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殲10B和殲10C有什麼區別?

暒羸諾米


殲10C和殲10B在外觀上基本沒有什麼區別,唯一的最大不同就是殲10C背部有2根刀型天線,而殲10B只有1根,還有就是垂尾的上下各有一處小區別,這就是外形上的不同。當讓外型上區別不大,內在變化確實翻天覆地的。

殲-10C比殲-10B在機載航電配置上更加先進,態勢感知能力更加強悍,機鼻內可能裝備了一具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代替了殲10B無源相控陣雷達,另外還有一套被動光電探測儀。常備的掛載還是3個副油箱+4枚中距空空導彈(2枚霹靂10+2枚霹靂15),還可以掛載霹靂12,據說還能掛載射程150公里的霹靂21,這個就比較厲害了!

(殲10B掛鷹擊-91反輻射導)
但是不管殲10怎麼改進,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這款戰機底子太薄,改進潛力還是太小了些,隨時隨地的3個副油箱的標配掛載有些辣眼睛,剩餘的就只有4個掛點了,即使採用符合掛架也就掛載6沒空空導彈,雖然有對地攻擊能力,也能掛載電子干擾吊艙,還曝光過掛載鷹擊-91反輻射導彈,但是其多用途功能有限,我們不得不承認殲10只是一款空優型戰機,僅此而已!

甚至很多媒體報道用殲10C去對付F22,什麼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隱身目標距離可達100公里,F22在其面前不再隱身(個人覺得現在世界上恐怕還沒有一款雷達對隱身目標歐很好的探測能力),如果真如我們吹的這麼厲害,殲10就不會賣不出去了吧,難道世界上的其他國家都是傻子,這麼好一款戰機就沒人看得上?


狼煙火燎


殲-10B/C這兩型戰鬥機在外觀上、性能上的差異並不大。由於殲-10B型戰鬥機僅生產約50架,因此,該機被認為是殲-10A型到殲-10C型的過渡產品,是具有向殲-10C型升級的潛力的。

上圖為殲-10C(上)與殲-10B(下)型戰鬥機對比,可以看到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電子戰天線數量。這其實也表明了殲-10B/C兩型戰鬥機的主要軍事用途,更強電子戰及多任務作戰能力。

有資料顯示,殲-10B採用的是無源相控陣雷達,殲-10C則換裝為有源相控陣,同時航電系統也再進行升級改進,殲-10C因此可被稱為是定型的“第二代”的殲-10戰鬥機。

這是“航空飛鏢-2017”比賽閉幕式暨空軍航空開放活動上,進行公開展示的殲-10B型戰鬥機。可以看到,該機除掛載了PL-8空空導彈、鷹擊-91衝壓高速反輻射/反艦導彈外,在進氣口兩側還掛載了兩個電子戰吊艙,其中右側為CM-802AKG數據鏈吊艙,左側吊艙型號為K/RKL700A,用途還無法確定。

K/RKL700A電子吊艙

雖然關於K/RKL700A電子吊艙的相關信息還比較少,但參照美軍F-16戰鬥機掛載ALQ-213電子吊艙執行反輻射作戰的情況看,K/RKL700A很可能與ALQ-213的功能相類似。當然,也不排除K/RKL700A是空戰電子對抗吊艙的可能性。

綜合來看,由於殲-10B/C兩型戰鬥機使用了相控陣雷達,DSI進氣口等諸多新技術進行升級,其定位也必將更加多元化,空優作戰、對地攻擊、電子對抗等都將涵蓋在這兩型戰鬥機的作戰任務中。


