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教育:一位武术博士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得失论

教育:一位武术博士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得失论

张长念,出生于1980年6月,安徽萧县人,武术博士,首都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耶鲁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华太极康复协会副理事长,海峡两岸传统文化交流协会理事,中国武术协会市场开发委员会委员,孔子学院总部武术培训与研究基地信息部副主任,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忽雷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 受聘为湖南娄底、新化,安徽萧县等地太极拳协会技术顾问。

主要从事武术、传统太极拳、太极推手等技术课及武术史、武术导论、武术英语等理论课教学及研究。多次受邀或被选派赴澳大利亚、荷兰、挪威、德国、法国、比利时、奥地利、卢森堡等国教学。

迄今在各级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武术及太极拳研究论文8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体育总局社科、北京市社科6项。出版译著及编著4部。多次参与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世界传统武术节等比赛组织或裁判工作,多次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武术节目录制,介绍太极拳养生与技击文化。

教育:一位武术博士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得失论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得失论

基于“读书四学”言及体育之失

如果我没有看尹建莉女士的这本书,而听到谁说“读某本子女教育的书”云云,必然会心生不屑之意:有什么啊,无外乎要尊重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重视孩子的兴趣等等,没有什么新鲜的,我都知道。然而,不知道是由于这本书真的很特别、很独到,还是因为作为一个四岁孩子的爸爸,早已初尝教子苦头的缘故,而或兼而有之,一个看似偶然实为必然的机会,我读了这本书。

我总结过看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四种学习:学语词、学知识、学精神、学写法。学语词,即学习文中的字、词、语句的运用,如一个使用得当的成语、一个修辞方式的巧妙运用、一个常见却不知何意的生字等;学知识,即学习该文告诉了你什么直观的具体的有用的客观信息,如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文化常识等;学精神,即学习该文文字蕴含的间接信息,即作者主观要表达或客观上表达了的对于事物规律的认识,如一个立身处世的道理、一种人生奋斗的精神、一个待人接物的智慧、一种内心情感的抒发等;学写法,即学习该文是怎么写成这样的。这条对于不准备写作的读者可能没什么意义,但对于有写作需求的读者来说可能是最重要的,即你不仅尽可能清楚地知道了该文写了什么,还应该试图清楚地知道它是怎么被写成这样的,如如何选题、如何安排框架、如何前后呼应、如何运用材料、如何层层论证等。

掩卷《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首先是对学习收获的总结。

——从表达来看,这本书语言流畅、自然、得体,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却平实深刻、鲜明直观,让人一目了然,不拐弯抹角,不废于修饰。这可能是作者出于读者面的考虑,也可能是本书主题的需要,即便引用的名家经典观点都很平实、清楚,让人无需多想、毋庸置疑。书中序言等数处透露,作者是一位诗人。作为一位诗人,又通过严格的科研训练(作者读的是北师大的研究生),语言在艺术和平实中得到了平衡。

如作者在表明面对孩子的问题和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常常使用使人汗颜的质问:“……有多少人能从作文教学本身来反思一下,从教师或家长的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呢?”P118 观点鲜明的反问:“这个孩子能有劳先生的运气吗?”发人深思的设问:“阅读为什么对孩子的智力和学习有这么大的影响?”P62

总之,语词方面,你或许学习不到什么高冷的字词、华丽的辞藻、匠心独运的修辞,但对于本书的写作目的的满足来说,无疑作者是非常成功的。

——该书对于读者知识的告知主要是四个方面:教子案例的分析、教子经验的总结、教育规律的阐述、名家观点的引用等。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教子案例,包括别人及自己曾经的困惑之处,以及自己及别人成功的经验,比如“我曾收到一位妈妈发来的短信,说她正在上初一的女儿‘有男朋友了’,问我该怎么办?”P26 作者首先分析了该生“男朋友”的特定涵义,然后说明咨询者按照自己的建议是如何做的,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而自己教子经验的总结是本书的主体,作者多处开门见山、一语中的:“好阅读要求快快读、坏阅读要求慢慢读”“让孩子去读金庸吧”“学习不要‘刻苦努力’”……

当然,紧随而至的一定是所以然的深入分析,以保证观点雄辩的说服力。教育规律的阐述多来自于作者的专业知识,如“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孩子天生不会说谎”“教育孩子实事求是”“吃是人的一种天性”等。

