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趙雲死後留下的一句遺言令諸葛亮羞愧,他到底說了什麼?

貓眼觀史


趙雲在”五虎上將“中主要是擔當劉備的保鏢,沒有得到真正重用,但他顧全大局,從未表達過不滿,只有臨終前才留下一句遺言,這句話只有四個字,卻令諸葛亮羞愧不已,為之不平。

趙雲武藝高強,不驕不躁,忠心耿耿,人氣極高,他原本是公孫瓚手下,後來被劉皇叔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忽悠到麾下,此後不是幹保鏢就是幹後勤,沒有得到統兵作戰的機會,最後論功行賞得到虎威將軍之職,卻沒有多少軍權,不過趙雲仍然任勞任怨,沒發過牢騷。

趙雲唯一一次帶兵打仗是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統兵北伐時,諸葛亮親率領大軍潛藏在祁山,命趙雲率五千軍馬兵出箕谷以為疑兵,雖說不是主力,總算圓了夢想,但悲催的是,被諸葛亮寄予厚望的馬謖痛失街亭,導致北伐失敗。

這時的趙雲已經年過七十,他一病不起,臨終之前,仍不忘北伐大業,他用盡全力大喊:“北伐!北伐!”

身為一代名將,衝鋒陷陣,攻城略地才是趙雲最佳的表演舞臺,但劉備出於種種因素考慮,一直把趙雲當成自己的衛隊長,犧牲了趙雲征戰疆場的夢想,唯一一次統兵作戰卻因形勢不利鎩羽而歸,可以說是劉備的私心埋沒了趙雲的軍事才華,也難怪諸葛亮為之不平。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趙雲就是一皇家警衛團團長,他和諸葛亮根本不在層次,他就是要死了,諸葛亮都不一定會去探望,還談什麼讓諸葛亮"羞愧"?好比有一家叫做華為的大企業,這個大企業的保安隊隊長去世了,隊長去世之前說任總你哪裡做得不好,任總會去搭理他嗎?比趙雲地位高的高級將領和高級文官,怎麼也有幾百人,趙雲充其量算是蜀漢的中層幹部,以這樣的身份地位說出來的話,會讓諸葛亮羞愧嗎?

再說,趙雲根本就沒有什麼可以查驗證實的"遺言"。網絡上流傳說,趙雲去世的時候死不瞑目,高聲呼喊:"北伐!北伐!"我覺得,這個可能是小說裡面的情節,藝術上的虛構。北伐不北伐,不是趙雲說了算,我感覺趙雲未必就希望北伐。

當年,關羽被呂蒙黑了,劉備聞知噩耗,一怒之下,發兵3萬討伐東吳。當時趙雲就表達了反對的立場,但是他人微言輕,加上劉備盛怒之下要一意孤行,所以說了沒有用。結局可想而知,劉備一開始氣勢很大,最後一把火"火燒連營",蜀漢大軍幾乎全軍覆沒,賠了血本的劉備也羞愧的死在了白帝城。趙雲知道蜀漢國的實際情況,那就是蜀漢實在是太窮了,國力非常弱,休養生息才是上策,而不是去拼命的挑戰比自己強大四五倍的魏晉,這樣只會無謂的消耗自己的國力。

可見,趙雲不是一個頭腦發熱的衝動之人,而是有思想,很務實的將領。所以,趙雲未必會在去世之前說什麼:"北伐!北伐!"如果,他真要有什麼遺言,我覺得,應該是:"回家!回家!"


懷疑探索者


趙雲,字子龍,身高八尺,姿顏雄偉,素有“常勝將軍”的美譽。

趙雲為人威嚴,處事慎重,曾兩次解救少主劉禪,深得劉備信任。但劉備的信任,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就是劉備因為信任,讓趙雲做了自己的貼身保鏢和大管家。壞處就是,趙雲從此就很少有單獨領兵作戰的機會。

史書上記載,趙雲曾經三次作為主將領軍作戰,一次是攻打益州之時,諸葛亮“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第二次是漢水之戰,趙雲和黃忠率領了一營軍馬單獨駐防,趙雲智救劫糧的黃忠,擊敗了曹操親率的大軍;第三次,就是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佯稱出斜谷道,令趙雲為主將,鄧芝為監軍,率領疑兵出擊,吸引曹魏主力,“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

箕谷之戰,趙雲作為疑兵,雖未取勝,卻完成了任務,但整個第一次北伐失敗了。這讓本來年事已高的趙雲,不免有了壯志未酬的悲壯,原想有了機會,實現先主恢復漢室的宏願,但現實卻是如此的殘酷。趙雲很快病倒了,並在一年後去世。

趙雲去世時,諸葛亮並未在趙雲身邊。

當時,諸葛亮正在堂上給劉禪寫表章,準備第二次北伐,大將姜維突然求見。姜維告訴諸葛亮,子龍老將軍過世了。諸葛亮聞言,手執的毛筆不由得脫落於案上,渾身顫抖的站了起來,再次詢問姜維:“你……說什麼?”

