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亞歷山大如果沒有走錯路,直接殺進當時的中國,當時的中國能抵擋住馬其頓方陣嗎?

餘八百


亞歷山大當時來中國,可能會被打得滿地找牙,因為我們基建從古代就一直搞的好。歷史有時候特別有趣,每次西方興起一個軍事強權的時候,中國這片地方會同時有另外一個強權與之對應,然後保護我們不會斷掉文明傳承。

羅馬帝國興盛的時候,我們是偉大的漢帝國;阿拉伯帝國四處擴張的時候,我們的唐王朝也是強悍異常;後來俄羅斯到處兼併土地,努爾哈赤家的子孫和其他革命先烈們先後站出來保家衛國,這就是中國。


亞歷山大在西方是無敵的統帥代表,他當年要進軍來中國,第一個要面對的對手就是橫掃六國的虎狼之師秦國。


亞歷山大所處的時期,正是中國的戰國中期,當時戰國七雄沒有一個是省油燈,就馬其頓方陣那種死板的戰術,七雄中任何一個國家都能沒有壓力應對,更何況是七雄中軍力最強大的秦國。

亞歷山大要來中國,首先要選擇進軍路線,最方便的路線是從西北一路進軍,順著河西走廊進入關中平原然後出函谷關進入中原,一路上首先要打通蕭關和隴關。


面對這兩座雄關,馬其頓方陣還有什麼用處,長矛能把這兩大關卡戳垮嗎?秦軍都沒必要出戰,就在城牆上站在看那些外國人就好,等所謂的亞歷山大軍團後勤跟不上,出去再打落水狗好了。


中國人喜歡依地勢修城牆雄關,這個東西能長久保護自己;西方人沒這個習慣,所以他們的國家和文明沒法長久傳承。

在西方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馬其頓方陣,面對中國的城牆雄關,他們根本沒有辦法,因為他們根本不會想到這個世界上有這樣喜歡搞基建的民族,所以他們沒有對應的戰術來破解。


在平原上,馬其頓方陣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攻擊方式,但是戰爭不是流氓鬥毆,沒必要搞什麼對面單挑,方陣在平原攻擊厲害不意味著它能同時打破城牆。


所以歷史上,只有北方的遊牧民族可以南下中國,西方的敵人一直打不進來,就是因為我們從古代起,基建就搞的好。


西山講歷史


這個問題很有趣。假如亞歷山大的部隊向東順利進入中國境內(忽略西域小國),那麼他會被分分鐘按在地上摩擦,因為他首先遇到對手是秦惠文王和變法之後的秦國。

亞歷山大:公元前356年——前323年,最遠打到了印度,前326年因疫情嚴重官兵厭戰而撤軍。秦惠文王嬴駟:公元前356年——前311年,於前325年正式改元稱王。假設前326年沒有疫情亞歷山大也沒有撤軍,而是繼續往東進軍,我們根據這個時間背景來設想一下。

公元前326年10月,亞歷山大率軍繼續東進,經西域,可能會於前325年到達中國境內(不考慮氣候因素造成的非戰鬥減員),過河西走廊,最先逼近秦國隴西之地。孤軍深入乃兵家大忌,此時亞歷山大軍隊長途跋涉,補給困難,人困馬乏,還不確定西域諸國是否會背後偷襲,而且對腳下的土地和人民一無所知,他們還不知自己將要面對的是鐵板一樣的秦國。
公元前337年嬴駟即位,繼續遵循商鞅之法,之後平定復辟勢力,鞏固政權,秦國政局穩定。前329年秦國完全掌握河西之地,實力大增,且時常兵出河東侵擾魏國,魏國被逼遷都,秦國東邊的壓力大大減小,東邊暫時安全。前325年,嬴駟正式稱王,史稱秦惠文王。此時秦國文臣有張儀,武將有樗裡疾、司馬錯等名將,國內安定,士氣高昂,秦軍數量龐大訓練有素隨時能戰。而且隴西是秦國祖先之地,是秦國發跡之地,秦國十分重視,邊境守軍一旦發現異樣就會上報,秦國迅速反應,不出幾日增援大軍就會抵達隴西,與亞歷山大軍隊碰面,秦軍只需以逸待勞,無論是人數、裝備、戰法、補給、動員還是戰場環境都完勝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

雙方終於碰面了。變法之後,秦軍戰力強悍,天下呼之為“銳士”;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橫掃埃及,波斯和印度,實力也強大,兩強相爭究竟誰更強?結果可能比較搞笑,因為馬其頓方陣根本不夠秦軍塞牙縫的。

