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自己讀書”Vs“聽別人講課或講座”哪種方式更容易提升自己?

點我知天氣


就此問先做一個前提假設,假設:“書”的內容與“講座”的內容等質量,提升是“獲得認識”和“實際應用”兩個指標。就相對容易作方式上的比較。

“自己讀書”方式:書中記述內容需要“讀者”自身先完成分解,再完成歸納,最後得出結論。經濟投入低,時間投入高。

“聽別人講座”方式:表述內容由“演講者”完成分解,歸納,總結三階段,併合成全過程。經濟投入高,時間投入少。

如不考慮經濟投入,重點在“容易提升”為目標,相對而言,“聽別人講座”的方式獲取效率高。


人笨就守拙


這個是因人而異,我是樊登讀書會的會員,我相信樊登一定是自己讀書的,他的閱讀能力太強了,座飛機從北京到上海就能讀完一本專業書籍,然後就可以給別人講,有這般能力誰還聽書呢?而我愛讀書,確走個閱讀能力不強的人,當年《從0到1》多少大老熱推,不讀完實在都不好意思,但實在太枯燥了,硬著頭皮讀完,也不得要領。聽了樊登講書之後,我很快就掌握了精髓。我想對大多數人來講,聽書是個提自己的好辦法。就一般人閱讀的速度,一多兩本書就不容易了,而我現在在得到APP每天聽本書,再加上樊登讀書會上聽書,每年聽書不少於300本,這是之前很難達到的量。對其中感興趣的書還會重聽三至五遍,還會研讀一兩本。聽書給我展開了一個更大的世界。


西嶽之巔


“自己讀書”VS“聽別人講課或講座”,哪種方式更容易提升自己?一般說來還是後者容易一些,但也不是絕對。這要看你的學習基礎、自學能力、學習方法、學習條件等情況。

一、兩種學習方式,前者是自學,後者是跟著老師學。正常情況來說,應該是後者更容易一些。

二、“自己讀書”這種方式對有些人來說,也能容易提升自己。

1、這種學習方法的好處是:自己佔主動,自由度較高,選擇性更大;不利的方面是:沒有老師當場指點,主要靠自學、靠查閱資料或主動請教別人解決疑難問題。

2、這種學習方式,適合人群是:學習基礎較好,學習得法、自學能力較強,自覺性、控制力較強的學生。

3、適合人群選擇了這種方式,應該能容易提升自己的。

1)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有選擇性的靈活學習,自己會的一筆帶過,自己感覺難的重點學。這樣更容易節省時間,加學其他更多的東西。

2)感覺難的或不會的,完全可以靠自己靈活的學習方法、較強的自學能力通過查閱資料或依靠自己較好的學習條件主動請教別人來解決。

4、學習基礎差、自學能力弱、自覺性和控制力差的不適合選擇這種學習方式,一旦選擇,效果肯定不好。

三、“聽別人講課或講座”,這種學習方式對有些人來說,也能容易提升自己。

1、這種學習方式的好處是:有老師授課,可以現場請教老師和同學,有人管著,有同學陪伴;不利的方面是:老師佔主動,需要跟著老師的授課思路走,自由度小,需要完全按照老師安排的節拍走。

2、這種學習方式,適合人群是:學習基礎不太好,自學能力不太強,自覺性、控制力不太強的學生。

3、適合人群選擇了這種學習方式,也應該能提升自己。

1)有老師授課,克服了學習基礎不太好、自學能力不太強的弱點,有不會的可以現場請教老師和同學。

2)有紀律約束,克服了自覺性、控制力不太強的弱點,逼著自己遵守學習紀律。

3)完全有條件把老師講授的知識學好。

4、學習基礎較好、自學能力較強,自覺性、控制力較強的學生不適合選擇這種學習方式,一旦選擇了對學習不利。

不同的學習方式對應不同的人群,只要選對學習方式,都能容易提升自己!

我的看法與你一樣嗎?請批評指正!


