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創問]華為的三次轉型

壹點方圓: 互聯網產品大本營,運營集,商業模式與戰略;創業內參。

壹點方圓·創問: 創業集,商業與戰略,實戰剖析,融資內參。


轉型要成功,轉型戰略必須正確,思維模式、流程、組織,包括人的能力培養和考核,都要跟隨戰略進行轉型變革,否則轉型戰略就會落空。

[創問]華為的三次轉型


華為的三次轉型

[創問]華為的三次轉型


華為轉型最早是從1998年開始,當時已經渡過了企業的生存期。在公司發展勢頭很好的情況下,進行了一次主動變革,標誌就是以客戶為中心的集成產品開發流程變革。

華為在2002年出現了歷史上一次負增長,華為在這個關鍵時候,又進行了第二次變革,從國內市場走向全球化的變革。

2005年出現了增長的緩慢期或叫平臺期,華為此時在向移動終端和海外發達市場發起進攻。再往下2011年又是一個增長緩慢期,華為正式宣佈從運營商市場向消費者市場和企業網轉型,正式宣佈終端BG和企業網BG成立,從原來B2B市場向B2b和B2C市場轉型。

從這裡能看出,變革是要有代價的,企業要有心理預期。因為在變革過程中,老流程和新流程之間的切換,人的能力和思維的轉變,做事的方法都會有不適應期。因此,變革是有成本和代價的。但是一旦變革成功,增長是指數性的,發展後勁很大。

1.集成產品開發(IPD)變革——研發從以技術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轉型

第一次轉型從1998年開始,當時發展很好,為什麼會有這次轉型,為什麼要轉型?很多人不理解。

華為每一年都有一次市場大會,一線主管回到總部,除了與機關各部門一起進行工作總結和表彰,關鍵的是進行第二年的形勢分析、工作規劃和經驗教訓的總結與分享,除了公司級的,還有各體系之間的。華為公司有一年在深圳體育館開了個萬人大會,其中有一項是給研發部門發獎,獎品是用漂亮的鏡框鑲著的滯銷產品。也就是很多研發設計出來的產品,沒有賣出去,直接變成了庫房裡面的呆死料。當時很多“創新產品”都是盲目創新。這個“獎”,對研發人員是個非常大的觸動。

雖然大家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觸動,但還是不知道怎麼該怎麼做。而IBM的集成產品開發IPD模式給出了答案。這個以客戶為中心的、以市場為驅動的集成產品開發流程變革,啟動了華為的第一次管理變革。

2.全球化轉型

第二次變革從國內市場走向全球市場,這一次變革是一次被動的轉變,就像很多公司出問題了才不得不變革一樣。那幾年華為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首先從大的經濟形勢來講,第一次互聯網泡沫破滅,投資萎縮,政府遲遲不發3G牌照,華為當時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已經達到40%左右。還是什麼概念?對於一個客戶來講,在選擇供應商的時候不會讓一家供應商獨大,這對於供應鏈風險防範以及商務談判都是非常不利的,會被這個供應商綁架,一般客戶會選擇2~3個供應商。因此,40%的份額意味著華為在國內的增長遇到了瓶頸。

外部市場如此不好,內部又出現了很多問題。之前的互聯網泡沫影響仍在,華為內部高管出走,而且帶走600多研發骨幹。所以華為只有華山一條路,從國內市場走向國外。雖然當時任正非寫了一篇激情昂然的文章“雄糾糾氣昂昂,跨過太平洋”,但是在華為內部,中高管是降過薪的,這是一次被動的變革。而這次轉型卻對華為業務發展和管理的蛻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向B2b企業市場和B2C終端市場的商業模式轉型

第三次轉型,華為一開始進入終端市場也是被動的。當時5年不發3G拍照,而是建設技術落後的小靈通。小靈通每年有200億的設備投資,加上終端有400億的投資,主要是UT斯達康和中興兩家瓜分,中興歷史上達到了華為3/4還多的銷售額。為了不影響華為的主航道,採用了被動的“燒糧倉”競爭策略而進入了終端領域。而3G時代,則是因為3G產業鏈不成熟,手機可供用戶選擇的種類不足,運營商要求設備商必須配套提供相應種類和數量的手機。由此,華為開始全面開展手機的研發工作。此時手機都是運營商包銷的,不打華為的品牌,只能在電池某個角落貼上品牌標誌。對用戶來說是沒有品牌的,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大家都不知道華為手機。商業模式總的還是B2B模式,對華為無非是為運營商多提供了一類產品。因此,今天華為終端的成功,其實是基於過去8年多的積澱。而2012年正式成立消費者事業群(終端)和企業網事業群,則是一次基於對產業價值鏈變化深刻洞察後的主動變革。

華為第三次轉型為什麼從運營商市場擴展到終端和企業市場?除了保持持續的增長的需要,其背後還有什麼深刻的商業邏輯呢?

