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1987年 大 興 安 嶺 撲火救災真相

最近澳洲森林大火引發不少話題,尤其是對我國1987年發生的大興安嶺森林火災撲救,在一些自媒體上進行了一次激烈的爭論,褒貶不一,莫衷一是。因為我是親歷者,所以,看了這些文章後感到心裡很不安,我無意與誰爭論,我只是想把一些事實告訴大家。大興安嶺森林火災是1987年5月6日發生的,5月8日18是20分,我所在的瀋陽軍區後勤某分部接到執行大興安嶺林區撲火救災後勤保障任務的命令,並迅速組成以副部長何全寶為首的前線指揮部。

1987年 大 興 安 嶺 撲火救災真相

大興安嶺森林火災現場

當天大約晚上八點多鐘,何副部長把我叫到辦公室,向我交代了任務,並讓我做好準備,第二天同他一起前往西林吉與撲火部隊接頭。我離開家門的時候,正好碰到我兒子放學回來,他一聽說我去撲火,當時就嚇哭了,說:“爸爸,你一定要主要安全!”因為那幾天電視裡不斷報道大興安嶺火災新聞,孩子非常恐懼。

1987年 大 興 安 嶺 撲火救災真相

穿行在廢墟間

我們到達西林吉後,緊接著,分部派出的所屬兵站和醫療隊也都迅速到達指定地點。在我們深入過火災區時的確看到一些慘狀,所有的住房都只剩下了黑熏熏的方框,除了一些殘缺不全的鐵質鍋盆或洗衣機外殼,其餘都被化為灰燼……

1987年 大 興 安 嶺 撲火救災真相

前線指揮車進入火場

之所以燒得這麼慘,主要就是家家戶戶都用木柈子牆圍院留下的隱患,這一點我之前下林區部隊,經常路過一些森林村莊就有很深的印象,而且他們的木柈子圍牆往往都是好木材劈成的,易燃好燒,碼得整整齊齊,跟機器加工過似的。加之林業工人住宅均為連脊木屋頂結構,屋面除了一層泥瓦,下面即是防水油氈及木質屋面,連天棚都是易燃材料。那些木柈子被燃燒後就變成了火炭,再被大風颳起,落到哪兒就是一顆炸彈,火燒連營,愈演愈烈。

1987年 大 興 安 嶺 撲火救災真相

某分部副部長何全寶(右)與某坦克師吳師長分析火情

撲火部隊主要任務:一是同森林消防警察一道控制火勢;二是建立隔離帶(山裡人稱“打火道”)。當時各兵站迅速籌集了大量的快鋸(俗稱快馬子)、竹掃把、鐵耙子及鍬鎬等工具及時配發給部隊。後來事實證明,應對這種特大森林火災,隔離帶是最有效的措施和對策。從5月6日發生火災到6月10日完成撲火救災任務,一共35天,沒有先進撲火設備,完全靠這些常規工具取得了決定性的撲火勝利,部隊官兵、森林警察及民工,需要付出多大的艱辛和犧牲,便可想而知了。

1987年 大 興 安 嶺 撲火救災真相

深入“打火道”部隊

這其中可以歸納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撲火部隊進場迅速。所有參加撲火救災部隊,不到三天時間就全部到達預定地點,爭分奪秒,奮力撲救。可以肯定地說,如果沒有撲火部隊及時撲救,光靠職業人員撲救,這場特大森林火災絕不可能在較短時間內撲滅,其後果將是毀滅性的、其損失將會更加慘重;

1987年 大 興 安 嶺 撲火救災真相

撲火汽車保障分隊

二是後勤保障有力。撲火部隊和後勤保障部隊同時接到命令,同時開進,並且做到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比如二三五醫院於5月7日零點七分接到命令,僅用四十分鐘就組成16人的醫療隊。於9日晚八時最先到達受災最重的西林吉,連夜搶救32名燒傷群眾。607綜合倉庫派出的兵站編成兩個梯隊,以鐵路摩托開進,於5月9日十三時三十分先於部隊四小時趕到塔河,隨即做好了迎接部隊的準備,為最早到達災區的六十八師、六十九師補充了8,700斤主副食品,保證了部隊及時開進撲火第一線。

1987年 大 興 安 嶺 撲火救災真相

醫療隊深入一線部隊

該分部在撲火後勤保障中,共派出一個前指、兩個兵站、八個醫療隊(含軍區後勤指派配屬的軍區總醫院、202、222醫院三個醫療隊和一個防疫隊)、兩個汽車運輸分隊和一個汽車維修分隊、車輛148臺,擔負全部撲火大軍49,670人(其中部隊34,078人,森警、民工15,592人)和1,283臺車輛的後勤保障。期間共接收91個車皮,5460噸物資,供應主副食453萬斤,被裝44萬餘件(雙、套),油料794噸,車材15,000件,藥材1,600箱;巡診治病23,418人,收治傷病員460人,搶救危重病人63人。

