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宋朝之前還沒有鐵鍋,那古人是怎麼做飯的?

微影悼紅


這個說法太過絕對,宋代之前是有鐵鍋的,只是數量不多而已。自北宋以後,冶鐵技術出現了一次大飛躍,鐵鍋才開始大範圍普及。因此,宋朝之前是有鐵鍋。

從出土的文物來看,我國的冶煉鐵器最早出現在三千五百年前,這是目前我國考古發掘出的最古老鐵器。從史學界來講,我國正式進入鐵器時代是在西周末年。

由於初期鐵礦產量低,冶煉技術落後,使得鐵器極為珍貴,直到漢代仍由朝廷控制。當時的鐵器僅被用於農具和兵器生產,至於鐵鍋的最早歷史,已無法考證。

而從考古出土物來看,唐代是有鐵鍋存在的,但數量很少,主要是王公貴族在使用,老百姓基本上沒有見過。學界主流的觀點認為,鐵鍋的普及是在北宋以後。

那麼,宋代之前的人是用什麼炊具來做飯的?

在唐代,人們經常使用的炊具為“鼎”和“鑊”(huò),通常為銅質材料,與鐵鍋的功能類似。“鼎”有足而“鑊”無足,因此“鑊”要與爐灶配合來使用。

“鑊”的主要作用就是蒸煮食物,其次就是盛放食物。“鼎”與“鑊”的功能相當,主要用來煮和調味食物。民間的“鑊”以陶器居多,常與“甑”配合使用。

“鼎”和“鑊”(釜)都不能用來炒菜,因此宋代之前是沒有炒菜技藝的。唐代人用來煮粥的炊具名叫“鬲”(lì),主要以銅製為主,分為有足和無足兩類。

有足的“鬲”與“鼎”是有區別的,其三足是中空的且與腹部相通,這種特點可使其在加熱時快速將米煮成粥。無足的“鬲”與現今的砂鍋相似,被用來煲粥。

唐代末期時,“鑊”已經逐漸被人們稱為“鍋”了。唐代專門用來蒸食物的炊具被稱為“甑”(zèng),外形為圓筒狀,底部有許多小孔,放在鑊上來使用。

原理是用蒸汽透過底部的小孔來蒸熟裡面的食物,這種炊具主要以銅器為主,有些甑還會甑帶,主要作用為食物蒸熟後,用甑帶將“甑”移走,防止蒸氣燙手。

唐代人經常用“甑”來蒸熟芋、筍等物品,然後與“鑊”煮熟的飯相伴來吃。唐代的烹飪技術發展很快,主要是以蒸煮烤為主。宋代以後,才有了炒菜的鐵鍋。

以上便是宋代之前人們使用的主要炊具,“鑊”(釜)就是最早的銅製或陶質鍋。宋代之前鐵鍋沒有普及,不能炒菜,人們做飯的方式主要就是蒸、煮、熬。

北宋之後,鐵鍋逐漸流行開來。人們的烹飪方式發生鉅變,各種炒菜與小吃出現在餐桌之上。在“南海一號”宋代沉船上,就曾發現不少鐵鍋,作為外貿物件。

總之,宋代之前的鐵鍋是絕對稀有的奢侈品,老百姓很少能看到,主要被王宮貴胄用來收藏。雖然沒有鐵鍋,但這並影響古人們做飯,與其功能類似的炊具很多。

除了“鼎”、“鑊”、“鬲”、“甑”炊具外,還有甗(yǎn)、鬹(guī)、斝(jiǎ)等炊具,這三種屬於商周時期的主要炊具,到了唐宋時,已被前幾種代替。


野史也是史


這個問題就是錯的,宋朝之前當然有鐵鍋,漢代就有鐵釜,只是由於漢人多有用陶器做明器的傳統,所以真正的鐵釜出土較少,但並不是沒有。

而所謂的宋以前古人用青銅釜的說法,實在讓人看了頭疼,哪兒用得起,銅器的價格遠遠超過鐵器,怎麼可能大規模普及到老百姓那裡去做炊具?

