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教育:一位武術博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得失論

教育:一位武術博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得失論

張長念,出生於1980年6月,安徽蕭縣人,武術博士,首都體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耶魯大學高級訪問學者,中華太極康復協會副理事長,海峽兩岸傳統文化交流協會理事,中國武術協會市場開發委員會委員,孔子學院總部武術培訓與研究基地信息部副主任,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非物質文化遺產忽雷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 受聘為湖南婁底、新化,安徽蕭縣等地太極拳協會技術顧問。

主要從事武術、傳統太極拳、太極推手等技術課及武術史、武術導論、武術英語等理論課教學及研究。多次受邀或被選派赴澳大利亞、荷蘭、挪威、德國、法國、比利時、奧地利、盧森堡等國教學。

迄今在各級學術期刊及國際會議發表武術及太極拳研究論文80餘篇。主持和參與國家社科、體育總局社科、北京市社科6項。出版譯著及編著4部。多次參與北京奧運會武術比賽、世界傳統武術節等比賽組織或裁判工作,多次受邀參加中央電視臺武術節目錄制,介紹太極拳養生與技擊文化。

教育:一位武術博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得失論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得失論

基於“讀書四學”言及體育之失

如果我沒有看尹建莉女士的這本書,而聽到誰說“讀某本子女教育的書”云云,必然會心生不屑之意:有什麼啊,無外乎要尊重孩子,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重視孩子的興趣等等,沒有什麼新鮮的,我都知道。然而,不知道是由於這本書真的很特別、很獨到,還是因為作為一個四歲孩子的爸爸,早已初嘗教子苦頭的緣故,而或兼而有之,一個看似偶然實為必然的機會,我讀了這本書。

我總結過看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四種學習:學語詞、學知識、學精神、學寫法。學語詞,即學習文中的字、詞、語句的運用,如一個使用得當的成語、一個修辭方式的巧妙運用、一個常見卻不知何意的生字等;學知識,即學習該文告訴了你什麼直觀的具體的有用的客觀信息,如歷史知識、地理知識、文化常識等;學精神,即學習該文文字蘊含的間接信息,即作者主觀要表達或客觀上表達了的對於事物規律的認識,如一個立身處世的道理、一種人生奮鬥的精神、一個待人接物的智慧、一種內心情感的抒發等;學寫法,即學習該文是怎麼寫成這樣的。這條對於不準備寫作的讀者可能沒什麼意義,但對於有寫作需求的讀者來說可能是最重要的,即你不僅儘可能清楚地知道了該文寫了什麼,還應該試圖清楚地知道它是怎麼被寫成這樣的,如如何選題、如何安排框架、如何前後呼應、如何運用材料、如何層層論證等。

掩卷《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首先是對學習收穫的總結。

——從表達來看,這本書語言流暢、自然、得體,雖然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卻平實深刻、鮮明直觀,讓人一目瞭然,不拐彎抹角,不廢於修飾。這可能是作者出於讀者面的考慮,也可能是本書主題的需要,即便引用的名家經典觀點都很平實、清楚,讓人無需多想、毋庸置疑。書中序言等數處透露,作者是一位詩人。作為一位詩人,又通過嚴格的科研訓練(作者讀的是北師大的研究生),語言在藝術和平實中得到了平衡。

如作者在表明面對孩子的問題和針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常常使用使人汗顏的質問:“……有多少人能從作文教學本身來反思一下,從教師或家長的身上尋找問題的根源呢?”P118 觀點鮮明的反問:“這個孩子能有勞先生的運氣嗎?”發人深思的設問:“閱讀為什麼對孩子的智力和學習有這麼大的影響?”P62

總之,語詞方面,你或許學習不到什麼高冷的字詞、華麗的辭藻、匠心獨運的修辭,但對於本書的寫作目的的滿足來說,無疑作者是非常成功的。

——該書對於讀者知識的告知主要是四個方面:教子案例的分析、教子經驗的總結、教育規律的闡述、名家觀點的引用等。書中列舉了大量的教子案例,包括別人及自己曾經的困惑之處,以及自己及別人成功的經驗,比如“我曾收到一位媽媽發來的短信,說她正在上初一的女兒‘有男朋友了’,問我該怎麼辦?”P26 作者首先分析了該生“男朋友”的特定涵義,然後說明諮詢者按照自己的建議是如何做的,產生了怎樣的效果。而自己教子經驗的總結是本書的主體,作者多處開門見山、一語中的:“好閱讀要求快快讀、壞閱讀要求慢慢讀”“讓孩子去讀金庸吧”“學習不要‘刻苦努力’”……

當然,緊隨而至的一定是所以然的深入分析,以保證觀點雄辯的說服力。教育規律的闡述多來自於作者的專業知識,如“兒童的忍耐力其實是驚人的”“孩子天生不會說謊”“教育孩子實事求是”“吃是人的一種天性”等。

