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2 辛棄疾:勇闖金營生擒叛徒的愛國詞人

說到辛棄疾,可能大家第一個想起來的概念是詞人,或者更細緻一點,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在歷史上和蘇軾齊名,並稱蘇辛,開拓了宋詞的格局,把詞從小兒女變成了大丈夫。他還有個稱號,叫“辭中之龍”,這是個不得了的名號。但是,辛棄疾並不只想當個詞人。他的門人給他的詞集作序的時候就說道:“公一世之豪,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方將斂藏其用以事清曠,果何意於歌詞哉!”什麼意思呢?辛棄疾這一輩子,最堅持的是志氣節操,最期待的是建功立業,詩詞歌,他並不真正在意!

辛弃疾:勇闯金营生擒叛徒的爱国词人

辛棄疾

那辛棄疾在意什麼?是氣節,是功業,這兩個詞可以再合併一下,合成一個詞,叫恢復。恢復什麼?恢復中原。具體說來,就是希望能夠為蝸居江南的南宋打仗,打敗金朝,恢復北宋的中原失地。辛棄疾的一輩子,就放在為國打仗這一件事上了,無論是順是逆,是當官還是隱退,他心裡想的,永遠是這件事。他的歡喜憂傷,愛恨情仇,也都緊緊圍繞著這件事。這件事,其實就構成了辛棄疾的一生。

這樣的一生怎樣評價呢?我給辛棄疾總結了三個最。第一最,一輩子最得意的事:歸國有勇。第二最,一輩子最失意的事:報國無門。第三最,一輩子最成功的事:愛國有詞。

一、歸國有勇

別看辛棄疾一生熱愛南宋,天天盼望南宋能夠打贏金朝,但其實,他本來並不是南宋人,他是在青年時代投奔到南宋的,而回歸南宋,也成為辛棄疾一輩子最得意的事。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就得從辛棄疾的身世說起了。辛棄疾生於紹興十年,也就是1140年。紹興是南宋第一個皇帝宋高宗的年號,所以我們通常說,辛棄疾是南宋人。但是,要知道,這個時候,在今天中國的土地上,有三個政權並存,第一個是南宋,基本疆域在今天的秦嶺淮河以南;第二個是金,基本疆域在今天的秦嶺淮河以北;第三個是西夏,基本疆域在今天的陝西、甘肅、寧夏一帶。三個政權各有各的紀年方法,具體說來,1140年在南宋叫紹興十年,在金朝叫天眷三年,在西夏叫大慶二年。那麼,辛棄疾出生的時候,如果登記戶口,他要怎麼寫自己的出生年份呢?他應該寫天眷三年。因為他生在山東的歷城,就是今天濟南的歷城區,而整個山東在當時都屬於金朝的領土。換句話說,辛棄疾出生的時候,是金朝人。那他怎麼又成了南宋著名詞人呢?因為辛棄疾年輕的時候做了一件大事,他脫離金朝,回到南宋了。

辛弃疾:勇闯金营生擒叛徒的爱国词人

這是怎麼回事呢?公元1161年,辛棄疾21歲的時候,金朝皇帝完顏亮據說是被柳永的一首詞《望海潮》打動,一心要去看看江南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於是,悍然撕毀兩個政權之間早已簽訂的停戰協定,出動60萬大軍,兵分四路南侵,叫囂要在100天之內滅掉南宋。這個決策一出來,中原的老百姓紛紛造**了。為什麼呢?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情感因素。這些老百姓過去都是北宋的子民,雖然北宋滅亡之後他們留在中原,成了金朝的百姓,但是在內心深處,他們之中絕大部分還是認同北宋的。特別是因為金朝施行民族壓迫政策,把女真人放在第一等,渤海人放在第二等,契丹人放在第三等,漢人放在第四等,更是讓這些中原百姓深受打擊。好多人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把流落江南的南宋當成了自己心靈的故鄉,沒事就登上高山,對著南宋的方向流淚嘆息,辛棄疾的祖父辛贊就是其中之一。現在金朝叫囂要滅掉南宋,這不是要滅掉這些中原老百姓心中的希望嗎?所以,中原老百姓非常反感。這是情感因素。第二個,也是更重要的因素是現實因素。因為完顏亮要大舉南侵,中原老百姓的負擔一下子加重了。為什麼呀?誰都知道大軍未動,糧草先行,既然要打南宋,就要徵草徵糧。而這些沉重的戰爭負擔,自然主要是落在中原老百姓的頭上。這種現實的負擔更是讓老百姓忍無可忍。忍無可忍怎麼辦呢,只能起來造**了。據當時史料記載,從太行山以東到淮河以北,老百姓所在蜂起。就在這種背景之下,21歲的辛棄疾也拉起了一支兩千人的隊伍,造**了。