姜維悲痛的再次述說,子龍老將軍半個時辰前,在府中過世了。

諸葛亮不由的雙目垂淚,大喊一聲:“蒼天哪!斷我一臂呀!”

趙雲亡,劉備的“五虎上將”全部亡故殆盡。這讓諸葛亮不由得更加悲痛不已,詢問姜維趙雲的臨終遺言。姜維轉述說趙老將軍臨終前並未有什麼遺言,只是大喊了三聲“北伐!北伐!北伐!”

諸葛亮聽畢,不由得哭倒在地。諸葛亮並未羞愧不已,但是卻下定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決心,誓當北伐,以實現先主和趙雲的遺願。


奕天讀歷史


三國時著名的常勝將軍趙子龍,死之前大喊了四個字,這四個字諸葛亮聽後,羞愧的哭了,而且號啕大哭。為什麼別的五虎將包括關羽、張飛死時,諸葛亮都只是眼睛溼潤而已,沒有大哭的,到趙雲死時,諸葛亮就號啕大哭了。

這要從趙雲的身世與經歷說起:

出身底層,功勞多、待遇差

趙雲最初的主人是公孫瓚,但他跟著公孫瓚一直沒混出什麼名堂,後轉投劉備。從時間上講,趙雲追隨劉備時間極長,有近三十年,一直不棄不離,這是很少有的;從戰役上講,趙雲戰功極多,參加的戰役比較出名的有:博望坡火燒曹軍、長坂坡七進七出救幼主、平江南,蕩西川,漢水之戰、箕谷之戰......並且,趙雲經常在刀光劍影、險象環生的危局中做劉備與諸葛亮的貼身保鏢。

可是,趙雲一直沒有一個像樣的官職,最榮耀的稱號只是“五虎將”之一。象關羽、張飛獨當一面,馬超鎮守一方,連魏延也能任漢中太守。可見,趙雲的職位、待遇,與他的能力和功績是不相匹配的,按理說他應該很不服氣,可是他從無怨言。

最好的人生機會,因諸葛亮而失去

劉備死後,諸葛亮有啟用趙雲之意,但諸葛亮仍然想走正常程序,那便是先讓趙雲立功,再給他升職。趙雲的機會來了。

公元228年孔明初次北伐,他命趙雲以5000兵固守箕谷,拖住曹魏大將軍曹真10萬主力,以助蜀之主力軍大步向前,斬關奪寨。趙雲成功的為主力爭取了時間,可惜主戰場上,由於諸葛亮錯用了馬謖,失了街亭,蜀軍不得不全線退兵,北伐宣告失敗。

這第一次北伐的失敗,讓趙雲失去了最後的機會。回成都後,諸葛亮要求受罰,自降三級,趙雲也受到處罰,年紀已經老邁的趙雲受不了這樣的打擊,一病不起。

死前大叫吐露心跡,高風亮節,諸葛亮都自愧不如

諸葛亮去看趙雲時,趙雲已奄奄一息,臨死前,趙雲拉著諸葛亮的手大喊二聲“北伐,北伐”。

諸葛亮聽到此喊聲,突然間省悟了一個道理:

原來趙雲從未在意過官位,諸葛亮精心為他設計的“先立功,再升職”的安排,他根本就不在乎,他真正在乎的是北伐。

為什麼趙雲那麼在乎北伐呢?,因為北伐是先主劉備一生的追求,最大的心願,趙雲從來都是把劉備的心願當成自己的心願,把劉備的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

而當時的北伐,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在益州集團內部,以李嚴為代表的當地實權派都不願北伐。是諸葛亮力排眾議,大力推進,北伐才能成行。從這個意義上講,趙雲與諸葛亮是同志,兩人都有志於北伐,都對劉備忠心耿耿,而趙雲的忠心甚至於超過了諸葛亮。

