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唐朝文宗時期甘露之變為何失敗?

allen王


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神策軍”和中國歷史上發生在唐朝的“第二次官宦時代”。在這裡我就先大體說說神策軍和第二次宦官時代,各位朋友不要著急,請耐心往下看。

一,神策軍。

神策軍原為大唐西北地區的戍邊部隊,由盛唐名將哥舒翰建立,神策軍成立後,多次參與對內平叛和對外的戰爭,安史之亂後,盛極一時的大唐帝國開始走向沒落,公元763年吐蕃進犯並攻入長安,唐代宗出逃至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由於神策軍擁戴護衛皇帝有功,唐代宗便將其改編為禁軍,由皇帝親自掌管。此後神策軍作為全國最精銳的部隊又多次參與平定了各地藩鎮的叛亂。公元783年涇原鎮士兵發動兵變,圍攻長安,唐德宗出逃奉天(今陝西乾縣),史稱“涇原兵變”,兵變期間神策軍再次化身為皇帝的救星,出擊平叛,收復長安,迎回德宗,唐德宗回到長安後發現朝中的滿朝文武逃的逃,降的降,唯有宦官無一人叛變,於是唐德宗下令將神策軍交於宦官掌管,不再信任大臣,從此宦官集團開始正式掌握兵權,將守衛皇宮的禁軍-神策軍牢牢抓在手中。

第二次宦官時代。

指的是從公元755年安史之亂到公元903年朱溫誅殺宦官這段長達近150年的宦官掌權干政的時期,唐朝初年由於朝廷不斷的對外用兵,大唐版圖不斷擴大,為了鞏固新開闢的疆土,防範周邊少數民族的入侵,唐朝政府在邊境上設立了十個藩鎮(類似北魏時期的六鎮),其最高長官稱為“節度使”,起初節度使只有軍權,但到了後來節度使逐漸掌握了轄區內的財政權和行政權,甚至節度使也成了世襲制,中央對地方節度使的控制越來越弱,藩鎮也逐漸成了與中央政府對立的獨立王國,中央與藩鎮的矛盾越來越大,終於在公元755年,積聚多年的矛盾爆發,坐擁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的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安史之亂”,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由於各地節度使對中央政府陽奉陰違,加之在這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中,只有宦官們對皇帝不離不棄,甚至有擁戴之功(如李輔國擁立唐肅宗,唐代宗),皇帝開始倚重宦官,甚至朝廷中出現了與朝官系統(南衙)對立的宦官集團(北司),宦官開始干預國政,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宦官時代開始。

好了,介紹完神策軍和第二次官宦時代,我們再來看甘露之變,甘露之變是唐文宗時期不滿宦官干政,自己為宦官所制而發動的一場旨在誅殺宦官集團的軍事行動。公元835年,宰相李訓指使左金吾衛大將軍韓約上報朝廷“左金吾衛後院有甘露降臨”,然後李訓假裝去查看並向唐文宗奏報此事可能有假,唐文宗藉機命宦官仇士良等人率領諸宦官前去一辯真偽,而李訓則提前在左金吾衛後院安排好甲兵,準備將仇士良等宦官一網打盡,可是由於仇士良提前發現埋伏的甲兵,再加上李訓等人準備不足,計劃沒有成功,其結果是仇士良挾持唐文宗逃走,並指使神策軍誅殺了包括李訓等朝中大臣在內的一千多人,從此之後宦官集團成為朝廷中唯一掌握大權的集團,君主的廢立,生殺也掌握在宦官手中,史稱“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




其實在李訓埋伏甲兵預謀刺殺仇士良之前,本有一個絕好的機會可以一舉殲滅宦官,那就是借參加宦官王士澄葬禮之機,由鳳翔節度使鄭注奏請唐文宗准許其帶領親軍以護衛葬禮現場,並由唐文宗下令神策軍護軍中尉以下所有宦官到場為王士澄守葬,屆時,由鄭注率領的親軍伺機誅殺所有宦官。本來這個計劃是唐文宗,李訓,鄭注三人共同商議並定下來的,但是由於李訓怕事成之後鄭注功勞太大,難免會在朝廷上壓倒自己,為了爭功李訓重新策劃了誅殺宦官的行動,於是便有了甘露降臨這一說,並提前發動誅殺宦官的軍事行動。

那麼結合以上所說,我們可以總結一下為什麼甘露之變會失敗,一,李訓心胸狹隘,求功心切,準備不足,破綻百出。二,從唐文宗到李訓都沒有真正的掌握軍隊,尤其是禁軍,前面說過皇宮中的禁軍也就是神策軍一直掌握在宦官手中,沒有這支部隊的支持,是很難成功搬倒宦官集團的。其實說來說去甘露之變之所以失敗歸根結底就是唐文宗一方沒有軍權,如果他們能調動一支部隊的話,即便仇士良提前跑了,他們還是有機會派兵進行追殺,奪回主動權的。所以正因為沒有兵權,在仇士良跑了之後,李訓等大臣也是知道放虎歸山,頓時作鳥獸散,連一點補救的措施都沒有,任憑仇士良的反撲。還有就是唐文宗為什麼能輕而易舉的毒殺王文澄,其實也是有原因的,一,王文澄是李訓,鄭注二人向唐文宗獻計毒殺的,而李訓和鄭注又都是王文澄提拔上來的,屬於王文澄的心腹,被自己的心腹所設計確實難以防備。二,王文澄與當時的另一個大宦官仇士良素有矛盾,所以唐文宗在打壓王文澄並毒殺他的時候,仇士良不僅不阻止反而很高興,因此王文澄才會被輕而易舉的殺掉。