兩千人的隊伍人太少,辦不成什麼大事,所以,辛棄疾又尋找到了更大的組織。誰呢?也是在山東地區湧現出來的一個豪傑人物,名叫耿京,此人在現在梁山泊一代聚義,已經有20萬左右的兵馬。辛棄疾帶著人馬投奔耿京,耿京也非常歡喜。他知道辛棄疾是個文人,就讓他當了掌書記,給自己起草公文,出謀劃策。算是個文職人員。辛棄疾就這樣跟耿京幹了一陣子上馬擊賊、下馬草檄的日子。可是,就在耿京的勢力繼續發展的時候,形勢變了。怎麼回事呢?金朝統治集團內部發生政變,完顏亮的堂弟完顏雍在中都(北京)稱帝,而完顏亮則在陣前被殺了。兩個皇帝一交替,金朝的政策也就變了。新上任的完顏雍不再打仗,和南宋講和。而且,對起義的中原老百姓也許下諾言,“在山者為賊盜,下山者為良民”,只要你放下武器,我也不予追究了,還可以回來做老百姓。完顏雍這個政策一出來,耿京的隊伍裡好多人相當動心,都想回去種莊稼去了。可是,耿京本人不想這麼輕易投降。怎麼辦呢?這時候,辛棄疾給耿京出了個主意,說:既然不願回家,不如投奔南宋吧,本來當初起義也有保衛南宋的意思呀。耿京覺得這個主意不錯,馬上任命辛棄疾等11人為使者,到建康(南京)去見宋高宗了。這叫帶兵歸順,對宋高宗來說是很有面子的事。他非常高興,立刻任命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對其他大小頭目也都封官許願,其中,作為使者的辛棄疾也得了一個右承務郎的官職,這是個從九品的文官,基本上是最低級的官員了。

就在辛棄疾他們帶著朝廷委任狀和儀仗趕回山東的路上,他們聽到一個驚人的消息:大帥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了!而且,張安國殺了耿京之後,馬上投降金朝,還當了濟州的知州。這對辛棄疾他們來說可真是晴天霹靂。手裡拿的委任狀沒人可給了,所謂的帶兵歸順也成了一個笑話。怎麼辦呢?按照一般的思路,辛棄疾一個文職人員,能有什麼辦法?回南宋唄,請求宋高宗原諒,然後灰溜溜地當那個九品芝麻官去。可是,這得多尷尬呀!辛棄疾是個英雄,他可不想這麼丟人。他說:就這麼回去,對不起耿大帥,也對不起朝廷!那怎麼辦呢?他招募了50個跟他一樣勇敢的戰士,馬不停蹄趕到叛徒張安國當官的濟州去了。張安國當時在哪兒呀?他正在金兵的大營裡,跟幾個將領喝酒呢,喝得酒酣耳熱,滿面紅光。這時候忽然有人通報說,外面有個大漢找你,說是和你很熟。張安國什麼反應呢?他一方面是喝高了,腦子不怎麼清楚,另一方面也是仗著身在金兵大營之中,有5萬士兵保護著呢,所以膽子很大,想也沒想就走出了營門。他這一出來不要緊,一雙大手像老鷹抓小雞一樣,就把他抓到馬背上去了,隨後一打馬屁股,一隊人馬向南飛奔而去。等裡面的金朝將領反應過來,這些人都已經走遠了,追不上了。活捉了張安國之後呢?辛棄疾知道,從濟州到宋金交界的淮水還有好大一段距離,中間金兵無數,要想順利到達南宋,只能是打時間差。所以,他們束馬銜枚,晝夜兼程,一路狂奔渡過淮河,把張安國一直帶到了宋高宗的朝堂之上。這件事太傳奇了。50人勇闖金兵5萬人的大營,生擒叛徒,獻俘朝堂,這比張翼德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也不差呀。而且,辦這樣大事的人,居然只是一個年僅20出頭的白面書生。這太有轟動效應了。南宋朝野交口稱讚,按照洪邁《稼軒記》的說法就是:“壯聲英慨,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辛棄疾就此脫胎換骨,從一介書生變成了一個真正的軍人。