所以,諸葛亮心裡,對趙雲又是悲憐又是感動,還有深深的未能幫他完成心願的慚愧,難怪他要號啕大哭了。


史書雅讀


趙雲是三國時期的名將,他幾乎是三國中最完美的將領,在那個軍閥以割據、謀士詭辯的年代,趙雲猶如出淤泥而不染的亂世青蓮。

趙雲他不僅武藝高強,而且不驕不躁,一直忠心耿耿,但是就是這樣的一位將領,在死前說了四個字,諸葛亮聽到之後都為其感到不公,同樣也讓人感到心痛,這件事我們還是要從趙雲和劉備說起。

趙雲原本是公孫瓚的手下,但是之後收到劉皇叔的拉攏才到劉備的手下,原本趙雲以為跟著劉備可以建功立業,為匡扶漢室而盡力,但是趙雲沒想到的是自己掉坑裡面了,掉到一個爬都爬不出的坑了。

趙雲在劉備那裡從來沒有受到重用,反而一直是一個保鏢,做劉備的衛隊長。長坂坡一戰的時候,當時的劉備被曹操打的落花流水,自己丟下老婆和孩子就跑了。此時的趙雲卻深入曹軍,七進七出,硬是把阿斗給救了出來。當時的張飛懷疑趙雲投降了曹操,雖然劉備還是假仁假義的說:“子龍斷不會負我。”但是其實都能看出來,劉備也是半信半疑的。此時劉備並不是很信任趙雲。

然在此之後趙雲也沒有受到什麼重用,劉備討伐劉璋的時候,趙雲只是留在後方做後勤工作。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但是的剛投降不久的魏延都能得到重用,而相反趙雲要麼就是做保鏢,要麼就是做後勤工作。最後論功行賞的時候,趙雲也是得到了虎威將軍的職位,並沒有多大的軍權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偏將。

就這樣趙雲仍舊任勞任怨的跟著劉備鞍前馬後,等到劉備了,趙雲這才有幸帶兵打仗,他等到的就是諸葛亮的北伐。當時諸葛亮自己率領大軍潛藏在祁山,他讓趙雲自己親率五千軍馬兵出箕谷,作為掩護北伐軍的疑兵。但是此次諸葛亮用人失敗,讓馬謖守街亭,結果丟失了蜀漢重要據點街亭,此次北伐就此也宣告失敗。

趙雲在北伐撤退之後就一病不起了,臨死之前趙雲用盡自己的全力大喊:“北伐北伐!”諸葛亮聽到之後也為趙雲感到不平,原本一個一心匡扶漢室的將士卻成了劉備的貼身保鏢,而趙雲征戰疆場的夢想剛剛開始就又破滅了,趙雲是把劉備當主公看,但是劉備卻因為自己的私心徹底的埋沒了趙雲。


江郎說史


第一次北伐失利後,蜀漢大將趙雲去世,據說當時去世的時候,諸葛亮府裡突然狂風四起,連門口的松樹都吹斷了。

孔明占卜得知:“必損失一員大將”。話音剛落,果不其然就從蜀中傳來了趙雲的死訊,並由趙雲長子趙統帶來了趙雲的臨終遺言。

趙雲希望漢室可復,至死不渝

趙統所帶來的父親遺言只有短短的四個字,卻包含整個蜀漢政權的願望。那就是“北伐!北伐!”,據說趙雲自知病重難返,怕丞相因為第一次北伐失利而失去了信心,又怕兩個兒子不動先輩創業之艱難,不為國效力。於是憑著一口氣,高呼數聲:“北伐!北伐!”,直到氣斷聲絕為止。

當時的諸葛亮聽了趙雲的遺言之後,心裡五味雜陳,既痛心又苦惱,既悔恨又羞愧。

痛的是五虎大將全數湮沒,北伐事業積年無成。

惱的是馬謖不聽計策,致使北伐大局失利,損兵折將。

悔的是自己私心要提拔馬謖,派他去據守街亭,才導致嚴重後果,而應該作為守衛街亭的趙雲卻被安排成了疑兵,險些做了北伐的犧牲品。

羞的是事後趙雲無損兵將地回來,而自己反倒不如他看得通透。

尤其是趙雲的這句遺言,更是證明趙雲心胸坦蕩,不似魏延、楊儀等輩,他始終是以北伐曹魏、光復漢室的大業為己任。趙雲追隨劉備於草野、兩護劉禪於險境、身先士卒於戰場、力做表率于軍前。諸葛亮自己倒是留著他不用,把他放在了危地,而事後趙雲卻絲毫沒有怪罪自己,這讓諸葛亮是羞愧難當,他自問能對得起劉備、劉禪,卻無面目去見九泉之下的趙雲了。