名家观点的引用是本书的一个特色。很多专业研究尽管大量引用文献,但由于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显得缺乏“可读性”;而更多的实际生活指导丛书却又仅限于偶然经验的积累从而缺乏“说服力”。从这个方面来讲,本书则克服了这两个偏颇,专业性和实践性皆有,可读性和说服力兼备。如该书引用了大量苏霍姆林斯基、杜威、弗洛姆、钱理群等令人耳熟能详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的经典名论,极大地增强了作者论证的说服力。

——更为丰富的是精神层面,集中在理念和情感两个方面。

理念方面,作者把具体的教子知识升华凝结为教育的理念,比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小时候孩子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问父母,父母没有必要给他/她解释清楚,只需要清楚地给他/她编一个故事就可以了,他/她长大了自然会知道是怎么回事;孩子小时候会对异性有好感,不必大惊小怪,要坦然与孩子交流。再如对孩子的教育要用心,要尽一切办法取得孩子的信任,要以身作则,小学阶段要重在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教育孩子不可简单粗暴,自己受过怎样的教育,便会映射到自己教育孩子上面,“自己不带孩子就是渎职”,要为孩子创造气氛温馨的家,不要为孩子制造恐惧,等等。其实这些有限的理念都是从无限多的知识、技巧、tips 当中总结出来的。理念是最重要的,具体的知识再多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理念的问题解决了,方法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情感方面,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孩子的爱,虽然作者似乎完全是立足于理性的角度去谈教子问题的,但我们可以深深地的感受到作者无私的、宽大的、深厚的爱心,没有爱心这个1,再先进的理念,再巧妙的方法,再丰富的知识,都如爱心这个1后面的N个0一样失去意义。而这个爱心不是出于感性的、简单的、原始的、浅薄的、自私的、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的爱心,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理性的、全面的、深入的、无私的爱。作者不止一次谈到,有时候她也会遇到不知所措的事情,但从爱孩子的直觉出发,感觉应该怎么做,虽然看起来不应该,但还是做了,最终收到了意外的良好的效果。比如,孩子被老师布置“暴力作业”,作者居然帮孩子做作业;孩子想看电视,作者居然让孩子边看电视边做作业。

从这个角度说,本书最大的不容易之处便是既要在现有的教育体制框架下保证孩子不仅不掉队,又最大可能地让孩子的身心免受摧残,从而悠然于上游。而很多的教子资料都只能做到一方面,而无视另一方面,从而在当下中国的现实中要么“行不通”,要么“行不好”。

——对于本书的写法,首先选题好,中国自古注重家庭教育,从经典启蒙的“三百千”,到《弟子规》《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 》,我国重家族责任的优良传统使得每个人都不止考虑自己的功成名就,而上溯延伸到九族人伦。而在“文明的冲突”激烈争锋的当下,人们对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无所适从,现实愈加“波谲云诡”,让人茫然不知所措。这也正是坊间出现诸多“教子宝典”的原因,但本书除了有意无意间迎合了这个大背景之外,定题的鲜明也不失一个成功之点。“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个题目,是作者出的一招险棋,尽管她一再解释自己不是宣示字面上的意思,但吸人眼球的同时也确实承担着招人误解甚至非难的风险。本书请中国当下最富盛名的教育家钱理群先生鼎力推荐,书中多处引用钱的观点作为论据,此不愧为作者的一个“高招”也。书中所提的问题直逼家长的现实困惑,让人一旦接触便欲罢不能。书中所提的方法、理念等标新立异、锋芒毕露,让心急如焚的家长们找到了“救命稻草”,等等。都是本书在写法上的成功之处。

但是,这本书也有自身的缺点和不少的隙漏。

——首先,缺少对于传统教子经典的引证和评析。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民族,自古以来便以“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为己任,呕心沥血总结家庭教育经验,以期打破“富不过三代”的固律。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白鹿洞书院揭示》《三字经》《弟子规》等等。作者不知是有意无视这些经典的存在,还是无意间轻视了先人们苦心孤诣的总结,而或终究逃不过东西方文化博弈的时代背景产物

——“西风压倒东风”思维模式的锁羁,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家教经验遗产,基本没有论及。

——虽然书中直接或间接地突出了“身教胜于言传”的教育法则,但没有谈到至关重要的一点:“你如何对待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今后将会如何对待你”。虽然作者说到了“你小时候受到父母如何的教育,长大后你将会如何教育你的子女”,但无疑前者更有意义。