環球火力


氣動佈局都相差無幾,不好改動。殲10C主要是對進氣道口、雷達、航電、座艙、電子吊艙,進行技術處理。採用鍍膜風擋座艙蓋抑制座艙內形成的雷達波漫反射,降低反射截面。減弱了飛行員的載荷。改進了DSl蚌式進氣道口。更新了有源相控陣雷達。相比之下,殲10B這四處未改動,仍是無源相控陣雷達。另外殲10C機背多出了一根天線。在垂尾上和翼下加裝了電子戰設備,電子戰能力異常強大。由原來的寶石柱航電架構、更換成寶石臺航電架構綜合航電糸統。不易被敵方雷達等電子設備所截獲。具備準隱形,躍升了電子戰對抗的隱蔽性,提高了戰場態勢感知能力。更換了失量發動機。對鴨翼也進行了有益的改進。不少性能已達5代機水準。隨著殲10C的服役,殲10殲10B淘汰的概率大增是必然。 殲 10C空戰能力極好!配上霹靂10E空空導彈是如虎添翼。對地、對海上目標打擊非常強悍,從單一的殲擊機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全能王戰鬥機。除五代機外是世界上一款最好戰鬥機。增強了我軍敢打必勝的堅定信心!


楊國鋼1


圖注:殲-10C戰鬥機


殲-10是我國自研成功的一款第三代戰鬥機,自研製成功並裝備部隊後,還陸續發展出多種衍生型號,有殲-10雙座型、殲-10B、殲-10C等,其中殲-10C是殲-10家族中的最新改進型。根據目前已經公開報道的圖片和相關信息來看,殲-10B和殲-10C的主要區別大致有:

首先,殲-10C採用了更新的有源相控陣機載雷達,而殲-10B上則是無源相控陣機載雷達,殲-10C的綜合探測能力有了新的提升。這是因為在無源相控陣雷達裡,發射機是集中的,發射機產生的射頻功率經過複雜的天線網絡進行發射,只有三分之一作為有效功率輻射出去。而有源相控陣就不一樣了,它基本上所有的功率都作為有效功率輻射出去了,功率大了,探測距離自然也就遠了。同時,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每個天線都有獨立的T/R發射/接收組件和功放器,因此具備更強的獨立波束掃描和探測能力,這樣一來,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多功能能力也優於無源相控陣雷達。

其次,從殲-10B外表的一些傳感器佈置改變可以看出,殲-10C相比殲-10B在機載設備佈置方面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優化。比如殲-10C機背上增加了一個刀狀通信天線,機尾傘艙上的尾燈被取消等。這些變化比較細小,但代表的是殲-10C的內部結構和設備佈置更加優化和合理。

第三,殲-10C座艙玻璃顏色更深一些。玻璃座艙鍍膜技術的改進和升級,目的主要是可以有效屏蔽和吸收雷達波,達到降低雷達反射信號的隱身效果。此外,它還可以實現電加熱,起到除冰、防霧的功能,以保證飛行員在惡劣天氣也具有良好的視野。


兵工科技


首先,我們第一眼就可以看到,殲-10C和殲-10B都是採用了著名的DSI進氣道,也俗稱為蚌式進氣道。比起殲-10A採用附面層隔板進氣道,其性能不知道要高了多少。尤其是我們的殲-10A的進氣道和機體之間還加了幾根加強筋來加強進氣道的這個結構強度,所以殲-10A由此飽受詬病(有好事的網友稱這個結構造型為搭建了一個雞舍)。

而在重要的機載設備方面,殲-10C和殲-10B兩者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殲-10B裝備的是PESA(無緣相控陣雷達),而殲-10C裝備的是我們最新研製的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而簡單的來說,無緣相控陣雷達和有源相控陣雷達兩者主要區別就在於雷達天線表面的陣列單元有沒有發射信號的能力。無緣相控陣雷達是依靠靠天線後方的訊號產生器產生訊號。而有源相控陣雷達天線表面的每一個陣列單元都完整地包含訊號產生、發射與接收的能力。