正所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了趙雲的支持,諸葛亮的決心和勇氣又回來了。

趙雲死後,同年冬天,諸葛亮兵出陳倉,襲殺魏將王雙,同時牽制住曹魏在陳倉一帶的守軍。次年春天,早已蓄勢待發的陳式軍團兵出隴右,奪取武都、陰平二郡,北伐大業曙光再現。

而趙雲二子:長子趙統官至虎賁中郎將,督行領軍;次子趙廣官至牙門將,跟隨姜維北伐,為國捐軀,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一貳一橙


大家好,我是蔡公子,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趙雲在蜀國的五虎上將之中有排名,後世對他的總結是一個儒將。但是縱看歷史的我們,卻發現趙雲獨自領兵打仗的機會卻是屈指可數,不可否認的是,趙雲這個人物在三國演義中幾乎是處於完美的程度,從他離開公孫瓚跟隨劉備以後再到在北伐失利後去世,作戰無數,走完了傳奇的一生,沒有什麼軍權,一直默默無聞的不爭名利,盡職盡責的輔佐著劉備。劉備死後,盡力輔佐後主和諸葛亮,跟隨諸葛亮南征北伐,在他彌留之際,說的四個字:北伐北伐。讓我想起了在一千多年以後的一個宋朝將領宗澤在將死之時說過的一句同樣意味的話:過河過河過河。


不僅感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千古絕唱,一生的理想和抱負沒有實現,卻要與世長辭,其中的話語表達的是悲哀和無奈。如果這兩個人能夠相遇,定會英雄惺惺相惜。其實諸葛亮在聽到趙雲的遺言之後,他有羞愧之意,作為一個正常人來講,也屬於正常,因為諸葛亮讀懂了趙雲的遺言中的弦外之音,感嘆英雄一生忠義,卻沒有建功立業,抱著一生的遺憾含恨而終。

下面我從幾點來分析一下趙雲是什麼樣的一個人,而他又為什麼留下那樣的遺言,諸葛亮為什麼會羞愧。 趙雲之前跟隨的是北平太守公孫瓚,後來公孫瓚被打敗,直到遇到了劉備就跟隨了劉備,原因是因為他仰慕劉備的“匡扶漢室”的理想和抱負,覺得跟著公孫瓚沒有什麼發展前途,加上劉備的拉攏。其實說到底,趙雲武藝高強又有謀略,在公孫瓚處雖不得重用,如果他想跳槽的話,當時比劉備強大的諸侯太多了,如果為了利益或者是想要有好的建功立業的機會,他大可以選擇當時強大的諸侯。他選擇輔佐劉備,也充分的體現了他和劉備有一樣的政治抱負和理想,他想的是匡扶漢室,所以就和劉備走到了一起。


在跟隨劉備之後,戰功卓越,表現不凡,但是劉備對趙雲如何呢?劉備駐新野之時,曹操派曹仁率大軍攻打劉備,在新野城下襬下了八門金鎖陣,被徐庶一眼看穿,劉備令趙雲率五百兵士聽從徐庶建議破陣,趙雲武藝高強,勇冠三軍,殺的曹仁大敗而歸。後來曹操親率大軍來攻打,劉備的妻兒在亂軍之中,趙雲單騎救主帶回阿斗,張飛說趙雲不會回來了,他這樣說是對趙雲人格的不肯定,他張飛覺得趙雲能離開公孫瓚,也能離開劉備。劉備說:子龍斷不負我。這句話說明了,劉備對趙雲的為人和想法是有一定了解的,他能吃透趙雲的心裡。在三國演義中的一首歌的歌詞是這樣評價趙雲:忠勇復漢室,情義比桃園。


在他帶回阿斗之後,劉備把阿斗扔在地方說為了一個孩子差點失去了一員大將,趙雲雖不知道劉備此話真假,但確實是被感動了。所以後來趙雲就一直在劉備身邊從事著保衛工作,劉備用人也是可以的,他能夠知道,趙雲可以為了保護自己的家人奮不顧身的。後來孫尚香帶著阿斗回東吳,還是趙雲一路把阿斗奪了回來。當時孫尚香面對趙雲和張飛兩人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對趙雲是言語謾罵,對張飛以叔叔尊稱。這說明了趙雲在劉備的團隊當中,地位並不是很高,無論孫尚香如何罵趙雲,趙雲依然圓滿的完成劉備交給他的任務。在劉備開拓蜀漢疆土的時候,把建功立業的機會大多給了關羽和張飛,趙雲一直默默的給劉備鞍前馬後的,與世無爭,最後劉備封了趙雲一個虎威將軍,沒有什麼實權。