——书中没有提到编故事、讲故事的作用。父母根据孩子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当时的现实需要为孩子天马行空编造的故事是书中提到的“为孩子读故事”所代替不了的。前者更能根据需要随时随地地融入父母的教育理念,润物细无声地为孩子塑造理想模型。比如,孩子小时候经常为他讲李时珍、张衡、祖冲之、牛顿、爱迪生的故事,他将慢慢立志成为科学家;经常讲岳飞、辛弃疾、戚继光、杨家将的故事,长大后孩子将力求文武兼备,为国为民;经常讲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孩子将希望成为人中之王,若讲姜尚、魏征、诸葛、刘基,孩子便梦想走向仕途的顶点,若讲战神白起、武圣关公,孩子将会力图在绿营中走向巅峰。为男孩子要多讲大丈夫顶天立地,为女孩子要多讲奇女子不让须眉。

——书中还有个极大地疏漏,就是没有提到树立榜样的作用,作者给人的感觉似乎没有人值得学习,她的教育是最先进的,她的孩子是最优秀的。作者似乎全然忘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要知道,为孩子树立一个优秀的榜样比千言万语的说教都要有效的多。甚至于,若能恰当地为孩子树立榜样,很多时候便如作者所讲的“不管孩子”,他/她居然能发展得令人意外地好。

——尽管人们常说每个人都是优点和缺点并存,但也无人能够否认很多优秀的品质都是相通的。比如一个爱学习的人一般责任心都很强,一个有爱心的人一般不会太自私,一个爱国的人往往也比较有志气。所以若能在任一点上为孩子树立好榜样,他/她便往往能像学习知识一样“触类旁通”,变得各方面都很优秀,所谓的短板往往只是疏漏的一两点而已。

——目标的确立是人生奋斗的第一要素。志当存高远,标要树清晰。帮助孩子树立清晰明确的目标是父母的首要职责。其他方面有诸多的不管,但学习乃至人生目标的不断确立不能不管。不仅要管,且要时时规划、调整、讨论、明确。这样,则如轮船在大海上航行有了指明方向的座座灯塔。而本书对于孩子的目标教育基本没有谈到。

——此书另一非常显著的纰漏是没有提到孩子的运动与健康。毛主席曾说,体育乃“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没有车,没有舍,知识和道德往哪儿放啊。对于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德、智、体、美、劳中没有什么比体育更重要了,因为比起其他方面的教育,体育的不可错过性、不可弥补性更强,一旦错过,无法补回。

本书对于孩子德、智乃至美德教育颇为丰富和全面,但对于体育则没有强调,不知是出于作者专业的限制,还是教育观念的偏失。劳育稍有提及,但显然不够。劳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为孩子提供生存与生活的必要技能和素养,更因为无论哪方面的优秀,最终都是要通过劳动来体现和实现价值的。否则,优则优也,何益之有?

——尽管作者不可能照顾到所有孩子的具体情况,但男孩和女孩的天生迥异无疑是应该被重视的。俗话甚至有“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等对男女孩截然相反教养经验的总结。遗憾的是本书对此基本无有提及。试想我们用教养女孩子的方法去对待男孩而或反之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如此等等,颇为缺憾。至于一些一己之见、偶然经验时有显露,甚至粗误之处亦非无有。

——作者讲到女儿在学校碰到一个“坏孩子”欺负女儿。尽管作者是出于友好解决问题的善意,还带了书送给那个“坏孩子”,尽管作者最后自言处理好了问题:“坏孩子”不仅不欺负她的女儿了,自己也变得好起来了。但这个“经验”不仅不值得推广,甚至应该引以为戒。何也?

首先,别人的孩子轮不到你教育,不管你出于什么考虑,也不管那孩子的具体情况如何,这都是件极其危险的事情。在不了解情况,没有得到监护人委托的情况下,你在别人孩子身上起到再微小的一点作用,不带来后果则已,万一有丁点闪失,恐怕不是一个半个人物能承担得了的。

其次,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包括长大之后,时时都可能碰到不同的人,你不能代替他/她出面去和别人交往,你能帮他/她挡一时,你能帮他/她挡一世吗?你可以给他/她建议,建议甚至不是陈述句,而是一个选择题,甚或只是一个启发方向。比如,针对作者碰到的问题,告诉孩子,你首先保证不侵犯他人,在此前提下,不要怕,面对“坏孩子”的挑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告诉对方自己绝对不会妥协的,一定的情况下会求助于老师,告诉对方的父母,自己也一定会奋力抵抗甚至变本加厉反击的,所以大家不如好好相处,对双方都有好处。要教会孩子有理、有利、有节的面对生活中随时可能出现的人际威胁。