而就是這些差異導致了無緣相控陣雷達的探測距離、電子掃描更新能力、雷達設備可靠性等方面的能力都要稍稍遜色於有源相控陣雷達。而我國殲-10B到殲-10C上的雷達從無緣相控陣雷達到有源相控陣雷達的這個跨越實際上是我國常常使用的裝備分階段改進的研究模式,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小步快跑模式。這也是我國軍方為了使我們的武器裝備快速生成基本戰鬥力的一種暫時的妥協的智慧。

說到這個殲-10C新型戰機,可能很多觀眾從外表上是看不出殲-10B和殲-10C兩者的區別。事實上的確如此,兩者的外形相似度可能已經高達95%,只剩幾處地方需要人們較為仔細的辨認才能分辨出來的。例如殲-10C在機背上增加了一處形似刀型的通訊天線,並取消了在殲-10B機尾部的傘倉指示燈。值得一提的是,殲-10C更為注重隱身能力,從駕駛艙的玻璃採用了新式的金膜偏光玻璃就可見一斑,據稱這種鍍膜可以吸收雷達波以減少戰機的雷達反射面積,而且其金屬化學性質也更加穩定。(目前美軍F-22隱身戰鬥機上使用的氧化銦錫膜成分複雜不穩定且維護任務繁重)


小鷹說科技


殲-10C作為殲-10B的升級改進型號,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從外觀上講,除了一些細微的如各類天線的區別以外,兩種機型其實還是很難讓人迅速的區分開來。

(如圖所示,殲-10C(上)與殲-10B(下)在外觀上只有微小的細節差別)


不過與兩者極為相似的外表所對應的是,殲-10C相比殲-10B在內部航電系統上如各類硬件和軟件架構等方面,可以算得上有著天翻地覆的變化。

首先最大的區別在於,殲-10C採用了最新的有源相控陣體制的火控雷達替換了殲-10B上的無源相控陣體制的火控雷達。得益於雷達的升級,因此殲-10C在雷達搜索距離、多任務能力、抗干擾能力、目標處理能力等多個方面的性能相比殲-10B有了很大的提升。甚至有傳言殲-10C上所裝備的有源相控陣可以相比傳統雷達對殲-20這類隱身戰鬥機有著較好的發現效果,由此可見其強大之處。

(如圖所示,殲-10B與殲-10C的火控雷達有著很明顯的區別)


除了火控雷達的區別以外,殲-10C在航電架構上也有著比較大的改進。

我們都知道,殲-10C與我們的第四代戰鬥機殲-20的研發時間段有著很大的重疊,兩者的研發進程基本上是屬於同期進行的,而這種情況正是給了殲-10C可以儘可能的移植殲-20上所採用的一些先進技術的機會。因此,殲-10C的航電架構正是移植了部分四代機“寶石臺”航電架構的產物。具體表現在殲-10C相比殲-10B,在前緣襟翼上有了很大的變化,即透波區域大大的增加,以用於安裝類似F-22/35與殲-20這類四代機上才會用的前緣襟翼天線。


(四代機採用的先進航電架構,一般都會在前緣襟翼中內置多功能天線用於通信、導航與識別等 功能,這種技術又被稱為航空電子綜合化通信導航識別(ICNI)系統。)


另外還需要提到的是,在機載自衛告警系統方面,殲-10C相比殲-10B在來襲導彈逼近告警系統(MAWS)上也有了一定的改進,升級後的殲-10C,MAWS的傳感器探頭由殲-10B的後向X2改進為前向X2+後向X2的配置,安裝位置也有差異,如此一來,對來襲導彈的預警範圍也從殲-10B只有後向180°變成了現在全方向360°範圍都能提供來襲導彈逼近告警的模式,這對於戰機的自衛告警與防禦性能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提升。

(殲-10C上MAWS的安裝位置,和殲-10B有著很明顯的區別。)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殲-10B與殲-10C雖然在外形上比較難以區別,但是內在本質上卻有著很大的變化。如果說殲-10B算是一款典型的3.5代戰鬥機的話,那麼採用了部分四代機技術的殲-10C完全可以稱得上是性能更優秀3.75代機。也是因為如此,成飛在殲-10B草草生產了50餘架以後就停產這款略顯雞肋的型號並迅速轉產性能更為先進的殲-10C,而如今殲-10C的生產與裝備數量早已超過了其前型殲-10B並依舊在高速生產與裝備中,也是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都將是我國空軍中的與殲-16這類三代機改進型高低搭配的主力戰機。