值得一提的是,趙雲曾經拒絕了一次娶妻的機會,理由是劉備光復漢室的大業沒有完成,自己不能有家室,劉備諸葛亮聽完以後大笑,可能是劉備看人很準吧,認為趙雲有將才無帥才,意思就是你趙雲陣前單挑,執行任務可以,如果獨自統兵打仗不行。劉備就是看準了馬謖名過其實,告誡諸葛亮不可重用,魏延必反等等,諸葛亮不聽致使最後都一一實現了。等到趙雲真的可以統兵打仗的時候,是在諸葛亮的北伐六出祁山,當時的趙雲已經老了,在諸葛亮交派戰鬥任務的時候,依然兢兢業業的盡忠職守。諸葛亮率大軍埋伏在祁山,讓趙雲帶五千兵馬出箕谷,執行的還不是真正的戰鬥任務,趙雲的作用是疑兵掩護主力部隊。結果是諸葛亮很看重的馬謖在街亭失敗,丟失了重要的據點,整個北伐的計劃失敗了。 趙雲在北伐失敗回來以後,就一病不起了,在臨終之時嘴裡唸叨的北伐北伐,諸葛亮聽到了以後是聽在耳中,痛在心裡。


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第一,首先感嘆的是趙雲為匡扶漢室,忠勇一生,抱負沒有實現,彌留之際唯一掛唸的就是匡扶漢室大業,其忠心可見一斑。第二,趙雲的忠心和抱負沒有實現,北伐失敗,匡扶漢室的鬥爭還要繼續,諸葛亮感覺自己多年的付出沒有什麼成效,趙雲臨終還不忘囑託諸葛亮,一定要北伐,匡扶漢室的任務一定要完成啊!諸葛亮也許深知,北伐的任務也許並不是那麼容易完成的。第三,人都有生老病死,趙雲死後,五虎將都不在人世了,下一班的人才都沒培養好,連最後的一個趙雲都離開了,自己在有限的生命裡,還能有多少精力做多少的事情,面對曹魏新的一代領導班子和新一代的能臣良將,自己卻要面臨的接班無人的境地。


概括這幾點,所以諸葛亮面對趙雲的遺言,此情此景,羞愧難當,深刻的體現了一個英雄人物沒有實現抱負無奈和對人生如白駒過縫的悲傷。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蔡公子講歷史


這裡提到趙雲留下的遺言,大概是指的這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擔任佯攻的趙雲雖然也打了敗仗,但撤退及時,損失很小,受到諸葛亮的讚揚肯定。當時趙雲軍中有不少富餘的絹帛,諸葛亮讓趙雲拿出來分賜給部下,趙雲說:“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

意思是打了敗仗,還要什麼賞賜呢?諸葛亮對趙雲說的這些話“大善之”,不久之後趙雲就去世了,後主劉禪也下詔褒揚。

趙雲能說出這些,不是故意說的漂亮話,而與他一生的言行是完全一致的。人們敬重趙雲,不僅因為他作戰勇猛,更因為他品德高尚,為人正直,是一個“完美軍人”。

一、趙雲是一個重信守諾的人,追隨劉備不離不棄

趙雲早年與劉備相識,情投意合,後來因為兄長的喪事,趙雲不得已離開劉備回到家鄉,此後在很多年裡都與劉備失去了聯繫。

趙雲與劉備分手時,承諾辦完事情就回來找他,趙雲沒有忘記向劉備臨別時做出的承諾,這麼多年來一直在打聽著劉備的情況,官渡之前前夕聽說劉備來到冀州投奔了袁紹,趙雲立即動身去相見。

劉備特別高興,一刻都捨不得離開趙雲。劉備交給趙雲一項任務,讓他召募人馬。如果劉備自己出面募兵,袁紹必然會有警覺和疑慮,趙雲是個新人,目標不大,悄悄做這項工作很合適。

趙雲做得很好,沒用多長時間就召募到幾百人,趙雲私下告訴他們是劉備將軍在召人,他們都是劉將軍的手下。也許是趙雲保密工作做得好,也許是袁紹太忙顧不過來,袁紹對這些事一概不知。