辛弃疾:勇闯金营生擒叛徒的爱国词人

這件事為辛棄疾的歸國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也成了辛棄疾一輩子最得意的事。得意到什麼程度?在此後的漫長歲月裡,只要辛棄疾一回憶年輕時代,想的保證就是這件事。比如我們都很熟悉的《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講的不就是這段英雄往事嗎?再比如,辛棄疾最有名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這個讓辛棄疾在43年之後還念念不忘的,不也是活捉張安國,趕回揚州的戰鬥旅程嗎!可以說,這段戰鬥經歷,就是辛棄疾一生以英雄自許的基礎。可能有人會問,這件事確實光彩奪目,但也不應該是最得意吧?畢竟辛棄疾當年才只有20出頭呀!難道他此後就再也沒有比這更成功的業績啦?確實沒有。因為隨後,辛棄疾就開始失意了。為什麼失意呢?一言以蔽之,報國無門。

二、報國無門

怎麼叫報國無門呢?兩個表現。第一、話沒人聽。第二、官做不成。先看話沒人聽。在歷史上,辛棄疾有兩篇軍事著作大大有名,一篇叫做《美芹十論》,是獻給當時的皇帝宋孝宗的。另外一篇叫《九議》,是獻給當時的宰相虞允文的。辛棄疾為什麼寫這樣兩篇軍事建議呀?因為宋孝宗接班,他看到恢復中原的希望了。我們剛剛說過,辛棄疾歸國的時候,南宋的皇帝還是宋高宗,宋高宗早年被金兵打怕了,除非萬不得已,絕不願意跟金朝作戰,著名的主戰派將領岳飛不就死在他的手下嗎。這樣的皇帝,當然不可能對辛棄疾委以重任,所以,辛棄疾雖然名聲赫赫,但是,在宋高宗的手下也只能屈居江陰籤判,就是江陰地區的辦公廳主任,跟軍事無緣。可是,就在辛棄疾歸國之後不久,宋高宗退位了,把江山交給了宋孝宗。宋孝宗跟辛棄疾一樣年紀,銳氣十足,而且一向主張“報仇雪恥”,剛上臺就給岳飛平反,對主戰派委以重任。這樣的皇帝當然讓辛棄疾熱血沸騰。皇帝不是要報仇雪恥嗎?辛棄疾馬上拿出了一篇軍事論文,分審勢、查情等十個部分,分析敵我形勢,提出抗金的具體規劃。那為什麼叫美芹十論呀?這裡用了《列子》裡的一個典故,說有一個窮人覺得芹菜很好吃,就推薦給一個富人,結果富人吃了反而拉肚子。什麼意思呢?謙虛。我是一個卑微的人,我覺得好的建議可能對您來說如同垃圾一般。但是,謙虛歸謙虛,辛棄疾心裡可是非常在意他這篇建議的。為什麼呀?因為他在北邊生活過,真真切切瞭解金朝的社會情況;而且,他當年還趁參加科舉考試的機會,考查過金朝的山山水水。更重要的是,他是打過仗的呀,還打得那麼漂亮,他堅信自己有軍事見地。辛棄疾把這些經驗都寫到了文章裡,期待這兩篇雄文能夠引起孝宗君臣的重視,讓他的才幹有用武之地。那麼,孝宗重視沒重視呢?憑良心講,孝宗開始是重視了,按照《宋史辛棄疾傳》記載,他還在延和殿召見辛棄疾,聽他縱論南北形勢。可是召見之後呢?召見之後,因為辛棄疾“持論勁直,不為迎合”,宋孝宗覺得話不投機,只給了他一個司農寺主簿,管糧食去了,跟辛棄疾的期待相差十萬八千里。這不是太讓人鬱悶了嗎?就是在這樣鬱悶的心境之下,辛棄疾寫出了著名的《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正月十五多熱鬧啊,各種美女,各種香車,各種歡笑。可是,就有那麼一個佳人,卻獨自躲在燈火闌珊的地方。美不見知,才不見用,這是多麼孤獨啊!