中外艦聞


W君告訴你一個一眼就能看出區別的地方吧,Get了這個技能後你在小圈子裡就能立刻將殲-10B和殲-10C作出區別讓身邊的小夥伴們刮目相看。

殲-10B和殲-10C乍一看的話外觀基本上就是一眼的,在殲-10B升級到殲-10C的過程中由於殲-10B的氣動外形已經發揮到極限了,因此並沒有對殲-10C的外形作出任何修改。大家是看不到殲-10A到殲-10B那種顯著的外觀區別的。

但殲-10C加裝了新的航電設備,在飛機的背部和進氣道下面各加裝了一個新的天線。這兩根天線就是殲-10B和殲-10C的最顯著區別了,那麼看到照片就可以一眼看出來。

上面的圖片就是殲-10B可以注意到的是飛機的背部很平滑沒有任何突起物,由於是在地面狀態下那麼進氣道下面的東西看不看得見也沒太大關係。

這張圖片就是殲-10C了,W君找了一個角度很好的照片,從照片上可以清楚的看到殲-C機背的天線以及進氣道下面的天線。

只要注意到了這兩根天線的任意一根那麼分辨出殲-10C和殲-10B就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了。


說完外觀了,捎帶腳說下內在:

  • 殲-10C升級了機載雷達,用更加新型號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取代了殲-10B的機載雷達

  • 殲-10C升級了航電設備,可以實施精確的對地打擊任務

  • 殲-10C可以攜帶最先進的PL-10和PL-13導彈

……

……

其餘還有好多,只不過有的不能寫,又考慮到大家基本上就是看看圖片和視頻,那麼大家記住天線就夠了


軍武數據庫


哨兵小虎第480條回答。

殲10C被爆出正式服役是2017年建軍90週年大閱兵時,而殲10B則是在2008年首飛,2012年就小批量裝備部隊。

也就是這短短的不到10年時間,我們國家空軍的戰鬥力有了質的提升。小虎作為一名老空軍人,感到無比的自豪。

那麼殲10B和殲10C到底有哪些區別呢?

一、機背曲率及刀形天線。


(殲10B↑↑↑)

(殲10C↑↑↑)

從上圖可以看出,殲10C比殲10B在機背上多了2道刀形天線,而這多出來的兩道刀形天線則預示著C比B的航電系統大幅度提升,有可能是態勢感知能力、也有可能是通信導航能力、亦或是火控航電能力等。

同時我們觀察兩張照片,殲10C比殲10B的流線型做出了一些優化,不似B那麼臃腫,這說明C採用了更強韌的材料構型,不需要加強、加粗機身來達到機身韌性!

二、火控雷達。

眾所周知,殲10C採用的是更為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AESA),而殲10B採用的是無緣相控陣技術(PESA)。

(有源相控陣雷達截面的組件↑↑↑)

有源相控陣雷達比無源的波束指向性更靈活,探索距離也更遠、而且即使是單個組建受損也能繼續工作!這就預示著C比B發現距離更遠、探測靈活度更高,而且抗干擾和抗毀性都更高!

三、更強大的武器掛載和多功能攻擊能力。

殲10B據網上爆料能掛載PL8和PL12,而殲10C可掛載PL10和PL15 ,在制空發現性能上已經佔優的殲10C,在武器方面更比殲10B有了質的飛躍。

當然至於導彈射程的準確數據我們是沒辦法知道的,但更新一代的導彈必然是升級換代的!