笑看風雲淡坐看雲起時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所以說聽別人講課和講座的收益一定比自己讀書獲得的收益多的多。但是有的時候別人講的,不一定符合你自己的思想和思維。所以,在我們聽了別人的講課和講座以後,還是需要自己去了解一下具體的內容,然後再結合自己的思想去理解具體內容。

如果想提升自己,我們可以先從聽別人講課和講座開始。學習他們是如何來看待問題的,將他們學習的方法學會。

我們學會了他別人優秀的學習方法,再按照我們自己的需求去尋找相關的書籍進行學習。這樣的學習過程,效率會更高一些。當我們自己學習的時候遇到了問題。再去請教一些相關的高手,這樣我們進步會更快。

無論是聽別人講課或者講座,還是自己讀書。我們都要掌握學習的方法。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才能夠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讓我們快速的提升自己。

我是鴻寶,一個全職自媒體人。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請幫我點個贊,謝謝!



鴻寶


還是借用孔子那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自己讀書不是不行,而是會存在一些問題,自己讀書時間久了,可能會完全沉浸在“自我”的世界,失去了我們讀書最重要的一個目的:與人溝通。所以我們要適時的聽取一些別人的講座,然後結合自己所讀的,進行理解消化,從而快速提升自己。如果想更好的提升自己,自己讀和聽別人講,二者缺一不可。有時我自己看書的時候,雖然理解了某個問題,用起來也沒問題,當聽別人講的時候,可能一句話,就讓我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麼回事,不僅讓我更深刻的理解了問題,還讓我學到了看問題的方法。自己讀就好比上課提前預習,聽別人講那就是老師講課了,預習可能會有疑問,聽完課可能消除了疑問,如果我們不預習,直接聽講,可能也能明白,但是肯定會理解沒那麼深刻,時間長了還可能會忘記。所以我們既要自己讀,還得聽別人講。



PLC愛好者


按照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對於任何一個問題,不可孤立看待,此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而已。

“自己讀書”VS“聽別人講課或講座”說白了都是一種汲取知識養分的手段,對於不同年齡段的人群、不同專業的人士當然應該會有不同的選擇。

如果喜歡考古,喜歡文物,喜愛中國古典文化,對於一個初學者,自然是對其中的奧秘知之甚少。“聽別人講課或講座”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別人講,自己豎耳聆聽。演講者或傳授者的音容笑貌,演講者的肢體動作,都可能化作接受者知識奧秘的一部分。通過聲音感官接受知識,感受教化,何嘗不是一種精神的慰藉?我想,也會有善於聯想,樂於求學的人,把老師,或傳授者,或演講者的聲音幻想為一種天籟之音,沉迷其中,不甚歡喜呢。

因此,在專業層面的知識領域,需要有引路人,有領路者,“聽別人講課或講座”應該是一種不錯的知識獲取方式。更有甚者,“聽別人講課或講座”有時會是唯一的方式。

一個初降人間,嗷嗷待哺的嬰兒,在生命的初始階段,其認識世界萬物的手段確實有限。通過觸摸,僅僅限於自己的媽媽、爸爸或最親近的幾個人而已。其獲取知識的通道,大部分則只有通過聽覺來完成。這時,除了聽別人講,除了用耳朵聽,還能有什麼好的方法呢。當然,也有生理缺陷,失去視覺而勤奮好學者,“聽別人講課或講座”更是一種福祉了!

話說回來,對於我本人,更傾向於“自己讀書”。

首先,自己出身科班,有一定的興趣愛好,有一定的文化素養。“自己讀書”完全可以天馬行空,我行我素。軍事、政治、藝術、文化、歷史等等,自己可以順手拈來,不需要受限於他人的思想圍城,也不願意受限於他人的知識禁錮。為什麼?因為,任何個人(除非造詣頗高的大師)的知識來源,第一手,都是書!因此,自己選擇,自己來讀,自由度空前的大!何樂而不為呢。

聽別人講,給人的感覺,好像是一個嬰兒,在咀嚼別人嘴裡的食物殘渣,來幫自己消化。在思想意識領域,聽別人講課,某種程度上是在接受他人的觀點、思想或意見。這對一個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的人而言,造成的影響,很難“更上一層樓”。

