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唐朝文宗时期甘露之变为何失败?

allen王


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神策军”和中国历史上发生在唐朝的“第二次官宦时代”。在这里我就先大体说说神策军和第二次宦官时代,各位朋友不要着急,请耐心往下看。

一,神策军。

神策军原为大唐西北地区的戍边部队,由盛唐名将哥舒翰建立,神策军成立后,多次参与对内平叛和对外的战争,安史之乱后,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开始走向没落,公元763年吐蕃进犯并攻入长安,唐代宗出逃至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由于神策军拥戴护卫皇帝有功,唐代宗便将其改编为禁军,由皇帝亲自掌管。此后神策军作为全国最精锐的部队又多次参与平定了各地藩镇的叛乱。公元783年泾原镇士兵发动兵变,围攻长安,唐德宗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史称“泾原兵变”,兵变期间神策军再次化身为皇帝的救星,出击平叛,收复长安,迎回德宗,唐德宗回到长安后发现朝中的满朝文武逃的逃,降的降,唯有宦官无一人叛变,于是唐德宗下令将神策军交于宦官掌管,不再信任大臣,从此宦官集团开始正式掌握兵权,将守卫皇宫的禁军-神策军牢牢抓在手中。

第二次宦官时代。

指的是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到公元903年朱温诛杀宦官这段长达近150年的宦官掌权干政的时期,唐朝初年由于朝廷不断的对外用兵,大唐版图不断扩大,为了巩固新开辟的疆土,防范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唐朝政府在边境上设立了十个藩镇(类似北魏时期的六镇),其最高长官称为“节度使”,起初节度使只有军权,但到了后来节度使逐渐掌握了辖区内的财政权和行政权,甚至节度使也成了世袭制,中央对地方节度使的控制越来越弱,藩镇也逐渐成了与中央政府对立的独立王国,中央与藩镇的矛盾越来越大,终于在公元755年,积聚多年的矛盾爆发,坐拥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的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由于各地节度使对中央政府阳奉阴违,加之在这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中,只有宦官们对皇帝不离不弃,甚至有拥戴之功(如李辅国拥立唐肃宗,唐代宗),皇帝开始倚重宦官,甚至朝廷中出现了与朝官系统(南衙)对立的宦官集团(北司),宦官开始干预国政,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宦官时代开始。

好了,介绍完神策军和第二次官宦时代,我们再来看甘露之变,甘露之变是唐文宗时期不满宦官干政,自己为宦官所制而发动的一场旨在诛杀宦官集团的军事行动。公元835年,宰相李训指使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上报朝廷“左金吾卫后院有甘露降临”,然后李训假装去查看并向唐文宗奏报此事可能有假,唐文宗借机命宦官仇士良等人率领诸宦官前去一辩真伪,而李训则提前在左金吾卫后院安排好甲兵,准备将仇士良等宦官一网打尽,可是由于仇士良提前发现埋伏的甲兵,再加上李训等人准备不足,计划没有成功,其结果是仇士良挟持唐文宗逃走,并指使神策军诛杀了包括李训等朝中大臣在内的一千多人,从此之后宦官集团成为朝廷中唯一掌握大权的集团,君主的废立,生杀也掌握在宦官手中,史称“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




其实在李训埋伏甲兵预谋刺杀仇士良之前,本有一个绝好的机会可以一举歼灭宦官,那就是借参加宦官王士澄葬礼之机,由凤翔节度使郑注奏请唐文宗准许其带领亲军以护卫葬礼现场,并由唐文宗下令神策军护军中尉以下所有宦官到场为王士澄守葬,届时,由郑注率领的亲军伺机诛杀所有宦官。本来这个计划是唐文宗,李训,郑注三人共同商议并定下来的,但是由于李训怕事成之后郑注功劳太大,难免会在朝廷上压倒自己,为了争功李训重新策划了诛杀宦官的行动,于是便有了甘露降临这一说,并提前发动诛杀宦官的军事行动。

那么结合以上所说,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为什么甘露之变会失败,一,李训心胸狭隘,求功心切,准备不足,破绽百出。二,从唐文宗到李训都没有真正的掌握军队,尤其是禁军,前面说过皇宫中的禁军也就是神策军一直掌握在宦官手中,没有这支部队的支持,是很难成功搬倒宦官集团的。其实说来说去甘露之变之所以失败归根结底就是唐文宗一方没有军权,如果他们能调动一支部队的话,即便仇士良提前跑了,他们还是有机会派兵进行追杀,夺回主动权的。所以正因为没有兵权,在仇士良跑了之后,李训等大臣也是知道放虎归山,顿时作鸟兽散,连一点补救的措施都没有,任凭仇士良的反扑。还有就是唐文宗为什么能轻而易举的毒杀王文澄,其实也是有原因的,一,王文澄是李训,郑注二人向唐文宗献计毒杀的,而李训和郑注又都是王文澄提拔上来的,属于王文澄的心腹,被自己的心腹所设计确实难以防备。二,王文澄与当时的另一个大宦官仇士良素有矛盾,所以唐文宗在打压王文澄并毒杀他的时候,仇士良不仅不阻止反而很高兴,因此王文澄才会被轻而易举的杀掉。