同時殲10C同樣也可掛載KD-88和鷹擊91反輻射導彈,但在對地搜索能力方面大幅度提升,尤其是升級了雷達後,對海雜波的處理能力也更加優化,使得殲10C真正成為了對空、對地、對海多面手。


(殲10C的保型油箱和武器掛載↑↑↑)

四、採用了隱身蒙皮技術。

殲10C比殲10B的技術提升除了在機身韌性的複合材料外,還增加了隱身塗裝,增加了隱身蒙皮技術,雖然不能像專業的隱身戰鬥機一樣,但可大大降低對方的發現距離,這點是殲10B無可比擬的。

現代戰爭,隱身就意味著存活率大大提高,而存活率大大提高的同時,還具備強大的攻擊能力,可以說確實是一種強大的存在。

(低空的殲10C↑↑↑)

五、發動機猜測。

發動機依然是大家關心的重點,殲10C到底有沒有換裝國產發動機,我們為未可知,也沒有官方的具體報道。

但我們從珠海航展上殲10B國產發動機的表現上來看,用國產發動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而目前服役的殲10C依然採用的是俄羅斯AL-31F M1(14噸)的單發版,在性能上比未換髮的殲10B所採用的AL-31FN(13.5噸)推力要更強勁。這預示著殲10C比殲10B更加靈活機動,佔位優勢、而且低空加減速性能也更加優秀。

至於換裝以後的國產矢量發動機的殲10C有多厲害,大家可以參考殲10B航展的動作。據說航展上的殲10B是唯一一架可以完成眼鏡蛇機動的鴨式佈局單發戰鬥機。

(航展上的殲10B眼鏡蛇機動↑↑↑)


哨兵小虎


差別主要集中在兩款機型不同的航電架構上。

殲10B的航電架構模仿的是F22的寶石柱體系,同時雷達也僅僅是採用了俄羅斯技術的無源相控陣雷達而已,所以生產數量不多,僅僅是為了避免耗費巨資引進的航電設備白白浪費而生產了約一個航空團的數量就停產了!

殲10C則是全新架構,與殲20同款瞄準F35航電體系的寶石臺系統,雷達也是由電科14所自主研發的更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所以在殲20正式大規模量產前,殲10C才是中國空軍最先進的多用途戰鬥機!

然並卵,殲20的飛速發展讓這兩位小弟風光日子過了才幾天就被遺忘了,可以預見的是,如果殲10還沒有打開國際市場的話,生產線被轉產殲20是必然的事,畢竟殲10C如此牛逼的航電背後卻是高昂的售價……


西西弗斯的投石機


殲10B的製造商為中航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殲10C也是,兩者是師出同門,都是殲10戰鬥機的改進型號。從編號上看,殲10B的出現肯定要比殲10C早,第一架殲-10B原型機於2009年下半年現身,機腹進氣道上使用了無附面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這是中國空氣動力進步的一個標識。目前美軍的F-35上也有這種氣動設計,也只有中美在三代機和四代機上使用。殲20上也有無附面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這是一種傳承的技術。無附面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的使用優化了跨音速段性能,重量上減輕了很多,因此可以安裝新型的相控陣雷達和光電傳感器。

殲10C的改進就更多的,最大的特點是機頭雷達設備的升級,殲-10C在外觀與殲-10B沒有明顯的不同之處,升級的主要是電子設備,機頭安裝了更為先進的雷達設備,國產衍射平顯也提升了座艙的科技感。側重航電升級之後。殲-10C的打擊能力也提升了不少,尤其是對地精確打擊方面,殲-10C比B型號更優秀。

同時,殲-10C在機背上和機頭下方增加了天線佈置,因此電子對抗方面也有新的進步。可以說殲-10C的出現已經讓中國空軍獲得了一種超越了F-16的機型,是真正意義上的三代多用途中戰鬥機,對空、對地樣樣精通。殲-10C的數量目前已經超過了60至80架,未來還會繼續生產,成為中國空軍的主力型號,與殲11BH等機型高低搭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