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 “我們陪你玩長隆,你就該陪我們逛景點”-孩子不是家庭的中心

“我們陪你玩長隆,你就該陪我們逛景點”-孩子不是家庭的中心

-1-

前幾天在龍門石窟景區,我跟著人流慢慢挪動。突然幾個人的對話引起我的注意。

只聽一個小男孩抱怨,這些石頭有什麼可看的啊?沒意思,我不喜歡。

男孩的媽媽說,我們也不喜歡長隆,可是你喜歡,我們就陪你去玩了。

爸爸也在旁邊接,我們陪你去自己不感興趣的長隆玩,現在該你陪我們看古蹟了。

同時被父母懟,小男孩很快敗下陣來。

而我卻覺得“真好”。

真好,年輕的父母可以尊重孩子的玩性,也開始給孩子制訂要求;

真好,年輕的父母不再把孩子當成“小皇帝”,以孩子的喜好安排家庭生活。

一個家庭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都應該得到支持。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應該做出讓步,這樣所有的人都有機會獲得一部分自己想要的東西。

要讓孩子知道,他/她不是家庭的中心,不是全家人都得圍繞著他們轉,不是所有的資源都只能配給他們。

家庭中的成員都是平等的,享有平等的權利。

中國的父母很多都是將孩子作為生活的重心,時間安排,金錢、食物都是緊著孩子。愛子之心固然感人,但孩子卻在久而久之中習以為常,不懂得感激和回報。

有個阿姨人特別好,對待自己的孩子更別說了,處處為兒子著想,有好吃的首先想到兒子。可結果卻讓人心酸。

一次,阿姨做了幾條黃花魚,先出鍋端桌上。等炒好其他菜來吃飯,魚盤裡只剩幾個魚頭了。

不等媽媽上桌就先吃,只挑自己愛吃的,多少孩子都這樣。

他們是一開始就這麼自私的嗎?每個孩子來到世上都是一張白紙。他們是被過分付出到沒有自我的父母嬌慣成這樣的啊。

-2-

“我們陪你玩長隆,你就該陪我們逛景點”-孩子不是家庭的中心

《虎媽貓爸》中趙薇飾演的畢勝男是一個嚴厲的媽媽,對女兒茜茜有很多期待,但同時也是個願意傾注所有給孩子的媽媽。

畢勝男單獨給茜茜買有機蔬菜,強調這是專門給茜茜做的,誰都不可以碰,只讓女兒吃。

可是茜茜不買賬,不願意吃,她先是用小紅花引誘。當茜茜嫌棄不好吃吐出來,她硬塞到女兒嘴裡,厲聲說:

你知道這菜多少錢一斤嗎?

有機菜的價錢是普通青菜的三倍,畢勝男訓哭女兒是因為怕浪費。

但她沒考慮,一旦女兒真的這麼每天享受特殊對待,結果會怎麼樣?

這不是幼兒時期,孩子消化不了大人的食物,要單獨給他們做。

如果沒有能力全家人都吃有機蔬菜,那就一起吃普通蔬菜好了。

特殊化最終必將演變成特別化,直到高高在上,理所當然地索取,看不到父母的付出和辛勞。

“我們陪你玩長隆,你就該陪我們逛景點”-孩子不是家庭的中心

幾年前在日本留學的王佳晶在浦東機場連捅媽媽幾刀,只因媽媽再也拿不出錢來供他。

25歲了,在東京留學每個月需要兩萬塊,媽媽月收入只有7000元,王佳晶卻從不打工。

可想而知媽媽的生活過成什麼樣,又可想而知,這個男生對母親的付出是多理所當然。

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傾其所有讓孩子接受教育可以理解,但當孩子成人,還要省吃儉用甚至舉債供孩子留學,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真的能成為社會棟樑嗎?

-3-

有多少父母,自己幾年不買一件衣服,卻為孩子買五六百的名牌運動鞋;自己還使用幾年前的手機,卻給孩子買最新款的蘋果手機。

在花同樣錢的情況下,為什麼不能均衡一下,讓每人都有新衣服穿,每人都能用上新款國產手機、

父母愛子女,或許是不圖什麼回報的,但誰願意養個白眼狼呢?

“我們陪你玩長隆,你就該陪我們逛景點”-孩子不是家庭的中心

有個阿姨講了自己家的故事,她兒子小的時候,第一次吃雞腿,兩個雞腿都給兒子吃了。

第二次,吃完一個雞腿,兒子就想去夾第二個。阿姨突然意識到,這樣下去,兒子就會想當然地認為好東西都應該給他吃。

阿姨迅速夾起雞腿,說你已經吃過一個了,這個應該給我吃了。

在以後的生活中,阿姨有意識地不會將好東西只給兒子,而是家人都有份。特別少量的,給長輩而不是給兒子。

對於阿姨的兒子來說,第二次吃雞腿是個轉變,讓他明白,不是所有的好東西都理所當然地應該給他。

父母和孩子一樣,都應該享有家裡的好東西。

無條件的愛,或者犧牲自己的需求,去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必然換不來孩子的感恩。因為不愛自己的人,也得不到別人的愛。這在父母子女之間同樣適用。

要建立起規則,學會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說不。

更要讓孩子明白,大家是平等的,都有權利享受這個家庭的資源,甚至父母應該得到的更多。

不僅因為父母是長輩,還因為他們是財富的創造者。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