其实从唐朝中期进入宦官时代后,宦官掌权进入权力核心并掌握了神策军,这就相当于把皇帝捏在手里可以随便处置一般,即便是后来大有作为的唐宣宗上位也只能尽力压制宦官的权力而不能做到彻底解决,这也是唐朝藩镇制度影响下产生的政治的畸形发展。地方大权在各节度使手中,中央政权在宦官手中,就算是唐太宗复活也无济于事,而这种局面直到公元903年朱温诛杀宦官,尽灭宦官集团才结束,当然了伴随着宦官集团灭亡的还有大唐帝国的灭亡,大唐的皇帝们和宦官斗了一百多年,最后全被宣武节度使朱温所灭,想一想可笑又可悲。

我是咸鱼,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咸鱼闲聊


甘露之变是中晚唐时期,皇帝和大臣们最后一次尝试以武力从宦官中收回权力,但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这次行动失败了。

一唐文宗无识人之明

历史上对唐文宗的评价是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能。这点从他选用的人就可以看出。 唐文宗最初选用了宋申锡作为铲除宦官的帮手,宋申锡为人宽厚忠诚,但是办事不谨慎,他提拔王璠担任京兆尹,将军政大权交给王璠,希望通过王璠的帮助铲除宦官。 结果王璠向王守澄告密。 王守澄大怒,诬陷宋申锡企图拥立漳王李凑为帝,宋申锡被贬官赶出京城。唐文宗第一次尝试铲除宦官的计划就这样破产了。



唐文宗第二次找来郑注和李训做帮手。这两个人原本都是王守澄推荐给皇帝的,王守澄对两人可谓恩重如山。但是这两人发现投靠皇帝能攫取更大的利益后,就出卖了他们的恩人王守澄,两人设计除掉王守澄。两个小人唐文宗居然委以重任。为日后的失败埋下隐患。

其实当时并不是无人可用,李德裕才华横溢又忠心耿耿,后来的唐武宗正是依靠李德裕取得了会昌中兴的伟业,可是唐文宗放着李德裕这样当时最优秀的人才不用,只能说他不会用人。

二李训为了争功改变计划导致兵力不足

李训和郑注最开始的铲除宦官计划是由郑注出任凤翔节度使。然后以召集宦官为王守澄送葬的名义,由郑注带领五百名凤翔精兵,在王守澄的葬礼将所有宦官一网打尽,如果按照这个计划,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些。

但是这时候李训小人的本性暴露出来,他担心按照这个计划如果成功除掉宦官,郑注的功劳最大。于是李训和他的心腹商议,改变了原定的除宦官计划。新计划决定不等郑注的凤翔兵到来,提前行动,改以郭行余的邠宁兵、王璠的河东兵以及韩约的金吾兵为除宦官的主力。


甘露之变的当天,只有王璠的河东兵和韩约的金吾兵按照计划行动。郭行余的邠宁兵却没有过来。王璠虽然带兵参加行动,但是因为害怕宦官的势力,吓得发抖,而去陪同仇士良查看甘露的韩约同样心理素质不过关,居然吓得直冒汗,被仇士良看出破绽。如此重大事件,选用的都是一帮胆小如鼠的投机分子,这样的阵容决定了这次行动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三打击面太广

甘露之变是以整个宦官集团为打击目标。唐文宗的这个策略明显错误,他的打击面太广,使所有宦官在巨大的危机面前团结起来。在甘露之变中,宦官们精诚合作,齐心协力把唐文宗带进宣政门。

其实不是所有宦官都是恶贯满盈。曹操曾经说出对付宦官的方法,就是只要把为首的宦官除掉即可,不必大动干戈去杀掉所有宦官。后来的唐武宗和唐宣宗,都没有把宦官赶尽杀绝,他们依靠有能力的大臣与宦官抗衡,唐武宗重用李德裕与仇士良对抗,由于李德裕的强势和才干,仇士良乖乖的自动退休,宦官的权势在唐武宗生前被狠狠地抑制。

四唐文宗本身优柔寡断

甘露之变时,当仇士良发现李训等人的计划后,挟持唐文宗进入宣政门之前,李训想来抢夺唐文宗,但是唐文宗看到阴谋败露,决定丢车保帅,于是他呵斥李训,并且跟着仇士良等人进入宣政门。唐文宗主动对宦官投怀送抱,也是甘露之变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如果他能像唐太宗一样英明果决,挥剑斩杀身边的宦官然后主动向李训靠拢的话,也许是另外一种结局。

