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日本互聯網行業為什麼發展得不如中國好?

用戶53347516007


從表面上來看,日本的互聯網企業確實是表現不如中國,除了軟銀外很少有其他較知名的企業為我們所知。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一、原來商業基礎非常完善,新商業模式很難有優勢

中國為什麼電商滲透率和移動支付規模達到全球第一?這與中國原來的商業基礎體系非常落後有關,在原來商業環境之下,消費者的體驗不佳,需求難以得到滿足。於是在新的商業模式出現後,因為體驗更好而受到消費者歡迎。但在日本,原來的商業基礎體系非常成熟,用戶得到的服務體驗已經很好,消費者需求也能得到充分的滿足。以便利店為例,簡直能把小區用戶的生活方方面面全部無微不至地照顧到,還要啥自行車?因此,當電商、O2O、移動支付等創新服務出現時,消費者並不覺得它們比市場上現有的商業服務更有優勢,甚少去支持,它們就很難在與現有商業企業的競爭中勝出。

二、市場比較開放,國外的互聯網企業發展較好

國內一些互聯網企業能發展起來,間接上受益於市場保護政策,比如百度和微博就是比較明顯的例子,外國優勢企業的缺位使得它們獲得了較大的發展空間。在日本,儘管存在著一些非貿易壁壘,但在市場準入政策的紙面上還是非常開放的。這樣就使得國外的優勢互聯網企業順利進入市場,並取得了優勢地位。從門戶到搜索,再到社交應用和電商等,日本市場上幾乎都是國外互聯網企業特別是美國互聯網企業的天下。好不容易有個比較不錯的Line,但通常也被認為是韓國企業的移動產品。

三、創業氛圍相對較差,優秀人才往往傾向在大公司上班

日本是個民營企業佔主導的國家,但在就業機制上卻頗有幾分中國的國企風格。由於傳統文化的影響,長期就業機制在日本社會和企業中的地位根深地固。人們往往習慣在一個企業就業終身,並將跳槽視為不安份工作的表現。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和企業界的創業氛圍基體相對較差,優秀人才往往傾向於在大公司上班,很少考慮出來創業。而互聯網發展非常講究創業創新,日本在這方面的短板比較影響,想出現優秀創業企業的概率自然就低了不少。

最後我想說,儘管日本互聯網企業的表現不如國內顯眼,但其商業企業的整體競爭力不容小視。加上它們一貫非常重視用戶體驗和產品服務,在擁抱互聯網技術時也並不落後於國內企業,未來還會是國內互聯網企業的同場強勁對手。


螞蟻蟲


慢不說日本了,美國的互聯網行業,也遠不如大家想象得那麼好。


在中國的大城市,點外賣半小時不到,用戶可能就該罵娘了,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美國大多數的外賣還是要靠打電話訂的,送貨的也只能是店裡的店員,距離太遠人家就不送,非常傲嬌。


網絡訂餐也有,高曉松講過一個特逗的例子是,早上十點下訂單,預約下午五點半送到,結果到時間外賣一直都沒來,六點打電話過去問,商家回答:Paypal的傳真剛剛發過來,還正在做(Paypal相當於美國的支付寶)。


是的你沒看錯,傳真,他們的網絡平臺聯繫商戶用的是傳真,工作流程就是這麼慢。這就是發生在洛杉磯這種國際大都市裡的事情。


所以你看,別看美國有谷歌、有微軟、有蘋果,但在生活服務上,互聯網的滲透遠沒有中國這麼強。


日本的情況和美國差不多,我認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些先富起來的發達國家,社會配套進入到了一種密不透風的狀態,根本沒有縫隙留給互聯網。中國的互聯網之所以發展得快,是因為社會中還有縫隙。


美國人可能在20年前就打電話訂外賣了,他們已經養成一種生活習慣,知道哪些餐廳在自己的配送範圍內,就很方便地點自己熟悉的這些餐廳就好,他們對這樣的生活很滿足,不認為這需要改變。日本的情況我瞭解得不算多,但也知道日本有豐富的線下便利店,總體而言,人們已經在一個很完善的小群落裡生活了許多年,互聯網根本沒有發揮的空間,這就是先富國家在互聯網時代的巨大包袱。


