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溥儀退位10年後做了件小事,上了《申報》頭條,引發國民熱議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以溥儀的名義頒佈了清帝退位詔書,標誌著封建帝制徹底終結。這一年溥儀6歲,由於民國政府對遜帝及皇室成員實行優待政策,溥儀得以繼續居住在紫禁城中,依然維持著清廷舊制,儼然一處世外桃源。

紫禁城外一派革新的氣象,隨著共和政體的到來,人們的生活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前清稱呼“老爺”、“大人”,現在統統改叫“先生”;跪拜之禮代之以握手鞠躬;婦女不再纏足,男人不再留辮子;人們對中山裝的喜愛超過了馬褂;思想觀念上開始主張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溥儀退位10年後做了件小事,上了《申報》頭條,引發國民熱議

對於外界這些緊隨時代潮流的變化,紫禁城中以溥儀為首的前清遺老遺少們視而不見,依然遵循清朝傳統。皇室優待條款中規定,政府每年撥給皇室400萬元,用作維持紫禁城內的吃穿用度以及官員俸祿。這筆不小的款項足夠支撐紫禁城小朝廷的運轉,溥儀雖然已經遜位,卻仍被稱呼為皇上,每天接受群臣朝拜。

清朝與歷代最大的不同就是強制漢人剃髮蓄辮,辮子象徵著接受滿清的統治,是漢人的恥辱。因此在清朝被推翻之後,人們紛紛剪掉辮子。甚至有團體發出極具煽動性的標語:“凡我同胞,一律剪辮。除去胡尾,重振漢室”。不過與滿清入主中原時強制漢人剃髮蓄辮不同的是,民國政府只是倡議,剪辮子並不是強制措施。

溥儀退位10年後做了件小事,上了《申報》頭條,引發國民熱議

漢人大多能適應這種新的變化,說剪就剪,但對於滿清遺臣來說,辮子卻是無法割捨的。1917年,辮帥張勳搞了短暫的復辟,給這些遺臣們注入了一點期盼和信心,他們還在幻想有朝一日能重回帝制。當端康皇太妃(珍妃的姐姐)看到張勳竟然還留著辮子,不禁感慨張勳對清廷的忠勇之心。但她沒想到這只是曇花一現,時代的潮流誰也阻擋不了。

到民國二年時,參政院和國史館還有少數人留著辮子,這讓袁世凱很沒有面子,而這些人的眼睛又盯著紫禁城內,皇宮裡的人不剪,他們也不剪。民國政府不得不下達通知:不剪辮子者立即免職,同時停發薪水。同時致函紫禁城,敦促皇宮裡的人剪掉辮子,結果遭到了皇室成員的抵制,竟然下令沒有辮子者不得進入宮門。這簡直是和政府對著幹。

溥儀退位10年後做了件小事,上了《申報》頭條,引發國民熱議

溥儀一直有看報紙的習慣,外界發生的新變化他一清二楚,只是年齡尚幼,加上清朝祖制的約束,無力做出改變。溥儀14歲時,紫禁城裡請來了一位洋教師英國人莊士敦,負責教授溥儀英文。莊士敦的到來,開闊了溥儀的眼界,在莊士敦的影響下,溥儀開始接受並崇尚西方生活方式,戴眼鏡、穿西裝、打網球、玩攝影、騎自行車。

少年溥儀表現出了對新鮮事物強烈的好奇心,交際範圍也逐漸擴大,開始接觸一些社會名流。先是在莊士敦的引薦下,邀請英國司令官來宮中參觀,後經端康太妃介紹認識了猶太裔地產大亨哈同夫婦。這些經歷和紫禁城中腐朽落後的傳統觀念產生強烈反差,對溥儀產生了深遠的西化思想。

溥儀退位10年後做了件小事,上了《申報》頭條,引發國民熱議

有一天,在與莊士敦的交談中,溥儀瞭解到西方人把中國人頭上的辮子稱為“豬尾巴”,溥儀第一次對腦後的辮子感覺到了彆扭,認為自己的形象實在太土了,他很欣賞《歐洲畫報》上那些西裝革履、梳著分頭的西方紳士,並希望自己也能成為那個樣子。

後來溥儀得知將要接見來訪的胡適先生,胡適先生可是民國大思想家、文學家和哲學家,又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溥儀覺得拖著條大辮子去見這位現代大學者,實在有失體面。溥儀終於痛下決心剪掉辮子。

溥儀退位10年後做了件小事,上了《申報》頭條,引發國民熱議

不過卻沒有一個人敢剪溥儀的辮子,無奈之下,溥儀只得自己拿起剪刀剪了自己的辮子。這下,宮裡那些老太妃們可就炸了鍋了,看到溥儀剪了辮子,痛心的大哭起來。 第二天的《申報》在頭版刊發了這條消息:“溥儀昨剃辮子”。西方媒體也一併報道,引發國人熱議。

5月30日,溥儀在養心殿接見了胡適先生。從此之後,溥儀一改長袍馬褂、留辮子的滿清形象,開始梳起了分頭,穿起了西裝。1924年4月,印度詩人泰戈爾來華,在徐志摩的陪同下,進宮朝見了溥儀。同年11月5日,溥儀被驅逐出紫禁城。

溥儀退位10年後做了件小事,上了《申報》頭條,引發國民熱議

溥儀是紫禁城中第一個剪掉辮子的人,但他的行動比起他的父輩們來說,已經遲緩了很多,溥儀的生父載灃、叔叔載濤多年前就已經剪掉了辮子。溥儀的辮子現在已成為文物,收藏於長春偽滿皇宮博物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