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加碼640億美元訂購鋰電池,大眾的目標:2025年前每年銷售

近日,據澳洲媒體報道,大眾集團宣佈訂購價值640億美元的鋰電池,用於旗下各品牌新研發的電動汽車系列中,從而減輕柴油門事件的負面影響。

這是繼3月14日大眾公佈250億的電池採購合同,又在不久前的股東大會上宣佈將合同金額擴大一倍,達到480億美元后,再一次增加電動領域投資金額,足以看出大眾對汽車電氣化的認知和重視程度。

據國外媒體報道,根據大眾集團之前的計劃,要到2019年才會大規模面向市場推出電動汽車產品。但現在大眾已經開始為了確保電池組件的供應做好準備,以便能夠滿足明年的大規模產量需求。

目前,大眾並未透露任何具體的關於合同訂單的細節,而據瞭解,大眾集團已經簽下的價值250億美元的電動汽車電池和零部件訂單,電池購買分散在三家公司——三星SDI,LG Chem和寧德時代。所以外界猜測與大眾合作的公司有可能是LG Chem、三星SDI、松下或寧德時代等。

大單引爆電池產業鏈,大眾卻選擇與電池製造商簽訂長期的合同

根據全球汽車電動化戰略的加速,對應的是鋰電池行業的供求爆發時代。根據有關專業媒體測算,2018年全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約100萬輛,對應動力電池需求約45GWh;2020年全國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200萬輛,對應動力電池需求約110GWh。

而目前,全球汽車專用電池組件供應量非常有限,汽車廠商,尤其是初創企業很難獲得供應商的保障。據瞭解,現在很多廠商開始考慮自己生產汽車電池。

大眾也考慮到了這一點,但最終還是決定放棄這種做法。大眾選擇與電池製造商簽訂長期的合同,並且鼓勵製造商進行更多的投資來擴大產能,讓後者與大眾的電動汽車業務共同成長。

儘管這些合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約束力,但可能會包括基於電池技術進展的相關條款。據相關媒體猜測,未來10年,電池的生產成本也會大幅改善。

大眾新能源全球佈局戰略:2025年前,每年銷售300萬輛純電動汽車

大眾集團於2017年9月推出了一項野心勃勃的“RoadmapE”電動化戰略:到2022年底,大眾集團在全球範圍內將擁有16個電動汽車生產基地。目前,大眾汽車已經擁有3個主要的電動汽車生產基地,之後將有9座新工廠在未來兩年投產。

大眾新上任的CEO迪斯不久前就在集團年度會議上宣佈,公司計劃在2025年前,每年銷售300萬輛純電動汽車,大眾旗下的奧迪品牌則計劃在此期限前電動與插電式混動車的年銷量達到80萬輛。

目前,除了現有的8款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陣容,大眾還將推出包括3款純電動車型在內的9款全新車型,包括江淮大眾首款純電動SUV。

新能源在中國市場迎來新的發展和機遇

受“排氣門”影響,歐洲柴油車市場逐漸黯淡,加之為了緩解全球氣候變化危機以及改善空氣質量,歐洲各國政府以及中國都致力於發展電動汽車,並且還出臺了系列優惠政策,鼓勵消費者購買。

在中國市場,新能源發展比較迅猛,據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突破70萬輛,保有量已突破180萬輛,中國連續三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和消費國。預計今年產銷將達到100萬輛。

受新能源汽車產銷拉動,2017年動力電池裝機量達到36Gwh,增長21%。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5萬輛和14.3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56.9%和154.3%。據高工鋰電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我國動力電池裝機總電量約4.4GWh,同比增長247%,裝機總電量前十動力電池企業合計達4.0GWh,佔整體的91%。

《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在突破能量密度瓶頸的同時,力爭成本降至1元/瓦時以下。同時隨著《雙積分管理辦法》在2018年開始實施,這些無疑給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

瞄準中國市場,大眾加速在中國本土新能源生產

2017年11月份,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宣佈,面向2025年,計劃在中國電動出行領域直接投資超過100億歐元,並推出近40款新能源車。大眾汽車(中國)總裁兼CEO海茲曼表示,到2025年將交付150萬輛新能源車型。未來7到8年間,大眾將在中國推出近40款本土化生產的全新新能源汽車;在2020年到2025年期間,大眾在中國本土化生產的新能源汽車將超過20款。

同時,在中國市場,大眾集團與合作伙伴強強聯合,共同推廣新能源汽車。一方面,大眾與江淮的合作進展迅猛。在北京車展前夕,江淮大眾就發佈全新品牌思皓(SOL),並推出首款車型E20X。另一方面,大眾與中國出行領域“領軍人物”滴滴出行將展開新合作。據有關媒體報道,大眾集團正和滴滴出行磋商籌建合資公司,將組建一支十萬輛規模的共享出行車隊,其中六萬輛為大眾品牌的新能源汽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