其實從唐朝中期進入宦官時代後,宦官掌權進入權力核心並掌握了神策軍,這就相當於把皇帝捏在手裡可以隨便處置一般,即便是後來大有作為的唐宣宗上位也只能盡力壓制宦官的權力而不能做到徹底解決,這也是唐朝藩鎮制度影響下產生的政治的畸形發展。地方大權在各節度使手中,中央政權在宦官手中,就算是唐太宗復活也無濟於事,而這種局面直到公元903年朱溫誅殺宦官,盡滅宦官集團才結束,當然了伴隨著宦官集團滅亡的還有大唐帝國的滅亡,大唐的皇帝們和宦官鬥了一百多年,最後全被宣武節度使朱溫所滅,想一想可笑又可悲。

我是鹹魚,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鹹魚閒聊


甘露之變是中晚唐時期,皇帝和大臣們最後一次嘗試以武力從宦官中收回權力,但是由於以下幾點原因,這次行動失敗了。

一唐文宗無識人之明

歷史上對唐文宗的評價是有帝王之道而無帝王之能。這點從他選用的人就可以看出。 唐文宗最初選用了宋申錫作為剷除宦官的幫手,宋申錫為人寬厚忠誠,但是辦事不謹慎,他提拔王璠擔任京兆尹,將軍政大權交給王璠,希望通過王璠的幫助剷除宦官。 結果王璠向王守澄告密。 王守澄大怒,誣陷宋申錫企圖擁立漳王李湊為帝,宋申錫被貶官趕出京城。唐文宗第一次嘗試剷除宦官的計劃就這樣破產了。



唐文宗第二次找來鄭注和李訓做幫手。這兩個人原本都是王守澄推薦給皇帝的,王守澄對兩人可謂恩重如山。但是這兩人發現投靠皇帝能攫取更大的利益後,就出賣了他們的恩人王守澄,兩人設計除掉王守澄。兩個小人唐文宗居然委以重任。為日後的失敗埋下隱患。

其實當時並不是無人可用,李德裕才華橫溢又忠心耿耿,後來的唐武宗正是依靠李德裕取得了會昌中興的偉業,可是唐文宗放著李德裕這樣當時最優秀的人才不用,只能說他不會用人。

二李訓為了爭功改變計劃導致兵力不足

李訓和鄭注最開始的剷除宦官計劃是由鄭注出任鳳翔節度使。然後以召集宦官為王守澄送葬的名義,由鄭注帶領五百名鳳翔精兵,在王守澄的葬禮將所有宦官一網打盡,如果按照這個計劃,成功的可能性會大些。

但是這時候李訓小人的本性暴露出來,他擔心按照這個計劃如果成功除掉宦官,鄭注的功勞最大。於是李訓和他的心腹商議,改變了原定的除宦官計劃。新計劃決定不等鄭注的鳳翔兵到來,提前行動,改以郭行餘的邠寧兵、王璠的河東兵以及韓約的金吾兵為除宦官的主力。


甘露之變的當天,只有王璠的河東兵和韓約的金吾兵按照計劃行動。郭行餘的邠寧兵卻沒有過來。王璠雖然帶兵參加行動,但是因為害怕宦官的勢力,嚇得發抖,而去陪同仇士良查看甘露的韓約同樣心理素質不過關,居然嚇得直冒汗,被仇士良看出破綻。如此重大事件,選用的都是一幫膽小如鼠的投機分子,這樣的陣容決定了這次行動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三打擊面太廣

甘露之變是以整個宦官集團為打擊目標。唐文宗的這個策略明顯錯誤,他的打擊面太廣,使所有宦官在巨大的危機面前團結起來。在甘露之變中,宦官們精誠合作,齊心協力把唐文宗帶進宣政門。

其實不是所有宦官都是惡貫滿盈。曹操曾經說出對付宦官的方法,就是隻要把為首的宦官除掉即可,不必大動干戈去殺掉所有宦官。後來的唐武宗和唐宣宗,都沒有把宦官趕盡殺絕,他們依靠有能力的大臣與宦官抗衡,唐武宗重用李德裕與仇士良對抗,由於李德裕的強勢和才幹,仇士良乖乖的自動退休,宦官的權勢在唐武宗生前被狠狠地抑制。

四唐文宗本身優柔寡斷

甘露之變時,當仇士良發現李訓等人的計劃後,挾持唐文宗進入宣政門之前,李訓想來搶奪唐文宗,但是唐文宗看到陰謀敗露,決定丟車保帥,於是他呵斥李訓,並且跟著仇士良等人進入宣政門。唐文宗主動對宦官投懷送抱,也是甘露之變最後失敗的重要原因。如果他能像唐太宗一樣英明果決,揮劍斬殺身邊的宦官然後主動向李訓靠攏的話,也許是另外一種結局。