事實上,宋代之前沒有的是“淺底炒鍋”,注意這個描述,就是整個鍋的形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淺底”使得鍋的受火面增大,同時,鑄造也減少了厚度,使得熱傳導更好,也就可以實現“大火爆炒”。

在宋之後,炒菜開始大規模普及,而在這之前,只能是蒸煮烹之類的手法,而炒菜鍋也和“做飯”沒有關係,只和“做菜”有關係。

事實上,古人的做飯,曾經用過的炊具材質,有青銅器(極少),有陶器,有鐵器,既有蒸飯、也有煮飯,具體的器型不少,比如甗類似於釜甑的作用。甗的下半部是鬲,上半部是甑,這種蒸食器一直沿用到漢代。

綜上所述,畫個重點,就是作為做飯的炊具,鐵鍋早在漢代就非常普及,宋代新出現的只是“淺底炒鍋”,僅此而已。


劉三解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簡單,用別的東西。

鐵鍋早在唐代就開始在上流社會使用,由此出現了我們常見的炒菜。

這是因為鐵鍋堅固且重量輕,傳熱性好,可以用於炒菜,保證菜蔬的新鮮口感。

但當時冶煉技術不行,鐵鍋價格昂貴,普通老百姓是用不起的。

到了宋代,相關技術有了很大發展,鐵鍋成為常見的東西,老百姓也用得起了。

但宋代之前,老百姓怎麼做飯。

在漢代,主要使用陶器和青銅器。但青銅器很笨重,而且價格高昂,大部分老百姓採用陶器。

項羽在鉅鹿之戰破釜沉舟,砸碎的釜就是陶器,如果是青銅器的根本就砸不破。

因為軍人需要帶著這些炊具長距離行軍,只能攜帶陶製品。

那麼,當時的烹飪只能採用烹煮的方式,也就是類似於今天東北那種燉菜。

將能夠找到的食物,放入陶器內加入水然後點火燉燒,慢慢煮熟。

當年普通人吃不起肉,煮肉的話一般使用青銅器,一個村子恐怕只有村長家才有。

樊噲在鴻門宴衝入項羽大營,項羽就賞了他一個煮的半熟的豬肩膀。

這其實是很高的待遇了。

當然,有錢人還可以吃燒烤,這也不需要什麼炊具。

戰國時期也是使用陶器,再早就是石器了。


薩沙


“沒有張屠夫,連口帶毛豬都吃不了?”

中國的冶鐵術,早在公元前1000年就已經出現。西漢時期,中原地區發明“高爐鼓風鍊鐵技術”,大大提高了鍊鐵效率。

(漢代鐵鍋)

受制於技術成熟度,鐵鍋之類的器皿早已出現,但是並不能用來炒菜。原因嘛,鍋底實在太厚,用它來炒菜,要麼根本就無法將油充分加熱;要麼油還沒熱,鍋底就漏了。但是,這並不帶表在鐵鍋不能炒菜的時代,就沒有炒菜。

北魏農學家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裡,就記載了這麼一道菜:

“炒雞子法。打破,著銅鐺中,攪拌令黃白相雜。細擘蔥白,下鹽米,麻油炒之。甚香美。”

雞子就是雞蛋,炒雞子就是炒雞蛋。

在賈思勰的炒雞蛋裡,蔥花、油鹽都有了,做法也跟現在一樣。看來,炒雞蛋這道下飯神菜,老祖先在1500多年前就開發出來了!ps:祗樹本人就是炒雞蛋的高手,但是也只會做這麼一道菜。因此,很多中國人做的第一道菜是炒雞蛋,這個觀點毫無爭議。

不過,北魏時期的炒雞蛋用的並不是鐵鍋,而是“銅鐺”,也就是銅鍋。

任何一個下過廚房的人都知道,如果油不熱的話,炒出來的雞蛋不會“香美”,反而會有一股蛋腥味。賈思勰既然能炒出非常好吃的雞蛋,說明“銅鐺”用來炒菜,完全沒有問題。

看來,就算沒有鐵鍋,中國的吃貨們也會想盡辦法吃炒菜!

