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未來,你覺得中國的課堂教學方式將會產生怎樣的改變?

雲寶英語


未來中國課堂將會發生變化。

在形式上,從聽老師講課變化成跟老師一起互動討論知識;

在內容上,講會結合現代軟件圖像視頻,把內容做的更直觀生動,通過人工智能,把知識碎片化,讓課程可以重複學習,因材施教。

在教學環境上,將由原來的教室講課模式發展成多空間教學(教室課堂+網絡直播課堂+人工智能自學課堂)。

不會再因為請假等原因,錯過授課知識,因為可以通過網絡看錄播,通過人工智能查漏補缺,通過網絡一對一連線老師,詢問不懂的知識。





筆尖課堂


隨著“互聯網+”概念的提出,我國教育教學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應運而生的混合式教學(Blended Learning),將成為未來教育的“新常態”。“互聯網+教育”作為未來教育教學的技術支持,必將帶動混合式教學的改革和創新。筆者2019國培骨幹教師省級培訓,瞭解一點,提出如下看法,不當之處留言點評。

認識混合式教學

關於混合式教學的概念眾說紛紜,但包含兩項共同的關鍵含義:一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強調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知識與能力的習得是學生在主動建構的過程中完成的;二是學習方式是在線學習與線下學習的融合,信息技術的運用成為標誌。簡單地說,一種將在線學習和課堂教學相結合的學習方式。線學習環境有利於學生們突破有限的課堂時間,最大程度地實現互動。

開展混合式教學應該遵循幾項原則

1、堅持以兒童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

對混合式學習的理解必須建立於兒童中心論的哲學觀基礎之上,必須建立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之上。

混合式學習基於網絡的學習平臺,可以極大豐富課程內容,使在線課程成為融合文字、動畫、視頻、探究任務、虛擬實驗等資源的系統化、可選擇的知識圖譜,學生通過在線學習自主確定學習內容,自主定義學習進程,甚至可以通過網絡尋求課程內容的定製服務。由是,在線課程成為開放的情境,再通過線上與線下的協作、會話,實現學習任務的有意義建構。

2、堅持“線上自主探究+線下協作研討”有效融合

在線學習與線下現場學習相融合,是混合式學習有別於傳統班級授課方式的最顯著特徵。在網絡環境下,藉助計算機、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工具,指導學生根據學習目標與驅動任務,開展個性化、自適應學習,讓學生自主確定學習進程,自主選擇課程內容,自主診斷學習效果。這種改變是自大班授課制以來學習方式的最大變革,其優勢是學生建構知識能力與自主解決問題能力得到增強,有利於學會學習、實踐創新兩大核心素養的養成。

但是,完全的在線學習存在不可避免的虛幻色彩,如學生難以聚焦學習主題而使學習低效等問題。所以,面對面的線下課堂學習不可或缺,在教師組織下的聽講與交流研討有利於師生與生生之間的深度互動,有利於學生意志、品質的形成,這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情感需求,是理論與實踐充分融合的最佳路徑。

3、堅持多元化融合提升學習成效

學習方式的混合,不只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學習場域方面的混合,還應兼備多元化追求,如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互融合、不同學科知識內容相融合、在線測評與線下紙筆測試相融合等。

以自主式學習與合作式學習的融合為例,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的學習過程,都應該是兩者共生共建的過程。一方面,在線課程平臺的文本、視頻、PPT等資源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知識載體,而學習平臺所擁有的交互論壇功能,則為合作學習提供了虛擬空間,並且能使合作學習突破時空界限,特別是MOOC或SPOC支持下的學習,其網絡化特徵使群體在線協作學習成為常態。另一方面,在線下課堂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開展已成為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亮點,自主學習是合作學習的基礎,合作學習是自主學習的驅動力。

混合式教學的組織模式

混合式教學發揮了學生在線學習與集體授課的優勢,其教學組織更加靈活多變,也面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這對組織者而言是巨大的挑戰。如果以時間軸建立教學模式,可大致分為先行探索、協作研討、拓展鞏固三個階段。

1、學生藉助學習平臺先行探索

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混合式教學中的在線學習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按照翻轉課堂先學後教的設計思路,學生對每一個新項目的學習,首先可以藉助網絡課程平臺開展自適應學習,因此說這是一個以自主探索為主要特徵的環節。

2、師生在真實課堂中協作探究

在物理世界的真實課堂中,教師的講解能夠讓學生及時獲得新思路、掌握新知識。教師針對課程內容組織的小組合作式教學活動,有利於引導學生高效率地思考、發表見解,通過追問、補問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維,並通過生生互評、教師點評等活動進行及時指導與糾正。