政變要成功,選人很關鍵。歷史上成功的政變,一般都是選用大膽、心細、忠心的下屬去操作。

而唐文宗選用的人,宋申錫雖然忠心但是辦事不縝密,走漏了風聲。李訓、鄭注兩人是有奶就是孃的小人,這兩人都是由王守澄推薦才得到唐文宗的信任,可是他們最後把屠刀舉向恩公王守澄,這樣的小人,即使甘露之變成功殺死所有宦官,兵權也會被此二人奪去,唐文宗仍然無法擺脫傀儡的地位。

甘露之變中唐文宗選擇的將領韓約、郭行餘、王璠都是貪生怕死之人,韓約居然嚇得在大冬天時汗流不止,王璠也在甘露之變時嚇得發抖,郭行餘則直接被嚇得拒絕參加政變。這三位將領的部隊是這次政變的主力,可是他們的表現證明了他們根本不堪重用。

甘露之變,由一個懦弱無能的皇帝,兩個心懷鬼胎的大臣帶領幾個膽小如鼠的將軍,這套陣容,如果能成功,那真是創造奇蹟。


雨夜讀史


唐代中後期,宦官勢力的惡性發展引起朝內官僚集團的不滿, 形成了南衙(即朝官衙署,位於皇城,在南面,為官僚集團大本營)和北司(宦官衙署,位於宮城,朝官衙門的北面)的鬥爭。唐順宗永貞年間(805年),官僚王叔文、王伍、劉禹錫、柳宗元、韋執誼等,在順宗支持下執掌政事,進行改革, 主張減免苛徵雜稅,懲辦貪官,取消宮市。 他們還派將領擔任禁軍統帥以奪宦官的軍權,遭到宦官勢力的抵制。當年8月,宦官逼迫順宗讓位於唐憲宗。 不久王叔文被殺,王伾病死,劉禹錫、柳宗元等八人都被貶逐到邊遠地區做司馬(州一級裡無實權的官), 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

唐文宗繼位後,對宦官之專權深惡痛絕,南衙北司之爭更為激烈。他任用李訓為宰相,鄭注為鳳翔節度使,密謀內外結合而將宦官勢力一網打盡。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唐文宗與宰相李訓和鄭注,以及金吾將軍韓約、河東節度使王璠、邠寧節度使郭行餘、御史中丞李孝本等人合謀策劃,詐稱金吾衛衙中石榴樹夜降甘露為名,企圖誘使中尉、樞密使仇士良、魚志弘等大宦官前往觀看,然後以伏兵誅殺, 不料被仇士良等發覺,宦官挾持皇帝,命禁軍將李、鄭等大批朝官和家屬近千人誅殺殆盡。宰相舒元輿、王涯、李訓、賈餘,以及王璠、郭行餘、鄭注等人均被殺掉,妻女不死者皆沒為官婢,史稱“甘露之變”。 經此一變,滿朝文武幾乎為之一空,宦官更為專橫,唐文宗也因此而鬱鬱寡歡,不久便死去。從此宦官愈發專橫,“天下事皆決於百司,宰相行文書而已”,以文人士大會為代表的南衙也日益成了宦官為代表的北司的附屬。

由此看來,甘露之變之所以失敗,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宦官掌握了軍權,從而決定了皇帝和文官的生死。


倪說歷史


甘露之變是晚唐時期一次最大的政治事件,是唐朝皇帝與文官集團最後一次軍事政變,是最後一次自我挽救,意圖結束當時的宦官時代。但遺憾的是,由於意外洩密,導致了失敗,就此唐朝徹底進入宦官時代。大唐也就此走向衰亡。

大唐大和九年,也就是公元835年,唐朝已經是宦官時代了,就連皇帝都是宦官所裡,包括李昂自己,但27歲唐文宗李昂不甘為宦官控制,與密謀李訓、鄭注策劃誅殺宦官。奪回皇帝喪失的權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觀露為名,將宦官頭目仇士良以及相關親信誘騙至埋伏地誅殺,但事敗洩密。被仇士良發覺雙方展開殊死搏鬥,最終主導此事的文官集團李訓、王涯、王璠、韓約等朝廷重要官員被宦官滅門,受株連被殺的一千多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甘露之變”。

甘露之變失敗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文官集團之間的勾心鬥角。皇帝沒有和文官集團沒有充分合作。但首先指出的是,自安史之亂以後,皇帝上就不信任文官集團和藩鎮,開始重用宦官,也就是說唐朝的宦官只是皇權的繼續,只不過後來由於宦官掌控了神策軍和軍權,才讓皇帝失去控制權。而甘露之變的實質不是皇帝,而是“唐代甘露之變是宦官集團與文官集團為了爭奪最高權權力的一次爭鬥,說白了都不是啥好鳥。

文宗志大才疏,有志向,無能力,作為皇帝。平衡政局是第一位的。當時宦集體已經已經形成了巨大的利益集團,文宗希望徹底除掉所有宦官,顯然不現實和不對的, 而讓宦官和文官集團相互制衡是最好集團,可以說。文宗的出發點就是失誤的,文宗的能力是甘露之變失敗的首因。當時的唐朝已經衰敗,經不起折騰越,文宗這場政變失敗,也徹底讓政局失衡,宦官擁有了最高權力,文官集團就此失事,宦官換皇帝也就習以為常了,就算甘露之變成功,大唐也不會復興,李訓鄭注的成功,這二人大概也會成為“權臣”唐朝完全有可能四分五裂,神策軍牢牢掌握在宦官手裡,下面啥都沒有的宦官完全可以展開瘋狂的報復。鬧大了,地方藩鎮再借口造反,那就太有意思了。