這支隊伍成為劉備東山再起的希望,後來劉備找機會果斷脫離了袁紹,趙雲召募的這支隊伍人數雖然不算太多,卻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趙雲在作戰中不怕犧牲,情況再險惡也都能挺住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荊州,劉表憂病而死,兒子劉琮投降,劉備倉促間率眾南下,曹操親自率領一支騎兵追擊。

走到南郡所轄的當陽縣時被曹軍追上,雙方在一個名叫長坂坡的地方展開激戰,由於寡不敵眾,劉備的人馬被殺得大敗。

劉備好不容易突出了重圍,清點人數時卻發現不見了妻子甘氏以及年僅2歲的兒子劉禪。

這時,劉備身邊有個人說趙雲已經投降曹操了,劉備聽了很生氣,備用手戟敲打著說話的那個人:“子龍絕不會棄我而去!”

過了一會兒趙雲回來了,還帶回來甘氏和劉禪。混戰中,別人都奪路逃命,只有趙雲拼命保護甘氏母子,他抱著劉禪,保護著甘氏,居然殺出了重圍,使劉備當時唯一的兒子劉禪倖免於難。

三、趙雲頭腦清醒、堅持原則,任何時候都能經得住誘惑

赤壁之戰後劉備有了自己立足的一塊地盤,這就是荊州刺史部的南郡,劉備以此為依託,迅速向荊州刺史部在長江以南的武陵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等地發展。

劉備派諸葛亮、趙雲等人收服江南各郡,進展很順利,除武陵郡外,其他幾個郡都投降了。武陵郡太守金旋拒不投降,戰敗被殺。

劉備提升趙雲為偏將軍,讓他兼任桂陽郡太守。桂陽郡原太守名叫趙範,投降後一心巴結趙雲,他的嫂子樊氏長得很漂亮,而他哥哥已死,嫂子寡居,趙範想把嫂子嫁給趙雲,但被趙雲拒絕了。

趙雲不想傷趙範的面子,推辭道:“我和你同姓,你的兄長就好比我的兄長一樣,怎能娶兄嫂?”有人勸趙雲接受,趙雲說:“趙範是被迫投降的,心裡怎麼想還不知道。天下女子多得是,不必著急。”趙雲看人很準,後來趙範果然逃亡了。

四、趙雲不看領導和同事的眼色行事,從來一心為公

漢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攻克成都。在圍攻成都時劉備與眾人約定,如果成都攻破,府庫裡面的東西都歸大家,他自己不要。這條命令造成了混亂,正在需要大家各司其職做好各項工作時,許多人卻找不到了,將士們都放下武器,奔向各個官府倉庫,自行拿取那裡的財物,幾天後這種混亂才結束。

當時益州十分富有,劉備下命令置酒大會,犒勞三軍將士。劉備拿出城中大批金銀頒賜給將士,把穀物布帛還給百姓。劉備賞賜按功勞大小分成不同等級,最高一級賞賜包括黃金500斤、白銀1000斤、錢5000萬和錦緞1000匹,其他人也都受到了不等的賞賜。

跟隨劉備一路披荊斬棘的將士們個個興高采烈,這些年他們吃夠了苦,受夠了累,現在總算有了回報,但有人還嫌不夠,又向劉備提出成都城裡還有不少官家的房產地產,城外還有許多公家的園地桑田等,不如把這些也分賜給諸將。

這樣的提議一般都會受到大家的強烈歡迎,誰反對誰就是跟大家過不去,但趙雲不管這些,直接表達了反對意見:“霍去病當初說匈奴未滅、無用家為,現在的國賊何止是匈奴,還沒有到求安穩享樂的時候。只有到天下平定的那一天,大家各返故鄉,再談享受才合適。益州士民初罹兵革,遭受戰亂之痛,田宅都應歸還其主人,令其安居復業,然後制定差役、賦稅政策,這樣才能讓大家安心。”劉備認為趙雲說得很對,採納了他的建議。

五、趙雲“一身都是膽”,是一位難得的有勇也有謀的智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親率大軍赴漢中,與劉備展開爭奪漢中的戰役,雙方在陽平關以東、南鄭以西的漢水谷地,雙方展開了對攻,時任翊軍將軍的趙雲也參加了這場戰役。

一次,曹軍的運糧隊從北山下經過,隊伍很長,黃忠認為可以襲擊一下,把糧食劫過來。漢中是個不大的地方,突然間雲集了雙方這麼多軍隊,軍糧供應將會是個大問題,如果能把對方的軍糧劫過來,那對敵人將是雙倍打擊。