名家觀點的引用是本書的一個特色。很多專業研究儘管大量引用文獻,但由於缺乏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從而顯得缺乏“可讀性”;而更多的實際生活指導叢書卻又僅限於偶然經驗的積累從而缺乏“說服力”。從這個方面來講,本書則克服了這兩個偏頗,專業性和實踐性皆有,可讀性和說服力兼備。如該書引用了大量蘇霍姆林斯基、杜威、弗洛姆、錢理群等令人耳熟能詳的教育家、心理學家的經典名論,極大地增強了作者論證的說服力。

——更為豐富的是精神層面,集中在理念和情感兩個方面。

理念方面,作者把具體的教子知識昇華凝結為教育的理念,比如: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小時候孩子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來的,問父母,父母沒有必要給他/她解釋清楚,只需要清楚地給他/她編一個故事就可以了,他/她長大了自然會知道是怎麼回事;孩子小時候會對異性有好感,不必大驚小怪,要坦然與孩子交流。再如對孩子的教育要用心,要盡一切辦法取得孩子的信任,要以身作則,小學階段要重在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教育孩子不可簡單粗暴,自己受過怎樣的教育,便會映射到自己教育孩子上面,“自己不帶孩子就是瀆職”,要為孩子創造氣氛溫馨的家,不要為孩子製造恐懼,等等。其實這些有限的理念都是從無限多的知識、技巧、tips 當中總結出來的。理念是最重要的,具體的知識再多也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理念的問題解決了,方法的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情感方面,我們感受到了作者對孩子的愛,雖然作者似乎完全是立足於理性的角度去談教子問題的,但我們可以深深地的感受到作者無私的、寬大的、深厚的愛心,沒有愛心這個1,再先進的理念,再巧妙的方法,再豐富的知識,都如愛心這個1後面的N個0一樣失去意義。而這個愛心不是出於感性的、簡單的、原始的、淺薄的、自私的、從自己的感受出發的愛心,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理性的、全面的、深入的、無私的愛。作者不止一次談到,有時候她也會遇到不知所措的事情,但從愛孩子的直覺出發,感覺應該怎麼做,雖然看起來不應該,但還是做了,最終收到了意外的良好的效果。比如,孩子被老師佈置“暴力作業”,作者居然幫孩子做作業;孩子想看電視,作者居然讓孩子邊看電視邊做作業。

從這個角度說,本書最大的不容易之處便是既要在現有的教育體制框架下保證孩子不僅不掉隊,又最大可能地讓孩子的身心免受摧殘,從而悠然於上游。而很多的教子資料都只能做到一方面,而無視另一方面,從而在當下中國的現實中要麼“行不通”,要麼“行不好”。

——對於本書的寫法,首先選題好,中國自古注重家庭教育,從經典啟蒙的“三百千”,到《弟子規》《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 》,我國重家族責任的優良傳統使得每個人都不止考慮自己的功成名就,而上溯延伸到九族人倫。而在“文明的衝突”激烈爭鋒的當下,人們對傳統文化、西方文化無所適從,現實愈加“波譎雲詭”,讓人茫然不知所措。這也正是坊間出現諸多“教子寶典”的原因,但本書除了有意無意間迎合了這個大背景之外,定題的鮮明也不失一個成功之點。“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個題目,是作者出的一招險棋,儘管她一再解釋自己不是宣示字面上的意思,但吸人眼球的同時也確實承擔著招人誤解甚至非難的風險。本書請中國當下最富盛名的教育家錢理群先生鼎力推薦,書中多處引用錢的觀點作為論據,此不愧為作者的一個“高招”也。書中所提的問題直逼家長的現實困惑,讓人一旦接觸便欲罷不能。書中所提的方法、理念等標新立異、鋒芒畢露,讓心急如焚的家長們找到了“救命稻草”,等等。都是本書在寫法上的成功之處。

但是,這本書也有自身的缺點和不少的隙漏。

——首先,缺少對於傳統教子經典的引證和評析。中國是一個重視家庭教育的民族,自古以來便以“子子孫孫無窮盡也”為己任,嘔心瀝血總結家庭教育經驗,以期打破“富不過三代”的固律。如《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白鹿洞書院揭示》《三字經》《弟子規》等等。作者不知是有意無視這些經典的存在,還是無意間輕視了先人們苦心孤詣的總結,而或終究逃不過東西方文化博弈的時代背景產物

——“西風壓倒東風”思維模式的鎖羈,對於傳統文化中的寶貴家教經驗遺產,基本沒有論及。

——雖然書中直接或間接地突出了“身教勝於言傳”的教育法則,但沒有談到至關重要的一點:“你如何對待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今後將會如何對待你”。雖然作者說到了“你小時候受到父母如何的教育,長大後你將會如何教育你的子女”,但無疑前者更有意義。