[創問]華為的三次轉型


從整個產業鏈發展來看,原來通訊主要就是打電話,最多發短信,彩信大家都用得不多。在這個時期終端是簡單的,內容也不復雜,因此價值鏈最主要的部分就是設備系統,佔了投資的大部分。做到一定程度增長的天花板就出現了,當時有一段時間任正非很悲觀,認為電路板、電子器件的主要原材料就是硅,硅就是沙子嘛,地球上沙子多得是。而通訊的需求是有限的,覺得到了發展的天花板。

後來蘋果出現了,蘋果做了什麼事情?智能終端使整個產業發生了巨大變化,內容越來越豐富,跟內容有關的投資和智能終端投資遠遠超過了原來設備的投資。

還有一個關鍵點:運營商越來越不知道最終用戶想的是什麼,真正的需求是什麼。以前華為都是盯著運營商,其實運營商不是真正的客戶,運營商是採購客戶,但真正用的用戶不是他們。“以客戶為中心”是華為的最高戰略,因此,只有轉型,只有轉向最瞭解客戶需求的地方。

恐龍統治過世界,為什麼最後消亡了?就是因為恐龍不能夠根據環境的變化調整自己。如果華為沒有這兩個觸角,仍然延續原來的成功經驗,只依賴運營商,不知道用戶的真正需求,那麼華為肯定就沒有今天的發展。每個行業都需要想一想,行業的價值鏈在怎麼變化?如果不感知價值鏈進行變化,固步自封企業早晚要死,這就是華為這次轉型非常重要的一點。

從華為三次成功轉型的時間點和收入曲線對比來看,可以發現:轉型是有成本的。因為轉型期組織需要磨合、流程需要切換、能力有待提升,會暫時影響業績。但一旦走過了轉型的陣痛期,未來發展的潛力將是巨大的!

華為的第一次變革——從“以技術為中心”到“以客戶為中心”的研發變革

華為第一次轉型是以集成產品開發IPD流程變革為標誌,實現了“以技術為中心”到“以客戶為中心”的研發模式轉變,並進一步實現從產品到解決方案的轉型。早期華為只有交換機一款產品,通過學習行業標杆,開發的產品種類不斷增加,但也造成了大量的開發浪費。和很多中國企業一樣,華為產品開發可以低水平重複做一件事情,但卻不能一次把事情做好。為此,引進了IBM集成產品開發(IPD)概念和流程,以期幫助華為提高研發水平和質量,並縮短產品上市週期。

一、IPD變革

[創問]華為的三次轉型


向行業標杆學習產品研發,甚至在模仿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微創新,是多數中國企業產品開發策略的現實選擇。標杆之所以稱為標杆,就是因為標杆企業對客戶需求和發展趨勢把握準確,並獲得了市場的認可。但如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真正理解客戶需求,不僅研發效率低下,而且永遠不可能超越對手。IPD流程正是告訴華為,產品開發要基於客戶需求,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縮短TTM(上市時間),把產品一次做好。

第一、需求從哪兒來?怎麼能夠獲得真實的需求?特別是到一個新市場,問題就更大了。這些需求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就是所謂的“去偽成真,去粗取精”。特別是今天的華為,在強化一線的功能,“一線呼喚炮火”,如果需求沒有搞對,那將造成巨大的投資浪費,錯失市場機會。不能把任何一個客戶講的東西都認為是真實需求,需要通過投資組合分析等一套方法,將這個需求對客戶的價值、對公司的價值以及對形成競爭優勢的作用,分析確認清楚,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第二、 誰來判斷和決策需求?公司小的時候主要由領導拍板,公司逐漸長大了以後,需要一個技術團隊協助領導決策。後來發現只由技術團隊決策有問題,需要結合市場、研發、財經、供應鏈等關鍵部門,成立跨團隊決策組織。

首先是需求收集分析體系的建立,第二個就是需求的判斷決策以及管理團隊的建設,這就是華為在進行第一次轉型的時候做的事情。

決策完了以後就可以進入開發流程。可是,開發過程中需求變了怎麼辦?當時華為剛進攻歐洲的第一個橋頭堡——英國電信,這是華為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華為的海外拓展戰略是“以農村包圍城市”,向發達市場進攻以後,英國電信(BT)是第一個,所以英國電信對華為進行了一次非常嚴格完整的認證。在一次認證過程中,BT要求其技術專家能參與BT產品版本關鍵階段的評審中,華為當時不理解,認為研發過程是保密的。其實,IPD流程中有這樣的描述:

在開發過程中需要戰略客戶的意見領袖和關鍵技術專家加入到產品的研發過程中。

為什麼?因為大型設備的開發週期比較長,而ICT行業的變化比較快。需求會變,需求變了,難道要死板的進行開發嗎?因此,後來在IPD流程裡,又增加了MR即市場評審點,這樣市場或者戰略客戶的專家參與到了研發過程中。

IPD從純研發的流程,變成閉環的真正的以客戶為中心。“以客戶為中心”不是一句口號,整個工作過程或流程都是以客戶為中心,從瞭解客戶需求,到後面客戶需求的變更管理和落實,甚至到後面上市都是跟客戶需求連在一起的。

轉型戰略定了之後,流程變了,組織結構也要相應調整,對原有組織的衝擊是非常大的。

很多公司在早期都會有一個技術權威部門,像總師辦或總工辦等,對技術或產品立項進行評審和決策,華為以前也是一個這樣組織叫總體辦。

當華為只有一個產品交換機的時候,總體辦的技術權威具有深厚的技術背景,決策及時準確,能抓到問題的關鍵點。後來產品越來越多,技術權威們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術,雖然憑藉著自己的經驗和長期積累,雖然仍然可以抓到問題的關鍵點,但決策速度開始下降。

後來從有線技術發展到無線技術之後,由於技術的跨度很大,決策難度不斷加大,決策準確性明顯下降。從決策延遲,到決策錯誤,總體辦已經成為一個技術瓶頸。最關鍵的是IPD開發流程是橫向貫穿的,一條條產品線把市場、研發、供應鏈、財經等串起來了,而沒有了總體辦這個瓶頸組織!

流程變革帶來的結果是組織的調整,總體辦被撤銷了。當時華為的銷售額達到260億左右,總體辦理論上掌握著10%研發費用的分配,變革對這個組織和組織裡的個人的影響是多麼巨大,這就是開頭說個人是變革的受害者的原因。因此,變革其實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戰略上要堅定。所以,第一次變革的時候,任正非說要“削足適履”,先以開放的心態虛心學習IBM上百年總結的經驗,哪個部門阻礙變革,就把它砍掉。同時,讓大家認識到變革的重要性,操作中做到“靜水潛流”,使絕大多數人,特別是中高層幹部擁抱變革。

正好由於IPD帶來的組織變革,使個人從研發到市場、從機關到一線,從一個技術官僚變得真的知道了怎麼去貼近客戶,怎麼去分析客戶,怎麼去發現機會和把握機會,對個人的整個成長變化非常有價值,所以最後我又是最大的受益者。

華為經過這次流程變革以後,產品研發越來越契合客戶的需求,出了很多有實效的產品,所以發展很好,業務越做越大。但是做到這個(IPD)就行了嗎?當你做到足夠大的時候,你就發現客戶對你的期望就不一樣了。

二、產品解決方案轉型

[創問]華為的三次轉型


經常可以發現客戶會問,華為那麼多產品,到那麼多市場去銷售,請告訴我怎麼才能建設一個最適合我的網絡,而華為的銷售團隊不理解,只會吹噓自己的產品好。舉個例子,有人要吃川菜,問華為人,你告訴我怎麼炒川菜?華為人說什麼?華為人會說我的辣椒特別辣,我的肉特別新鮮,我的油不是地溝油,但是還是沒有告訴人家怎麼炒川菜,這就是解決方案,當時華為不懂。

香港有個買鞋的公司叫Dr Kong(江博士),你去門店買鞋,她先不是直接推銷鞋子,而是先測試平足的情況,因為她號稱是治療平足的。現在的兒童很多都有平足的問題,小孩測完平足情況後,可以選擇各式各樣的鞋子,男孩基本上全部可以滿足;女孩喜歡漂亮,可以在其他地方買漂亮的鞋,而使用它的鞋墊。下次再去買,還可以在電腦上跟蹤平足的改進路程。小孩的腳變化很快,不停地買,用戶的黏性非常強,這是一門很好的生意。

一個賣鞋的可以從客戶的痛點出發,給出客戶解決方案,而華為搞ICT高技術的企業卻不懂。在“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推動下,華為逐漸走過了以技術為中心,做客戶需要的產品,再到通過解決方案解決客戶的問題的過程。

其實最高的層次是提前幫客戶想問題和預防風險。任正非曾經問過中國移動的總經理,華為在中國市場跟愛立信打了30年都沒有打過,是什麼原因?中國移動老總回答,中國移動發標的時候,華為投標非常賣力,把中國移動上上下下全都圍住。而愛立信提前和中國移動一起寫標準,一起做業務規劃,甚至部分標書都是跟中國移動一起寫的,華為怎麼競爭?