所以,中國的古代先賢們,已經為我們這些兒孫們選好了汲取知識的途徑,那就是採取中庸之道,因人而異,不可偏激,適合即可。

個人觀點僅此而已。

                                                                                                    

                    


中原一隻鷹8


聽別人講課就想上課學習一樣,可以節約自己很多的時間,但是聽課要有目的,就是為什麼聽課?要解決啥問題?然後在聽課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沒有目的的聽課是沒有什麼用的。學習就是為了應用,沒有任何目的的學習和聽課,時間長就忘記了,等於做了無用功。自己讀書也是同樣的道理,沒有任何目的讀書和摘抄大多數都是無用功,只有有目標的讀書才有意義。


蔡軍東


不能夠說哪一種更有效,只能說哪一種方式更適合你 。教育本身沒有固定方式的,學習的方法也一樣,沒有固定的模式。

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所以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長處,每一個人有每個人獨到的見解。同樣的問題,你的見解是正確的,別人的見解也不一定錯,所以集百家之長才是提升自己的硬道理。

像你提出的這三種學習方式,為什麼不把它們整合起來呢?

你自己先去讀書,然後自己去理解,這只是你自己的理解,並不見得全面。在帶著你自己的見解和疑問去聽別人的課,或者講座,這樣的話,也許你得到的見解更好,對你更有幫助。

如果你先去聽了別人的講座,或者別人的課,再來自己看書學習的話,有可能你在看書的過程,過程當中又產生了與他們不同的見解,這個時候你就更加疑惑了,到底誰的正確誰的錯誤?又得花時間去等他們開課,或者開講座,這無形中既浪費你的精力,又浪費你的時間

所以我個人建議是先自己讀書或者學習把在讀書過程中的建議和疑問收錄下來,然後再去聽他們的講座,或者他們講的課。

在聽他們的講座,或者他們的課的時候有可能產生了與你不同的見解,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去跟他們一同探討,也許會得到新的知識,避免了浪費時間和精力,同時也好了你個人的知識水平。我是向先生,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得到你。





向文章


自己讀書更有利於向“靜、精、專、深、通透”的進軍,聽講座向別人學習,更有利於見識廣博、大開眼界、醍醐灌頂、頓悟菩提、激發靈感、昇華跨越、跨界突破……。在修煉實踐中,不宜偏執一端,當兼容幷蓄、自讀自渡自成長與他渡相結合,如此,方可更加快速成長。尤其是通過個人努力達到一定瓶頸期時,打開自我的窗戶,多呼吸一下來自他人的新鮮空氣,多增強能量、增加思想精神的新鮮氧氣大有裨益。

讀書人萬不可關起門來自成一統、妄自尊大,“山外青山樓外樓”“外有山人外有人”,固步自封,無疑是自絕於社會,夜郎自大。這是從態度方面講是這樣。

從利益角度來講,一己之識終歸侷限。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從效用、效率角度來講,別人說的再好、再精到,終歸是別人的功力。聽者若無悟性和用心,聽得再多也是枉然。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也沒見你把黃河帶回家?更常見諸多外出考察者,看到聽到別人的成功經驗、高深“道法”時熱血沸騰,恨不得立馬仿效付諸實施,殊不料,不消三五日即忘到了九霄雲外,即便真有照搬試用的也常常水土不服,畫虎不成反類犬。以此可見,許多事情,還是自己才靠得住。

凡事物極必反,不偏執就好。“適”與“度”而已。“適”,合適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度”,把握分寸,恰好即可。哪裡有什麼一定的好與不好。








淡定陽光


從大腦的功能來分析,聽講座的效果會更好,記憶更牢!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左腦主要負責邏輯、語言、數學、文字、推理、分析等,而右腦主要負責圖像、音樂、韻律、情感、想象、創造!而右腦對信息的儲存量是左腦的100萬倍,不但記得快、記得多、記得牢!而自己閱讀明顯使用左腦多,而聽講座用的是右腦!當然效果會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