具體到計劃實施,唐文宗無人可用,也說明文宗目不識人,缺乏能信任,有能力的大臣;只能用李訓和鄭注這兩個草包,但文宗想不到是李訓和鄭注面和心不和,根本就無法充分協作,各有各的小算計,而且在最重要的時刻並沒有按照原計劃行事,所以蔡東藩評價是李訓、鄭注,皆小人耳,小人安能成大事?甘露失敗以後,他自比境遇不如周赧王、漢獻帝,但這一切都是他自找的。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老衲侃春秋現在來和大家一起“關注歷史,講述歷史,解讀歷史”

一個太監,歷經六朝皇帝,唐順宗、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和唐武宗。最後功成名就之後還得以全是而退,不得不承認是個奇蹟了。他就是“甘露之變”的主角,宦官仇士良。

唐順宗時期,仇士良淨身入東宮,侍候太子李純。幼小的他一進宮就學會了玩弄權術,由此地位穩步高升。

公元826年12月,唐敬宗暴卒,唐文宗李昂登基。和他的前任一樣,他的這個皇位,依然是由宦官擁立的。

主政以後,唐文宗就心有不甘了,他不想這樣始終被捆住手腳。於是琢磨著,怎樣除掉目前壓在自己頭上的大太監王守澄,好建立自己的班底。

但此時他陷入了一個怪圈,自己手頭無兵,想要除惡,還就得藉助於宦官,因為他們掌握著禁軍。於是他開始琢磨起來,通過仔細觀察,他了解到,仇士良和他的首領王守澄倆人一向不和,於是唐文宗決定拉攏仇士良,來個以毒攻毒。

他先封王守澄為左右神策觀軍容使,兼十二衛統軍,明升暗調,奪去了王守澄的兵權,而把仇士良封為左神策中尉,掌握了神策軍的實權。王守澄失去了禁軍兵權,不久被派一使者暗中將其毒死在家裡。

除了利用宦官,唐文宗又暗地裡培養了自己的心腹。宰相李訓和大臣鄭注進入了他的核心圈。

他們幾經斟酌,終於謀劃出一個嚴密的行動方案來。就是王守澄入葬時,由鄭注奏請皇上批准率兵護衛葬禮,這樣鄭注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帶親兵隨從前往。

與此同時,還請皇上下詔,命神策軍護軍中尉以下的所有宦官,都到河旁為王守澄送葬,這個理由也很充分,因為王守澄是神策軍的最高領導,手下給首腦送最後一程也符合人倫。

等這些人都到場以後,看準時機,鄭注便下令關閉墓門,這樣就可以將其全部誅除了。

這個計劃堪稱完美,只要按預定方案嚴格實施,那就大功告成了。但誰成想,在這關鍵時刻卻出現了差頭。

在一致對外上,李訓和鄭注還是很精誠團結的。但文人就是心計多,下來以後一細想,李訓覺得不太對勁。這樣一來,那天就是鄭注唱主角了,這種定策之功,自己只是敲個邊鼓,他心有不甘。於是又和另外一位宰相舒元輿密謀,他們倆進行合作,搶先一步建功立業,誅殺這些宦官。

原定的計劃就被他們做了人為的改變,此時鄭注還矇在鼓裡,一心籌劃著在王守澄的葬禮上大顯身手呢。

公元835十一月二十一日,李訓把一切前期工作都準備妥當。這天上早朝,百官參拜後,左金吾衛大將軍韓約奏報:“左金吾衛中庭後面的石榴樹上,夜裡降下甘露。”

這可是天降祥瑞!百官馬上向皇帝祝賀,並勸皇帝去看看。在眾大臣的鼓動下,唐文宗帶領百官來到左金吾衛旁邊的含元殿。唐文宗要李訓先去看看是否真有其事。

李訓進去轉了一圈,回來說:“甘露不一定是真的,還不能立即宣佈。”回答完後,他提出建議,讓仇士良他們先進入院中,去仔細觀察確認。

這樣的安排雖然略顯倉促,但包括皇帝在內,所有朝臣都被矇在鼓裡,所以,每個人的表現都很自然,沒有一點紕漏。

事先李訓已在左金事吾衛的院裡帳慢後面埋伏了幾百名金吾衛將士。只要借各種理由把皇上和太監們分開,仇士良他們一進庭院,院門一關,剩下的就是刀斧手他們的正常工作了。

韓約領著仇士良一幫人,離開含元殿來到金吾衛,但誰知李訓所託非人,這個韓約由於心理素質不過關,此時緊張起來,竟至於汗流不止。仇士良看到韓約此時的異常狀態,頓時警覺起來。這時只好刮來一陣小風,那風吹帳幔,掀起一角,露出埋伏的將士,仇士良大喊一聲“不好,退回!”