3、學生藉助學習平臺拓展鞏固

課後鞏固訓練是教學過程不可或缺的環節,它是克服遺忘的有效手段。利用在線平臺,可以提升鞏固學習的效果。一方面,網絡平臺上的視頻、文本、PPT等學習資源可以無限次重複使用,有利於學生針對未完全掌握的內容及遺忘內容進行復習,以強化認知。另一方面,教師通過網絡平臺發佈拓展性探究任務及課後練習作業,可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形成性測評。

4、AR教學,人工智能教學輔助系統

虛擬現實是指由計算機技術創建的、反映真實情境的、可體驗交互的虛擬世界,其中涉及四個維度,分別是計算機程序、用戶(人)、現實世界、虛擬情境,構建虛擬現實的目的是用戶通過與虛擬情境交互,進而獲得對現實世界的認知。未來課堂是以全面構建面向未來的教學主陣地“課堂”為目標的教學科研項目,是一套整合軟硬件和雲端服務的教學專家系統,著重突出了個性化學習、強調交互、教學資源豐富、一鍵操控、技術領先和生態健康等新型課堂理念

AR叫做增強現實,很多人也玩過AR,就是手機上裝個APP,對著某個特定物體一照,手機上就能出現三維立體畫面。

這個系統說白了就是給課堂增加一個攝像機,成本很低,把老師上課的場景全程錄下來!可是神奇的地方在於,它在錄製老師上課的同時,還能將老師在黑板上寫的板書進行同步錄製,並且通過人工智能將板書的內容自動提取出來。



結語

混合式教學有多種模式,不同的教學模式適應於不同的教學情境,教學模式的選擇需要“以學生為中心,切實注重實效,滿足需求”。開展混合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去使用在線平臺,不是去建設數字化的教學資源,也不是去開展花樣翻新的教學活動,而是有效提升絕大部分學生學習的深度。


參考文獻:

1.金旭, 朱正偉等,混合式教學模式:內涵、意義與實施要求;

2.朱雪梅 ,《混合式教學 未來學校教學組織的新模式》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題主提出的問題很有前瞻性,無論對於教育者,還是學生家長都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談點自己的一些理解。

一、未來中國課堂將向更加突出立德樹人的教育方式轉變。

教育部已明確提出今後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小學的根本任務,要把德育要求貫穿融入到學校各項日常工作中,並要形成一以貫之的長效機制。對小學低年級、小學中高年級、初中學段、高中學段分別制定了學段目標,規定了五項德育內容。有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在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課和校本課程落實,不得減少課時和挪作它用,還對其它學科融入德育內容做出了規定,並把學生德育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二、中國未來課堂將向探究式教育方式轉變。

借鑑國外STEM教育理念和培養人才經驗,未來更加註重探究式教育方式。對於學生體現在每課要避免只關注具體的知識學習,要求關注學科思想、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如,數學包括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數學運算和數據分析。對於老師,今後課前寫的不是教案,而是學歷案,兩者不同,教案強調老師怎麼教,學歷案是老師怎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如,課前老師制定學歷案,包括如何預習、發現了什麼問題、怎麼想辦法解決。學生經過預習後,發現的問題老師在課堂上引領學生解決。

中國未來課堂將向加強人工智能教育方式轉變。

在信息技術、通用技術、數學等課標中要求學生學習瞭解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處理等內容,培養工匠精神和創意設計能力。比如,高中生大幅提升了在編程、計算思維、開源硬件、網絡空間安全等知識面要求。小學生在選擇性必修的“數據與數據結構”模塊中,要求學會排序、查找、迭代、遞歸等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中國未來課堂將向體驗式教育方式轉變。

目前開始的研學旅行,已經作為正式的教學內容。就是學校組織學生到社會、廠礦、農村等地 ,集中食宿,進行體驗式教學活動。要求有計劃、有時間、有教學內容、有教學評價,並且納入學生成長記錄,裝入學生檔案。還有今後更加規範的學生綜合實踐課,都體現了這種互動體驗的教育方式。




荒野不荒涼


用課堂教學方式的改變來影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這是作為未來人必須要面對的重大的課題。

學與習重心發生重大變化。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將被以學生為中心,以方法為中心,以多重方式的體驗為中心所取代。變教師的教,學生的學為師生共同學習探究,變單一的課堂傳授為多媒體網絡學習體驗,變被動的教為主動的學,變單一的突破為合作式學習。