中國“吃貨”文化博大精深,炒菜只是其中非常小的一個品類,而鐵鍋更是浩瀚如煙海的廚房用品裡的一種。

最常見的烹飪技法有:蒸、炒、爆、溜、炸、燉、燜、燒、烤、滷、醃、焗、煎等等,其中只有爆炒必須要用鐵鍋。除了爆炒之外,其他烹飪技法在北宋之前,早就被先民摸透了。

換言之,現如今除了炒菜吃不到,其他方法做出來的菜品(沒有傳過來的菜除外),古人都可以做出來。比如火鍋、烤肉、燜肉等等,那都是古人玩剩下的。

當然了,階層不一樣,接觸到的飲食也不一樣。

貴族圈兒基本上什麼都可以吃到,平民百姓能用陶罐燉碗粥就不錯了。

要知道,吃貨們為了吃,啥法子都想到了,看看古代那些吃貨們的廚具吧…

古代那幫貴族沒手機玩、沒電影看、也走不了多遠,還不可勁兒在吃上下功夫?


祗樹


鐵鍋是在北宋初期開始在老百姓家中普及的,根本原因是北宋時期冶鐵技術得到了較大發展,據歷史記載,到宋徽宗(1082年——1135年)時期,全國人口將近1.3億,鐵的年產量達到了900萬斤,也就是4500噸,但比起現在動輒幾億噸的年產量,可謂是小巫見大巫。

這些鐵產量足夠鑄造出相當多的鐵鍋,供老百姓使用,這是鐵鍋能在這時期比較廣泛的普及的原因。

原始人燒烤食物

遠在宋朝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掌握了冶鐵技術,但那時的冶鐵技術很落後,鐵產量非常少,物以稀為貴,以至於鐵比金、銀、銅的價格還貴。所以,普通老百姓不可能用得起鐵器,僅有少量鐵器在皇族和貴族之間使用。

宋代之前沒有鐵鍋,難道古人就不吃飯了?答案是否定的,我首先從原始人的飲食說起,看看古人是怎樣一步步用上鐵鍋做飯的。

早期的原始人,也就是距今7000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人們基本上沒有什麼炊具,最初是茹毛飲血,生吃各種食物,無論是蔬菜還是肉食都是生吃,吃法跟動物沒有什麼區別。

偶然間,人們嚐到了被野火燒死、烤熟的動物肉,覺得很好吃,就效仿以燒烤的方式來獲取熟食。從最初的用火直接燒烤,到後來發現通過加熱平滑的石板,可以用烙、焙的方式製作出熟食。再後來,人們發現“凹”形的石板不但可以烙、焙熟食物,還可以加入水進行煮和燜,同樣能做熟食物。

從此,人們心裡就有了炊具的概念,就開始想辦法制作炊具。通過不斷試驗,製作出了陶器,主要有“鬲”(音同離)和“鼎”,鬲是一個卵形的大罐子,頂部有環形外沿,底部有三個支撐腿,主要用來燒開水和煮飯,鼎同樣有三個腿,頂部邊沿露出兩個帶孔的耳朵,方便穿上繩索吊起來,有方形也有圓形,主要用來煮肉。這時人們的食物以煮食為主,煮一鼎肉湯就算是上好的美味佳餚了。

到3800年左右的商代,我國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因此,這時期,鼎的材質從陶器變成了青銅,容量也變得更大,是炊具的重大突破。

