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黑龍江農業像國企單位制度,種地的人每年幹活單位開工資,農民是不是就能富裕起?

鬥戰勝佛弒神


黑龍江農業像國企單位制度,種地的人每年幹活單位開工資,農民是不是就能富裕起來?

這不就是黑龍江農墾沒實行家庭農場時候的職工制度嗎?農場提供土地、種子、機械、肥料,職工出人種地領工資。最終的結果是什麼?連年虧損、產量不高、開不出工資,已經退出歷史的舞臺了。


可能有的朋友會說使用“計件”的方式來進行管理,通過統計工作量來計算工資收入。我感覺這是不瞭解農業的朋友才會有的想法。農業生產中,人力的工作量是有限的。而且,人和人之間從事農業生產的速度和質量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說,以“計件”的方式來計算工資,會有很多“濫竽充數”的先生來混日子。


黑龍江的農業生產最終的出路還是大機械化、大農業的家庭農場路子。有了大型農機,一個家庭可能管理幾千畝的耕地,其實這個路子也是走一些農業大國的模式。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推廣土地流轉了,就是要讓那些想種地、能種地、還能種好地的“能人”來管理耕地。

所以,黑龍江農業最後的路子還是要讓個人耕種,走大農業、大機械化的家庭農場模式。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西門觀點:絕對富不起來。

題主這問題本身就有很大問題。‘’黑龍江農業像國企‘’,是說黑龍江省所有農村都像國企一樣,還是原來就有的建設兵團?還是具體指哪個縣哪個鎮或哪個村像國企呢?

如果指的是黑龍江所有村,那是胡說甚至造謠,如果指原有的建設兵團,不該這麼表述,如果指具體哪個村,應該標明。這樣稀裡糊塗讓人怎麼信?

題主所說的情況,其實現在全國很多,但絕不是題主所說的那樣,它是一個企業或公司,有投資的法人,或者合夥人,其餘都是僱用的工人,工人只領工資。



而題主所說的是一個村的農民辦一個農業企業,像過去計劃經濟時代的農業社一樣大家在一起幹活,只是不計工分,發工資。

一個村農民辦一個‘’企業‘’,地還是那麼多地,人還是那麼多人,只是把土地集中連片,搞機械化,這只是大家能輕鬆一些,產量不會增加多少,最主要的人力成本沒有降低,土地收益仍然高不了,人均收入不會提高多少,除非入股搞合作社,分紅。

但只靠土地收入肯定能富不起來,要想富,還得靠自己做其它,經商或者務工。

謝謝您的關注,期待您的看法!


西門白甫


黑龍江省重點的規模化大農業就是農墾系統,從新中國誕辰之日整整走過了七十年的風雨兼程之路。這期間為中國糧食儲備安全和保障社會安定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是有目共睹的。前三十年的農場經營摸式都屬於吃大鍋飯,職工按月工種不同形式開發工資。而改革開放後這四十年間,為提高企業和職工的收入,不斷的改進土地耕作基礎作業水平,不斷的投入資本引進大馬力臺套的先進機械化規模,這可為在我國的農業種植大規模化中是首屈一指,也獲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高效的生產枝術總是在不斷的進步和發展。所以農墾正促在改制階段,合理的完善不適應於現代農業發展的層層管理模式(減員重組增效)。詳看農墾轉制詳情!有待減輕企業負擔增進企業經濟實效。


務實求誠


黑龍江省的農墾管理局,種地的都是農業工人,退休後有退休金,只要戶口在墾區,一般都享受老有所養的待遇!



藍天上的白雲


這種模式究竟是否會讓農民富裕起來,咱們先姑且不論,先分析這樣做的幾點好處:

首先,有利於進行規模化的種植。以前每戶農民家裡的田地總面積較小,不適宜採用大型的機械化作業,因而相對來說,種植成本較高,農民賣糧的收入扣除成本後所剩無幾。

其次,以前農戶對天氣的依賴程度較高,如果要趕上風調雨順的年份可能稍好一些,如果要是碰上早澇年份,則收入會大大的減少。因而,採取這種模式,相對來說,減少了農戶的種植風險。

最後,採取規模化集體農莊的方式可以進行附加值較高的經濟作物種植,而以前單一的農戶可能不具備的一些相關技術或成本投入過大而無法推行的項目都成為了可能。

農戶們規避了以上的一些風險,是否就真的能富裕了呢?這還要從分配的機制上來說,比如說承包方每畝給農戶多少補貼,每個月工資能給到多少,這都是要統籌規劃的。如果作為承包農場的承包方,給過低的工資或者說是土地承包的費用,農戶肯定也不能富裕。