就是真正的客戶價值導向,提前為客戶想問題和預防問題。當從產品到解決方案轉型以後,除了研發體系要發生深刻變化,行銷體系都要發生變化。從關係營銷,要逐步要向技術營銷、解決方案營銷轉型,到了後期要進行顧問式營銷、價值營銷轉型。

說起來容易,華為在解決方案轉型中,也經歷了痛苦過程,直到今天的華為,有些方面還在摸索過程中。

這裡關鍵的問題是什麼叫解決方案,大家理解都不一樣,遲遲不能統一口徑。後來顧問告訴華為,只要是解決了客戶問題或痛點的產品/服務就叫解決方案。這其實仍然很混亂,單個產品也可以解決客戶的某種問題,難道也叫解決方案?因此,早期華為的解決方案一直是“掛羊頭賣狗肉”。

隨著對客戶問題的理解逐步深入,IBM告訴華為需要用30%的產品滿足客戶百分之百的需求,為了便於管理,將解決方案進行分解。以某個產品為主的產品與解決方案,統一歸屬該產品線,因此,華為的產品線開始叫產品與解決方案部;而跨產品線的解決方案,特別是網絡級的解決方案,則成立了專門的解決方案體系。因此,解決方案應該定義為,通過多個產品和服務集成,解決客戶系統級問題的方案,才叫解決方案。

即使如此,在實際工作中仍然遇到很多問題。2008年衝擊歐洲的最後一個壁壘德國電信時,德國電信的標書中涉及整網設備和多個設備廠商的集成和互聯互通。中標的前提是要承諾做集成,否則自動出局。而當時做集成是不被肯定的,而且還有一個奇葩的規定,解決方案開發部不能開發一行代碼。這叫什麼解決方案?因此,後來的逐步成功,完全是被客戶逼上梁山的。

類似解決方案這樣的平臺體系不斷建立以後,華為的整個管理體系區別於其他的西方大公司的。最近有一本《以客戶為中心》的書面世,也說明了華為的運作體系是由高靈敏度的一線組織,加上後臺大平臺的支撐,在實現了基礎技術、產品與解決方案、供應鏈、財經等共享的基礎上,做到前後方的高效協同運作。其實連鎖經營模式也很類似,連鎖店面在一線服務好客戶,而強大的後臺保證了產品質量、味道的一致性和供應鏈的高效運作,比如肯德基就是這樣。

產品和解決方案轉型是個基礎,後來華為又進行了供應鏈的流程變革ISC和財經系統的管理變革IFS等等,是公司平臺能夠快速響應一線的需求,這就是第一次轉型而且還在不斷完善和改進中,這對整個前後協同機制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

在這次轉型中,除了轉型戰略要制定清晰,流程和組織要跟隨戰略而變,人的因素也非常重要。如果找不到合適的人,或者是沒有合適的人去培養,轉型也會失敗。有的企業,甚至經營了十多年的企業,連個產品經理的概念都沒有建立,只有硬件經理和軟件經理,沒有一個人對產品的生命週期真正負責任。產品賣得好不好,研發是不是滿足客戶需求,成本與質量一直到最後的服務,沒有一個負責人。

很多好的企業,CEO就是產品經理。喬布斯就是產品經理,馬化騰也是產品經理,產品從設計到上市分佈都是他在臺上講。所以說如果做集成產品開發流程變革,沒有產品經理這樣的人,集成產品開發絕對要失敗。

而產品向解決方案轉型,如果沒有解決方案專家,不瞭解客戶的痛點,也不知道怎麼把客戶痛點變成方案給客戶,解決方案怎麼進行轉型?所以,轉型要成功,戰略要支撐,流程要支撐,組織要調整,還要識別關鍵的轉型的人才。要提前進行儲備,或者招聘,或者培養,才能支撐轉型落地,這就是第一部分轉型要論述的關鍵點。