劉備派趙雲、黃忠一塊劫糧,黃忠先出發,趙雲在後,但到了約定時間黃忠仍然未歸,趙雲便率幾十名騎兵出了營寨去接應黃忠。

趙雲剛一出來就遇到曹軍主力,雙方展開激戰,趙雲身邊只有幾十個人,且戰且退,奮力殺出重圍。這時趙雲發現部將張著負傷被圍,趙雲又折返回去,殺入重圍把張著救了出來,之後殺回自己的營寨。

趙雲的營寨已被曹操手下佔領,曹軍閉門拒守,趙雲殺了進去,將營寨重新奪回,之後把營門打開,偃旗息鼓。

大批曹軍隨後趕到,看到這種情況懷疑營內有伏兵,不敢攻營,於是撤退。趙雲不幹,雷鼓震天,用弓弩射擊曹軍,曹軍驚駭不已,自相踐踏,還有不少墜入漢水中淹死,此戰可以稱為趙雲版的“空營計”。

第二天,劉備親自到趙雲營中視察,看到前一天的戰場,不禁讚歎說:“子龍一身都是膽啊!”劉備下令在營中擺酒慶賀,一直喝到晚上,軍中都稱趙雲為“虎威將軍”。

六、趙雲政治覺悟高,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從來不含糊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近郊的武擔山稱帝,之後便下令進攻孫吳,以報孫權奪取荊州並殺害關羽之仇。

對此,有人支持,但也有不少人對此表示反對,勸諫的人不少,但劉備意志已決,對於任何反對意見一概不聽。

益州從事祭酒秦宓以博學著稱,又通占卜讖緯,他認為此時伐吳並不吉利,劉備下令把秦宓抓起來,群臣見此都不敢再說什麼了。

但趙雲生性耿直,他不管那麼多,仍然繼續相勸。趙雲認為當前最大的敵人是曹魏而不是孫權,應該先滅曹魏,到那時孫吳不用打自會臣服。

趙雲進一步建議道:“當前應當進圖關中,佔據黃河、渭河的上游,從那裡征討曹魏,關東義士必將響應。千萬不能把曹魏擱置起來去伐吳,一旦與孫吳交兵,不能馬上能見分曉啊!”

但劉備此時已被憤怒充昏了頭腦,還是率領大軍伐吳去了,此戰蜀軍大敗,損失數萬兵馬,孫劉聯盟也遭受到致命打擊,如果劉備當初聽從了趙雲的意見,也就不會這樣的結局了。

總之,趙雲的身上有許多難能可貴的品質,如重情義、守信用,既英勇善戰,對事物又有清晰的認識,是一個有膽、有勇又有謀的人,同時他還敢於進言、公而忘私,這些都值得人們學習和稱道。


南門太守


聽題主說趙雲臨死前,有一句遺言,而且還讓諸葛亮羞愧,我是大吃一驚,因為不管是三國志包括雲別傳,還是三國演義,我都讀了好幾遍,但好像沒有這一個情節呀,所以我趕緊找來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又重新看了一下。

在三國志和雲別傳裡面,劉禪繼位之後,趙雲由雜號將軍翊軍將軍升為徵南將軍,後來又升為鎮東將軍,還被封為永昌亭侯。建興五年,跟著諸葛亮入駐漢中。建興六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聲稱要從斜谷出發。

魏國的曹真率大軍前往,諸葛亮就讓趙雲帶著鄧芝前往,而自己從祁山走,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馬謖在街亭戰敗,而趙雲也在箕谷戰敗,諸葛亮自貶三級,馬謖被處死,趙雲也被貶為鎮軍將軍。

建興七年,趙雲去世,死後被追諡為順平侯,至於趙雲的死因,和趙雲臨終前說了什麼,完全沒有記載。

那我們再來看看三國演義的記載,建興六年九月,魏國曹休大敗於石亭,吳國立即將此事告知了諸葛亮,一方面是為了顯擺,另外一方面也是希望諸葛亮能趁此機會再次北伐,諸葛亮正準備著要出兵呢。

這時候,一陣東北風吹過來,把庭前的一棵松樹給吹折了,諸葛亮占卜了一下,算出蜀漢必損一員大將,沒多久,趙雲的兒子趙統和趙廣來報,說趙雲昨天晚上病死了,諸葛亮放聲大哭。在這裡面,也沒有記載趙雲有什麼遺言。