到2400多年前的東周時期,出現了另一個重要的炊具——釜(因同斧),這玩意材質仍然為青銅,是從鬲的基礎上改造來的,已經非常接近鍋的雛形。

秦朝末年時,著名英雄項羽為了支援被秦軍圍困的趙軍,下定決心,帶領數萬將士渡過黃河後,砸爛炊具,鑿破船,給自己不留後路,從而一鼓作氣大敗秦軍,這個事件就形態成了一個著名“破釜沉舟”,實際上砸爛的炊具就是釜。

比起之前的炊具,釜去掉了三條支撐腿,可以直接放在灶臺上來使用,距離火源很近,能吸收到更多熱量,所以,做飯效率大大提高。但由於釜仍然是一個卵形,除過煮、燜、燉的方式外,還不適合炒、爆和煎等烹飪方法。

大約在距今1600年左右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把釜從中間劈開,只留下一個半球形,名曰“鍋”,材質也逐漸從青銅變成了鐵質,不但可以快速受熱獲得高溫,快速做熟食物,更能讓做飯的人省去許多麻煩,方便操作。也是在這個時候,我國烹飪領域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炒菜”出現了,大大提高了食物的色香味。

到唐代時,鐵鍋普遍在王孫貴族之間流行,但普通人家用不起,只能望鍋興嘆。等待幾百年後的宋元時期,老百姓終於用到了鐵鍋。


鴻鵠迎罡


你好。我是中正醫學。很高興為你解答。在宋朝之前是沒有鐵鍋,但是卻有鐵器。不過這類東西屬於珍貴的物品,普通百姓是沒有辦法使用的。在春秋就已經有了冶鐵技術,可是因為條件有限,技術也非常落後的問題。導致鐵的生產量極低,只能給皇親貴族們供應,而平民百姓們就只能看著羨慕。但是沒有鐵鍋就沒有辦法做飯嗎?那肯定不是,人類這麼聰明,總會有很多替代方法。

就像現如今,不少人在外面去野炊,即使不帶鍋,也能想辦法煮熟食物。最初原始社會的人們,通常都是用火直接來燒烤肉。隨著發展,又開始有了陶器,這些物品也是很耐高溫的,所以用來煮東西是完全沒有問題。再到後來又開始出了青銅鼎這類物品,這也是可以用來燉肉做飯,不過這類東西也算是比較珍貴的物品,通常都是有錢人家才會使用得起。

到了宋朝之後,鐵鍋也就出現了。不過這種東西仍然沒有被普及使用,很多平民百姓依然是用其他物品來替代鐵鍋。比如說甑,這就是一種陶製的鼎,不過這種東西通常都是用來煮東西,很少會用來炒菜。除了這種之外還有釜、鬲這類物品,這些也都是陶製物品,都是用來煮東西,很少會用來炒菜。

不過平民百姓中,能吃得上肉的人很少,油都看不到一兩滴,又怎麼可能炒菜呢?所以百姓家中用這些陶製的廚具就足以滿足日常的生活所需。而那些富貴人家們,肯定是喜歡吃炒菜,喜歡炒肉,所以他們的家中就會備上鼎、鐵鍋、鑊這類廚具。想要做飯燒菜、炒菜都是可以的。

由此看來,即使沒有鐵鍋,聰明的古人們也可以找到替代的物品。不管是能燒製食物的金屬,還是隻能用於煮湯熬菜的陶器,總之他們是不會讓自己看著食物餓肚子的。

在看完了古人們的這些廚具之後,我也是忍不住感嘆一下如今的好生活。現在的人們真的是生活在一個很幸福的時代中,有著各種實用性超強的廚具。以前的大鐵鍋現在都很少有人用,大家都開始用更輕便的不鏽鋼鍋,不粘鍋之類的。這些鍋重量更輕,炒菜還更方便,導熱性還特別強,安全性同樣也很高。所以說,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高科技帶來便利的時代中,真的是我們所有人的幸運。