馬其頓方陣編制跟現代軍隊相似,通常64名重甲步兵組成一個排,128人組成一個連,256人組成一個營,1024人組成一個團,4096人組成一個師。初級方陣是自成體系的多兵種作戰部隊,它除了一個師的重裝長矛步兵外,還包括(在滿編的情況下)2048名輕裝盾兵,1024名輔助兵和一個1024人的騎兵團,總計8192人。每個聯合方陣由四個初級方陣組成,約32,000人。這就是亞歷山大典型的遠征部隊的編成情況。我們估算亞歷山大到達中國境內的人數撐死了不超過5萬(巴爾幹半島不適合大面積農耕,養不活太多的人口),對於動輒十幾萬、幾十萬大軍的戰國七雄來講,這點人數實在是有點寒酸啊。

那麼其戰力如何呢?馬其頓方陣以重步兵為核心,作戰時排成很長的橫隊,縱深16人,士兵之間有較大間隔,長矛通常有3到4米長,方陣頭上4至6排士兵的矛頭對準前方,後面各排士兵握矛的姿勢有的傾斜,有的垂直於地面,以堅固的密集矛陣跑步向前推進,十分凌厲,與騎兵配合更是威力巨大。為了保護側翼和後方,戰鬥開始前輕裝長矛兵在方陣的後面排成縱深約8人的橫隊,而輔助兵(大部分是重步兵的勤務兵和糧秣徵收員)則在方陣前面排成散兵橫隊,兩翼配置騎兵和一定數量的輕裝長矛兵。

但是這種陣型有不少缺點,比如防禦面太窄、不夠靈活,步兵的武器太依賴那長得離譜的笨重的長矛,而近戰武器只有短得可憐的青銅短劍,且無法迅速調轉矛頭防禦側面、後面,而兩側的輕裝輔助步兵防禦力根本不夠,一旦前三排的士兵敗下陣去,或者敵人從側翼包抄,兩翼根本就抵擋不住,敵人衝入陣中,那麼陣中的主力重裝長矛兵只能任憑敵軍持劍砍殺;再比如,方陣配備的盾太小,無法有效防禦密集箭陣的打擊,所以無論是輕騎射兵,還是步射集團,只要能驅散兩翼的輕步兵,列陣的長矛手幾乎是任憑射殺;再比如,方陣本就十分密集,過長的長矛不利於疏散,一旦遭遇混亂,群龍無首,就會發生擁擠踩踏造成大量傷亡。


那秦軍遇上馬其頓方陣會怎麼處置呢?我覺得秦軍會把亞歷山大他們玩死。

如果打伏擊戰,秦軍完全可以誘敵深入,憑藉對戰場環境的熟悉提前埋伏好,藉助有利地形居高臨下、守株待兔,把敵軍分而化之、各個擊破。馬其頓方陣很難做到有序疏散的,密集的方陣一旦遭到集火打擊,會更快地被消耗殆盡。

如果要打陣地戰,秦軍步兵有大規模步射集團,充分發揮強弓硬弩射程遠威力大的優勢(秦國的箭鏃實現了標準化生產,秦國關中產竹,箭矢供應充足),先來幾陣密集箭雨遠程消耗一波,秦國的箭雨一度令山東諸國膽寒,而馬其頓方陣對此更加無解,只能一批一批地被射殺,銳氣先就被打掉了,在驚慌失措中也會有大量士兵被擁擠踩踏致死。在步射集團遠程消耗敵人兵力的時候,秦軍的騎兵可以從側翼包抄,先解決馬其頓方陣側翼的輕裝騎兵和盾兵,幾輪衝鋒殺入陣中亂砍亂殺,秦軍騎兵戰術嫻熟,秦劍如同開掛一般的修長,冷兵器時代一寸長一寸強。騎兵衝鋒過後,步兵結陣穩步推進,推進的同時射手持續射殺敵軍,秦軍步兵大量配備青銅戈,長度、重量適中,可以刺、勾、啄靈活運用,攻擊方式比馬其頓長矛更加多樣;也有少量的長矛兵,不過矛的長度應該比馬其頓的更長(從兵馬俑坑中考古人員發現了長達6.3米的長矛柄遺痕,加上矛頭幾乎有7米長)。秦軍的兵種配合是很到位的,不動則穩如泰山,發動則是狂風暴雨。


戰爭在中國是一門藝術,春秋戰國征伐頻繁,各國都把戰爭玩出了花兒來。把亞歷山大的軍事素養放在當時的中國來講,可能就是個青銅。他的那一套戰術戰法,放在他自己的世界可能還行得通,要是放在戰國時期的中國可能活不過一集,環境不同,形勢不同而已,就好比有人問這樣的問題:自然狀態下獅子能否打得過老虎?但自然狀態下兩者根本不會相遇,關於答案我們也無從知曉。歷史沒有如果,我們也不知道兩軍真的相遇會怎樣,因為他們畢竟沒有相遇,我們做的只是假設。


