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三國演義》中一個被扭曲的人物—魯肅,歷史上他並不比諸葛亮差

眾所周知,在《三國演義》中的魯肅一直表現為一個老好人的樣子,但這只是因為受到小說演義的影響。

《三國演義》中一個被扭曲的人物—魯肅,歷史上他並不比諸葛亮差

歷史上的魯肅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具有政治遠見和戰略眼光之人,他不但英明果敢、令行禁止、善於組織;且心胸寬廣、善於發現人才,並樂於舉薦人才。在當時混亂的三國年代,這種寬容豁達的品質,是令人敬佩的。

一個不差於隆中對的建議


《三國演義》中一個被扭曲的人物—魯肅,歷史上他並不比諸葛亮差

央視版《三國演義》劇照,魯肅與孫權


在魯肅第一次見到孫權時,他就向孫堅說道:“肅竊料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對於當時的天下形式,魯肅認為現在北方多事,應該剿除黃祖、劉表,然後佔領長江流域,而後在江東稱帝,再與其他勢力爭奪天下。

魯肅的這方建議其實並不差於諸葛亮的隆中對,只是後人只知諸葛亮,對魯肅不太瞭解,因為許多人都受到了《三國演義》的影響,對魯肅的事蹟知道的太少。

在赤壁之戰的之前,魯肅獻計讓孫權聯合劉備抵抗曹操。赤壁之戰後,劉備到東吳見孫權、周瑜等人,但東吳眾人都建議孫權扣留劉備,以防劉備日後做大,諸葛亮在劉備前去東吳時,就曾擔心會發生這樣的事。而唯獨魯肅頭腦清晰,他不但力排眾議勸孫權不要扣留,還建議把荊州借給他,讓劉備壯大後牽住曹操。

當時的曹操正在寫字,聽到這個消息後嚇得筆掉落在地上。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魯肅這一決定恰恰擊中了曹操的要害,不得不重新規劃以後的軍事部署和戰略走向。

魯肅的廣闊的胸襟和嚴格的治軍手段


《三國演義》中一個被扭曲的人物—魯肅,歷史上他並不比諸葛亮差

央視版《三國演義》劇照,魯肅去世後,呂蒙接替他出任都督,鎮守陸口。


在舉薦人才方面,他對呂蒙的學識發現被稱為經典故事,他稱呂蒙為“非復吳下阿蒙”,因此世人對魯肅這種“伯樂”的眼光為之稱讚。而即便是劉備方面,他也毫不在意立場,曾推薦龐統給劉備,信中說道:

“龐士元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三國志.卷三十七》

對於魯肅的英明果敢,在史書上也是有記載的:

魯肅曾率領部下男女老少三百多人,一起前往江東,但後面的追兵即將趕上,他放下速度對後面的追兵喊話:“你們都是男人,應該懂得現在天下大亂,有功不賞,不追無罰,何必緊追不放?”說完,他把盾牌立起來,對著盾牌射箭,每枝箭都洞穿盾牌。追兵聽到他的話後覺得有道理,又看到魯肅的魄力,而後相繼退走。—《三國志.卷五十四》

這段故事一直到後來讀起來,筆者都覺得他臨危不亂、其餘非凡。《吳書》對他的評論是:

“治軍整頓,禁令必行,周瑜之後,肅為之冠”。

形象被扭曲的魯肅


《三國演義》中一個被扭曲的人物—魯肅,歷史上他並不比諸葛亮差

央視版《三國演義》劇照,赤壁之戰中魯肅與周瑜一文一武,齊心合作共御曹操。


作為歷史上一個有遠見、有計謀之人,到了《三國演義》中後,形象被扭曲的就很厲害了,雖然在大體上沒有差異,如接濟周瑜、勸告孫權、聯劉拒曹、愛惜人才等等,演義中都有列舉出這些事蹟。但對魯肅的細節卻沒有詳細的說明,其中更是增加一些虛構的東西。

在這樣情況下,人們對魯肅的看法就成了他只是一個作為東吳迂腐且按部就班的老實人,演義中並沒有突出魯肅原本的胸懷和計謀,把歷史上的能臣改寫成一個膽小懦弱之人。

比如魯肅去往江夏弔喪時,孔明原來是主張投靠江東,口頭上卻以退為進,聲稱要去投奔吳臣。魯肅完全不明白孔明的想法,反而一直全孔明東行。


《三國演義》中一個被扭曲的人物—魯肅,歷史上他並不比諸葛亮差

央視版《三國演義》劇照,諸葛亮智激孫權,迫使其同意聯劉抗曹。


在描寫孔明第一次見到孫權時,魯肅反覆告誡孔明不能說曹操兵多將廣。孔明答應魯肅,但見到孫權後,毫不顧及魯肅的勸阻大誇曹操的兵力。以至於魯肅驚恐失色,不得不在孔明和孫權之間周旋、解釋,引得眾人嘲笑他。

又如描述關雲長單刀赴會那一段:

“雲長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魯肅手........魯肅魂不附體,被雲長扯至江邊。.......雲長到船邊,卻才放手,早立於船首,與魯肅作別。肅如痴似呆,看關公船已乘風而去”—《三國演義》第六十六回