太監們紛紛退回含元殿,有一些太監抓過一乘轎子,把皇帝塞進轎子,踢開殿後的屏風,抬著皇帝便走。等到了宣政殿,關上殿門,仇士良立召神策軍。金吾衛的將士在後面追趕,但始終沒追上皇帝。

太監掌握了皇帝,就可以用皇帝的名義發佈詔令了。此時的仇士良已經發瘋起來,帶領神策軍開始瘋狂報復,結果李訓、王涯、賈餗、舒元輿、王璠、郭行餘、羅立言、李孝本、韓約等朝廷重要官員被宦官殺死,其家人也受到牽連而被滅門。

在這次事變後受株連被殺的一千多人。一日之間將政敵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甘露之變”,最後致使朝堂為之一空。

“士良因縱兵捕,無輕重悉斃兩軍,公卿半空。”(《新唐書·卷二百零七·宦者上》)。

“甘露之變”後,仇士良徹底掌控了軍國大政,唐文宗徹底變成了傀儡,最終竟鬱鬱而終。

文宗駕崩後,宰相李珏、楊嗣復準備擁立太子李成美即位,但仇士良自認為與李成美關係不睦,竟然頒發偽詔,擁立文宗之弟、潁王李瀍為帝,是為唐武宗,時在公元840年。由此可見,那時的宦官權利有多大,只差自己沒有登基當皇帝了。

仇士良懂得什麼時候該放手了,這點比別的太監要明智得多。不像他們,死把住權力不放,最後往往落個悲慘的下場。自從安史之亂以後,李輔國、魚朝恩、陳弘志、王守澄等跋扈宦官大多死於非命,很少能得善終的。

他卻拿得起放得下,於公元843年,請求告老還鄉,得到唐武宗的恩准。臨行前,太監們給他送行。對於這些小字輩,雖然不是一夥,但總歸是宦官陣營,只要他們不到,宦官這杆“金槍”就不會倒。所以,他語重心長的給這些小字輩上了一堂理論課。告訴他們駕馭皇帝、邀寵固位的兩條“秘訣”:

“任何時候都不能讓皇帝閒著,他一閒下來就該琢磨事了。應該時時以奢靡享樂之事來誘惑他,使皇帝閉目塞聽,沉溺於宴樂中,沒工夫處理政務,然後我輩才能得志;千萬不要讓皇帝接近學者,否則皇帝一旦知曉前朝的興亡,內心便會有憂懼,接著就要疏斥我輩了。”

此言一出如醍醐灌頂,讓這些小字輩佩服的是五體投地。有的太監高興的直呼:“老前輩,我挺你——”剛說到一半,才想起他們永遠也“挺”不起來,才戛然而止。

當然,仇士良只談出秘訣的一半,而沒有說出來的另一半,就是要牢牢控制神策軍,用禁軍威脅朝廷。當然,他不是刻意隱瞞。任誰這麼大膽,也不敢這麼明挑,這就等同於造反了。

其實,仇士良後半句不說也對,世間的事哪有能夠完全複製的呢?還得有自己的創意不是?孩兒們,剩下的就看你們的悟性了!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老衲侃春秋


唐文宗繼位的時候皇權基本已經被分的差不多了,朋黨之爭、宦官專政、藩鎮割據是大唐皇帝最頭疼的三大問題,但又無力解決,唐文宗試圖解決宦官專政的問題,於是有了甘露之變,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甘露之變卻是進一步削弱了皇權,直接後果就是,唐文宗被宦官軟禁起來,一代天子,在屈辱中鬱鬱而終。

唐文宗對宦官的排斥早在沒登基之前就已經開始了,他的爺爺唐憲宗是被宦官陳弘志等所殺,他的哥哥唐敬宗是被宦官劉克明等所殺,然後王守澄、梁守謙把他的父親唐穆宗和他扶上了皇位。雖然唐文宗是這個兩個宦官扶立起來的,但他並不願意屈服於他們,一心就想除掉這些干政的宦官。

但是唐文宗想在朝中尋找支持是很困難的,當時的牛李黨爭已經持續了十幾年,雙方都在鉚足勁爭宰相等高位。唐文宗只能尋找兩黨之外的官員,第一個出現的就是翰林學士宋申錫,唐文宗和宋申錫幾經商量後決定在政治上裁抑宦官,唐文宗特意將宋申錫提拔到宰相之位上,但是就在宋申錫制定計劃的時候,謀劃被鄭注所知,然後就告訴了王守澄。

結果可想而知,宋申錫被宦官指責預行廢立皇帝之事,而唐文宗不得不犧牲宋申錫,在這件事上牛李兩黨的高級官員絲毫沒有人站出來保下宋申錫,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中級官員將對宋申錫的審問從內廷挪到了外廷,避免了宦官可能的黑手,最終,宋申錫被貶官外放。

這件事讓唐文宗對朋黨的領袖們失望至極,也讓他認識到不能對朋黨寄予任何期望,他又開始物色人選,這次他選的是御醫鄭注和翰林學士李訓,這兩個人表面看起來並不是很引人注目,而且,鄭注和王守澄走得極近,卻與別的宦官不和;而李訓曾是牛黨之人,後來逐漸對牛黨失望。這兩個人團結在唐文宗面前,自然也是為了各自的利益,不過兩人確實謀略過人,如果團結合作的話,或許可以將宦官專政的局面改變一下。