大地瓜小地瓜一塊錢買


既然大家都認為大秦必勝,那俺來說點大夥兒不愛聽的[呲牙][呲牙][呲牙]。當時還沒有中華民族這個概念,七國也不是什麼民族國家。按照咱們國家的優良傳統,向來是內鬥大於外侮。別看七國平時打的不分伯仲,要是亞歷山大來了,我猜是這樣,三萬大兵在秦西境叫囂,吸引秦國主意。此時,六國定會藉機伐秦,何況歷史上六國攻秦便是在惠文王時期。然後秦軍主力來函谷關禦敵,赳赳老秦面臨中外夾擊[捂臉][捂臉][捂臉]。我們設想以下兩種場景。1,老秦人無瑕顧西境,導致亞歷山大破城佔領河西,屆時,無數人投降作偽軍……2,秦人與亞歷山大割地和談,亞歷山大答應與秦人共同在函谷關禦敵……

綜上,都是俺在瞎扯淡,畢竟大家還是希望看見團結的中國人,俺也就是結合一下國人的尿性瞎說兩句,各位看個樂呵,哈哈哈


剪子理


這麼說吧!歐洲所謂的大帝到中土來充其量不過是個參將的兵力!不說裝備,光人數就不值一提!歐洲打仗基本是百十人的戰鬥,千人以上都叫大戰了。亞歷山大為什麼叫大帝?因為他有三萬步騎。中土一個小小的趙國快滅國時都能組織起40萬兵力,歐洲人過來根本不夠看的。假設現在還是冷兵器時代,拋開補給的問題,種花家可以統一藍星,而且沒有之一!比之現在的鷹醬強的不是一個數量級!





紫微天帝


這個是沒有發生,且永遠不可能發生的事。

既然提出了這個問題,那就是要靠作者的想象來給雙方安排了。

這事我站中國,我認為亞歷山大必敗!

咱們不說什麼走沒走錯路,亞歷山大直接帶著軍隊來了,衝進了戰國時代的中國。咱們不論這幾個國家會不會聯合起來對付外來敵人。

單來說說首當其衝的秦國。

亞歷山大肯定是會從西邊殺過來,所以地處西邊的秦國自然會是第一個迎接敵人的。就不說秦國還沒有到秦始皇時代,就是嬴泗時代,亞歷山大都不是其對手。

我認為亞歷山大有三敗

第一敗:長途跋涉

亞歷山大長途跋涉而來,軍團作戰,最重要的就是補給問題,亞歷山大同樣也面臨著這個問題。

我們假設他沒有這個問題,途徑的地區都像他臣服。

但是即便這樣,士兵的精神也會有很大的影響,長期遠離家鄉作戰,思鄉是一回事。另外每天看著自己的夥伴在自己的身邊倒下,心理承受也會到達極限。

而且,長途作戰,士兵損失卻得不到補充,加上士兵的精神狀態,這就是亞歷山大的第一敗。

第二敗:萬水千山的阻隔

要想到達中原國家地區,即便是地處西邊的秦國也需要亞歷山大翻越崇山峻嶺才可以到達。

無論是喜馬拉雅山脈或者是西藏高原,亦或者是新疆沙漠地區。

這對於外地人來說,又是大兵團作戰來說,未等過去,已經犧牲一半左右的士兵。

惡略的天氣,體力的透支,水土的不服,都是亞歷山大兵敗的原因之一。

所以,這是亞歷山大的第二敗。


第三敗:對手強大

即便這個時候,亞歷山大歷經千辛萬苦來到了河西走廊,準備來一個俯衝,和秦軍進行交戰。

這個時候的秦國戰鬥力,雖然沒有到達頂峰狀態,但是也可以說是非常強大的。

有敵人來犯,不管你是誰,刀劍早已準備好。秦軍一個弓箭陣過去,亞歷山大損失三分之一的有生力量,剩下的再來一個集體衝鋒,可以說基本必敗無疑了。

我相信,在前兩個因素的影響之下,亞歷山大在秦軍的鐵騎之下,堅持不了五個回個。

所以,不管這個仗怎麼打,亞歷山大都是必敗。


觀復一鑑


亞歷山大在統一希臘全境後很快發起東征,時間在公元前334-324年左右。先後蕩平波斯帝國和兩河流域,最終打到印度,建立起了一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亞歷山大帝國。但由於當時人們對世界地理認知非常有限,加之橫亙在期間的喜馬拉雅山和廣袤的隔壁大漠,所以東征到了印度戛然而止,他可能根本不會想到,就在不遠的旁邊,還有當時世界上最偉大文明中的另一箇中心。若是亞歷山大東征打到我國會如何?我覺得答案很顯然,必輸無疑。