很多企業想知道華為在轉型裡遇到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有什麼需要企業關注和克服的?華為第一次轉型特別難,因為萬事開頭難。第一次轉型的時候,變革文化還沒有形成,沒有變革管理和風險防範的經驗,所以任正非才說要“削足適履”。後來華為人習慣了,三年一小變,五年一大變。只要把轉型的戰略意圖和驅動力說清楚,配合一定的變革管理組織,就比較容易推行。

浙江一家企業的高管曾經反映,企業變革好像只有老闆著急,底下的高管都不著急。變革一個是文化要塑造,轉型戰略和驅動力要在高管層達成共識,老闆和高管要從思維到行為上帶動大家;第二變革的組織要非常強,變革要是一把手工程。變革不能自找臨時工和完全依賴顧問,第一級是核心領導團隊,如公司級的變革指導委員會;第二級是常設的變革管理和IT部門,很多變革的方法論是需要積累的和傳承的,變革還需要IT來支撐;第三級就是由業務部門負責的不同變革項目組。組織的保證,也是管理變革成敗的關鍵之一。

華為第二次變革:從國內市場到全球化

華為的第二次轉型是在困難中的被動轉型,當時國內市場出現瓶頸,是被逼無奈的,但國際化除了是去發現新的奶酪,全球化使華為實現了管理的二次質變,這裡還是有很多管理精髓值得我們學習的。

華為還在生存期的時候,任正非就說,通信設備行業全球三足鼎立,華為必是一家。當時大家根本不相信,其實這個理念是貫穿始終的,只不過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做法,這個理念很重要。在這次向全球化轉型的過程中有很多東西可以分享,這裡只重點介紹:華為一線鐵三角和前後高效協同的管理機制。

企業初到一個新市場主要就是發現機會,當對那個市場比較熟的時候,就要選擇和識別機會,最主要是把握機會。今天分享的主題就是怎麼建立一套一線對市場需求高度敏感,而前後方響應及時、又協調順暢的體系,就是如何高效地把握機會。

1.為什麼要建立鐵三角和前後協同體系?

除了大家都聽到的“一線呼喚炮火”這一句話,其實任正非講過三句話,一線呼喚炮火;後面要有炮火,不要都是啞炮;還有你的炮彈是不是適合當地的需求,還有一線不是隨便呼喚炮火的,是有成本的。

早期與客戶交流的都是客戶經理,客戶經理人際理解方面優勢很強,但對技術不太熟或不太敏感。客戶有什麼問題或需求都需研發人員到現場去講解。過一段時間,客戶詢問需求是否落實了,客戶經理並不理解需求是否落實或滿足,再次尋求研發支持,不斷更換專家,重新重複溝通,大大降低了了客戶滿意度。這樣一個需求溝通三次,針對三個不同的人講同樣的話,最後解決到什麼程度客戶經理也不清楚,客戶更是茫然。

還有一種情況是設備出了問題,客戶無法解決問題,但客戶經理承諾了快速服務響應時間。又是一個電話,求助服務體系。服務人員帶著設備飛過去,但實際可能只是對說明書理解和錯誤操作,根本沒有必要去。在早期競爭對手少,,利潤比較高時,還可以支撐這種做法。業務逐漸大了以後,運作成本極高,所以就說這個方式不對,能不能80%以上的問題在一線就閉環了,既提高客戶滿意度,又減少運營成本?特別是在海外市場,這種需求更加迫切?

更主要的一點,在發現市場機會方面,客戶經理跟市場和客戶的交流是最密切的,有時候客戶說一個需求,但客戶經理對技術不敏感,經常會無意識地遺漏。產品經理只管把產品方案做好,他也接觸不到客戶,所以就會錯失很多機會。

2.建立鐵三角的優勢

華為當時在北非建立鐵三角,就發現有這個三角以後他們之間可以互相協作,解決了很多問題。與大客戶進行拓展的時候,特別是大合同的決策,客戶不是一個人,一定包括客戶領導、採購部門、使用部門、維護部門、工程部門等等不同的決策成員和部門組成,而這些部門的人想要了解的東西,或者需求或者痛點是不一樣的。鐵三角團隊就能更好的匹配和解決客戶不同部門的決策者的需求。

鐵三角的優勢之一是,客戶經理可以去見客戶,在客戶經理的統一管理下,技術經理也可以去見客戶,服務經理也可以去見客戶。假如客戶經理有什麼重要的事情不在,技術經理和服務經理也可以持續與客戶溝通交流;而如果產品經理發生了職位調動,客戶經理或服務經理照樣掌握客戶的需求,保障了產品經理工作的順利交接和需求管理的一致性。一些企業經常發生,客戶經理一旦被競爭對手挖走了之後,會帶走一大批客戶,因為只有客戶經理可客戶交流,客戶是客戶經理自己的,不是企業的。很多公司過一段時間,就對各大區或區域分公司負責人進行輪換,也是希望讓客戶認識到客戶是公司的客戶,不是這個人的客戶,這樣就可以比較好地管理客戶關係。

3.建立鐵三角不但要有型還要神!