學習觀念和學習的環境發生了重大改變。課堂已不是學生獲得知識,能力,情感價值體驗的唯一渠道。空中課堂,網絡微課,大數據教學,圖書館索引,素質教育中心集訓,教育基地感悟等,都將會成為學生快樂成長的有效平臺。課堂已不再是教室,而是一種學習的平臺。

這裡還需強化的是,教材的改變將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教材真正成為了例子。而教材的主體將會突出主導性,方法性。而方法作為學習的主導性原則也將進一步被強化,對師生教學相長,對教與學方式方法,教學憑藉和條件等起著重大的導引作用。只有如此,才能規範地進入教學方式的改變當中來。


避暑山莊來客


未來課堂升級我認為大致可以分成幾塊。

第一:線上互聯網模式,目前教師存在的意義其實就是一個演員,學生成績好壞與教師本身優秀與否關係不大。互聯網大鱷把全國最優秀的集中錄製相對應視頻,然後進行推廣。

第二:互聯網模式AI化,可以肯定未來教師行業就是演員,而AI可以在學生幼年期判斷孩子的性格,人格分佈,按照不同的性格和人格,AI來制定孩子培養的方向,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這是傳統教師無法做到的,而未來的教師就是象徵性的AI維護人員。

第三:未來的學習場地,目前學校或者培訓機構是學習的第一場地,而AI在全場景下皆可實行教學,不需要設定在某一特殊場地,如這次疫情爆發AI便可無死角的在家進行教學,無需特意往培訓班。例如學而思,天天樂學。

第四:學生的生涯和發展,由於每一個人都有特殊性和唯一性,AI會提前預判未來從事的工種,進行培養。譬如學生喜歡音樂,那音樂的比重會佔大頭,學生喜歡木匠,那製作的比重會佔大頭。跳出傳統填鴨式教育帶給學生的負面,早早的知道自己的職業發展和生涯方向。


大語文時代和歷史


題主的問題很有探究性,看的出是對教育事業很關注的那類人。整體說來,中國的課堂教學方式經歷了一個由老師教向學生學的轉變。

1.老師教:新課改之前,課堂幾乎就是​教師的一言堂,教師的講幾乎佔據了課堂的45的分鐘。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聽講,跟著教師的思路走,沒有任何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學生雖然學到了知識,但能題主力、情感方面沒有明顯提升。

2.學生學:新課改越來越重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強調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引導學生的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多種多樣的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充分讓學生參與進課堂,鍛鍊學生的綜合能力。

但是很多事情往往矯枉過正,很多時候在強調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時候卻忽視了教師講授作用的發揮。特別是有些公開課、優質課,一味追求學生作用的發揮,結果上成了表演課、假課。因為有些問題即使通過學生的合作探究也是無法解決的,這時就要讓教師介入發揮作用。

總結來說,我認為未來的課堂教學方式將更加的理性,將教師教與學生學更加合理的結合,既不是以前的一言堂、滿堂灌,也不是完全放給學生、撒手不管。正像我們經常說的教師有所講有所不講,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學情、地區實際去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而不是千篇一律。



三石學堂


在過去的課堂裡,一張黑板,一盒粉筆,一個老師,就可以完成一節課,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躍進,中國課堂的教學方式也會隨著科技的發展變得和過去大大不同:

雙師/多師模式--授課方式的改變

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5g技術普及,越來越多的教育機構採取了雙師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兩個教師各司其職:

主講老師可以專注於知識內容方面的開發,保障內容質量,同時利用在線直播手段,讓名師資源共享和複製;

副講老師一方面可以根據課堂學員進行個性化管理,同時也可以更好的維護課堂秩序,更專注於學生的應用能力、答題能力和個人學習成長;

未來發展:

個人認為,中國的教育會逐漸改變現有的“填鴨式教學”“題海教學”“應試教育”等傳統教育理念,更多的會效仿西方開展“全面素質教育”“學習能力培養”等更現代化的教育理念;雙師/多師模式,可以讓“學科”與“管理”完成拆分,“班主任”的角色也許在未來將會變為:專注於孩子的成長和素質教育的“角色”,更加專注於孩子的心理健康,人格成長,專注於家庭和父母的溝通,這樣的方式,無疑是更加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和發展的。

“魔法”教學--課件水平的改變

在過去的課堂裡,黑板和粉筆是傳授知識的主角,但是現在不同了,越來越多的課堂上出現了大屏幕,越來越多的教師運用PPT和視頻製作課件,3D建模與動畫結合,讓晦澀難懂的理科知識變動生動起來,孩子在學習中可以獲得更形象更客觀的演示,對於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有著非常好的效果。