再看官做不成。辛棄疾23歲迴歸南宋,直到68歲去世,在南宋生活了45年。這45年,他歷任十幾個官職,最高做到了四品的龍圖閣待制,乍一看來,也算不錯。但是,仔細看《辛稼軒年譜》你就會發現,這十幾個官職,基本都是辛棄疾42歲以前和64歲以後當的,而從42歲到64歲這之間的20多年,辛棄疾居然一直在江西的上饒和鉛山閒居!要知道,從40歲到60歲,這可是人的智慧最成熟,也是精力最旺盛的年歲呀,在這個年歲賦閒,肯定不是死裡逃生迴歸南宋,一心渴望建功立業的辛棄疾追求的結果。既然如此,辛棄疾為什麼會在家一呆20年呢?因為在辛棄疾42歲這年,有人彈劾他了。彈劾的理由是“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這個罪名可是不小,問題是,辛棄疾為什麼會背上這麼一個罪名呢?很直接的原因是,他在湖南安撫使的任上,居然組建了一支軍隊。這又是怎麼回事呢?辛棄疾不是一直渴望到戰場建功立業嘛,可是,朝廷不讓他打仗,只讓他當地方官。問題是,當地方官也並不平靜。辛棄疾主政地方的幾年之間,就先後平定過茶商叛亂和農民暴動,還都取得了很大成績,一次又一次彰顯了辛棄疾的軍事才能。這個時候,辛棄疾的心不免又活動起來了。就算是地方,要想維護治安,也需要一支過得硬的武裝啊。可是,當時南宋主管地方治安的軍隊,已經爛到根子上,不能用了。怎麼辦呢?辛棄疾不是老兵出身嘛,思維方式非常直接,既然如此,就再建一支軍隊好了!就這樣,辛棄疾向朝廷打了報告,要在湖南建立一支飛虎軍!朝廷什麼態度呢?宋孝宗很是支持,但是支持歸支持,錢是拿不出來的,要辛棄疾自己籌措。怎麼籌措呀?辛棄疾可是費了心了。比如,修道路需要石料,可是沒錢買,怎麼辦呢?辛棄疾出臺一個政策,一般罪犯,可以拿石料頂罪。這個政策一出臺,長沙北邊一個叫麻潭的採石場馬上擠滿了採石頭的犯人,一下子,石料問題解決了。再比如,建營盤需要瓦片,可是當時正值秋雨連綿的季節,瓦片燒不出來,怎麼辦呀?辛棄疾馬上給長沙城的老百姓下了一道命令:每家提供20片瓦,政府付錢100文,兩天內送到工地來。就這樣,沒花朝廷一分錢,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辛棄疾真的就把這支軍隊建立起來了,而且還相當厲害。厲害到什麼程度呢?按照《宋史》的記載:“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不僅能夠維護地方治安,連江北的金朝也受到相當震懾,他們因此管這支軍隊叫“虎兒軍”。面對這支自己親手組建的軍隊,辛棄疾也是非常興奮,非常激動啊,可是結局怎麼樣呢?結局就是我們剛才講到的那樣,辛棄疾被彈劾了!