兩人確實很能幹,先是解決了陳弘志,又對王守澄下手。王守澄這麼多年勢力也是很大的,但是李訓和鄭注找到宦官仇士良合作,將仇士良推上左神策軍中尉之職,逐步瓦解了王守澄的兵權,然後唐文宗賜死了王守澄。接下來就是對付仇士良和整個宦官集團。

李訓已經成為宰相,而鄭注被任命為鳳翔節度使,為的就是政變的時候手中有兵。兩人的計劃是將宦官們引出神策軍的保護範圍之外,然後將他們一網打盡。但是在具體執行時,兩人卻並不是一條心,開始爭功。

本來,兩人和唐文宗謀劃的是在王守澄的葬禮上下手,鄭注奏請王守澄葬禮上帶領士兵護衛,而唐文宗再讓大量的宦官在葬禮上出現,到時候將宦官一網打盡。本來謀劃的不錯,而且並沒有外洩。但是隨著約定日期的到來,李訓卻改變了主意,如果真在葬禮上解決了宦官們,那頭功就是鄭注的,這怎麼能行?於是他又和自己的親信謀劃提前誅殺宦官,這就是著名的甘露之變。

這一天早上,金吾大將軍韓約奏請昨夜有甘露降臨左金吾仗院內,這是大大的吉兆,希望唐文宗去看,當他們到達院外的時候,唐文宗遣宰相等高官去看,回來說沒有。然後唐文宗又讓仇士良等帶著宦官們去看看仔細。這正是李訓的圈套,院內已經佈置了衛兵,到時候就等著仇士良們入甕。

計劃開始進行的非常完美,但是,後來卻還是出現了差錯,韓約帶著仇士良進入院內的時候非常的緊張,這種緊張一下子就讓仇士良察覺到了。寫到這裡,突然想起荊軻刺秦王,也是有一個豬隊友的存在,平時橫行鄉里,見到了秦始皇嚇得腿直打哆嗦,荊軻不得不臨時改變計劃。而韓約的緊張,讓仇士良察覺到了危險,就在他四處張望的時候,然後就覷到了藏著的衛士。仇士良迅速反應過來,趕緊往外跑,衛士們都出來逮住宦官就殺,但是仇士良還是在關閉院門之前逃了出來,迅速帶著皇帝往內廷趕,那裡是宦官的地盤,有神策軍的保護。

李訓眼見事情敗露,急忙讓五百衛士攔截唐文宗,只是仇士良還是帶著唐文宗進了宮。至此,李訓再也沒有了機會,神策軍一到,到處就是殺殺殺,仇士良甚至將事件擴大化,派神策軍到官員家中殺死可能相干的人。

而鄭注從鳳翔帶著五百禁軍往京城趕的時候聽聞事敗,退回了鳳翔,只是還是被仇士良派人殺死,唐文宗也被宦官軟禁了起來。《舊唐書》載:

內官先至金吾仗,見幕下伏甲,遽扶帝輦入內,故訓等敗,流血塗地。

甘露之變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當時的牛李黨爭,讓唐文宗缺少能信任的大臣;比如李訓和鄭注面和心不和,各有各的小算盤,以至於在最重要的關頭並沒有按照原計劃行事,這是唐文宗能想到的,但是他沒有別人可以用,只能靠著這兩個人走一步算一步;再比如唐文宗沒有可靠的軍隊,而宦官手中卻握著神策軍,雖然李訓和鄭注吸取了“永貞革新”沒有軍隊支持的教訓,但所能動用的士兵仍舊是很少的。

再一個,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宦官已然把持朝政,勢力龐大,非周密詳細的謀劃不能成,而且也需要時間,並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解決的事情,唐文宗想一下子就解決談何容易。


尚宮女史


826年(寶曆二年),即位1年的唐敬宗李湛被宦官劉克明殺害,另一個宦官王守澄就立唐文宗李昂為帝。但27歲的唐文宗一直不滿宦官專權,就與大臣李訓、鄭注策劃誅殺宦官,要奪回皇上所失去的權力。李、鄭是宦官王守澄推薦進入朝廷的,唐文宗認為與他倆商量不會引起宦官王守澄的察覺。

唐文宗先是杖殺了曾參與殺害唐憲宗李純的宦官陳弘志,然後賜死了宦官王守澄。

11月21日上朝時,李訓說左金吾大廳後面的石榴樹上有甘露,唐文宗便以觀賞甘露為名,將宦官的頭目騙到禁衛軍的後院,想將宦官一網打盡。

但宦官的頭目仇士良發現情況不對,就挾持了唐文宗,將李訓、鄭注等人連同他們的家人一併殺害了,最後導致朝廷大臣被殺,被牽連的1000多人,史稱“甘露之變”。

事變之後,唐文宗被宦官軟禁,國家大事由宦官決定,朝廷大臣們相繼辭職,唐文宗鬱鬱寡歡,不久含恨而死。

唐文宗為何失敗?唐文宗的祖先唐憲宗、哥哥唐敬宗都是被宦官所殺害,他要報仇雪恥,將宦官除盡,可以理解,但是宦官們控制著禁軍,自己又是由藩王登基的,心腹大臣沒幾個,又沒有掌握軍權,要對付宦官無疑以卵擊石。

還有,唐文宗將宦官陳弘志和王守澄殺害後,約定由鄭注以協助王守澄的葬禮為名,率領數百名精兵,要在宦官參加葬禮時一網打盡。但執行計劃的李訓不想讓鄭注領功,在準備不足的情形下,求功急切,急於動手,被老謀深算的官宦仇士良看出破綻,這是導致失敗的主要原因。

甘露之變後,軍政大權牢牢掌握在宦官手中,連君主廢立、生殺大權等都由宦官決定,宦官的權力比皇帝還要大,這被稱為是中國歷史的第二次宦官時代的開始。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掉相關部分]


天寧閣


目送歲月,目送歷史!

