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溥仪退位10年后做了件小事,上了《申报》头条,引发国民热议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以溥仪的名义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标志着封建帝制彻底终结。这一年溥仪6岁,由于民国政府对逊帝及皇室成员实行优待政策,溥仪得以继续居住在紫禁城中,依然维持着清廷旧制,俨然一处世外桃源。

紫禁城外一派革新的气象,随着共和政体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前清称呼“老爷”、“大人”,现在统统改叫“先生”;跪拜之礼代之以握手鞠躬;妇女不再缠足,男人不再留辫子;人们对中山装的喜爱超过了马褂;思想观念上开始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溥仪退位10年后做了件小事,上了《申报》头条,引发国民热议

对于外界这些紧随时代潮流的变化,紫禁城中以溥仪为首的前清遗老遗少们视而不见,依然遵循清朝传统。皇室优待条款中规定,政府每年拨给皇室400万元,用作维持紫禁城内的吃穿用度以及官员俸禄。这笔不小的款项足够支撑紫禁城小朝廷的运转,溥仪虽然已经逊位,却仍被称呼为皇上,每天接受群臣朝拜。

清朝与历代最大的不同就是强制汉人剃发蓄辫,辫子象征着接受满清的统治,是汉人的耻辱。因此在清朝被推翻之后,人们纷纷剪掉辫子。甚至有团体发出极具煽动性的标语:“凡我同胞,一律剪辫。除去胡尾,重振汉室”。不过与满清入主中原时强制汉人剃发蓄辫不同的是,民国政府只是倡议,剪辫子并不是强制措施。

溥仪退位10年后做了件小事,上了《申报》头条,引发国民热议

汉人大多能适应这种新的变化,说剪就剪,但对于满清遗臣来说,辫子却是无法割舍的。1917年,辫帅张勋搞了短暂的复辟,给这些遗臣们注入了一点期盼和信心,他们还在幻想有朝一日能重回帝制。当端康皇太妃(珍妃的姐姐)看到张勋竟然还留着辫子,不禁感慨张勋对清廷的忠勇之心。但她没想到这只是昙花一现,时代的潮流谁也阻挡不了。

到民国二年时,参政院和国史馆还有少数人留着辫子,这让袁世凯很没有面子,而这些人的眼睛又盯着紫禁城内,皇宫里的人不剪,他们也不剪。民国政府不得不下达通知:不剪辫子者立即免职,同时停发薪水。同时致函紫禁城,敦促皇宫里的人剪掉辫子,结果遭到了皇室成员的抵制,竟然下令没有辫子者不得进入宫门。这简直是和政府对着干。

溥仪退位10年后做了件小事,上了《申报》头条,引发国民热议

溥仪一直有看报纸的习惯,外界发生的新变化他一清二楚,只是年龄尚幼,加上清朝祖制的约束,无力做出改变。溥仪14岁时,紫禁城里请来了一位洋教师英国人庄士敦,负责教授溥仪英文。庄士敦的到来,开阔了溥仪的眼界,在庄士敦的影响下,溥仪开始接受并崇尚西方生活方式,戴眼镜、穿西装、打网球、玩摄影、骑自行车。

少年溥仪表现出了对新鲜事物强烈的好奇心,交际范围也逐渐扩大,开始接触一些社会名流。先是在庄士敦的引荐下,邀请英国司令官来宫中参观,后经端康太妃介绍认识了犹太裔地产大亨哈同夫妇。这些经历和紫禁城中腐朽落后的传统观念产生强烈反差,对溥仪产生了深远的西化思想。

溥仪退位10年后做了件小事,上了《申报》头条,引发国民热议

有一天,在与庄士敦的交谈中,溥仪了解到西方人把中国人头上的辫子称为“猪尾巴”,溥仪第一次对脑后的辫子感觉到了别扭,认为自己的形象实在太土了,他很欣赏《欧洲画报》上那些西装革履、梳着分头的西方绅士,并希望自己也能成为那个样子。

后来溥仪得知将要接见来访的胡适先生,胡适先生可是民国大思想家、文学家和哲学家,又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溥仪觉得拖着条大辫子去见这位现代大学者,实在有失体面。溥仪终于痛下决心剪掉辫子。

溥仪退位10年后做了件小事,上了《申报》头条,引发国民热议

不过却没有一个人敢剪溥仪的辫子,无奈之下,溥仪只得自己拿起剪刀剪了自己的辫子。这下,宫里那些老太妃们可就炸了锅了,看到溥仪剪了辫子,痛心的大哭起来。 第二天的《申报》在头版刊发了这条消息:“溥仪昨剃辫子”。西方媒体也一并报道,引发国人热议。

5月30日,溥仪在养心殿接见了胡适先生。从此之后,溥仪一改长袍马褂、留辫子的满清形象,开始梳起了分头,穿起了西装。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在徐志摩的陪同下,进宫朝见了溥仪。同年11月5日,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

溥仪退位10年后做了件小事,上了《申报》头条,引发国民热议

溥仪是紫禁城中第一个剪掉辫子的人,但他的行动比起他的父辈们来说,已经迟缓了很多,溥仪的生父载沣、叔叔载涛多年前就已经剪掉了辫子。溥仪的辫子现在已成为文物,收藏于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