即使建了鐵三角以後,華為一開始還是出現一些問題,鐵三角就各負責一部分,各忙各的,大家應該知道北非的故事,雖然有這個形了,但是神還沒有,大家各負責自己的一畝三分田,產品經理就管產品推廣、做方案和報價。最後發現要讓三個角色互相學習和融合,做到一專多能,整個考評機制也發生了變化,實現面向目標的考核互鎖。

客戶經理不再是銷售一單就拿一單提成的客戶經理,而是那個地方的CEO。CEO和客戶經理最大區別是什麼?他不僅要實現近期目標,還要管那個地方的經營、競爭和長期發展,真正成為一個公司在本地的代表,而不只是一個大客戶經理。

產品經理除了寫標書,還要進行標前的引導,要對實現當期產品銷售目標負責,還要對未來的中長期需求負責。

服務經理更是這樣,服務經理原來是後端兜底的,產品不行服務湊是經常出現的事情,很多過度承諾都需要服務來完成,很多員工不太願意做服務。現在的服務經理要對客戶滿意度負責,最後的驗收報告關係到回款。而且往前端走,服務也要產生銷售。在解決方案轉型和銷售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除了傳統的技術支持外,在網絡規劃、諮詢、專業服務、集成等方面,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

4.建好一線後怎麼能讓前後協同好?

華為公司一開始協同也做得不好,為了支持好市場一線的大項目,常常由公司副總裁任項目贊助人(Sponsor),做後臺的資源協調等支持工作。但是隨著市場越來越大了,這個項目越來越多,各胡志明小道猶如萬箭穿心,嚴重的衝擊了公司原有的管理體系,所以出現了類似矩陣式的項目組織形勢,很多企業的決策機制也都發生了調整和優化。

除了矩陣式管理以外,針對大客戶,鐵三角的組織是獨享的,因為大客戶不希望其公司戰略,產品信息、業務發展信息、供應鏈信息等讓競爭對手獲取,因此希望供應商有獨立的組織為其服務。為了服務好戰略大客戶,華為還在總部建立了專門的大客戶解決方案鏡像團隊,在營銷、產品客戶版本開發、解決方案驗證、供應鏈等方面,對一線鐵三角進行高效的對口支持。

任正非在講話裡多次提到所謂的重裝旅,就是機動部隊,華為主要設在片區。有的企業也有類似的組織,因為在拓展初期,有的國家或者有的省,根本就沒有常駐人員,但是也許有機會,就需要機動部隊去拓展,拓展好了再常設部隊。或者是某個地方客戶特別難啃,需要專家去支撐,而專家又比較少,所以就在片區建立這麼一個重裝旅,以便協調資源和保證資源共享。

經過多年的積累,華為形成了從一線到片區再到機關的三級營銷體系。一線以“鐵三角”的形式,做到一專多能,具備敏銳的市場拓展能力,而越到上面就越來越專業化,就像軍隊一樣,導彈軍打得又準又遠,不同軍種有不同的要求。

為了既突出一線靈活機動的特點,又發揮大平臺支撐的效率和資源共享,華為有一套比較有效的授權管理機制。

第一個就是價格授權機制。大家知道在一線最主要的短期授權就是價格授權,到底可以打多少折賣給客戶。當時華為在拓展德國電信的時候,為進入核心網,贈送設備或象徵性的收費,就需要通過兩級授權。類似這樣的,不同企業有不同的授權,但是這個授權一定要落到實處。

第二個關於需求承諾的問題,這屬於中長期的。一線需求管理團隊需要仔細驗證需求的真實性和分析需求對市場拓展的影響。特別是對於重大需求,一線需求決策團隊需要討論決策,並書面向機關申請。機關的需求管理和規劃團隊需要在全球範圍內,從技術、開發成本、市場ROI等多方面進行分析,並限期反饋一線;存在爭議可以向更高決策團隊IRB反饋。開發承諾總體由機關總部做出,但是一線有提議和申訴權,對需求對市場拓展的影響要有明確的分析和承諾。就像價格授權的三級體系,需求管理也有三級體系,價格是指當期的炮火,需求就是中期和未來的炮火。