中正醫學


近些年又出土了一些考古文物,專家發現古人就是用烤或利用淺底砂鍋和釜來炒菜的方法做菜,用煮的方法來做飯。

在宋代之前沒有鐵鍋之前,中國是用一些類似鐵鍋的炊具來做菜的。那個時候的炊具是類似於釜的形狀,這個形狀有點類似於現代的鍋和盆。

這種稱作釜的炊具,製作材料的不同使其的質量參差不齊,因此使用人群也不一樣。質量好一點的炊具,都是金屬製造的。在當時那個年代來說是很少見,屬於貴族階級的專有物品,只有宮廷王室才能用,非常的奢侈。

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過鐵製造的飯鍋,曾經就出土過兩米長的大型鐵鍋。到了秦漢時期鐵因為資源少難煉製的原因變得非常珍貴。鐵的用途非常多,可以用來製造武器,也可用來製造鐵鐵犁農具。因此他它屬於國家的重要物資,受到了嚴格的控制。後來到了隋唐時期,因為鐵的冶煉技術的提高,鐵製用具才開始慢慢增加。

而普通老百姓接觸的鐵製用具大多都是鐵質農具。因此,普通老百姓使用的都是淺底砂鍋,它的製造材料一般是陶瓷。這種淺底砂鍋的厚度非常的薄,有利於導熱,可以在炒菜時可以大火爆炒。

其實,這種淺底砂鍋只和炒菜有關係,在古代炒菜並不常見。然而古人吃的食物一般都是用於烤,或者是用煮之類的方法讓食物變熟,所以砂鍋也比較少。


超級科學奶爸


鐵鍋做飯確實是宋朝普遍開始的,因為在此之前,所謂的盛唐,鐵產量也嚴重不足,一年就5000噸,不論做農具,還是做兵器都很不夠,根本無暇做飯鍋。

宋朝就不一樣了,冶金業得到極速發展,在神宗時候,居然年產量15萬噸鐵,是盛唐的30倍。所以,有足夠的實力去做飯鍋。老百姓期盼千百年的鐵鍋,終於到手,再不發愁陶鍋不好用了。

那麼在宋朝之前,人們用什麼樣的鍋煮飯?可以這麼劃分年代:

第一個時期,在距今4000年之前的石器時期,人們發明了陶土飯鍋。

不過歷史上不叫飯鍋,最早的叫“鬲”,三個腳的瓦罐子,罐子裡裝水和食物,下面生火煮。然後有升級版,沒了三隻腳,成了平底,更好製作,也能裝下更多的東西,而且用途擴大。除了煮飯,還用來打水,當量具。這個升級版的飯鍋,叫做釜。曹操有個著名的故事,叫做“破釜沉舟”,裡面提到的釜就是軍隊的行軍飯鍋。

再後來又一次升級版,在釜上再摞個釜。不過上面的釜底有孔漏氣,加上篦子,食物放上面,下面的釜燒水,把上面釜裡的食物蒸熟。其實就是最古老的蒸籠。

就這三樣配套的飯鍋,在民間一直沿用到宋代。因為陶罐不結實,一碰就破,而且笨重,半天燒不透,很費柴火,所以在春秋時期有了金屬,皇家有用青銅和鐵做飯鍋,比起陶罐好了許多,就成了普通百姓夢寐以求的寶物。

第二個時期,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元年的青銅器時期,人們有了青銅飯鍋。

這個時期有了冶金業,可以提煉銅和鐵了。但是生產力很低,產量極少,只夠部分農具和武器使用,皇家貴族才可以做飯鍋,還不能盡情的用,因為實在不多。

不過皇族重大的集體活動,需要更大的飯鍋煮肉,因為動輒幾百幾千人的祭祀活動,不能讓來賓餓著肚子,顯著皇家小氣。如果用釜和鬲煮肉,明顯不夠用,也顯示不出皇家氣派。青銅就不一樣了,可以做出很大的鍋,一鍋能煮幾條羊。