因而當地政府應該在這些方面加強指導和規範,從而保護農戶的根本利益。而採取該模式增加的收益儘可能向農戶傾斜。




不曾輕狂


東北其實應該效仿大農業模式,依據每年農產品收入的純利潤和公積金預留,適當按月發放10%生活費用,年終結算分紅利。因為農業的收入是需要年終結算的,其中影響收入的自然因素很多,變數很大。畢竟他是靠老天吃飯的。一旦出現水災、旱災、蟲災、霜凍、風災、田間管理不到位,糧種質量問題等等,就會嚴重影響一年的糧食收成,有時會顆粒無收。所以大農業,必須彙集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興修水利和各種排灌設施,實行大型機械化作業,飛機救災、抗旱、滅蟲和施肥,適應規模化機耕地收割作業,秋收糧食快速收割烘乾和入庫,依據氣象預報制定防災抗災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自然災害給農產品帶來的危害。並且有效的利用勞動力資源優勢,開展多種經營,全面發展以糧為綱的農、林、牧、副、魚,深入貫徹農業的八字憲法,使我國農業糧食生產邁入綠色生態循環的良性發展空間,螺旋式步入大農業,計劃、規範、信息化互聯網新型農業時代。如果堅持發展個體經營,一人獨家壟斷,就會壓抑那些有智慧的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我國的農業發展將停滯不前,糧食綠色環保安全問題會受到經濟效益的利益驅使,走向歧路。農業它是集體智慧萬眾一心的產業。需要那些真正懂農業的,真心為老百姓掛心的人來參與管理。


Yao-zhch


想了想,分析一下。

首先,先不考慮什麼樣的方式讓農民致富,我們先考慮一下“農民為什麼富裕不起來”。

個人分析

第一,成本高。東北農業耕地並不是所有都是平原,平原就不用說了,可以大規模的機械化,事實上確實是機械化;還有相當一部分是丘陵,就是所謂的小山,不高不矮,這種耕地沒有辦法大型機械化,也沒有灌溉系統,只能靠雨水……。不管以上的哪一種情況,種子、化肥、農藥、機械都是佔有巨大支出的,丘陵地區支出更甚。

第二,收入低。雖然說中國耕地面積不少,但是依然無法供應全國人民的飲食需求,這就需要大量外國進口糧食,進而導致國內糧食被壓到一個極低的價格。另外,東北農田作物都是一年一熟,和南方比,同樣面積總產量過低。東北農業農田90%以上都是糧食作物,很少有經濟作物。

第三,人均少。相對新疆、內蒙古和國外來說,東北耕地少,人口多,人均佔有量少,導致大型機械化作業困難,佔用勞動力增加。簡單說,其他地方,一個人能管理幾百上千畝農田,在東北就沒有。一家子幾口人才有百十畝的農田(這還是好的情況,丘陵地區情況更是糟糕,有的一家人才十幾畝的地)。

說了這麼多,都是為什麼富裕不起來。回到正題,題主的模式就是過去的“生產隊”,改革開放5、6年後被取消了。


東62727908


國營農場的農民其實是全民所有制的職工掙工資,退體拿退休金,這是一般鄉鎮農民比不了的!


老範84035243


農場的人都有退休金,再說了,種地不光是機械化人幹活那麼簡單啊,趕個自然災害啥的不打糧, 錢從哪出 ?來場冰雹顆粒無收,來場大雨呢霜凍呢蟲害呢,自然災害很多無法避免,地上無糧就沒有產值,拿啥開工資呢,地上糧多了又趕上價格不穩定,所以說也挺難的吧


見路不走9391


那就是開倒車集體公社大鍋飯。歷史已經證明那是思路。不符合中國國情。但是如果搞大農莊根據我們的農業生產水平一旦出現農業生產事故損失極大。並且會在外面社會形成一股糧霸和大地主階級。這都是影響社會長治久安的不良因素。小農經濟能在中國這片土地奉行了幾千年說明這塊地方適合這種生產模式。歷朝歷代土地分散在大部分小農手裡國家就極其穩定。反之動亂的根源一個是天災另一個就是少部分人擁有了大量土地,大部分人被從土地上剝離出去。沒飯吃,沒事作。他們就要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