華為對鐵三角的管理,基本都是由客戶線比較強的領導來管理,代表處代表多數都是來自客戶線。在代表處設置對應的客戶線、產品行銷線、服務與交付三個功能部門,根據項目情況,組建不同的項目“鐵三角”。華為很早在一線就取消了銷售人員的提成制,而是採用了基於A\\B\\C\\D考核,配合項目獎的方式。既鼓勵個人英雄主義,又強調集體主義的方式,使華為“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的傳統,能夠不但發揚光大。

這種考核方式,大多數公司可以參考。對於中小公司,由於運作比較靈活,幾個人一討論就可以把鐵三角項目成員的考核和獎金定下來。華為現在為了更好地落實“少將連長”的變革,賦予項目“鐵三角”負責人更多的權利,讓項目經理可以直接對項目成員進行考核和決定獎金。這就需要很好的項目虛擬結算方式和強大的IT支撐,黃衛偉老師介紹華為財經已經在管理一萬三千多個財務報表。通過IT系統,未來能夠很好的統計出員工在項目中的角色是什麼,工作比例是多少,當一個人參加多個項目,就能很好地衡量。因此,一個變革除了有好的思路,還要有好的流程、組織、機制,以及IT來支撐,特別是公司發展越來越大之後。

這次轉型最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是什麼?首先是機關的中高層領導。不但是思路,關鍵是你的行為模式,是不是真的都以客戶為中心,是不是急一線之所急,而是是不是真的體現在了考評機制裡。還就是為什麼華為一直在強調領導幹部都要去一線,不到一線的很難給提拔?因為你不知道一線的痛苦,怎麼支持好一線的工作。前一段時間任正非批評了華為的財經體系,就是因為不是以客戶為中心和服務一線為主,而是是監控為主,這裡不是說不需要機關實施管理,而是要平衡。華為近期為什麼2000個研發人員奔赴一線?就是發現研發的一線意思開始出問題了,公司對一線的響應越來越遲鈍,所以中層高層管理者和關鍵部門的轉變是非常重要的。

5.學員提問

1)在華為這個三角哪個是主導?

原則上由客戶經理做主導。華為內部一句話就是對外無小事,基本是由客戶經理做主導。原來的市場總裁、代表處代表基本上都是從客戶線上來的,但一線鐵三角通過一專多能的培養後,角色是可以轉換的。原來歐洲地區部的總裁就是從技術線上來的。技術的人比客戶經理技術強多了,若再有很好的人際理解力,轉型成客戶經理以後水平是比較高的。既能跟客戶建立很好的關係,又能說很多技術解決方案的問題,客戶特別歡迎。

2)這三個鐵三角部門是一個部門還是幾個部門?

在代表處主要對應三個功能部門,人員全部落地代表處管理,行政關係是在一線代表處。但業務線和能力體系(任職資格體系)則分屬不同業務線,,華為的組織是矩陣式管理的。

跟很多企業交流,都說覺得鐵三角挺好的,但是企業不大人手不夠,很難實施。華為最早也是這樣,一般來講針對大客戶或者說戰略客戶,鐵三角是專職的,一般客戶可以建一個共享的鐵三角組織,這樣就解決初期人力的問題。

華為第三次商業模式轉型的變革管理

華為通過感知價值鏈的變化,,進入三個領域——運營商業務、企業網業務和終端業務,從B2B到B2C、B2b的商業模式轉型。這三個領域的商業模式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企業網的客戶有大有小,小到以萬為單位的合同,而華為在運營商集採之後,經常出現過億的合同。因此,從運營商延續下來的客戶管理、合同管理等多項制度,面對企業市場眾多的中小客戶和合同,五花八門的需求,原來的管理體系已經明顯不適應。機會怎麼管理?合同怎麼去管?如果還按照原來的管理模式,管理成本非常高,所以當時嚴重困惑了企業網BG。

到了終端市場更是這樣,企業網的客戶群以十萬為單位,而終端則是以千萬和億為單位,這樣的客戶管理對華為來講,是非常不適應的。以網站為例,原來華為網站就是單向推送模式,就是一個展示的窗口。客戶在網站上幹了什麼,客戶有什麼需求很難反饋上來。

所以在這時候就啟動了LTC流程,再往前就是MTL流程。這兩個流程的引進是第三次轉型變革的標誌,為企業BG和消費者BG,提供了面對上萬、上千萬數量級的客戶,如何從市場的營銷活動發現銷售線索,這個線索還不是真正的銷售機會,它們的顆粒度也還不一樣。通過對這些線索進行孵化、培育和分析判斷,變成一個一個真正的銷售項目。根據不同的客戶和項目的顆粒度,採用不同的合同管理模式,讓銷售機會真正變成現金cash。