——書中沒有提到編故事、講故事的作用。父母根據孩子及自身的實際情況及當時的現實需要為孩子天馬行空編造的故事是書中提到的“為孩子讀故事”所代替不了的。前者更能根據需要隨時隨地地融入父母的教育理念,潤物細無聲地為孩子塑造理想模型。比如,孩子小時候經常為他講李時珍、張衡、祖沖之、牛頓、愛迪生的故事,他將慢慢立志成為科學家;經常講岳飛、辛棄疾、戚繼光、楊家將的故事,長大後孩子將力求文武兼備,為國為民;經常講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孩子將希望成為人中之王,若講姜尚、魏徵、諸葛、劉基,孩子便夢想走向仕途的頂點,若講戰神白起、武聖關公,孩子將會力圖在綠營中走向巔峰。為男孩子要多講大丈夫頂天立地,為女孩子要多講奇女子不讓鬚眉。

——書中還有個極大地疏漏,就是沒有提到樹立榜樣的作用,作者給人的感覺似乎沒有人值得學習,她的教育是最先進的,她的孩子是最優秀的。作者似乎全然忘記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要知道,為孩子樹立一個優秀的榜樣比千言萬語的說教都要有效的多。甚至於,若能恰當地為孩子樹立榜樣,很多時候便如作者所講的“不管孩子”,他/她居然能發展得令人意外地好。

——儘管人們常說每個人都是優點和缺點並存,但也無人能夠否認很多優秀的品質都是相通的。比如一個愛學習的人一般責任心都很強,一個有愛心的人一般不會太自私,一個愛國的人往往也比較有志氣。所以若能在任一點上為孩子樹立好榜樣,他/她便往往能像學習知識一樣“觸類旁通”,變得各方面都很優秀,所謂的短板往往只是疏漏的一兩點而已。

——目標的確立是人生奮鬥的第一要素。志當存高遠,標要樹清晰。幫助孩子樹立清晰明確的目標是父母的首要職責。其他方面有諸多的不管,但學習乃至人生目標的不斷確立不能不管。不僅要管,且要時時規劃、調整、討論、明確。這樣,則如輪船在大海上航行有了指明方向的座座燈塔。而本書對於孩子的目標教育基本沒有談到。

——此書另一非常顯著的紕漏是沒有提到孩子的運動與健康。毛主席曾說,體育乃“載知識之車,寓道德之舍也”,沒有車,沒有舍,知識和道德往哪兒放啊。對於孩子來說尤其如此,德、智、體、美、勞中沒有什麼比體育更重要了,因為比起其他方面的教育,體育的不可錯過性、不可彌補性更強,一旦錯過,無法補回。

本書對於孩子德、智乃至美德教育頗為豐富和全面,但對於體育則沒有強調,不知是出於作者專業的限制,還是教育觀念的偏失。勞育稍有提及,但顯然不夠。勞育的重要性不僅在於為孩子提供生存與生活的必要技能和素養,更因為無論哪方面的優秀,最終都是要通過勞動來體現和實現價值的。否則,優則優也,何益之有?

——儘管作者不可能照顧到所有孩子的具體情況,但男孩和女孩的天生迥異無疑是應該被重視的。俗話甚至有“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等對男女孩截然相反教養經驗的總結。遺憾的是本書對此基本無有提及。試想我們用教養女孩子的方法去對待男孩而或反之會有什麼樣的效果?

如此等等,頗為缺憾。至於一些一己之見、偶然經驗時有顯露,甚至粗誤之處亦非無有。

——作者講到女兒在學校碰到一個“壞孩子”欺負女兒。儘管作者是出於友好解決問題的善意,還帶了書送給那個“壞孩子”,儘管作者最後自言處理好了問題:“壞孩子”不僅不欺負她的女兒了,自己也變得好起來了。但這個“經驗”不僅不值得推廣,甚至應該引以為戒。何也?

首先,別人的孩子輪不到你教育,不管你出於什麼考慮,也不管那孩子的具體情況如何,這都是件極其危險的事情。在不瞭解情況,沒有得到監護人委託的情況下,你在別人孩子身上起到再微小的一點作用,不帶來後果則已,萬一有丁點閃失,恐怕不是一個半個人物能承擔得了的。

其次,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包括長大之後,時時都可能碰到不同的人,你不能代替他/她出面去和別人交往,你能幫他/她擋一時,你能幫他/她擋一世嗎?你可以給他/她建議,建議甚至不是陳述句,而是一個選擇題,甚或只是一個啟發方向。比如,針對作者碰到的問題,告訴孩子,你首先保證不侵犯他人,在此前提下,不要怕,面對“壞孩子”的挑釁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並告訴對方自己絕對不會妥協的,一定的情況下會求助於老師,告訴對方的父母,自己也一定會奮力抵抗甚至變本加厲反擊的,所以大家不如好好相處,對雙方都有好處。要教會孩子有理、有利、有節的面對生活中隨時可能出現的人際威脅。