——再如,孩子碰到了老师的作者所谓的“暴力作业”。作者提出的这个概念确实是不错的,非常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但是,在面对“暴力作业”时,她对孩子的指导显然令人不太好恭维。当孩子告诉自己老师让他们抄写作业N多遍时,她给孩子的建议是向老师说不。当然,作者是带着分析和解释来向孩子做出建议和向读者表述事件的。但无论如何,这种“较真”的做法不太具有参考价值。且不说为何,与另一种做法相比一下便知:

告诉孩子三点:第一,你很棒,做的是对的,我很欣赏;第二,老师那样做不太合适,但是为了你好,所以不应怪他,你不应该期待每个人都用同样的态度对待同一件事情,即便他们的落脚点是相同的,也可能用不同的方式;第三,如果你是老师,我觉得你应该用更优化的方式,但不应该要求老师也一定这样做。即便他故意犯了错误,做了坏事,你也不要放在心上,因为这世上什么人都有,但你要知道如果是你,你应该怎样做。况且,这件事本身没什么大不了的,人要学会明白什么事情需要认真,什么事情不必、不宜甚至不可认真。这件事对你最大的危害不是抄多少作业,而是你能否想通如何对待这件事。

——文中作者似乎一直对孩子的虚荣心、嫉妒心讳莫如深,仿佛孩子一定是晶莹无瑕、丝无杂念的。但这可能吗?即便是可能的,也不见得就一定是好。反过来,经过合情合理引导,虚荣心、嫉妒心反而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其实,人们常说的“羡慕、嫉妒、恨”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回事:“羡慕”就是小的“恨”,“恨”便是“羡慕”到了一定程度。所以,只要把握程度就行了,不必也不可抹杀。否则,何来“见贤思齐”之说,没有“见贤思齐”,难道“自动成仙”?

——对于学习的“苦”“乐”,作者似乎始终有一种理想化的认识,即“好的学习”一定是快乐的学习。然而,事实显非如此。确实,纯粹的苦的学习不易产生成就,且不符合人文精神。然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人的所得,更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苦读苦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何讳之有?人生在尘世,你可以最大程度地自主,但不可能绝对地自由,人必须有低下头、弯下腰、沉下心的屈伸理念和能力。

该吃的苦就得吃,该受的罪就得受,纯粹的、理想化的“天堂之乐”死后才有,尘世之中何处寻得?其实,作者大可不必对学习的“苦”这么惧怕,尽管对于孩子无尽的爱是可以理解的。苦与乐是辨证相随的,关键是想先苦后乐还是先乐后苦。更何况有些乐便是因为他苦,就像咖啡一样,它的好喝之处便是它苦。没有苦便没有了意思,乐也便没了。事实就是那么哲理似的悖论化,在孩子身上也同样不会简单化。不必“为之悲催”,反而应该勇敢地“直面惨淡”。虫蛹化后,即为彩蝶。人生在世,能得几搏?

——至于书中有一处语用错误,对于作者作为一个诗人的水准来说真的是不可思议。在谈到时下网络游戏的社会流弊时,作者批判所谓“行走学校”“训练营”的“网瘾治疗机构”的无效、无聊的“治疗”时,说道:“这简直是头痛医脚,进铁匠铺买肉。”“进铁匠铺买肉”确实批得恰当,但“头痛医脚”恰是中医主张的辩证治疗方法,广为世人传颂,且经常变化后用来批评教条、割裂、片面的认识处理问题的方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知作者对此句是如何理解的。

——最后,作者用独立文章的方式环绕主题,灵活、生动、现实,不用死板的章节来组织工程,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但不拘形式的同时亦不应错失逻辑。内在的逻辑如果不把握好,则容易出现偏失和纰漏,有时甚至是大片的落失。

然而,这些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到我们对《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极高的评价。原因不仅是它毕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现实的案例、精心独到的分析以及睿智专业的解题方案,更重要的是它给我们敲响了反思的警钟,让我们沿着它的方向和论题,在现实中继续思考探索、证实证伪,孜孜追求上天、民族、自心赋予我们最重要的一条人类职责——教育好我们的孩子,诚如古人所说“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其实这是一个互文句,意思是“最重要和最快乐的乃是读书和教子二事”)。因为,未来是他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