笑到最後,才能笑得最好。這一句話,應該可以用來總結現在中國互聯網對美國或者日本的反超。


默爾索


日本互聯網企業不好很正常啊,因為他們沒有動力需要很強大的互聯網工具。

以點餐為例。日本很多餐廳,例如小小的麵館都有那種點餐機,可以自助點什麼套餐,加什麼配料之類的,然後投幣後,就自動下單了。操作很簡單,唯一的不同就是用現金和一大堆鋼鏰投幣。

如果說起來,掃碼支付是不是很快捷方便呢,當然。不過大家熟悉了那種自助點餐方式,也未必喜歡用手機付款。畢竟人們的使用習慣實在難以改變。



日本大城市中星羅棋佈的各種便利店,東西基本很全面,日常需求也足夠了。人們並沒有感到很不方便。

所以中國互聯網行業,單從淘寶京東這種零售需求看,日本就沒有足夠的動力去實現。用戶能不能接受,願不願接受,都面臨巨大的風險。

對於社交型產品來說。我國國內的互聯網環境相對封閉,所以必須要有外國同類型產品的替代品來滿足大眾需求。而日本的網絡環境不存在這種問題,所以直接被美國巨頭公司佔據了市場。

所以我們在享受各種方便的互聯網產品的同時,也應該慶幸以前中國的各種零售體系實在是太薄弱了,所以我們有彎道超車的動力。

而且中國的市場規模實在比日本大的多,所以一旦形成規模效應,也會有爆發式發展。這真是我們特有的優勢。


小火咕嘟


因為互聯網是需要創新的行業,尤其是需要大量充滿活力,思維敏捷的年輕人。縱觀我國的互聯網企業,很多都是80後甚至90後創立的。員工也以25歲左右的年輕人為主。但是如今的日本卻缺乏這些必要的條件。

首先一個原因就是日本老齡化嚴重。由於生育率底下,很多行業都缺乏年輕人,一些70歲以上的老年人依然奮戰在工作崗位。這也導致傳統行業對年輕人的需求更大, 給出的工資福利待遇也就更高一些。再加上很多傳統日本企業都是終身制僱傭,即使工資不高的也會非常穩定。因此相比充滿了風險的互聯網行業,年輕人更願意進入傳統行業的公司工作,願意出來互聯網創業的年輕人更是少之又少。

中國的互聯網企業非常具有包容性,跳槽被年輕人當作是漲工資的必要手段。但是在日本,隨意跳槽會被視作是“人生的汙點”,是不受企業待見的。在這種企業文化下,年輕人逐漸失去了銳意進取的精神,變得不願意去冒險做自己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這些正是互聯網企業最需要的。

其次,日本的人口和市場規模都太小,並不適合互聯網企業生存。目前日本人口為1.2億,國土面積也就相當於我們國家的雲南省,而且光東京一個城市就佔去了全國1/10的人口。這就使得日本的實體商業非常的發達而且集中,人們如果想要買什麼東西,搭乘電車坐個幾站路就能抵達各種商業街和大賣場,大多數情況下根本不需要通過網購這種相對複雜的購物手段。電商沒有生存的土壤,自然也就無法誕生阿里巴巴這樣的互聯網巨頭。

最後,海外巨頭的存在也擠壓了日本互聯網企業的生存空間。比如日本的門戶網站主要就是雅虎,搜索引擎用Google,網絡購物用亞馬遜,社交聊天用推特、臉書和Line。這些非本土企業在日本的影響已經根深蒂固,把互聯網企業最容易發展的幾個方向完全封死,本土互聯網企業想要和它們競爭幾乎是不可能成功的。

相對的,由於缺乏本土企業的競爭,進入日本的互聯網巨頭們也非常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以日本雅虎為例,無論是網站還是APP的設計都停留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樣式。這樣的網站又怎麼能夠為日本互聯網行業培養所需的人才呢?