——再如,孩子碰到了老師的作者所謂的“暴力作業”。作者提出的這個概念確實是不錯的,非常有理論和實踐意義。但是,在面對“暴力作業”時,她對孩子的指導顯然令人不太好恭維。當孩子告訴自己老師讓他們抄寫作業N多遍時,她給孩子的建議是向老師說不。當然,作者是帶著分析和解釋來向孩子做出建議和向讀者表述事件的。但無論如何,這種“較真”的做法不太具有參考價值。且不說為何,與另一種做法相比一下便知:

告訴孩子三點:第一,你很棒,做的是對的,我很欣賞;第二,老師那樣做不太合適,但是為了你好,所以不應怪他,你不應該期待每個人都用同樣的態度對待同一件事情,即便他們的落腳點是相同的,也可能用不同的方式;第三,如果你是老師,我覺得你應該用更優化的方式,但不應該要求老師也一定這樣做。即便他故意犯了錯誤,做了壞事,你也不要放在心上,因為這世上什麼人都有,但你要知道如果是你,你應該怎樣做。況且,這件事本身沒什麼大不了的,人要學會明白什麼事情需要認真,什麼事情不必、不宜甚至不可認真。這件事對你最大的危害不是抄多少作業,而是你能否想通如何對待這件事。

——文中作者似乎一直對孩子的虛榮心、嫉妒心諱莫如深,彷彿孩子一定是晶瑩無瑕、絲無雜念的。但這可能嗎?即便是可能的,也不見得就一定是好。反過來,經過合情合理引導,虛榮心、嫉妒心反而能產生巨大的“生產力”。其實,人們常說的“羨慕、嫉妒、恨”從一定意義上說是一回事:“羨慕”就是小的“恨”,“恨”便是“羨慕”到了一定程度。所以,只要把握程度就行了,不必也不可抹殺。否則,何來“見賢思齊”之說,沒有“見賢思齊”,難道“自動成仙”?

——對於學習的“苦”“樂”,作者似乎始終有一種理想化的認識,即“好的學習”一定是快樂的學習。然而,事實顯非如此。確實,純粹的苦的學習不易產生成就,且不符合人文精神。然而,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生的價值不僅在於個人的所得,更首先在於對社會的貢獻。“苦讀苦練”“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何諱之有?人生在塵世,你可以最大程度地自主,但不可能絕對地自由,人必須有低下頭、彎下腰、沉下心的屈伸理念和能力。

該吃的苦就得吃,該受的罪就得受,純粹的、理想化的“天堂之樂”死後才有,塵世之中何處尋得?其實,作者大可不必對學習的“苦”這麼懼怕,儘管對於孩子無盡的愛是可以理解的。苦與樂是辨證相隨的,關鍵是想先苦後樂還是先樂後苦。更何況有些樂便是因為他苦,就像咖啡一樣,它的好喝之處便是它苦。沒有苦便沒有了意思,樂也便沒了。事實就是那麼哲理似的悖論化,在孩子身上也同樣不會簡單化。不必“為之悲催”,反而應該勇敢地“直面慘淡”。蟲蛹化後,即為彩蝶。人生在世,能得幾搏?

——至於書中有一處語用錯誤,對於作者作為一個詩人的水準來說真的是不可思議。在談到時下網絡遊戲的社會流弊時,作者批判所謂“行走學校”“訓練營”的“網癮治療機構”的無效、無聊的“治療”時,說道:“這簡直是頭痛醫腳,進鐵匠鋪買肉。”“進鐵匠鋪買肉”確實批得恰當,但“頭痛醫腳”恰是中醫主張的辯證治療方法,廣為世人傳頌,且經常變化後用來批評教條、割裂、片面的認識處理問題的方法:“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知作者對此句是如何理解的。

——最後,作者用獨立文章的方式環繞主題,靈活、生動、現實,不用死板的章節來組織工程,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但不拘形式的同時亦不應錯失邏輯。內在的邏輯如果不把握好,則容易出現偏失和紕漏,有時甚至是大片的落失。

然而,這些問題並不能從根本上影響到我們對《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極高的評價。原因不僅是它畢竟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現實的案例、精心獨到的分析以及睿智專業的解題方案,更重要的是它給我們敲響了反思的警鐘,讓我們沿著它的方向和論題,在現實中繼續思考探索、證實證偽,孜孜追求上天、民族、自心賦予我們最重要的一條人類職責——教育好我們的孩子,誠如古人所說“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其實這是一個互文句,意思是“最重要和最快樂的乃是讀書和教子二事”)。因為,未來是他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