政变要成功,选人很关键。历史上成功的政变,一般都是选用大胆、心细、忠心的下属去操作。

而唐文宗选用的人,宋申锡虽然忠心但是办事不缜密,走漏了风声。李训、郑注两人是有奶就是娘的小人,这两人都是由王守澄推荐才得到唐文宗的信任,可是他们最后把屠刀举向恩公王守澄,这样的小人,即使甘露之变成功杀死所有宦官,兵权也会被此二人夺去,唐文宗仍然无法摆脱傀儡的地位。

甘露之变中唐文宗选择的将领韩约、郭行余、王璠都是贪生怕死之人,韩约居然吓得在大冬天时汗流不止,王璠也在甘露之变时吓得发抖,郭行余则直接被吓得拒绝参加政变。这三位将领的部队是这次政变的主力,可是他们的表现证明了他们根本不堪重用。

甘露之变,由一个懦弱无能的皇帝,两个心怀鬼胎的大臣带领几个胆小如鼠的将军,这套阵容,如果能成功,那真是创造奇迹。


雨夜读史


唐代中后期,宦官势力的恶性发展引起朝内官僚集团的不满, 形成了南衙(即朝官衙署,位于皇城,在南面,为官僚集团大本营)和北司(宦官衙署,位于宫城,朝官衙门的北面)的斗争。唐顺宗永贞年间(805年),官僚王叔文、王伍、刘禹锡、柳宗元、韦执谊等,在顺宗支持下执掌政事,进行改革, 主张减免苛征杂税,惩办贪官,取消宫市。 他们还派将领担任禁军统帅以夺宦官的军权,遭到宦官势力的抵制。当年8月,宦官逼迫顺宗让位于唐宪宗。 不久王叔文被杀,王伾病死,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都被贬逐到边远地区做司马(州一级里无实权的官), 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唐文宗继位后,对宦官之专权深恶痛绝,南衙北司之争更为激烈。他任用李训为宰相,郑注为凤翔节度使,密谋内外结合而将宦官势力一网打尽。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唐文宗与宰相李训和郑注,以及金吾将军韩约、河东节度使王璠、邠宁节度使郭行余、御史中丞李孝本等人合谋策划,诈称金吾卫衙中石榴树夜降甘露为名,企图诱使中尉、枢密使仇士良、鱼志弘等大宦官前往观看,然后以伏兵诛杀, 不料被仇士良等发觉,宦官挟持皇帝,命禁军将李、郑等大批朝官和家属近千人诛杀殆尽。宰相舒元舆、王涯、李训、贾余,以及王璠、郭行余、郑注等人均被杀掉,妻女不死者皆没为官婢,史称“甘露之变”。 经此一变,满朝文武几乎为之一空,宦官更为专横,唐文宗也因此而郁郁寡欢,不久便死去。从此宦官愈发专横,“天下事皆决于百司,宰相行文书而已”,以文人士大会为代表的南衙也日益成了宦官为代表的北司的附属。

由此看来,甘露之变之所以失败,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宦官掌握了军权,从而决定了皇帝和文官的生死。


倪说历史


甘露之变是晚唐时期一次最大的政治事件,是唐朝皇帝与文官集团最后一次军事政变,是最后一次自我挽救,意图结束当时的宦官时代。但遗憾的是,由于意外泄密,导致了失败,就此唐朝彻底进入宦官时代。大唐也就此走向衰亡。

大唐大和九年,也就是公元835年,唐朝已经是宦官时代了,就连皇帝都是宦官所里,包括李昂自己,但27岁唐文宗李昂不甘为宦官控制,与密谋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以及相关亲信诱骗至埋伏地诛杀,但事败泄密。被仇士良发觉双方展开殊死搏斗,最终主导此事的文官集团李训、王涯、王璠、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灭门,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失败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文官集团之间的勾心斗角。皇帝没有和文官集团没有充分合作。但首先指出的是,自安史之乱以后,皇帝上就不信任文官集团和藩镇,开始重用宦官,也就是说唐朝的宦官只是皇权的继续,只不过后来由于宦官掌控了神策军和军权,才让皇帝失去控制权。而甘露之变的实质不是皇帝,而是“唐代甘露之变是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为了争夺最高权权力的一次争斗,说白了都不是啥好鸟。

文宗志大才疏,有志向,无能力,作为皇帝。平衡政局是第一位的。当时宦集体已经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利益集团,文宗希望彻底除掉所有宦官,显然不现实和不对的, 而让宦官和文官集团相互制衡是最好集团,可以说。文宗的出发点就是失误的,文宗的能力是甘露之变失败的首因。当时的唐朝已经衰败,经不起折腾越,文宗这场政变失败,也彻底让政局失衡,宦官拥有了最高权力,文官集团就此失事,宦官换皇帝也就习以为常了,就算甘露之变成功,大唐也不会复兴,李训郑注的成功,这二人大概也会成为“权臣”唐朝完全有可能四分五裂,神策军牢牢掌握在宦官手里,下面啥都没有的宦官完全可以展开疯狂的报复。闹大了,地方藩镇再借口造反,那就太有意思了。