這個鍋也不叫鍋,先是叫“鑊”,後來成為皇家專用,成為國家的標誌,就不叫鑊了,改叫“鼎”,一言九鼎的鼎,世界上最重的分量。

第三個時期,公元前1400年到宋代的鐵器時代,人們有了鐵飯鍋。

滿打滿算,從公元前1400年,到趙匡胤陳橋兵變奪天下的公元960年,兩千多年的漫長時間裡,鐵鍋極少,都製作農具和兵器了。皇家貴族用銅鍋,百姓還是瓦罐子煮飯,就這樣過了兩千多年。

直到宋朝,冶金業的大發展,宣告了中國中世紀的結束,揭開了近代文明的大幕。百姓終於用上了鐵鍋。至今鐵鍋的用途和樣式沒大的變化,特別是各大小飯店的廚師,炒菜必備。道理很簡單,鐵鍋炒菜有“鍋氣”,炒出的菜好吃。其他的鍋就差些。


普濟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自從《知否知否》的電視劇熱播以後,大家就普遍認為,鐵鍋是宋朝才出現的,因此炒菜這個工藝也是宋朝開始才有的,在此之前大家只能吃水煮或者燒烤。

我認為這個說法不準確,因為成書於南北朝時期的《齊民要術》裡就已經有很多菜品的記載,還有一些醫藥古籍中,也出現過炒這個字,因此炒菜並不是宋朝才開始有的。

我們要想了解宋朝之前的古人是怎樣做飯,不妨從“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中瞭解。

南越王墓是西漢時期越眜的,從墓中挖掘出大量的珍貴文物,其中最出名的是絲縷玉衣。在大量的珍貴文物間,我們可以從中發現一些炊具,其中有一款炊具非常特別,如下圖:

這個炊具我們一眼就可以看出它的用途,就是一塊用於煎炒的青銅板。由此可見,早在西漢時期,南越地區在烹飪食物的方法上就有了煎炒工藝。

在南越王博物館還有一種用於刮姜蒜的工具,如下圖:

這種工具在南方地區製作白切雞沾料的時候是經常使用的。從這些出土炊具可以看出,當時烹飪食物的方法已經相當豐富,也可以看出趙眜是一位資深的吃貨。

古代百姓的烹飪方法

由於趙眜是南越國的第二任君主,因此他可以擁有當時最先進的烹飪工具和技術,那麼在宋朝之前的普通百姓是如何做飯的呢?

在古代,不管是鐵器還是青銅器都屬於高端用具,普通百姓是很難擁有這些東西的。所以百姓做飯一般都會使用陶具,就是我們現在煲湯用的沙鍋或者是陶鍋。這種炊具只能用來煲湯或者煮菜,不能用來煎炒,更何況古代的食用油非常稀缺,煎炒工藝需要較多的食用油消耗,普通百姓是負擔不起的。

結束語

我們如今的烹飪方法五花八門,菜餚也是豐富多彩,很多人就會覺得在落後的古代,大家吃的東西應該會很單調。其實古代的菜餚一點都不單調,如今我們可以看到的菜品,很多就是在古代時候發明的。

比如古代的《食珍錄》、《山家清供》、《食經》等著作,就是記錄了大量的菜餚品種,有些菜品的烹飪方法甚至已經失傳。

由此可見,古人的餐桌並不單調,而且在宋朝之前的烹飪方式也是有很多的。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水煮汗青


我國古人用釜、甑、鑊加工食物。

釜,音fǔ,圓底無足,安置在爐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體支撐煮物的器物,近似於現代的鍋。有石釜、陶釜和鐵釜,春秋時主要是用前兩種釜,隨著冶鐵技術的提高,後來鐵釜才逐漸普及。

甑,音zèng,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多為圓形,有耳或無耳,底部有許多透蒸氣的孔格,蒸飯時置於鬲上。

鑊,音huò,古代大型烹飪銅器之一,無足的鼎,多用於煮牲肉。用三足支撐,下面可以燃火,兩耳有鉉(音xuàn,銅鉤)和扃(音jiong,橫槓),可以抬舉。

後來出現了大鐵鍋,取代了銅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