綜上所述,人才的匱乏、市場規模的侷限、競爭對手的強大,是日本互聯網行業始終無法發展起來的主要原因,而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因此儘管日本擁有很多高新技術,但是在互聯網領域,確實遠遠不如中國。


貓眼看數碼


日本這個國家,在我們國人的印象是動漫產業、服務業、動作片業異常發達的國家。日本也可以說是在亞洲人民中素質最高的一個國家。如果你去過日本遊玩過,你會看到日本人經常會對陌生人做鞠躬的動作,在非公眾場合之間都是輕聲雀語,不會大聲喧譁。日本任何街道的環境都是非常的乾淨,基本上看不到有什麼垃圾。不像國內,很多地方真的遍地的垃圾,慘不忍睹。十年前可能日本是亞洲最強的國家,但十年後的今天,如果中國在亞洲說是第二強國家,沒有人敢說第一。由其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不要說在亞洲,全世界也只有美國互聯網才能和中國不分伯仲。日本互聯網行業不發達有以下幾點。

1、日本老齡化嚴重

如果你有時常關注國際新聞的話,你會發現對日本的報道最多的就是:日本是一個老齡化非常嚴重的國家。這一點基本就決定了日本的互聯網不可能會發達。最近《財富》雜誌發佈了中國最新 50 名商業領袖的名單。在這份名單中有眾人熟知的馬化騰、馬雲、張一鳴等等。而在這份名單中,絕大部分是 80、90 後。再者互聯網行業,從業人員年齡平均在 25 歲左右。而日本的年輕人,對於互聯網行業根據就沒有興趣。如果你去日本街上對年輕人進行隨機的採訪,問是否會從事互聯網行業?十個有九個會說不會。年輕人不願意從事,老一輩思維又固化。

2、日本互聯網公司的保守

就拿日本最大的購物網站樂天來說(相當於國內的淘寶、天貓或京東),頁面又亂又繁瑣,一點進去密密麻麻的一片文字,用戶體驗非常的差。關鍵是,幾年前樂天的頁面就是這樣,而這幾年,中國的淘寶、天貓和京東等突飛猛進,客戶體驗還是非常不錯。

可是樂天始終如一,這其實就是日本企業的保守所致,這種保守是全日本公司都很普遍的一個現象,源於日本的終身僱傭制度和社會氛圍,不做出成果沒關係,在公司裡待著慢慢混到退休也不會被炒魷魚,還會拿到一筆豐厚的退休金。

第一次看到日本最大的購物網站的時候,有種看到國內網遊頁面一樣,雜亂,就差一句:大家好,我係渣渣輝。


stormzhang


可以說,現在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的互聯網發展都不如中國,中國可以自豪的說自己是互聯網強國。

可能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使用習慣和中國人不一樣,,不只是網站、網絡應用甚至網絡遊戲和其他國家也都有很大的不同,感覺日本更像一個網絡孤島,完全演化出了不同的方式。

而且日本的便利店非常多,甚至遍佈鄉村。日本人可以很方便地在便利店裡購買到生活的日需品,根本就沒必要網購。而穿著方面,日本人更喜歡去實體店購買,他們認為親自試穿了才可以放心購買。

日本的快遞服務也非常慢,可能是人力比較貴的原因,不適應網絡購物的發展。

當然,目前日本的互聯網行業也在蓬勃發展,也正在提高社會效率。相信日本的青年才俊們也會努力修正日本的問題。


黑馬良駒


中國互聯網之所以發展得好,和人口、經濟、文化有很大的關係。中國互聯網飛速發展的這幾年,也是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幾年,這是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基礎。而日本經濟的發展目前已經比較平穩,沒有我們那麼大的風口。

另外,互聯網行業是一個需要創造力、需要年輕人的行業,看看我們國家那些互聯網企業的年輕人就知道了,而日本老齡化問題相當嚴重,年輕人基數小。其實,日本不光是年輕人基數小,人口基數本來就小,國土面積也小,這樣市場就小很多,也就少了更多的可能性。

還有就是,日本是一個很保守的社會,對失敗的容忍度很低,年輕人在職場中也不敢創新,創新失敗了需要承擔嚴重的後果。與此同時,日本社會中“論資排輩”非常重要,就算年輕人有創造力,在職場中也得不到重視。

還有就是,在日本經濟飛速發展的那段時間,已經建立起了完善的線下服務,互聯網對服務的提升已經沒有太大空間,不像我們的電商、快遞、o2o,完全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覺得我說得好就點個讚唄,覺得我說得不好就留言唄,當然,最重要的是關注我,好看到我下一次精彩的發言啊。