具体到计划实施,唐文宗无人可用,也说明文宗目不识人,缺乏能信任,有能力的大臣;只能用李训和郑注这两个草包,但文宗想不到是李训和郑注面和心不和,根本就无法充分协作,各有各的小算计,而且在最重要的时刻并没有按照原计划行事,所以蔡东藩评价是李训、郑注,皆小人耳,小人安能成大事?甘露失败以后,他自比境遇不如周赧王、汉献帝,但这一切都是他自找的。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一个太监,历经六朝皇帝,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和唐武宗。最后功成名就之后还得以全是而退,不得不承认是个奇迹了。他就是“甘露之变”的主角,宦官仇士良。

唐顺宗时期,仇士良净身入东宫,侍候太子李纯。幼小的他一进宫就学会了玩弄权术,由此地位稳步高升。

公元826年12月,唐敬宗暴卒,唐文宗李昂登基。和他的前任一样,他的这个皇位,依然是由宦官拥立的。

主政以后,唐文宗就心有不甘了,他不想这样始终被捆住手脚。于是琢磨着,怎样除掉目前压在自己头上的大太监王守澄,好建立自己的班底。

但此时他陷入了一个怪圈,自己手头无兵,想要除恶,还就得借助于宦官,因为他们掌握着禁军。于是他开始琢磨起来,通过仔细观察,他了解到,仇士良和他的首领王守澄俩人一向不和,于是唐文宗决定拉拢仇士良,来个以毒攻毒。

他先封王守澄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兼十二卫统军,明升暗调,夺去了王守澄的兵权,而把仇士良封为左神策中尉,掌握了神策军的实权。王守澄失去了禁军兵权,不久被派一使者暗中将其毒死在家里。

除了利用宦官,唐文宗又暗地里培养了自己的心腹。宰相李训和大臣郑注进入了他的核心圈。

他们几经斟酌,终于谋划出一个严密的行动方案来。就是王守澄入葬时,由郑注奏请皇上批准率兵护卫葬礼,这样郑注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带亲兵随从前往。

与此同时,还请皇上下诏,命神策军护军中尉以下的所有宦官,都到河旁为王守澄送葬,这个理由也很充分,因为王守澄是神策军的最高领导,手下给首脑送最后一程也符合人伦。

等这些人都到场以后,看准时机,郑注便下令关闭墓门,这样就可以将其全部诛除了。

这个计划堪称完美,只要按预定方案严格实施,那就大功告成了。但谁成想,在这关键时刻却出现了差头。

在一致对外上,李训和郑注还是很精诚团结的。但文人就是心计多,下来以后一细想,李训觉得不太对劲。这样一来,那天就是郑注唱主角了,这种定策之功,自己只是敲个边鼓,他心有不甘。于是又和另外一位宰相舒元舆密谋,他们俩进行合作,抢先一步建功立业,诛杀这些宦官。

原定的计划就被他们做了人为的改变,此时郑注还蒙在鼓里,一心筹划着在王守澄的葬礼上大显身手呢。

公元835十一月二十一日,李训把一切前期工作都准备妥当。这天上早朝,百官参拜后,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报:“左金吾卫中庭后面的石榴树上,夜里降下甘露。”

这可是天降祥瑞!百官马上向皇帝祝贺,并劝皇帝去看看。在众大臣的鼓动下,唐文宗带领百官来到左金吾卫旁边的含元殿。唐文宗要李训先去看看是否真有其事。

李训进去转了一圈,回来说:“甘露不一定是真的,还不能立即宣布。”回答完后,他提出建议,让仇士良他们先进入院中,去仔细观察确认。

这样的安排虽然略显仓促,但包括皇帝在内,所有朝臣都被蒙在鼓里,所以,每个人的表现都很自然,没有一点纰漏。

事先李训已在左金事吾卫的院里帐慢后面埋伏了几百名金吾卫将士。只要借各种理由把皇上和太监们分开,仇士良他们一进庭院,院门一关,剩下的就是刀斧手他们的正常工作了。

韩约领着仇士良一帮人,离开含元殿来到金吾卫,但谁知李训所托非人,这个韩约由于心理素质不过关,此时紧张起来,竟至于汗流不止。仇士良看到韩约此时的异常状态,顿时警觉起来。这时只好刮来一阵小风,那风吹帐幔,掀起一角,露出埋伏的将士,仇士良大喊一声“不好,退回!”