[創問]華為的三次轉型


MTL流程和管理方法,還解決了長期困擾中國企業如何定義營銷和行銷/銷售,如何清晰評估營銷績效的難題,並擁抱數字營銷時代的到來。

針對中小客戶,合同管理和回款是很大的問題,企業信用和商務情況經常都有問題,所以企業網BG把不同的客戶進行分層管理。中小客戶全部通過渠道銷售,採用標準合同,避免了管理的複雜性和回款問題。而對大客戶採用準直銷,目的是瞭解客戶需求,最後仍由大的代理商簽單,合同則根據客戶需求可以進行一定的定製化,確定合同框架後,每次只針對SOW和BOQ進行談判,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有些企業則不善於總結經驗教訓,合同種類眾多,有的多達83種。越是小公司越提出各種千奇百怪的要求。因此,把客戶進行分類,採用不同的銷售方式,簡化客戶的合同管理,需要企業不斷總結提高。

除了在管理機制上有一個大的變革以外,與流程LTC和MTL配套的IT系統和非常重要。怎麼通過用數字營銷以及大數據,把這些客戶的各種行為進行統計分析,把真實的採購需求拿到手,然後客戶經理去把這個項目拿下。需要組織、能力和技術的支撐和管理模式的變化。

對於針對行業很多定製化的需求,在規模化和定製化之間怎麼進行取捨?華為也是通過反思以後發現,除了自身對這個行業的業務理解能力要提高以外,關鍵要進行渠道合作和堅持“被集成”戰略。

華為過去在運營商行業做大,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狼性十足,按任正非的說法,華為習慣當黑寡婦,以前跟華為在合作方面的名聲不好。但是在運營商直銷體系下,這個方式很多情況下是無奈的選擇。但在新的商業模式下必須被集成,必須保證行業價值鏈的健康成長,這也是華為從追趕者到領先者,必須補上的一課。如何帶領這些行業裡的合作伙伴一起做大做強這個行業。

隨著商業模式的變化,面向的客戶也發生了變化,客戶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包括IPD產品開發流程也進行了適用性變化。原來運營商的設備可以在機房運行10年,甚至20年不變。而現在的內容服務商,具體什麼APP能發展起來,服務商也不知道。因此,他希望服務器的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要靈活配置,設備的更新更快。因此,華為的開發要更敏捷,現在IPD集成產品開發流程中增加了很多敏捷開發的概念。企業選擇IPD流程變革時,一定要根據各個行業的情況靈活掌握,一個是客戶在整個開發過程的參與,一個就是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敏捷開發。比如說一些工業行業,像監控行業,變化不是很大,用IPD這套體系沒有問題。但是很多軟件行業,IPD流程就太重了,需要引入敏捷開發概念。所以不同企業在引用時要調整,連華為自己都在調整。

還有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關於機會點的管理。整個電子商務平臺,華為終端公司做的最好,它有一個華為商城,自己有一套電子訂單系統。而企業網BG,也對網站和電子商務平臺進行了大幅改進。IT平臺實現了雙向功能,更能感知客戶行為和反饋客戶需求,並按不同場景整合了不同解決方案設計、報價等產品包,使很多企業可以結合自己的需要,按場景設計解決方案,選定設備型號,並直接在網上下單採購,大大節約了交易成本。因為是電子商務平臺,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沒有賒帳,這就解決了很多中小企業的回款問題。配合其他機會點管理方式,企業BG的運作已經越來越成熟。

戰略和商業模式的變化,需要組織體系、支撐流程和組織能力一起改變。運營商BG更加關注大客戶戰略和卓越運營,為運營商提供從諮詢到運維的端管雲E2E解決方案;企業BG在渠道戰略和行業解決方案重點投入,並引進行業專家;而消費者BG在工業設計、(以客戶為中的開發流程(UCD)、O2O銷售模式方面,在組織和人才引進與培養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變革。

華為花了20多億,不停地進行管理變革,諮詢範圍包括人力資源、供應鏈、財經、研發,以及現在的市場。當然每個企業不需要花那麼多錢,但是你要轉型,還是要藉助外力。

從華為的三次轉型可以看出,每次轉型都是很難的,一個企業只要轉型對一次,那就很了不起了。華為轉型了三次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也成為拉開與國內競爭對手差距的重要原因,併為今天成為了行業領導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