(例如下邊這個關於熱電廠運行原理的視頻)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aece0546ad41467aa349eb86b822a6a8\

查爾維的教育思考


現在線上直播或錄播形式教學已經興起,以我瞭解到的目前。不止學而思,新東方,好未來,高思都推出了自己的線上ar課程,可見多媒體全方位有互動有體驗式教學是主流。

首先,傳統教育模式師生之間互動性較差,學生興趣不高,學習積極性也不強烈,全靠自主學習,而現在直播課程注重學生體驗感,參與感,互動性強,孩子積極性和趣味性大大增強,通過生動的遊戲或趣味問答和觀看興趣視頻增強孩子記憶力,自主學習能力也會更強,尤其是課程中及時動腦動手的參與讓孩子可以學的更快。

其次傳統教學模式單一,時間固定,需要面授解惑,而線上課程可以隨時觀看,錯過一次也不用擔心,答疑解惑有時一個助教就可以完成。老師需要在線上平臺備課選擇教材,還可以隨時觀看孩子表現,關注每個孩子的學習情況。

所以我覺得未來的教育模式肯定會逐漸從傳統到新媒體的轉變,只是時間問題。大家覺得呢?


丫丫媽日常隨筆


未來,中國的課堂教學方式將由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

我國傳統的教學方式,本不是現在的課堂模式,孔老先生教學時,大家圍著教師坐成一團,先生拋出論題,然後啟發,學生自由發言,先生逐一評點。體現了一種民主的教學氛圍和討論的課堂教學方式。即使發展到後來的私塾教學,也不是教師佔據課堂的中心,也是由學生的讀和悟,教師的重點點撥構成。自從誇美紐斯提出了班級授課這教學模式之後,才出現班級授課的形式。解放之後,我國完全照搬蘇聯的教學模式,逐漸定型了我國特有的課堂教學模式。再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這種課堂教學模式逐漸演變成今天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方式。

其實,無論教育工作者,還是教育領導者,都看到了今天課堂教學方式的弊端,都大力提倡課堂教學改革,要求由教師的教轉為學生的學,提出了自主式學習、合作式學習、探究式學習,但受高考的影響,收效甚微。很多改革者的公開教學,雙邊活動很熱鬧,教師表演很精彩,但仍然沒有從學生的學上下功夫,仍有作秀的嫌疑。

有人會問,現在科技這麼發達,現代信息技術能否改變課堂教學方式?基於人工智能的互聯網教學能否代替人工教學?課堂教學還用得著老師的教?我覺得老師課堂教學的方式不可被取代,現代信息技術、互聯網教學只是一種補充,一種輔助教學手段。老師在課堂上不僅僅只是知識的傳授,還有與學生心靈的交流,對學生智慧的啟迪。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品德的教育,價值取向的引導,人生觀的啟迪,健康人格的培養。這些東西與教學知識相互滲透,只能根據教學內容,根據學情因材施教,互聯網教學做不到。有人會說,一對一的互聯網教學模式可以做到,但諾大的中國,數以千萬計的學生,互聯網都能做到嗎?

學生的學,關鍵在於教師的導。教師從備課開始,就要轉變以講為主的教學方式,設置情景、設置問題、設置課堂討論的形式、估計學生討論可能出現的偏差,怎樣糾偏,引導學生的討論迴歸到課堂討論的內容等。這種備課是一種動態式的備課,要求教師不僅要吃透教材,還要“吃透”學生。課堂上,教師不是演員,而是導演;教師不是運動員,而是教練。教師的教案就是導演的腳本,教練的訓練方案。

學生的學,還要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由組織教學,複習知識,導入新課,講授新課,總結知識,佈置作業等傳統教學模式,轉向學生學的課堂結構:設置情景、引入課題、討論互動、意義建構。至於學生反饋、知識網絡、作業佈置、課外探究完全可由信息技術或互聯網代勞。

我在國外的學校也聽過課,也接受過他們的先進教學方式,我想,他們今天的課堂教學模式,也許就是明天我們的課堂教學方式。





名師聊家教


還是以學校課堂為主,互聯網、智能硬件這些東西都是拿來輔助教學的,確實比黑板上呈現板書,要高效率。很多人所預言的,網絡教育替代學校,幾乎是不可能的。學校教育給人們所提供的外界自控力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是有目的的社會性活動,對人起到導向性、約束性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