《三國演義》中一個被扭曲的人物—魯肅,歷史上他並不比諸葛亮差

央視版《三國演義》劇照,關羽單刀赴會見魯肅。


這這段中演義把魯肅描繪成一個畏首畏尾的懦弱之人,就好像沒見過大場面的鄉下人。然而這段內容與正史上的記載出入非常大。在《三國志.卷五十四》的記載,魯肅邀請關羽,各自單刀赴會,魯肅的部下擔心出差錯,希望他別去赴會,但魯肅還是毅然決然的去了。當跟關羽見面時,關羽有一個部下插嘴,魯肅立即大聲呵斥,並沒有任何畏懼關羽之意。

《三國演義》對魯肅的描繪是有血有肉的,他的形象能是的讀者的感情更容易潛移默化的被這部書牽著走,這種宣稱的效果是跟它的寫作技巧有極大的關係,也與作者的想法有著鏈接。

那麼,為什麼《三國演義》裡要扭曲魯肅真實歷史上的形象呢?

筆者認為這不外乎有一下幾點原因:

  • 一、受重視土地的傳統影響。

土地,是全世界都極為重視的資源,不管是國家還是家族,土地越多代表著權力和資產越多,這是自古以來的真理。但事物總有兩面性,一般情況和特殊情況是有區別的,魯肅勸說把荊州借給劉備,是不是後人口中的失策,要看當時的形勢分析。

  1. 荊州原來是劉表的地盤,孫、劉兩家本來就有舊仇,假設孫權佔據了荊州,但民心難安撫,而劉備本來就是依附劉表的,在當地又有人心,借給劉備可以安撫流亡。
  2. 劉表舊部投靠曹操,大多數是被裹脅走的,雖然人在曹操那邊,但心裡極不甘心,後來陸續造反,也證明了這一點。而把荊州借給劉備,可以動搖曹軍的軍心,是個極好的策略。
  3. 曹操在此刻已經平定北方,勢力極速擴張,威脅到了孫權,而把荊州借給劉備,可以讓曹操多樹立一個敵人。劉備發展力量後發揮主動作戰的精神,跟孫權配合,兩方呼應對付北方,這就成為曹操的心頭大患。


《三國演義》中一個被扭曲的人物—魯肅,歷史上他並不比諸葛亮差

荊州九郡分佈圖


所以當時魯肅提出借荊州給劉備的時候,是從戰略方向出發的,也正因為如此,曹操聽後嚇得筆掉在地上。曹操也是從天下局勢來考慮的,沒想到被魯肅的這個一個提議打亂了他原本的計劃。

魯肅提議借荊州是根據當時的局勢所需,《三國演義》受評話的影響較深,評話的出產主要目的是為了適應更多聽眾。但不論是讀者還是評話的聽眾,他們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無法對那時起錯綜複雜的局勢做出深入的分析,就更談不上通權達變。

因此許多人對魯肅全孫權借劉備荊州的建議,感到困惑,後來更是把魯肅當成一個呆子看待,這也是作者為了大眾的需求,把魯肅寫成這樣的人。

  • 二、用魯肅來襯托諸葛亮


《三國演義》中一個被扭曲的人物—魯肅,歷史上他並不比諸葛亮差

央視版《三國演義》劇照,在赤壁之戰中,魯肅與諸葛亮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三國演義》的寫法是以蜀漢為正統,寫蜀漢的人物更多於魏、吳兩國,對這兩國人的貶低也是經常性的。

在魯肅跟孔明接觸的過程中,我們更能直觀的看出來孔明被封為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作者運用了對比、襯托等手法抬高諸葛亮,壓抑魯肅。把魯肅塑造成一個老實人的模樣,被孔明耍的團團轉,以演義中的描述,魯肅的智商開孔明面前時完全不夠看。

縱觀整部《三國演義》,描述孔明的精彩之處,這是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魯肅等人的形象為代價的,而魯肅原本英勇果敢、深於謀略的形象沒有了,成為了一個敦厚老實、忠於職守的好人,而孔明卻大放異彩,被抬上“神壇”。

總結


《三國演義》中一個被扭曲的人物—魯肅,歷史上他並不比諸葛亮差

魯肅現代藝術畫像,苗其華先生作


綜上所述,歷史上的魯肅與演義中的人物形象有著巨大的差別,作者首先更傾向於蜀漢政權,所以在刻畫吳、魏人物方面就處於壓制狀態。比如對周瑜的心胸狹窄、魯肅的老實敦厚,而諸葛亮確實機制靈活、關羽義薄雲天等等。

然而,《三國演義》對魯肅形象的塑造主要還是作者為了適應大眾口味,也為了劇情的需要,將魯肅的一樁樁、一件件瑣碎小事綜合的描寫刻畫,以老實人的形象來襯托出某些人物的機制靈活。在作者的筆下,魯肅的形象雖然脫離歷史較大,但他也不乏是個忠於職守、忠於美德之人,我們也不得不佩服作者妙筆生花的功力。

但歷史終歸歷史,我們在看完《三國演義》後,也要了解原本的魯肅是個什麼樣的人,《三國演義》欠他一個交代,而我們需要正視一個原本的魯肅,不要讓演義扭曲了他的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