太监们纷纷退回含元殿,有一些太监抓过一乘轿子,把皇帝塞进轿子,踢开殿后的屏风,抬着皇帝便走。等到了宣政殿,关上殿门,仇士良立召神策军。金吾卫的将士在后面追赶,但始终没追上皇帝。

太监掌握了皇帝,就可以用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令了。此时的仇士良已经发疯起来,带领神策军开始疯狂报复,结果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被灭门。

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一日之间将政敌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最后致使朝堂为之一空。

“士良因纵兵捕,无轻重悉毙两军,公卿半空。”(《新唐书·卷二百零七·宦者上》)。

“甘露之变”后,仇士良彻底掌控了军国大政,唐文宗彻底变成了傀儡,最终竟郁郁而终。

文宗驾崩后,宰相李珏、杨嗣复准备拥立太子李成美即位,但仇士良自认为与李成美关系不睦,竟然颁发伪诏,拥立文宗之弟、颍王李瀍为帝,是为唐武宗,时在公元840年。由此可见,那时的宦官权利有多大,只差自己没有登基当皇帝了。

仇士良懂得什么时候该放手了,这点比别的太监要明智得多。不像他们,死把住权力不放,最后往往落个悲惨的下场。自从安史之乱以后,李辅国、鱼朝恩、陈弘志、王守澄等跋扈宦官大多死于非命,很少能得善终的。

他却拿得起放得下,于公元843年,请求告老还乡,得到唐武宗的恩准。临行前,太监们给他送行。对于这些小字辈,虽然不是一伙,但总归是宦官阵营,只要他们不到,宦官这杆“金枪”就不会倒。所以,他语重心长的给这些小字辈上了一堂理论课。告诉他们驾驭皇帝、邀宠固位的两条“秘诀”:

“任何时候都不能让皇帝闲着,他一闲下来就该琢磨事了。应该时时以奢靡享乐之事来诱惑他,使皇帝闭目塞听,沉溺于宴乐中,没工夫处理政务,然后我辈才能得志;千万不要让皇帝接近学者,否则皇帝一旦知晓前朝的兴亡,内心便会有忧惧,接着就要疏斥我辈了。”

此言一出如醍醐灌顶,让这些小字辈佩服的是五体投地。有的太监高兴的直呼:“老前辈,我挺你——”刚说到一半,才想起他们永远也“挺”不起来,才戛然而止。

当然,仇士良只谈出秘诀的一半,而没有说出来的另一半,就是要牢牢控制神策军,用禁军威胁朝廷。当然,他不是刻意隐瞒。任谁这么大胆,也不敢这么明挑,这就等同于造反了。

其实,仇士良后半句不说也对,世间的事哪有能够完全复制的呢?还得有自己的创意不是?孩儿们,剩下的就看你们的悟性了!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


唐文宗继位的时候皇权基本已经被分的差不多了,朋党之争、宦官专政、藩镇割据是大唐皇帝最头疼的三大问题,但又无力解决,唐文宗试图解决宦官专政的问题,于是有了甘露之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甘露之变却是进一步削弱了皇权,直接后果就是,唐文宗被宦官软禁起来,一代天子,在屈辱中郁郁而终。

唐文宗对宦官的排斥早在没登基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他的爷爷唐宪宗是被宦官陈弘志等所杀,他的哥哥唐敬宗是被宦官刘克明等所杀,然后王守澄、梁守谦把他的父亲唐穆宗和他扶上了皇位。虽然唐文宗是这个两个宦官扶立起来的,但他并不愿意屈服于他们,一心就想除掉这些干政的宦官。

但是唐文宗想在朝中寻找支持是很困难的,当时的牛李党争已经持续了十几年,双方都在铆足劲争宰相等高位。唐文宗只能寻找两党之外的官员,第一个出现的就是翰林学士宋申锡,唐文宗和宋申锡几经商量后决定在政治上裁抑宦官,唐文宗特意将宋申锡提拔到宰相之位上,但是就在宋申锡制定计划的时候,谋划被郑注所知,然后就告诉了王守澄。

结果可想而知,宋申锡被宦官指责预行废立皇帝之事,而唐文宗不得不牺牲宋申锡,在这件事上牛李两党的高级官员丝毫没有人站出来保下宋申锡,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中级官员将对宋申锡的审问从内廷挪到了外廷,避免了宦官可能的黑手,最终,宋申锡被贬官外放。

这件事让唐文宗对朋党的领袖们失望至极,也让他认识到不能对朋党寄予任何期望,他又开始物色人选,这次他选的是御医郑注和翰林学士李训,这两个人表面看起来并不是很引人注目,而且,郑注和王守澄走得极近,却与别的宦官不和;而李训曾是牛党之人,后来逐渐对牛党失望。这两个人团结在唐文宗面前,自然也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不过两人确实谋略过人,如果团结合作的话,或许可以将宦官专政的局面改变一下。