關於這場政治事變,要先來分析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唐朝自安史之亂以後,宦官集團日益坐大,尤其自唐德宗任命宦官執掌禁軍並形成定製開始,宦官勢力便不再可控,成為了中晚唐時期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甚至可以廢立皇帝。



唐文宗,李昂,唐穆宗之子、唐敬宗之弟。李昂在13歲被封為江王,本與皇位無緣,但是命運在其18歲時發生了改變……

當時在皇位上的是李昂的兄長唐敬宗,敬宗在登基後荒淫無度、不理朝政,還被“假太監”劉克明戴了綠帽子,更作死的是他始終視劉克明為心腹,於是在一次打夜狐(晚上打狐狸)歸來的晚宴上,被心懷鬼胎的劉克明夥同他人殺死在茅廁中。然後劉克明偽造遺旨想要迎立唐憲宗之子李悟為帝,但被宦官王守澄、梁守謙逼宮誅殺,改立李昂繼承大統,是為唐文宗。




李昂算是晚唐比較有血性的帝王,不情願做傀儡,一心想著剷除宦官勢力,奪權親政,於是提拔了鄭注、李訓作為心腹。文宗採納了鄭注等人建議,利用宦官之間的矛盾除掉了王守澄,但軍權依然掌握在宦官仇士良等人手中,於是文宗又與李訓定下計策:謊稱在左金吾仗院天降甘露,乃祥瑞之兆,命仇士良等人前去察看,然後在仗院埋伏兵士,一舉殲滅宦官勢力。

計劃本來進行的比較順利,仇士良帶領黨羽都已進入了左金吾仗院的大門,可是發現帶路的官員神色驚慌、又隱約看到了幕後的伏兵,大驚失色,連忙退出,導致計劃功虧一簣。隨後仇士良等人挾持文宗進入內宮,將文宗軟禁,並派遣軍士屠殺了與此事相關人員上千人,史稱“甘露之變”。



其實“甘露之變”之所以失敗,歸根結底就是因為軍權不在文宗和朝臣們的手中,誰拿著槍自然誰就會贏,這場事變從開始就註定了不會成功。

事變之後,國家政事皆由宦官把持,他們威脅天子、藐視朝臣,氣焰極度囂張。唐文宗對此一籌莫展,曾與當值學士周墀感嘆道:“朕身為天子,卻受制於家奴,境遇比之赧王、獻帝更加不堪!”說完潸然淚下、泣不成聲。

唐文宗雖然在政治上不能實現抱負,但在文化上卻有獨到的見解,他曾御封唐代三絕:裴旻劍舞、李白詩歌、張旭草書,也算是留存史冊的出彩一筆!


目送歲月


甘露之變是唐文宗和宦官集團的一次決戰,結果以宦官集團的獲勝結束。




先介紹下甘露之變的前前後後:

1.唐朝中後期,宦官因掌握神策軍而權力膨脹,文宗即位後一心剷除宦官勢力,但苦無進展。當時大宦官王守澄因掌握神策軍且擁立文宗有功,行事專橫跋扈,文宗命翰林學士宋申錫為相,命其策劃除去王守澄及其心腹鄭注,後因人告密而落敗。

2. 事後,王守澄深感不安,為監視文宗特地安排親信李訓、鄭注二人分別以講書、治病為由常伴文宗身邊。文宗將計就計,以高官厚祿相許,收買二人,先後任李訓為相,鄭注為鳳翔節度使,再重用另一宦官仇士良牽制王守澄,逐步消滅了王守澄等人勢力。



3.除去王守澄後,按照計劃,除去仇士良的重擔本應由鄭注擔當。文宗計劃將王守澄厚葬於鳳翔,並命所有宦官前去送葬,待到鳳翔時,再利用鄭注將宦官一舉殲滅。而李訓並不願將建功的機會讓給鄭注。他聯繫宰相舒元輿、金吾衛將軍韓約等人變更原有計劃在宮內動手。(金吾衛屬南司,雖實力不及北司神策軍,但也是皇帝唯一可用於制衡宦官的軍事力量了)

4.李訓命韓約謊稱金吾衛後院石榴樹夜降甘露,讓文宗召集大臣及仇士良等宦官前去查看,待進入金吾衛院內時,由提前埋伏好的金吾衛士卒擊殺仇士良。

5.韓約誘騙仇士良至金吾衛左帳時,仇士良發現韓約緊張冒汗、又發覺院內士兵異動,便迅速奪路而逃,回到含元殿劫持文宗,一路廝殺至宣政門內,回到北司勢力範圍。



6.仇士良回宮後,迅速派出神策軍清理兵變勢力,大閉城門對涉事官員和家眷大肆屠殺,史載先後1000餘人被殺,而後上朝時臣工竟然班列不齊,缺少近半,文宗也被軟禁,甘露之變宣告徹底失敗。