辛弃疾:勇闯金营生擒叛徒的爱国词人

建立飛虎軍

平心而論,監察御史彈劾辛棄疾有沒有道理呀?是有一定道理的。就比如我們剛才講的辛棄疾的兩項政策對不對呢?當然不對,第一項是拿法律做交易,第二項則是強買強賣,直接侵害老百姓。可是,辛棄疾太渴望建功立業了,別的什麼都顧不上了。而他這樣熱切剛猛,其實也就觸犯當時不溫不火,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官場文化了。所以,只能是功成而過亦相隨,功不抵過。怎麼辦呢?回家種地吧,辛棄疾不是號稼軒嘛,就是這麼來的。我們現在看辛棄疾的詞裡,有好多都是描寫田園生活的,比如著名的《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看起來多麼真切祥和,可是,辛棄疾真的能安心享受這種生活嗎?絕對不可能。種地歸種地,一旦有人跟他談起國家,談起時代,他還是忍不住熱血沸騰。可是沸騰之後呢?還是隻能種地。所以,他才會無限感慨地說:“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三、愛國有詞

當年歸國是為了報國,可是,言不見用,動輒得咎,報國無門的事實擺在眼前。怎麼辦呢?就在這激憤之中,鬱悶之中,辛棄疾的一腔熱血化作詞章噴薄而出了。辛棄疾現存的詞有600多首,在兩宋詞人中獨佔鰲頭。在這些詞中,辛棄疾的理想始終那麼飽滿,比如:“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詞人一輩子夢寐以求的,不就是血染沙場,為國立功嗎!可是,現實又始終是那麼骨感,骨感到什麼程度?“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髮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挑燈看劍也罷,吹角連營也罷,只能是在醉裡,在夢裡,現實是什麼呢?是秋宵布被裡,可憐白髮生!一個英雄,淪落至此,真是心事消磨。可是,辛棄疾偉大就偉大在這裡,縱使受盡委屈、吃盡苦頭,他的報國心、英雄心始終不死。他說:“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這首詞是辛棄疾寫給同樣有愛國心、英雄志的友人陳亮的,但其實,詞裡那個夜不能寐,聞雞起舞的人,正是辛棄疾自己;那個儘管被埋沒,被壓抑,但還是不肯消沉,雄心如鐵的人,也是辛棄疾自己;那個始終期待能夠有朝一日“看試手,補天裂”的英雄,還是辛棄疾自己。

郭沫若先生曾經為辛棄疾寫過一副對聯:“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對辛棄疾的一生作了總結。確實,辛棄疾的詞和蘇軾一樣雄壯,如同鐵板銅琶,錚錚作響;但是,辛棄疾又自有一種背井離鄉的命運,報國無門的哀愁,讓他的詞更有一種沉鬱之氣。雄壯與絕望交織,形成一股天風海雨般的衝擊力量,洗刷著千古人心。當年梁啟超歌頌愛國詩人陸游說:“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能夠享受從軍之樂的陸游固然是男兒,那麼,無論多努力,也沒法再享受從軍之樂,但一直到死,都還在渴望從軍殺敵的辛棄疾不更是男兒嗎!

辛弃疾:勇闯金营生擒叛徒的爱国词人

我們今天都在講中國夢。應該說,辛棄疾也有個中國夢,他的中國夢就是金甌無缺的團圓夢和為此血染沙場的英雄夢。他的夢沒有實現,齎志而沒;但是,他的夢激勵了無數後人。每當中國再陷入分裂、苦難,再遭受外侮的時候,辛棄疾的聲音就會響起,化作金戈鐵馬,讓雲飛風起。當年,辛棄疾給朱熹寫悼詞說:“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這個評價,不正是辛棄疾的自我寫照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