可及的航运优势,长江江面宽阔,水深平静,可以从长三角一路逆流而上,同时周边山河较多,军事上也可以防守。武汉的主要问题是过于靠南,建都在此,无法辐射到北方尤其是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地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