1987年 大 興 安 嶺 撲火救災真相

撲火部隊野炊

由於火場面積大戰線長,在後勤保障中,根據軍區前指提出的“統一計劃供應,分別籌措記賬,加強管理,厲行節約”原則,採取軍需供應社會化的保障措施,依託戰役後方和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就近供給。比如油料供應,這次大興安嶺火災雖然來勢兇猛,但林區所有加油站均完好無損,顯然得益於油站周圍留有足夠的隔離帶,於是,就在這些加油站中先後開設了17個加油點,以滿足撲火部隊供應;

1987年 大 興 安 嶺 撲火救災真相

為撲火部隊配發食品

三是靠前佈署靠前指揮,組織嚴密。這次大興安嶺撲火救災,不僅是瀋陽軍區分別派出前線指揮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高度重視,國務院領導及黑龍江省委省政府領導均深入到一線火場,嚴密組織協調,並肩作戰,形成了軍地整體戰鬥和保障的合力。國務院、中央軍委指揮總部及軍區指揮部設在塔河;盤古、圖強、西林吉、漠河分別設有指揮部派出機構。

1987年 大 興 安 嶺 撲火救災真相

撲火間隙戰士在休息

四是萬眾一心,心繫災區。大興安嶺森林火災,不僅是國家高度重視,而且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一工廠企業及民眾,紛紛捐款捐物,全國各地媒體記者也紛紛深入到災區,我們每天都會接到從全國各地發來的各種罐頭、餅乾等食品,以及撲火工具,還有國際社會的一些捐助,然後及時調配給撲火部隊。有一次,我們還接到了從浙江發來的一個車皮的“新華火腿”,只可惜因南方氣溫高加之運距長,等火腿運到災區已經變質了。

1987年 大 興 安 嶺 撲火救災真相

作者(左)與某炮旅劉文海旅長(左二)合影;右為某分部油料處張永祥處長;身後背景為日本捐助的帳篷。

三十多年前,我們的國力還不及現在,軍隊裝備也比較落後。就是在這種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部隊官兵冒著生命危險,忍受著飢渴和寒冷,忍受著疲勞和睏乏,與烈火搏鬥,與艱苦抗衡。

1987年 大 興 安 嶺 撲火救災真相

後勤保障人員與撲火部隊記賬

因為部隊上的急,人又多,一時還來不及籌措到那麼多帳篷。所以,剛開始撲火部隊官兵都是露宿,五月份的大興安嶺氣溫還很低,草木還沒有發芽,為了克服這一困難,我們迅速籌措一批塑料布,用塑料布搭帳篷來解決官兵住宿問題。

1987年 大 興 安 嶺 撲火救災真相

用塑料布搭建的帳篷

再就是撲火部隊官兵飲用的都是河水,但是我們的醫療隊都能夠及時進行水質監測,及時發放“淨水片”,確保官兵飲水安全。有人說撲火部隊死亡了大量的官兵,這是謠言,以下這組數字即可說明問題。

1987年 大 興 安 嶺 撲火救災真相

大興安嶺撲火救災減員分類部隊發病調查綜合統計表

可以說,這次大興安嶺撲火救災,部隊在醫療救護上是做了充分準備的,除了及時派出足夠的戰地醫療隊、準備了充分的藥品及醫療設備外,還分別在235、203及211等部隊醫院設置了收容基地。在那個時期,地方縣鎮級醫院醫療技術水平與部隊醫院相差甚遠,誰都知道部隊醫院外科技術是強項,尤其像203、211醫院這樣的中心醫院(三甲)燒傷科在軍內外都是很有名的,所以,有人在文章中說,撲火期間部隊戰士在當地醫院住院如何如何……也不符合事實。

1987年 大 興 安 嶺 撲火救災真相

艱苦奮鬥歷來是我黨我軍的光榮傳統,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解放戰爭百萬大軍就是用百姓支援的門板突破了長江天險;抗美援朝志願軍是如何打敗對手的?唐山及汶川大地震,以及98年抗洪……都是靠這種精神,舉全民族之力戰勝的。中華民族的興旺與延續,就是因為,每到危難關頭,民族團結,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大興安嶺的火情就是敵情,在敵情面前,作為中華兒女你能無動於衷嗎?難道非要等到為每一位撲火官兵加工一套專業防火服才可上去救火嗎?那可就沒必要了,早都燒光了!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撲火部隊發揚了戰爭年代的“五種革命精神”就是:“革命和拼命精神,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後己精神,壓倒一切敵人和壓倒一切困難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和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精神。”