两人确实很能干,先是解决了陈弘志,又对王守澄下手。王守澄这么多年势力也是很大的,但是李训和郑注找到宦官仇士良合作,将仇士良推上左神策军中尉之职,逐步瓦解了王守澄的兵权,然后唐文宗赐死了王守澄。接下来就是对付仇士良和整个宦官集团。

李训已经成为宰相,而郑注被任命为凤翔节度使,为的就是政变的时候手中有兵。两人的计划是将宦官们引出神策军的保护范围之外,然后将他们一网打尽。但是在具体执行时,两人却并不是一条心,开始争功。

本来,两人和唐文宗谋划的是在王守澄的葬礼上下手,郑注奏请王守澄葬礼上带领士兵护卫,而唐文宗再让大量的宦官在葬礼上出现,到时候将宦官一网打尽。本来谋划的不错,而且并没有外泄。但是随着约定日期的到来,李训却改变了主意,如果真在葬礼上解决了宦官们,那头功就是郑注的,这怎么能行?于是他又和自己的亲信谋划提前诛杀宦官,这就是著名的甘露之变。

这一天早上,金吾大将军韩约奏请昨夜有甘露降临左金吾仗院内,这是大大的吉兆,希望唐文宗去看,当他们到达院外的时候,唐文宗遣宰相等高官去看,回来说没有。然后唐文宗又让仇士良等带着宦官们去看看仔细。这正是李训的圈套,院内已经布置了卫兵,到时候就等着仇士良们入瓮。

计划开始进行的非常完美,但是,后来却还是出现了差错,韩约带着仇士良进入院内的时候非常的紧张,这种紧张一下子就让仇士良察觉到了。写到这里,突然想起荆轲刺秦王,也是有一个猪队友的存在,平时横行乡里,见到了秦始皇吓得腿直打哆嗦,荆轲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而韩约的紧张,让仇士良察觉到了危险,就在他四处张望的时候,然后就觑到了藏着的卫士。仇士良迅速反应过来,赶紧往外跑,卫士们都出来逮住宦官就杀,但是仇士良还是在关闭院门之前逃了出来,迅速带着皇帝往内廷赶,那里是宦官的地盘,有神策军的保护。

李训眼见事情败露,急忙让五百卫士拦截唐文宗,只是仇士良还是带着唐文宗进了宫。至此,李训再也没有了机会,神策军一到,到处就是杀杀杀,仇士良甚至将事件扩大化,派神策军到官员家中杀死可能相干的人。

而郑注从凤翔带着五百禁军往京城赶的时候听闻事败,退回了凤翔,只是还是被仇士良派人杀死,唐文宗也被宦官软禁了起来。《旧唐书》载:

内官先至金吾仗,见幕下伏甲,遽扶帝辇入内,故训等败,流血涂地。

甘露之变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当时的牛李党争,让唐文宗缺少能信任的大臣;比如李训和郑注面和心不和,各有各的小算盘,以至于在最重要的关头并没有按照原计划行事,这是唐文宗能想到的,但是他没有别人可以用,只能靠着这两个人走一步算一步;再比如唐文宗没有可靠的军队,而宦官手中却握着神策军,虽然李训和郑注吸取了“永贞革新”没有军队支持的教训,但所能动用的士兵仍旧是很少的。

再一个,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宦官已然把持朝政,势力庞大,非周密详细的谋划不能成,而且也需要时间,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事情,唐文宗想一下子就解决谈何容易。


尚宫女史


826年(宝历二年),即位1年的唐敬宗李湛被宦官刘克明杀害,另一个宦官王守澄就立唐文宗李昂为帝。但27岁的唐文宗一直不满宦官专权,就与大臣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要夺回皇上所失去的权力。李、郑是宦官王守澄推荐进入朝廷的,唐文宗认为与他俩商量不会引起宦官王守澄的察觉。

唐文宗先是杖杀了曾参与杀害唐宪宗李纯的宦官陈弘志,然后赐死了宦官王守澄。

11月21日上朝时,李训说左金吾大厅后面的石榴树上有甘露,唐文宗便以观赏甘露为名,将宦官的头目骗到禁卫军的后院,想将宦官一网打尽。

但宦官的头目仇士良发现情况不对,就挟持了唐文宗,将李训、郑注等人连同他们的家人一并杀害了,最后导致朝廷大臣被杀,被牵连的1000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事变之后,唐文宗被宦官软禁,国家大事由宦官决定,朝廷大臣们相继辞职,唐文宗郁郁寡欢,不久含恨而死。

唐文宗为何失败?唐文宗的祖先唐宪宗、哥哥唐敬宗都是被宦官所杀害,他要报仇雪耻,将宦官除尽,可以理解,但是宦官们控制着禁军,自己又是由藩王登基的,心腹大臣没几个,又没有掌握军权,要对付宦官无疑以卵击石。

还有,唐文宗将宦官陈弘志和王守澄杀害后,约定由郑注以协助王守澄的葬礼为名,率领数百名精兵,要在宦官参加葬礼时一网打尽。但执行计划的李训不想让郑注领功,在准备不足的情形下,求功急切,急于动手,被老谋深算的官宦仇士良看出破绽,这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

甘露之变后,军政大权牢牢掌握在宦官手中,连君主废立、生杀大权等都由宦官决定,宦官的权力比皇帝还要大,这被称为是中国历史的第二次宦官时代的开始。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掉相关部分]


天宁阁


目送岁月,目送历史!

