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一座因闖關東而崛起的城市—大連老照片


大連是個年輕的城市,卻在短短的100年間歷經滄桑與榮耀。大連更被譽為北方移民城市的代表,這裡超過一半的居民是當年“闖關東”時期各地移民的後裔。

大連市的歷史始於1899年。當時沙俄政府強行租借中國遼東地區,並於1899年將旅順東北處的一個名叫“青泥窪”的小漁村命名為“達里尼”,作為沙俄在遠東的不凍港,“達里尼”的諧音即為大連,大連由此正式建市。圖為沙俄在當時建造的尼古拉廣場,即現在的中山廣場。

1905年,持續兩年的日俄戰爭以沙俄的投降畫上了句點。日本正式接管大連。圖為日佔時期建造的商業街——浪速町,即如今的天津街。

從清朝末年直到民國時期,陸續有大量中原地區的災民來到東北謀生,史稱“闖關東”,在人口遷徙的過程中,大連是重要的中轉站。“闖關東”之後,大連的人口增加了幾倍,對城市的發展影響深遠,直到今天,大連的常駐居民中仍有超過一半的人口為當年外地移民的後裔。圖為闖關東的人群。

然而無論是沙俄佔領時期還是日本佔領時期,那些本地居民及闖關東來到這裡的勞苦人民並沒有任何機會享用到這裡的繁華,他們中的大多數以勞工的身份艱難求生。圖為日本侵略者統治中國東北時設立的“紅房子”——大連海港“華工收容所”。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大連由蘇聯紅軍接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55收回對大連的管理。圖為1955年5月26日,旅大市11萬人舉行歡送蘇軍回國大會。

從晚清1899年立市到1945年解放之間如此長的時間裡,大連一直是一座被列強分割的孤島,既沒有經歷奉系軍閥的統治,也沒有被劃入偽滿洲國的範圍,與東北的其他城市有所不同。

整個東北地區在日據時期便已經擁有了相對完備的工業系統,因而在解放後,大連與其他東北城市一起,充當了“共和國的長子”的角色,為新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圖為大連造船廠製造的“躍進號”萬噸巨輪。

一直以來,大連的產業都以重工業和港口為主。圖中為大連工礦車輛廠製造的40噸鍊銅爐,是我國60年代最大的鍊銅設備。

大連人使用的方言又稱為膠遼官話,是闖關東之後,外地語言與當地語言混合之後的產物。圖為大連興工街道小學嬉鬧的孩子們。

如今的大連菜也深受“闖關東”的影響,是在魯菜的基礎上,結合東北菜和福建海西菜系而形成的,圖為用大連特產海參製作的經典魯菜蔥燒海參。

如今的大連正有條不絮地快速發展,足球產業、大連啤酒節、大連服裝節等陸續興起,更在2007年開始承辦夏季達沃斯,多文化融合的大連,正在迎接一個嶄新的輝煌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