只說科技


其實除了國內的BATJM及其他互聯網企業外,你所熟知的國外互聯網企業還有哪些?無非就是微軟、谷歌、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絕大部分都是美國互聯網企業,日本幾乎一家都沒有。而在當下的各種互聯網獨角獸榜單上,中國互聯網企業也是一騎絕塵,很少有日本互聯網企業顯露崢嶸。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很明顯就是因為日本始終沒有出現過影響力大的互聯網企業。如果從時間因素上追溯的話,那麼在90年代互聯網爆發之前,日本一直都是以“技術稱王”,非常注重製造業等實體行業。而美國則抓住了互聯網爆發的風口,一舉成為全球互聯網的重心。而在之後隨著日本製造業的衰落,等到日本想要發展互聯網行業的時候卻為時已晚。

而從其他角度看,日本互聯網行業發展不起來也是因為多種因素掣肘。從人口基數上看,日本人口也在兩三億左右,但是相比美國和中國並沒有優勢。美國是搶佔了自身實力和互聯網風口的先機,而中國互聯網企業只有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折騰好,就能成為巨頭。

如,阿里、騰訊、百度,乃至現在的滴滴、美團、摩拜等互聯網巨無霸,都是以人口紅利而成長起來。日本互聯網企業在自己國內都發展不起來,更遑論向全球範圍內進軍,甚至就連日本國內都已經被國際互聯網企業霸佔。

在文化層面,日本輸出的只是消費文化而已,並沒有為衣食住行服務的基因,這就決定了日本互聯網行業是“瘸著腿”走路的。此外,日本的線下服務太過完善,極大地壓縮了電商、外賣、出行等互聯網企業的生存空間。這些互聯網企業發展不起來,日本就始終不能在互聯網領域扮演主角。

此外,日本的企業制度也決定了與互聯網高歌猛進、日新月異的態勢相背離。終身制、層級分明、管理嚴苛、流程複雜等企業制度,還是製造業那一套,顯然不適合互聯網的創新理念。

而且在日本一旦創業失敗就面臨著各方的嘲笑,堪稱壓力山大,讓很多人都對互聯網領域創業打了退堂鼓。像中國互聯網行業這種瘋狂創業、融資、失敗、東山再起的歷程,在日本很難看到。再加上老齡化嚴重、宅文化盛行、保守心態等,日本互聯網行業落寞就是必然的了。


科技新發現


因為制度和國民性。

制度有再販賣價格維持制度,指書店影音店必須以出版社指定價格販賣,因為這個原因日本沒法誕生類似亞馬遜的網上書店。

國民性是由於日本福利完善,國民追求穩定,沒有跳槽的動力。


壽司自由行


日本是傳統制造業強國,在機械製造時代,日本人刻板服從一生專注一件事的民族性的確曾經給日本經濟帶來巨大的輝煌。

然而這種國民性是很難創新的,我們所理解的日本產品高端形象並不是日本創新,而是日本人可以把別人發明創新的東西拿過來更有效率更有價值競爭力的做得更精細更好,這在前一個產業時代日本人具備的優勢在新的產業時代就都成了它的劣勢。

在信息技術數字製造的時代,數控社會可以比人更加精細不知疲倦的大規模複製生產,不再依賴一個人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專注了,而日本卻很難順應新的時代做出調整。

加上四十年前日本被歐美快樂教育觀念忽悠,大幅降低學生學習負擔,以期待培養孩子的所謂創造性,結果導致的是今天日本人口中堅的中青年人口普遍學力低下,大學生的數理能力甚至趕不上中國的初中生,這種學力基本功顯然不可能有什麼創造性。這也導致了日本因應數字經濟時代的人才嚴重匱乏,而日本又是個極端不歡迎移民的國家,也不能引進中國印度這樣的數理人才大國的人才彌補不足,即便沒有這些問題,日本一億人口基數的國家也是無法滿足信息技術革命對人才數量經濟規模的要求的,日本在信息技術產業時代落後是必然的,日本經濟已經停滯了近三十年,曾經擁有的優勢已經消耗殆盡,日本的家電產業已經全軍覆沒,今天日本七成的經濟依賴汽車相關產業,在中美主導的電動車產業時代加速到來後,日本的汽車產業也必將覆滅,屆時,日本將回歸過去一千年的歷史地位,一個三流國家的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