关于这场政治事变,要先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宦官集团日益坐大,尤其自唐德宗任命宦官执掌禁军并形成定制开始,宦官势力便不再可控,成为了中晚唐时期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甚至可以废立皇帝。



唐文宗,李昂,唐穆宗之子、唐敬宗之弟。李昂在13岁被封为江王,本与皇位无缘,但是命运在其18岁时发生了改变……

当时在皇位上的是李昂的兄长唐敬宗,敬宗在登基后荒淫无度、不理朝政,还被“假太监”刘克明戴了绿帽子,更作死的是他始终视刘克明为心腹,于是在一次打夜狐(晚上打狐狸)归来的晚宴上,被心怀鬼胎的刘克明伙同他人杀死在茅厕中。然后刘克明伪造遗旨想要迎立唐宪宗之子李悟为帝,但被宦官王守澄、梁守谦逼宫诛杀,改立李昂继承大统,是为唐文宗。




李昂算是晚唐比较有血性的帝王,不情愿做傀儡,一心想着铲除宦官势力,夺权亲政,于是提拔了郑注、李训作为心腹。文宗采纳了郑注等人建议,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除掉了王守澄,但军权依然掌握在宦官仇士良等人手中,于是文宗又与李训定下计策:谎称在左金吾仗院天降甘露,乃祥瑞之兆,命仇士良等人前去察看,然后在仗院埋伏兵士,一举歼灭宦官势力。

计划本来进行的比较顺利,仇士良带领党羽都已进入了左金吾仗院的大门,可是发现带路的官员神色惊慌、又隐约看到了幕后的伏兵,大惊失色,连忙退出,导致计划功亏一篑。随后仇士良等人挟持文宗进入内宫,将文宗软禁,并派遣军士屠杀了与此事相关人员上千人,史称“甘露之变”。



其实“甘露之变”之所以失败,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军权不在文宗和朝臣们的手中,谁拿着枪自然谁就会赢,这场事变从开始就注定了不会成功。

事变之后,国家政事皆由宦官把持,他们威胁天子、藐视朝臣,气焰极度嚣张。唐文宗对此一筹莫展,曾与当值学士周墀感叹道:“朕身为天子,却受制于家奴,境遇比之赧王、献帝更加不堪!”说完潸然泪下、泣不成声。

唐文宗虽然在政治上不能实现抱负,但在文化上却有独到的见解,他曾御封唐代三绝:裴旻剑舞、李白诗歌、张旭草书,也算是留存史册的出彩一笔!


目送岁月


甘露之变是唐文宗和宦官集团的一次决战,结果以宦官集团的获胜结束。




先介绍下甘露之变的前前后后:

1.唐朝中后期,宦官因掌握神策军而权力膨胀,文宗即位后一心铲除宦官势力,但苦无进展。当时大宦官王守澄因掌握神策军且拥立文宗有功,行事专横跋扈,文宗命翰林学士宋申锡为相,命其策划除去王守澄及其心腹郑注,后因人告密而落败。

2. 事后,王守澄深感不安,为监视文宗特地安排亲信李训、郑注二人分别以讲书、治病为由常伴文宗身边。文宗将计就计,以高官厚禄相许,收买二人,先后任李训为相,郑注为凤翔节度使,再重用另一宦官仇士良牵制王守澄,逐步消灭了王守澄等人势力。



3.除去王守澄后,按照计划,除去仇士良的重担本应由郑注担当。文宗计划将王守澄厚葬于凤翔,并命所有宦官前去送葬,待到凤翔时,再利用郑注将宦官一举歼灭。而李训并不愿将建功的机会让给郑注。他联系宰相舒元舆、金吾卫将军韩约等人变更原有计划在宫内动手。(金吾卫属南司,虽实力不及北司神策军,但也是皇帝唯一可用于制衡宦官的军事力量了)

4.李训命韩约谎称金吾卫后院石榴树夜降甘露,让文宗召集大臣及仇士良等宦官前去查看,待进入金吾卫院内时,由提前埋伏好的金吾卫士卒击杀仇士良。

5.韩约诱骗仇士良至金吾卫左帐时,仇士良发现韩约紧张冒汗、又发觉院内士兵异动,便迅速夺路而逃,回到含元殿劫持文宗,一路厮杀至宣政门内,回到北司势力范围。



6.仇士良回宫后,迅速派出神策军清理兵变势力,大闭城门对涉事官员和家眷大肆屠杀,史载先后1000余人被杀,而后上朝时臣工竟然班列不齐,缺少近半,文宗也被软禁,甘露之变宣告彻底失败。