不過,在電視劇新三國裡面,趙雲確實說了一句話,那就是:北伐!北伐!諸葛亮聽了也沒有什麼好羞愧的,諸葛亮本來就是一直想北伐的,姜維也是如此。

那麼歷史上也確實有類似的事情,比如南宋的辛棄疾臨死前喊了三聲殺賊!另外還有同樣也是南宋的宗澤,臨死前也是喊了三聲渡河!很顯然,新三國採用這種方法,是引用了辛棄疾或者宗澤的典故。


歷史簡單說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趙雲武藝絕倫,勇冠三軍,是三國時期蜀漢一位重要的軍事將領。趙雲本是公孫瓚麾下將領,當公孫瓚派劉備協助田楷抵禦袁紹時,他就跟隨劉備東征西討,並逐漸成為劉備手下一員得力的大將了。

曹軍南征荊州時,劉備在當陽長坂(今湖北當陽東北)被曹操率領的虎豹騎追上 ,就丟下妻小和追隨他的荊州民眾,往南狂逃而去。當時趙雲在亂軍之中,他背在背上的小孩,就是劉備之子、後來的蜀後主劉禪;他拼死搏殺,血染徵袍,奮不顧身的保護著劉禪之母甘夫人。由於趙雲捨命護主,使他們母子二人脫離了一場浩劫。之後,劉備論功行賞,升他為牙門將軍。

劉備率軍取益州時,趙雲奉命留守荊州。當劉備從葭萌關(今四川昭化)回師反攻劉璋之時,命諸葛亮帶人前來助陣。諸葛亮就率領趙雲、張飛、劉封等人統領大軍,溯江西援,沿途分別攻城拔寨,平定州郡,援軍到了江州(今四川巴縣以西),派遣趙雲領一軍從外水到江陽(今四川瀘州),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成都。攻取益州後,趙雲被攫拔為翊軍將軍。蜀漢建興元年(223年),劉備任趙雲為中護軍、徵南將軍,封永昌侯,後調任徵東將軍。

劉備以善於識人、用人著稱,不知何故,對被其點贊為“一身是膽”的趙子龍,卻始終不曾重用,很少給他單獨帶兵打仗的機會,而是將這位智勇雙全的驍將當貼身保鏢用。

建興五年(227年),趙雲跟隨諸葛亮進駐漢中。次年,諸葛亮揮師北伐,事前故意聲稱蜀軍要出斜谷道(陝西郿縣西南)北攻長安,曹魏大將曹真信以為真,就派魏軍主力前去抵禦。諸葛亮命趙雲、鄧芝率偏師前去斜谷對抗 。因趙雲、鄧芝率領的蜀軍本為疑兵,兵力薄弱,而魏軍兵力強大,因此在箕谷(陝西褒城西北)被曹真擊敗。但趙雲臨危不亂,他斂兵聚谷,堅守營地,所以還不至於到大敗虧輸的局面。

當趙雲、鄧芝率偏師對抗曹魏大軍時,諸葛亮率大軍攻打祁山(今甘肅西和縣北)。蜀軍連戰連捷,魏屬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在今天的甘肅境內)望風而降,曹魏天水參軍姜維也投降了諸葛亮。

不料馬謖失了街亭,蜀軍的退路被魏軍截斷。諸葛亮遂被迫放棄已經到手的隴西三郡,率大軍退回漢中。

大軍退回後,一清點,發現就屬趙雲、鄧芝所率一軍損失最小,不知為何諸葛亮還是將趙雲貶為鎮軍將軍。趙雲戰損最輕微卻遭降級處分,可他卻無怨無悔,依舊勤勤懇懇。建興七年(229年),趙雲病故。蜀後主劉禪繼位時,追諡趙雲為順平侯。

據說趙雲臨終前仍在奮力疾呼:“北伐,北伐” !在一旁的諸葛亮聞言大愧。劉備死後,諸葛亮依舊不重用忠肝義膽、文武兼具的趙雲,由於他自己指揮上的失誤,馬謖丟了街亭,蜀軍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鎩羽而回。雖然諸路大軍中只有趙雲的部隊損失輕微,但卻被貶為鎮軍將軍。但他從不抱怨,臨死前仍在高呼“北伐,北伐”!諸葛亮聽了,雖然羞愧難當,但亦不乏感動,恐怕他內心北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信念比以前更加堅定了。

【插圖源於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