其實無論是選擇在鳳翔送葬上時動手還是於金吾衛院內觀甘露時動手都有一定的成功率,宮變失敗的直接原因可歸咎於關鍵執行者李訓的急躁和韓約的不靠譜。



1.李訓為私心臨時變更計劃,導致諸事準備欠妥。韓約上任不久,諸事不熟,處處存漏;仇士良宮中多年,老奸巨猾,對其明顯低估;李訓招募金吾衛士卒訓練不足,在事變時毫無章法,不久即陷入混亂,讓仇士良攜文宗逃掉;事關重大竟無備用方案以致宮變後參與者皆數被殺。

2. 李訓所用非人,韓約臨陣露餡,心理素質差,以致錯失良機;與宦官廝殺時又臨陣退縮,讓金吾衛陷入混亂之中,待神策軍趕到,敗局已定。

3.當時朝堂形勢也很緊張,牛李黨爭致使多人安心自保,置身事外。皇帝勢單力薄,沒有更多的力量支持,失敗了便沒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甘露之變”是唐文宗消滅宦官勢力,秘密命令朝中大臣,在835年發動的的一次宮廷政變。這次政變是宦官長期專權造成的。唐朝宦官專權,擁立皇帝、殺害皇帝、廢棄皇帝猶如兒戲,自古以來實為罕見。

唐朝初期,宦官人數並不多,他們的任務是侍侯皇帝和后妃的衣囊,掌管看守宮門,打掃宮院衛生等。地位很低,無權過問軍政大事。

唐玄宗初期,宦官高力士等人曾協助皇帝平息了多次叛亂,從此。宦官就以功臣身份登上了政治的舞臺。唐玄宗後期,只頻追求奢腐化的生活,不理朝致,重用宦官。因此,宦官人散急劇增加到3000多人,其權勢日益加劇。唐玄宗曾公開說:“高力士輔佐我,我就能睡個實穩覺了。”這樣就更使高力士身價百倍,不可一世。

許多善於溜鬚拍馬、阿諛奉承的小人,便使出渾身解數攀附高力士,以此作為升官發財的臺階。因而不少奸臣,如李林甫、安祿山、楊國忠等,都出自高力士的推薦。唐玄宗的太子稱高力士為“二兄”,公主呼其為“阿翁”,附馬、皇親國戚呼其為“爺”高力士權力之大可想而知。後來的李輔國、俱文珍、仇士良、魚志弘等宦宮,甚至操縱了任免宰相的權力。

李輔國根本不把皇帝放在跟裡,他曾對代宗皇帝說:“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唐朝有七個皇帝就是由宦官擁立的,有的皇帝就是被宦官殺害的。唐文宗祖父憲宗、哥哥敬宗都是死於宦官之手,他的父親穆宗和他本人都是由於宦官擁立而當了皇帝的,因此,文宗對宦官專權的禍害深有所感,決心剷除宦官勢力,報仇雪恨。

835年,唐文宗與宰相李訓、鳳翔節度使鄭注等密商內外合謀誅殺宦官。11月,左金吾衛大將軍韓約按李訓的佈置,奏稱:“左金吾衛大廳後石榴樹上夜裡降下了甘露,這是天降吉祥的徵兆。”百官立即歌舞慶賀。李訓等人請文宗親自去觀賞。文宗令李訓等人先行查看。李訓等回報說:“我與眾人驗證,甘露已經看不清了,恐怕不是真甘露!”文宗故作驚訝地說:“難道有這樣的事嗎?”

他示意叫仇士良、魚志弘率眾宦官再度前去驗證。韓約陪宦官入大廳,這時仇士良忽然發現韓約臉色突變,汗流滿面。他大惑不解,驚奇地問道:“將軍為什麼這樣緊張?”話還沒有說完,恰好此時風吹幕起,仇士良發現幕後埋伏有許多全副武裝的士

兵,大吃一驚,便率眾宦官掉頭回奔,他氣喘噓噓地對文宗說:“有變。”李訓急忙呼叫:“金暫衛士上殿保駕!”宦官對文宗說:“事情危急了,請陛下趕快回宮!”說著就動手劫奪文宗入宮。李訓阻擋說:“我奏事還沒有完,請陛下暫時留步!”仇士良大聲呼叫:“李訓謀反啦!”文宗說:“李訓沒有反!”仇士良將李訓打倒在地;但李訓卻緊緊拉住文宗轎子死活不放。

這時金吾衛士趕到,雙方殺一場。血肉橫飛之中,文宗見大勢不妙,為保全自已;翻臉怒斥李訓。宦官趁機把文宗奪入宮中。百官見形勢驟變,無安身立命之地,便四處散逃。後宦官派禁軍在各地大肆搜捕,李訓、鄭注等被殺,死者共千餘人。

這就是我國曆史上所謂的“甘露之變”。此後七十餘年,宦官更加飛揚拔扈,獨霸軍政大權,凌駕於皇帝之上。更使唐朝的政治一天天腐敗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