其实无论是选择在凤翔送葬上时动手还是于金吾卫院内观甘露时动手都有一定的成功率,宫变失败的直接原因可归咎于关键执行者李训的急躁和韩约的不靠谱。



1.李训为私心临时变更计划,导致诸事准备欠妥。韩约上任不久,诸事不熟,处处存漏;仇士良宫中多年,老奸巨猾,对其明显低估;李训招募金吾卫士卒训练不足,在事变时毫无章法,不久即陷入混乱,让仇士良携文宗逃掉;事关重大竟无备用方案以致宫变后参与者皆数被杀。

2. 李训所用非人,韩约临阵露馅,心理素质差,以致错失良机;与宦官厮杀时又临阵退缩,让金吾卫陷入混乱之中,待神策军赶到,败局已定。

3.当时朝堂形势也很紧张,牛李党争致使多人安心自保,置身事外。皇帝势单力薄,没有更多的力量支持,失败了便没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甘露之变”是唐文宗消灭宦官势力,秘密命令朝中大臣,在835年发动的的一次宫廷政变。这次政变是宦官长期专权造成的。唐朝宦官专权,拥立皇帝、杀害皇帝、废弃皇帝犹如儿戏,自古以来实为罕见。

唐朝初期,宦官人数并不多,他们的任务是侍侯皇帝和后妃的衣囊,掌管看守宫门,打扫宫院卫生等。地位很低,无权过问军政大事。

唐玄宗初期,宦官高力士等人曾协助皇帝平息了多次叛乱,从此。宦官就以功臣身份登上了政治的舞台。唐玄宗后期,只频追求奢腐化的生活,不理朝致,重用宦官。因此,宦官人散急剧增加到3000多人,其权势日益加剧。唐玄宗曾公开说:“高力士辅佐我,我就能睡个实稳觉了。”这样就更使高力士身价百倍,不可一世。

许多善于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小人,便使出浑身解数攀附高力士,以此作为升官发财的台阶。因而不少奸臣,如李林甫、安禄山、杨国忠等,都出自高力士的推荐。唐玄宗的太子称高力士为“二兄”,公主呼其为“阿翁”,附马、皇亲国戚呼其为“爷”高力士权力之大可想而知。后来的李辅国、俱文珍、仇士良、鱼志弘等宦宫,甚至操纵了任免宰相的权力。

李辅国根本不把皇帝放在跟里,他曾对代宗皇帝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唐朝有七个皇帝就是由宦官拥立的,有的皇帝就是被宦官杀害的。唐文宗祖父宪宗、哥哥敬宗都是死于宦官之手,他的父亲穆宗和他本人都是由于宦官拥立而当了皇帝的,因此,文宗对宦官专权的祸害深有所感,决心铲除宦官势力,报仇雪恨。

835年,唐文宗与宰相李训、凤翔节度使郑注等密商内外合谋诛杀宦官。11月,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按李训的布置,奏称:“左金吾卫大厅后石榴树上夜里降下了甘露,这是天降吉祥的征兆。”百官立即歌舞庆贺。李训等人请文宗亲自去观赏。文宗令李训等人先行查看。李训等回报说:“我与众人验证,甘露已经看不清了,恐怕不是真甘露!”文宗故作惊讶地说:“难道有这样的事吗?”

他示意叫仇士良、鱼志弘率众宦官再度前去验证。韩约陪宦官入大厅,这时仇士良忽然发现韩约脸色突变,汗流满面。他大惑不解,惊奇地问道:“将军为什么这样紧张?”话还没有说完,恰好此时风吹幕起,仇士良发现幕后埋伏有许多全副武装的士

兵,大吃一惊,便率众宦官掉头回奔,他气喘嘘嘘地对文宗说:“有变。”李训急忙呼叫:“金暂卫士上殿保驾!”宦官对文宗说:“事情危急了,请陛下赶快回宫!”说着就动手劫夺文宗入宫。李训阻挡说:“我奏事还没有完,请陛下暂时留步!”仇士良大声呼叫:“李训谋反啦!”文宗说:“李训没有反!”仇士良将李训打倒在地;但李训却紧紧拉住文宗轿子死活不放。

这时金吾卫士赶到,双方杀一场。血肉横飞之中,文宗见大势不妙,为保全自已;翻脸怒斥李训。宦官趁机把文宗夺入宫中。百官见形势骤变,无安身立命之地,便四处散逃。后宦官派禁军在各地大肆搜捕,李训、郑注等被杀,死者共千余人。

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所谓的“甘露之变”。此后七十余年,宦官更加飞扬拔扈,独霸军政大权,凌驾于皇帝之上。更使唐朝的政治一天天腐败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