亞歷山大作為西方的一個時期統治者,一位英勇善戰之輩,算得上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他在馬其頓王朝幾年的整頓之後就開始出征波斯並且以少勝多擊敗了波斯,雖說他在征戰的過程中不免有點困難,但是也將波斯王朝征服了。其實他也東征過,甚至將印度整個國家給征服了。

亞歷山大東征時間是公元前334到公元前324年,此時我國正處於戰國時期,而從西邊來的亞歷山大,最有可能碰到的國家就是秦國。

因為亞歷山大打到印度的時候,是公元前326年,這個時候我國正處於戰國時期。如果亞歷山大繼續東征到中國,那麼亞歷山大將會在陝西這個地方碰到秦國,當時的秦國早已完成了商鞅變法,統一了大後方,正是國力強盛之時,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和最恐怖的國家,可以動員的兵力高達50萬。而據史料記載,亞歷山大的遠征軍人數還不到5萬人。

在中國戰國時代,亞歷山大同時期有很多中國的優秀戰略家軍事家。比方孫臏、孫武、韓非子、鬼谷子等等。魏國的武卒、齊國的武術之士、秦國的鐵騎也都能輕而易舉剿滅亞歷山大部份兵士。亞歷山大的馬其頓部隊交戰時採用的是龜陣,就是用盾牌圍住自己,然後步步推進。騎兵只有少量。

與秦國碰面的話,基本上一觸即潰,秦軍的部隊規範化,層層級別的執行力,包括裝備都優於馬其頓。更別提人數碾壓。

所以說,是必輸無疑。






這是阿花啊


這個問題恐怕很合蜜汁自信的歐洲人的胃口,但是事實可能會讓他們絕望。

我無法肯定如果亞歷山大真的來到七雄鏖戰的中國是否還能延續他的神話,因為歷史不容假設,所以想通過兵力兵器或是戰略戰術來尋求答案都是紙上談兵。但我們不妨換個思路:

亞歷山大之後不長的時間,中國歷史進入大漢王朝。公元91年(好像是吧),大漢王朝在與匈奴的戰爭中大獲全勝,南匈奴俯首稱臣,北匈奴倉皇逃命,並從此消失了近三百年。北匈奴再次出現就是在歐洲,同時出現的是歐洲人深入骨髓的恐懼和屈辱。這些匈奴人中的最傑出的代表就是有著“上帝之鞭”之稱的阿提拉(對,沒錯,就是《博物館奇妙夜》中的那位老兄)。時至今日,“上帝之鞭”仍然活在歐洲人的心中,當然,這並不是因為崇敬,而是因為恐懼。因何恐懼?被幹怕了唄!

那麼,一個被中國人幹怕了的種族(至少沒見過他們再敢東顧了不是嗎),又把歐洲人幹怕了,可見歐洲人吹噓的無上戰力的成色如何了。再說直白點:冷兵器時代的歐洲人只能算是中國人手下敗將的手下敗將而已,真不知道歐洲人和慕洋犬們對亞歷山大的自信從哪兒來的。


詩酒趁年華139929414


大家都回答的太多了,給你來個簡單明瞭的,小亞想來中原唯一通道河西走廊,大家腦補一下漢武帝是怎麼打通的河西走廊,是霍去病的小規模騎兵走的奇襲路線,為什麼因為河西走廊就是個盆,其中必經扁都口這是一個咽喉,小丫的方陣就成了曹操的聯營。往後再看小一千年隋煬帝楊廣開世界第一次世博會帶著西征大軍過扁都口官員隨直接凍死一半,所以中原的西邊不是那麼容易進入的,再回顧一下當時亞歐的武器實力,小亞和七個葫蘆娃比買就是過家家!所以小丫是祖上冒光了!


Andy46796311


我們最早的戰國就用方陣,沒有戰爭藝術水準,後來放棄了。歐洲後面也放棄了,方陣到中國會死的難看。沒馬登騎兵沒那麼大優秀,他們人數又少,真不夠我們打的。

不信看來幾百年後,被漢朝趕跑的匈奴人,橫掃歐洲,這個時代戰爭比較,亞歷山大不堪一擊,真不是吹的。

商朝時期,幾乎滅掉世界所有古文明的白種人,到中國地盤來,婦女女英雄擊垮了他們,把俘虜抓來祭祀祖先,祭祀上天。

這時代來了就好,中國後面沒那麼多內戰了,印度早屬於我們中國。




蔣子兮3413


如果告訴秦始皇,西邊有一夥金髮碧眼的東西,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現在的歐洲人應該只活在山海經裡了[捂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