1987年 大 興 安 嶺 撲火救災真相

漠河(晚上21點),某分部前指人員在商討撲火保障計劃

毫無疑問,這次大興安嶺撲火救災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和98抗洪一樣,早已寫入我軍光榮史,當年的“大鬍子師長”是家喻戶曉的。然而,對這次火災當事人進行嚴厲的懲罰及對各級領導嚴肅追責也是完全正確的,當時中國青年報的幾篇批評文章我都拜讀過,我是舉雙手贊成的,官僚主義是要不得的,官僚主義害死人,也是民眾深惡痛絕的。但不可以偏概全,更不能以訛傳訛,無論如何撲火部隊的功績不該被抹滅,更不該被侮辱和謾罵,無論高級的謾罵,還是低級的詆譭,都是徒勞的。

1987年 大 興 安 嶺 撲火救災真相

撲火部隊戰士在取水的路上

在這次撲火中,撲火官兵們的吃苦精神,樂觀精神,還有敢打必勝精神,使我深受感染。三十多天時間裡,大家就沒洗過澡,當撲火結束,撤離災區時,我們隨同的某炮旅官兵行軍至一河邊時,不知誰喊了一聲:“洗個澡吧!”於是,大家都脫去行裝,呼呼啦啦地跳進冰冷的河水裡,河裡頓時發出一片歡樂聲!

1987年 大 興 安 嶺 撲火救災真相

撲火戰士在轉場時休息

大概在撲火中間階段,我接到分部領導電報,要求我立即著手準備一部錄像片,於是,我一邊構思“腳本”,一邊同分部錄像室主任李春凱同志(李春凱同志是中央電視臺駐瀋陽軍區記者站記者,當時在央視發了不少火情實時報道)又一道深入到一線撲火部隊去補拍鏡頭,這也使我對撲火官兵的精神境界和風采有了更進一步理解,他們不僅是為了撲火而撲火,也是在為榮譽而戰,這個榮譽就是國家和民族利益。

1987年 大 興 安 嶺 撲火救災真相

撲火結束時某分部前指人員在西林吉火車站合影

這讓我想起了一句名言“一個人最傷心的事體無過於良心的死滅,一個社會最傷心的現象無過於正義的淪亡。”維吾爾族有句諺語:“眼淚撲不滅火。”災難臨頭的時候,悲傷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積極的態度是與之作鬥爭。救火、救命,是人類最起碼的道德。

1987年 大 興 安 嶺 撲火救災真相

某分部原機關辦公樓

我們拍攝的錄像片定名為《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撲火勝利》,撲火結束後作為資料片被軍區採用。為這次撲火救災,中央軍委表彰了一批先進集體和個人,我們分部被軍委授予集體二等功,我本人獲分部三等功。我在部隊工作了26年,對部隊感情很深,我始終有一種榮譽感,也正是這種榮譽感昇華了我們軍人的人生價值觀。

1987年 大 興 安 嶺 撲火救災真相

撲火結束在返程的列車上

我入伍時在工程兵建築部隊服役,這是個非常艱苦的兵種,號稱“苦、累、險”。1970年我們連在洞庫施工中遭遇特大塌方,三名戰士犧牲,多名戰士受重傷。為了戰勝大塌方,全連官兵都表現出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前仆後繼,勇往直前。後來我根據這段親身經歷創作完成了長篇小說《白樺林中的誓言》,2016年小說出版後,在部分讀者中引起強烈的反響,小說弘揚了工程兵的敢打必勝精神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這些就是我們人民軍隊必備的精神素質,如果失去了這種精神和傳統,軍隊必敗無疑。而大興安嶺撲火救災,即是對部隊一次實戰檢驗和鍛鍊,同時也使我軍光榮傳統得到了發揚和傳承。

1987年 大 興 安 嶺 撲火救災真相

某撲火部隊指揮部成員在漠河邊防哨塔前合影

最近剛剛發生的武漢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同樣對部隊醫療人員又是一次嚴峻的考驗,他們又是第一時間趕撲疫區。為了戰勝疫情,一道命令,封城;一聲指令,幾百名醫生及專家放棄傳統節日(除夕)不過,迅速奔赴災區;一個號召,全民春節不出門;一聲動員,幾百臺挖掘機平整場地,一週時間建成一座1000張床位的隔離醫院。請問,哪個國家哪個執政黨能有如此出色的動員力、號召力和執行力……事實證明,在大災大難面前,往往更能體現出一個國家國體和社會制度的優越性,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中國共產黨能夠做到這一點。(本文所有照片均為作者拍攝)2020-01-2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